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4460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 绪论一, 名词说明1. 生态学(ecology):是探讨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中的相互联系, 协同演化, 调整限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

2、作用,通过物质交换, 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确定空间, 具有确定结构, 执行确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确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和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 真菌, 放线菌等微生物。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

3、分, 受人类调控,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二, 问答题1 生态学的发展阅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务有哪些?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阅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学问累积阶段(1866年前);主要事务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学问,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主要事务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记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主要事务有:1935

4、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精确的探讨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依次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头起先探讨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和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主要事务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安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探讨为

5、重点的“国际生物学探讨支配”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探讨支配。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探讨。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爱惜生物多样性公约, 气候变更公约,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21世纪行动议程, 里约热内卢宣言。(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主要事务有:意大利教授G.Azzi在1929年在高校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并在1956年出版了农业生态学一书,定义了农业生态学。1972年日本的小田桂三郎出版了农田生态学用到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之后也有学者出版关于农业生态学的书,且在各类生态学国际会议上农业生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在

6、生态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 系统必需具备什么条件?答:构成一个系统,必需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确定的功能。3 简述系统的结构答:系统的结构包括:(1)系统的边界:它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记。(2)系统的层次:系统不但由多个组分构成,而且经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确定的比例关系。(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确定的位置排列关系。4 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作系统的整合特性。系统的高牢靠性质是低牢靠原件所没

7、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狼群捕猎的例子。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蜂窝中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例子。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是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如:蛋白质的酶功能是其组分氨基酸所没有的。5 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哪些?答:生态系统也是系统,因此具有系统的共性。然而,生态系统又是含有生物的系统,因此还具有区分于一般系统的特性:(1)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 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

8、确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在时间变更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 发育, 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洁到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发展规律。(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 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 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5)在外部关系方面,全部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6 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

9、统的整合特性。例如,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系统,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特殊的三维结构而可能成为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酶。这在氨基酸水平是不行能具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个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例如,一群狼比一只狼在捕获猎物时有高得多的成功率。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个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例如,在一窝蜂之中,由于蜂王的存在,许多具备发育成蜂王潜力的幼虫再也不会被抚育成蜂王。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是各组分原来没有的,例如,蛋白质的酶功能是其组分氨基酸所没有的。因此,组分功能与系统功能的关系通常被形象地表达为

10、一加一大于二。7 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和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不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特殊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 受人类调控,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1, 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气,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环境组分中,多了人工环境组分如排灌渠, 地膜, 温室, 禽舍, 道路

11、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气体, 土体, 水体也收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2, 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 日照, 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 机械, 化肥, 农药, 信息, 资金等。3, 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如水土流失, 水分蒸腾蒸发, 有机物分说明放CO, HS, CH4, N2O等。这些输出也已经收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4, 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沟通,系统更加开放。然而,系统内部组分间的能流和物流联系强度却可能由

12、于人为分割而减弱,造成能物的奢侈和系统低效率。5, 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夫干脆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 交通, 科技, 教化, 经济, 法律, 政治的间接调控。总之,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第二章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一, 名词说明1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3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养分物质。4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

13、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为耐性限度)。5 生活型(life form):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 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 生境(habitat)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 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

14、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 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8 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10 种群大小:是指确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11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12 粗密度(crude density):又称自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13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

15、sity):是指单位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14 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确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称龄级比。15 性比(sex ratio):是指一个雌雄一体的种群全部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16 诞生率(natality):种群无论以生产, 孵化, 分裂或出芽方式产生新个体的实力都用诞生率表示。17 死亡率(mortality):可以用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数,即死亡速度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起先时种群的个体数之比,即用死亡比例来表示。18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 领地和其

16、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确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19 环境阻力:是指阻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20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21 阿利氏群聚原则:是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的这一原则。 22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23 偏利作用(commensalism):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24 原始合作(prot

17、ocooperation):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靠关系。 25 互利共生(mutualism):是一种专性的, 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靠和能干脆进行物质沟通的共生关系。 26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指植物(包括微生物)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这种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植物通过向四周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 27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es):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28 K-对策生物(K-对策者):属K-

18、对策的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实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旁边,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29 r-对策生物(r-对策者):属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实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昆虫和杂草。30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在确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31 自然群落演替(succession):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和其环境向确定方向

19、产生有依次的发展变更,称为群落演替。32 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起先的演替。33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 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34. 林德曼的特殊之确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养分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养分级生产量的1/10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定的定量关系,叫做“特殊之确定律”。3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养分物质,在不同层次, 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

20、淌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6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取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 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37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取,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取, 利用的循环过程。二, 问答题1 植物的生活型一般分哪几种类型?答:植物的生活型一般分5种类型:(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下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2 植物生态型依据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植物生态型依据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分3种类型

21、:(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3 试述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对环境的制约是如何反应的?答: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它须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地球之所以生气勃勃,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须要的环境。一方面生物必需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因此环境对生物的分布与生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生物也通过特定的形态, 生理和生物化学的机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更。此外,生物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主动影响和改造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制约规律有:(1)最小因子定律,环境中,相对稳定状态下,某一数量最不足的养分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须要,不但会限

22、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生。(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环境中,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须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 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3)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时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 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4 分别绘出增长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的年龄锥体。答:如图示:年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各年龄组个体数量 年龄椎体

23、的基本类型5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哪几种基本类型?答:种群的空间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1)随机型;(2)匀整型;(3)成丛型(聚集型)。6 种群在无环境限制和环境制约下分别呈现什么样的增长形式?答: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呈现指数增长形式,种群在环境制约下呈现逻辑斯谛增长形式。7 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归为哪两大类?每一类中包括哪些相互作用?答: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分为1, 负相互作用:(1)竞争 (2)捕食 (3)寄生 (4)偏害作用。2, 正相互作用:(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8 植物通过什么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答:植物通过挥发, 根分泌, 雨水淋溶和残体分解4种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

24、对其四周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抑制作用。9 比较K-对策生物和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答:K-对策生物(称为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实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旁边,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r-对策生物(称为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实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10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群落的结构包括有:1, 群落的水平结构。它是指群落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2, 群落的垂直

25、结构。它包括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和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3, 群落的时间结构。它是指光, 温度和水分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戒律(如昼夜节律, 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更。11 演替, 原初演替, 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 协同进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群落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和其环境向确定方向产生有依次的发展变更。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起先的演替。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

26、 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顶级群落是指在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终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12 典型的旱生演替序列包括哪几个阶段?典型的水生演替序列包括哪几个阶段?答:典型的原生旱生演替序列依次是:1, 地衣植物阶段。 2, 苔藓植物阶段。3, 草本植物阶段。4, 木本植物阶段。 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1, 自由漂移植物。2, 沉水植物阶段。3,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 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 木本植物阶段。13 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有什么不同?答:依据演替起先时地段的性质,可分

27、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起先的演替,在袒露的岩石表面起先的原初演替称为旱生演替;从湖底或河湾发生的原初演替称为水生演替。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 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这些地段虽然没有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可能保留有部分植物繁殖体。原生植被遭外力破坏后即发生次生演替。引起次生演替的外力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其中人类的破坏是最严峻和最主要的,大多数次生演替是人类的干扰作用下起先的。原生演替常要经过千年以上漫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顶级群落。次生演替起先于环境条件比较优越的裸地,加上有原来存留的种子,旁边通常

28、有未遭破坏的植被,次生演替进程较快,可以在数百年甚至数十年内完成。14 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规律。P5960, P5153答:1, 物流遵循的规律:(1)物质不灭定律。化学方法可以变更物质的成分,但不能变更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更过程中,觉察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削减。(2)质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相对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一般生态系统探讨中涉和的化学过程, 物理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的这类“质量亏损”可以被忽视,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即近似守恒定律照旧成立。经典的物质不灭定律或质量守恒定

29、律在生态学中适用,使得物流过程平衡表的编制成为可能。2, 能流遵循的规律: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基础,一切生命活动过程都存在着能量的流淌和转化。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植物一般只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生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里,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一般在1%-5%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淌和转化,同样听从基本的热力学定律。a.热力学第确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和机械功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转化中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是守恒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流淌过程,都可以依据热力学第确定律进行定量,列出能量平衡式和编制能量平衡表。b.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流方向

30、定律。自然界的全部自发过程,能量的传递均有确定方向,而且任何的能量转换,其效率不行能达到10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换也听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当能量在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流淌和传递时,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变为热而消散掉,其余能量用于做功, 合成新的生物组织或以物质的化学潜能储存起来。c.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普利高津好散结构理论分析,生物系统也是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有机体乃至生态系统里存在一种连续而有效的能量转换的耗散结构,生物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通过光合和同化作用,引入负熵值,造成并保持一种内部高度有序的低熵状态

31、,并由呼吸作用和做功而不断把正熵值转出环境,解除无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能量和物质转换的开放系统,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也必需不断地输入能量,解除无序,建立有序,形成有效的耗散结构。15 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的含义。答: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养分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叫做食物链。由于一种生物经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经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养分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养分级,当养分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 生物量, 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和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

32、生态金字塔。16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寄生食物链, 混合食物链各有什么不同 举例说明答:依据食性的不同,食物链分为4种类型,:捕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腐蚀食物链, (又称碎屑食物链或残渣食物链)和混合食物链。(1)捕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以植物为食物来源,由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如:水稻 螟虫 蛙蛇鹰。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2)寄生食物链。这是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养分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大豆菟丝子

33、,这都是典型的寄生食物链。(3)腐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中,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 真菌和某些土壤动物起先。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4)混合食物链。由不同食性的生物混合构成,如稻草牛蚯蚓鸡猪鱼。17生态系统能流的路径答:能量流淌主要路径包括:(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2)以植物有机物质形式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淌,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等功能;(3)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内,或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生态系统;(4)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

34、5)帮助能对以太阳辐射能为始点,以食物链为主线的能流起帮助作用。18什么是物质循环的库与流?源与汇?答: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短暂固定, 储存和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源是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汇是吸取和固定物质的库。19 物质循环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分别列举几种属于各类型循环的物质答:物质循环有三种基本类型:(1)水循环,水圈是谁循环主要的贮存库。水分子从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然后遇冷凝合,以雨, 雪等形式回到地球表面。(2)气体循环,大气圈是气体循环必经的主要贮存库。属于气体循环的物质主要由碳, 氢, 氧, 氮等。(3)沉积物循环,属于沉积物循环的养分元素主要由磷

35、, 硫, 碘, 钾, 钠, 钙等。它们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和土圈。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一, 名词说明1. 物种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 数量和其相互关系。2. 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更,构成空间三位结构格局。3. 水平结构:指在确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 镶嵌形式, 聚集方式等水平方向的特征。4. 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 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5. 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活周期在时间上起伏交织形成的格局。6. 养分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

36、构。 7. 生产环:在原有食物链中加入一个或几个新的环节,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这种新的食物链环节称为生产环。8. 增益环: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干脆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称为增益环。9. 减耗环:这是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大一个已有的环节,削减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10;复合环:是指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提高系统效能。11 加工环:即加环特例,指农副产品加工这一环节。加工环有传统加工型, 多次加工型和农工商结合型3种类型。二, 问答题1. 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什么影响?P74-77答:

37、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除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之外,也受到不同农业区位的影响。(1)同样种植一种作物,自然条件不合适的地区往往要增加投入,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而且经常由于农业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或者生态环境的波动,使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对生产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最合适区域生产最合适的农产品,形成了自然区域的农业特色。(2)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需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得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 加工, 贮存, 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制约条件。这样,在原有的自然区位上,增加了一个以杜能农业经济区位理论为代表的, 受城乡运输制约形成的农业专业生产区域。杜能的两个理

38、论: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 不耐贮存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3)生态经济区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 运输, 贮存, 保鲜, 加工实力的增加,销售网络的健全,使得运费率快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实力上升,也使得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对农业布局与支配不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这样,逐步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化生产区域。2. 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关系?P78-80答: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在气候, 地形, 土壤, 水分, 植被等生态因子

39、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呈现出一系列的变更。(1)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从一个流域环境的上游到下游,海拔高度, 水土环境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作物的种植结构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北中南部的海河流域自西至东,按其自然景观可分为山地丘陵区, 山麓平原区和低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坡度陡,重力过程猛烈,土壤水分和养分向低地流淌,形成了干旱贫瘠的生态环境,农田生产力较低;山麓平原区坡度较缓,重力作用适中,地下水潜流不畅,土壤水分, 养分和盐分大量积累,土壤易发生盐渍化,限制了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取,从而影响作物生产力的提高;低平原区坡度最小,是土壤水分和养分流淌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良好。

40、(2)地形变更与垂直结构。a.大尺度的地形变更,如四川, 云南高原独特的地貌, 气候条件,随着海拔的变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不同的变更,从而出现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b.小尺度的地形变更,在丘陵或一些低海拔山地,由于地貌困难多变,从山顶到半山腰, 山脚等,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变更。3. 举例说明立体农业模式的类型。答:农田立体模式:(1)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间作。利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进行互补间作,如水稻和小麦不同品种的混栽模式。(2)不同农作物间作。在作物种植业中,将不同株高, 不同根深和不同养分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41、, 光照, 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可减轻病虫害。如玉米与大豆间作,有带状间作和宽行间作,间作总的产量比玉米单作增产13.1%16.6%,比大豆单作增产20.6%38.3%。(3)稻田养鱼和稻田养鸭。a.稻田养鱼,其利用稻田的浅湿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b.稻田养鸭,其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利用了动物与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鸭的杂食性特点,让鸭和稻“全天候”地在田里同生共长,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 治虫, 施肥, 中耕, 除草”等目的。(4)稻萍

42、鱼。稻萍鱼是一种多层次, 高效益的立体农业结构,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配套技术,稻田接受垄作,垄上栽培水稻,水面放养红萍,水体养鱼,形成稻萍鱼立体结构。上层稻株为萍, 鱼供应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层红萍可富集钾素养分, 固氮,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为鱼类供应优良饲料;下层鱼类游动可松土, 保肥, 增氧, 除虫等。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稻萍鱼的互利合作关系,并依据它们的空间生态位和养分生态位,奇异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农田种菇。a.稻田种菇,稻菇模式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管理也较便利,在不影响稻谷产量的前提下每公顷可增收平菇数千

43、千克。b.蔗田种菇,在南方蔗区,不少农夫利用甘蔗和蘑菇(白蘑菇)生长的时序差异,将甘蔗种植与蘑菇栽培合理地配置于同一空间内,使两者相得益彰。此外,还有玉米地种菇等立体模式,原理与蔗田种菇相同。(6)基塘系统。利用低凹地抬高塘基,降低水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塘系统。依据基面种植作物的不同,可分为桑基鱼塘, 蔗基鱼塘, 果基鱼塘, 花基鱼塘和杂基鱼塘。水体立体模式:(1)鱼的分层放养。(2)鱼蚌混养。(3)鱼鳗混养。(4)鱼牧结构,即鱼+畜禽模式。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1)分层立体养殖。(2)林鱼鸭立体种养。4. 食物链加环有什么作用答: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农业生

44、态系统中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动物这样的养分级,就可以抑制虫害的发生,大大削减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一般农作物只有20%30%的主产品可供人类干脆食用,而70%80%则为副产品。假如在其中加入新的食物链环节,这一部分副产品也可供其他动物或菌类利用,并制造出更多的次级产品,为人类供应更多的食物,从而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下一个养分级只能部分地利用上一个养分级所储存的有机物质和能量,而总有一部分未被利用,适当增加新的生物组分则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5. 食物链加环有哪些类型?答:

45、食物链加环的主要类型有:(1)生产环。它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两种。(2)增益环。(3)减耗环。(4)复合环。(5)加工环。加工环有传统加工型, 多次加工型和农工商结合型3种类型。6. 什么是食物链解列?通常用在哪些方面?答:食物链解列,是指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确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食物链解列通常用在以下方面:(1)污染土壤处理。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非食用的用材林, 薪炭林等林木和花卉等观赏植物,还可用来生产纤维用的各种麻类作物,使污染物离开食物链。(2)污水处理。利用水生植物处理城市污水,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可减轻有毒物质对人体, 畜禽的危害。7.

46、在农业生产中,调整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有哪些?P95-97答:在农业生产中,调整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有:(1)作物间作和套作:小麦玉米套作, 麦棉绿肥间套作, 小麦玉米甘薯套作, 以粮为主,间套瓜菜, 果农套作,以短养长。(2)轮作和轮养以和套养:作物的轮作(大田作物轮作:水旱轮作, 旱地轮作。蔬菜作物轮作);稻鱼轮作;动物的轮养和套养。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一, 名词说明1. 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2. 次级生产(secondary

47、production):是指生态系统消费者, 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 生长发育, 繁殖后代的过程。3. 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4. 农业生态系统的帮助能:是指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帮助作用的能量。5. 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它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二, 问答题1. “石油农业”的逆境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石油农业”大量地运用化肥, 农药和机械,并片面依靠少数几种遗传背景简洁的农业生物品种,企图以简洁结构的工业化农业系统全面替代农业的生态经济过程。这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食品, 大气, 水体等污染,破坏了土质,加大了农业生态成本,“石油农业”陷入不行持续的逆境。(1)过度依靠化石燃料;(2)食品平安问题;(3)大气污染;(4)水质恶化;(5)土壤退化;(6)农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