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七章:生物化学(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七章:生物化学(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章 生物化学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已简洁介绍过蛋白质、核酸、ATP的构造和功能、酶和酶特性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学问,依据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纲要和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试行)的要求,有关生物化学的内容在竞赛中常常要用到的一些学问,还必需在原有高中生物根底上加以充溢和进步。(一)蛋白质的构造和生物学功能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根本物质,占细胞干重的一半,生物膜中蛋白质的含量占6070,蛋白质在原生质的有机成分中占80。全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都很近似,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其中平均含氮量约占16,这是蛋白质在元素组成上的一个特点。蛋白质是一类极为困难的含氮
2、高分子化合物,其根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1蛋白质的根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19种构造可用通式表示。另一种为脯氨酸,它也有类似构造,但侧链与氮原子相接形成亚氨基酸。除甘氨酸外,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都有L型与D一型之分,为区分两种构型,通过与甘油醛的构型相比拟,人为地规定一种为L型,另种为D一型。当书写时NH2写在左边为L型,NH2在右为D一型。已知自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属L型。20种根本氨基酸中,有很多是能在生物体内从其他化合物合成的。但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不能在人体内合成的,叫必需氨酸。它们是:苏氨酸(Thr)、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甲硫酸
3、(Met)、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y)、赖氨酸(Lys)和缬氨酸(Val)。20种氨基酸的分类,主要是依据R基来区分的。早些年依据R基的构造把氨基酸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族三类,其中脂肪族又分为中性(一氨基一羧基)、酸性(一氨基二羧基)和碱性(二氨基一羧基)氨基酸。近年来都按R基的极性来区分氨酸的种类。对于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氨基酸来说,在中性溶液中或固体状态下,是以中性分子的形式还是以两性离子的式存在呢?很多试验证明主要是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中性分子形式 两性离子形式氨基酸由于含有氨基和羧基,因此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是的一种兼有弱碱和弱酸的两性化合物。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带电状态
4、,会随着溶液的pH值而变更,假如氨基酸的净电荷等于零,在外加电场中不发生向正极或负极挪动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溶液的pH值称为其等电点,常用pI表示。由于各种氨基酸都有特定的等电点,因此当溶液的pH值低于某氨基酸的等电点时,则该氨基酸带净正电荷,在电场中向阴极挪动。若溶液的pH值高于某氨基酸的等电点时,则该氨基酸带净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挪动。氨基酸等电点的计算方法:对于单氨基单羧基的氨基酸,其等电点是pK1和Pk2的算术平均值,即从pI1/2(pK1pK2)公式中求得;对于含有3个可解离基团的氨基酸来说,只要依次写出它从酸性经过中性至碱性溶溶解高过程中的各种离子形式,然后取两性离子两侧的pK值
5、的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其pI值。例如Asp解离时,有3个pK值,在不同pH条件下可以有4种离子形式,如下图所示。在等电点时,两性离子形式主要是Asp,因此Asp的pI1/2(pK1pK2)1/2(2.093.86)2.98。同样方法可以求得其他含有3个pK值的氨基酸的等电点。各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都没有光汲取,而在紫外光区仅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有汲取实力。其中色氨酸的最大汲取波长为279nm,酪氨酸的最大汲取波长为278nm,苯丙氨酸的为259nm。利用紫外光法可以测定这些氨基酸的含量。蛋白质在280nm的紫外光汲取绝大局部是由色氨酸和酪氨酸所引起的。因此测定蛋白质含量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6、蛋白质在280nm的光汲取值是一种既简便而又快速的方法。2蛋白质的化学构造与空间构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借助肽键连接在一起的。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相邻的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羧基,通过失水缩合而成,这样连起来的氨基酸聚合物叫做肽。肽链上的各个氨基酸,由于在互相连接的过程中丧失了氨上的H和羧基上的OH,被称之为氨基酸残基。在多肽链一端氨基酸含有一个尚未反响的游离氨基(一NH2),称为肽链的氨末端氨基酸或N末端氨基酸;另一端的氨基酸含有一个尚未反响的游离羧基(COOH),称为肽链的羧基末端氨基酸或C末端氨基酸。一般表示多肽链时,总是把N末端写在左边,C末端写右边。合成肽链时,合成方向是从
7、N末端开场,渐渐向C末延长。各种蛋白质分子都有特定的空间构造,即构象。蛋白质的一级构造:又称初级构造或化学构造,是指组成蛋质分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依次,多肽链的数目,同时也包括链内或键间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等。蛋白质分子的一级构造是由共价键形成的,肽键和二硫键都属于共价键。肽键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连接的根本方式,形成共价主链。二硫键(SS)是由两个半胱氨酸(残基)脱氢连接而成的,是连接肽链内或肽链间的主要化学键。二硫键在蛋白质分子中起着稳定肽链空间构造的作用,往往与生物活力有关。二硫键被破坏后,蛋白质或多肽的生物活力就会丧失。蛋白质构造中,二硫键的数目多,蛋白质构造的稳定性就越强
8、。在生物体内起爱护作用的皮、角、毛发的蛋白质中,二硫键最多。蛋白质的二级构造:是指多肽链本身折叠和盘绕方式,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向单一方向卷曲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构造或构象。这种周期性的构造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键来维持。常见的二级构造有螺旋、折叠、转角等。例如动物的各种纤维蛋白,它们的分子围绕一个纵轴缠绕成螺旋状,称为螺旋。相邻的螺旋以氢键相连,以保持构象的稳定。指甲、毛发以及有蹄类的蹄、角、羊毛等的成分都是呈螺旋的纤维蛋白,又称角蛋白。折叠片是并列的比螺旋更为伸展的肽链,互相以氢铸连接起来而成为片层状,如蚕丝、蛛丝中的角蛋白。蛋白质的三级构造:是指在二级构造的根底上,进一步卷曲折
9、叠,构成一个很不规则的具有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维持三级构造的作用力主要是一些所谓弱的互相作用,即次级键或称非共价键,包括氢键、盐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等。盐键又称离子健,是蛋白质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侧链基团互相接近,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如羧基和氨基、胍基、咪唑基等基团之间的作用力。疏水键是多肽链上的某些氨基酸的疏水基团或疏水侧链(非极性侧链)由于避开水而造成互相接近、粘附聚集在一起。它在维持蛋白质三级构造方面占有突出地位。范德华引力是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此外二硫键也对三级构造的构象起稳定作用。具有三级构造的球蛋白是一类比纤维蛋白的构象更困难的蛋白质。肽链也有螺旋、折叠片等构象单元,这些构象单元之
10、间由肽链中不规则卷曲的肽段相连接,使整个肽铸折叠成近乎球状的不规则形态。酶、多种蛋白质激素、各种抗体以及细胞质和细胞膜中的蛋白质都是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不同,球蛋白的外表富有亲水基团,因此都能溶于水。蛋白质的四级构造: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具有三级构造的多肽聚合而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构胜利能单位的各条肽链,称为亚基,一般地说,亚基单独存在时没有生物活力,只有聚合成四级构造才具有完好的生物活性。例如,磷酸化酶是由2个亚基构成的,谷氨酸脱氢酶是由6个一样的亚基构成的,血红蛋白是由4个不同的亚基(2个肽链,2个链)构成的,每个链都是一个具三级构造的球蛋白。亚基聚合成四级构造,是通过分子外表的一些次级
11、键,主要是盐键和氢键结合而联络在一起的。有些蛋白质分子只有一、二、三级构造,并无四级构造,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另一些蛋白质,则一、二、三、四级构造同时存在,如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谷氨酸脱氢酶等。3蛋白质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蛋白质是由很多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分子量很大。所以它有的性质与氨基酸一样,有的性质又与氨基酸不同,如胶体性质、变构作用和变性作用等。(1)胶体性质:蛋白质分子量很大,简洁在水中形成胶体粒,具有胶体性质。在水溶液中,蛋白质形成亲水胶体,就是在胶体颗粒之外包含有一层水膜。水膜可以把各个颗粒互相隔开,所以颗粒不会凝合成块而下沉。(2)变构作用:含2个以上亚基
12、的蛋白质分子,假如其中一个亚基与小分子物质结合,那就不但该亚基的空间构造要发生变更,其他亚基的构象也将发生变更,结果整个蛋白质分子的构象乃至活性均将发生变更,这一现象称为变构或别构作用。例如,某些酶分子可以和它所催化的最终产物结合,引起变构效应,使酶的活力降低,从而起到反响抑制的效果。(3)变性作用:蛋白质在重金属盐(汞盐、银盐、铜盐等)、酸、碱、乙醛、尿素等的存在下,或是加热至70100,或在X射线、紫外线的作用下,其空间构造发生变更和破坏,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变性。变性过程中不发生肽键断裂和二硫键的破坏,因此不发生一级构造的破坏,而主要发生氢键、疏水键的破坏,使肽链的有序的卷曲
13、、折叠状态变为松散无序。种类繁多的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下列5个方面:(1)作为酶,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2)作为构造成分,它规定和维持细胞的构造。(3)作为代谢的调整者(激素或阻遏物),它能协调和指导细胞内的化学过程。(4)作为运输工具,它能在细胞内或者透过细胞膜传递小分子或离子。(5)作为抗体,它起着爱护有机体,防卫外物入侵的作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不行缺少的,即使像病毒、类病毒那样以核酸为主体的生物,也必需在它们寄生的活细胞的蛋白质的作用下,才能表现诞生命现象。(二)核酸的构造与生物学功能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根本的物质之一。最早是瑞士
14、的化学家米歇尔于1870年从脓细胞的核中分别出来的,由于它们是酸性的,并且最先是从核中分别的,故称为核酸。核酸的发觉比蛋白质晚得多。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两大类,它们的根本构造单位都是核苷酸(包含脱氧核苷酸)。1核酸的根本单位核苷酸每一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碱基分为两类:一类是嘌呤,为双环分子;另一类是嘧啶,为单环分子。嘌呤一般均有A、G2种,嘧啶一般有C、T、U3种。这5种碱基的构造式如下图所示。由上述构造式可知:腺嘌呤是嘌呤的6位碳原子上的H被氨基取代。鸟嘌呤是嘌呤的2位碳原子上的H被氨基取代,6位碳
15、原子上的H被酮基取代。3种嘧啶都是在嘧啶2位碳原子上由酮基取代H,在4位碳原子上由氨基或酮基取代H而成,对于T,嘧啶的5位碳原子上由甲基取代了H。凡含有酮基的嘧啶或嘌呤在溶液中可以发生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结晶状态时,为这种异构体的容量混合物。在生物体内则以酮式占优势,这对于核酸分子中氢键构造的形成特别重要。例如尿嘧啶的互变异构反响式如下图。 酮式(2,4二氧嘧啶) 烯酸式(2,4二羟嘧啶)在一些核酸中还存在少量其他修饰碱基。由于含量很少,故又称微量碱基或稀有碱基。核酸中修饰碱基多是4种主要碱基的衍生物。tRNA中的修饰碱基种类较多,如次黄嘌呤、二氢尿嘧啶、5甲基尿嘧啶、4硫尿嘧啶等,t
16、RNA中修饰碱基含量不一,某些tRNA中的修饰碱基可达碱基总量的10或更多。核苷是核糖或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生成的糖苷。戊糖的第1碳原子(C1)通常与嘌呤的第9氮原子或嘧啶的第1氮原子相连。在tRNA中存在少量5核糖尿嘧啶,这是一种碳苷,其C1是与尿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相连,因为这种戊糖与碱基的连接方式特殊(为CC连接),故称为假尿苷如下图。腺苷(A) 脱氧胸苷(dT) 假尿苷()核苷酸是由核苷中糖的某一羟基与磷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磷酸酯。核苷酸的核糖有3个自由的羟基,可与磷酸酯化分别生成2、3和5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只有2个自由羟基,只能生成3和5脱氧核苷酸。生物体内游离存在的核苷酸都是5
17、核苷酸。以RNA的腺苷酸为例:当磷酸与核糖5位碳原子上羟基缩合时为5腺苷酸,用5AMP表示;当磷酸基连接在核糖3位或2位碳原子上时,分别为3AMP和2AMP。5腺苷酸和3脱氧胞苷酸的构造式如下图所示。核苷酸构造也可以用下面简式(如下图)表示。B表示嘌呤或嘧啶碱基,直线表示戊糖,P表示磷酸基。 2核苷酸 3核苷酸 5核苷酸3或5核苷酸简式也可分别用Np和pN表示(N代表核苷)。即当P在N右侧时为3核苷核,P在N左侧的为5核苷酸,如3核苷酸和5核苷酸可分别用Ap和pA表示。在生物体内,核苷酸除了作为核酸的根本组成单位外,还有一些核苷酸类物质自由存在于细胞内,具有各种重要的生理功能。(1)含高能磷酸
18、基的ATP类化合物:5腺苷酸进一步磷酸化,可以形成腺苷二磷酸和腺苷三磷酸,分别为ADP和ATP表示。ADP是在AMP接上一分子磷酸而成,ATP是由AMP接上一分子焦磷酸(PPi)而成,它们的构造式如下图所示。腺苷二磷酸(ADP) 腺苷三磷酸(ATP)这类化合物中磷酸之间是以酸酐形式结合成键,磷酸酐键具有很高的水解自由能,习惯上称为高能键,通常用“”表示。ATP分子中有2个磷酸酐键,ADP中只含1个磷酸酐键。在生活细胞中,ATP和ADP通常以Mg2或Mn2盐的复合物形式存在。特殊是ATP分子上的焦磷酸基对二价阳离子有高亲和力;加上细胞内常常有相当高浓度的Mg2,使ATP对Mg2的亲和力远大于AD
19、P。在体内,但凡有ATP参与的酶反响中,大多数的ATP是以Mg2ATP复合物的活性形式起作用的。当ATP被水解时,有两种结果:一是水解形成ADP和无机磷酸;另一种是水解生成AMP和焦磷酸。ATP是大多数生物细胞中能量的干脆供体,ATPADP循环是生物体系中能量交换的根本方式。在生物细胞内除了ATP和ADP外,还有其他的5核苷二磷酸和三磷酸,如GDP、CDP、UDP和GTP、CTP、UTP;5脱氧核苷二磷酸和三磷酸,如dADP、dGDP、 dTDP、dCDP和dATP、dCTP、dGTP、dTTP,它们都是通过ATP的磷酸基转移转化来的,因此ATP是各种高能磷酸基的主要来源。除ATP外,由其他有
20、机碱构成的核苷酸也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鸟苷三磷酸(GTP)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须要的,鸟苷三磷酸(UTP)参与糖原的合成,胞苷三磷酸(CTP)是脂肪和磷脂的合成所必需的。还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的三磷酸酯。即dATP、dCTP、dGTP、dTTP则是DNA合成所必需的原材料。(2)环状核苷酸;核苷酸可在环化酶的催化下生成环式的一磷酸核苷。其中以3,5环状腺苷酸(以cAMP)探讨最多,它是由腺苷酸上磷酸与核糖3,5碳原子酯化而形成的,它的构造式如下图所示。正常细胞中cAMP的浓度很低。在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和Mg2存在下,可催化细胞中ATP分子脱去一个焦磷酸而环化成cAMP,使cAMP的浓度上升
21、,但cAMP又可被细胞内特异性的磷酸二酯酶水解成5AMP,故cAMP的浓度受这两种酶活力的限制,使其维持肯定的浓度。该过程可简洁表示如下:ATPcAMP焦磷酸5AMP现认为cAMP是生物体内的根本调整物质。它传递细胞外的信号,起着某些激素的“第二信使”作用。不少激素的作用是通过cAMP进展的,当激素与膜上受体结合后,活化了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含量增加。再通过cAMP去激活特异性的蛋白激酶,由激酶再进一步起作用。近年来发觉3、5环鸟苷酸(cGMP)也有调整作用,但其作用与cAMP正好相拮抗。它们共同调整着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过程。此外,在大肠杆菌中cAMP也参与DNA转录的调控作用。2
22、核酸的化学构造(或一级构造)核酸分子是由核苷酸单体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长链。核苷酸单体之间是通过脱水缩合而成为聚合物的,这点与蛋白质的肽链形成很相像。在脱水缩合过程中,一个核苷酸中的磷酸给出一个氢原子;另一个相邻核苷酸中的戊糖给出一个羟基,产生一分子水,每个单体便以磷酸二酯键的形式连接起来。由很多个核苷酸缩合而形成多核苷酸链。假如用脾磷酸二酯酶来水解多核苷酸链,得到的是3核苷酸,而用蛇毒磷酸二酯酶来水解得到的却是5核苷酸。这证明多核苷酸链是有方向的,一端叫3未端,一端叫5末端。所谓3末端是指多核苷酸链的戊糖上具有3磷酸基(或羟基)的末端,而具有5磷酸基(或羟基)的末端则称为5
23、末端。多核苷酸链两端的核苷酸为末端核苷酸,末端磷酸基与核苷相连的键称为磷酸单酯键。书写多核苷酸链时,通常将5端写在左边,3端写在右边。但在书写一条互补的双链DNA时,由于二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因此每条链的末端必需注明5或3。通常寡核苷酸链可用右面的简式表示(如右图所示)。述简式还可简化为pApCpGpUOH,若进一步简化,还可将核苷酸链中的p省略,或在核苷酸之前加小点,则变为pACGUOH或pACGUOH。3核酸的性质(1)一般性质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为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核酸可被酸、碱或酶水解成为各种组分,其水解程度因水解条件而异。RNA在室温条件下被
24、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该性质测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都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2)核酸的紫外汲取性质核酸中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均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一个剧烈的汲取峰,最大汲取值在260nm旁边。不同的核苷酸有不同的汲取特性。由于蛋白质在这一光区仅有很弱的汲取,蛋白质的最大汲取值在280nm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核酸纯度及其制剂中的蛋白质杂质。(3)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碱基有规律的积累被破坏,双螺
25、旋松散,发生从螺旋到单键线团的转变,并分别成两条缠绕的无定形的多核苷酸单键的过程。变性主要是由二级构造的变更引起的,因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故一级构造并不发生破坏。多核苷酸骨架上共价键(3,5磷酸二酯健)的断裂称为核酸的降解,降解引起核酸分子量降低。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很多,如加热引起热变性,pH值过低(如pH4的酸变性和pH值过高(pH11.5)的碱变性,纯水条件下引起的变性以及各种变性试剂,如甲醇、乙醇、尿素等都能使核酸变性。此外,DNA的变性还与其分子本身的稳定性有关,由于CC中有三对氢健而AT对只有两对氢键,故CG百分含量高的DNA分子就较稳定,当DNA分子中AT百分含量高时就简洁变性。环
26、状 DNA分子比线形DNA要稳定,因此线状DNA较环状DNA简洁变性。核酸变性后,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变更,如260nm区紫外汲取值上升,粘度下降,浮力密度上升,同时变更二级构造,有的可以失去局部或全部生物活性。DNA的加热变性一般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很像固体结晶物质在其熔点突然熔化的状况,因此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称为“熔点”或解键温度,用Tm表示。对DNA而言,通常把DNA的双螺旋构造失去一半时的温度(或变性量达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解链温度。在此温度可由紫外汲取(或其他特性)最大变更的半数值得到。DNA的Tm值一般在7085。RNA变性时发生与DNA变性时类似
27、的变更,但其变更程度不及DNA大,因为RNA分子中只有局部螺旋区。核酸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构造,这个过程称为复性。DNA复性后,很多物理、化学性质又得到复原,生物活性也可以得到局部复原。DNA的片段越大,复性越慢;DNA的浓度越高,复性越快。DNA或RNA变性或降解时,其紫外汲取值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增色效应,与增色效应相反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变性核酸复性时则发生减色效应。它们是由积累碱基的电子间互相作用的变更引起的。(三)酶的特点及功能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酶被称为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错综困难的代谢反响必需
28、具有酶才能按肯定规律有条不紊地进展。酶缺陷或酶活性被抑制都会引起疾病。例如,人体缺乏酪氨酸酶会引起白化病。很多中毒性疾病,如有机磷中毒、氰化物中毒、重金属的中毒等,都是由于某些酶的活性被抑制所引起的。1酶促反响的特点酶是生物催化剂,因此它既有与一般催化剂一样的性质,也有与一般催化剂不同的特点。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是:酶在催化反响加快进展时,在反响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变更,因此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响。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展的反响,而不能使原来不能进展的反响发生。酶只能使反响加快到达平衡,而不能变更到达平衡时反响物和产物的浓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响进展,也能加快逆反响
29、进展。酶促反响原委朝哪个方向进展,取决于反响物和产物的浓度。酶与一般的催化剂相比又有其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酶的化学本质通过对酶的性质、组成和构造等等方面的探讨证明,酶是蛋白质(也有RNA)。蛋白质分为简洁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两大类。酶依据化学组成也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脲酶、胃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一般水解酶都属于简洁蛋白质,这些酶只由氨基酸组成,此外不含其他成分。转氨酶、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及其他氧化复原酶等均属于结合蛋白质。这些酶除了蛋白质组格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的小分子物质,前者称酶蛋白,后者称辅因子。酶蛋白与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只有二者结合成完好的
30、分子时,才具有活力。此完好的酶分子称为全酶(全酶酶蛋白十辅因子)。有的酶的辅因子是金属离子,有的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常将这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或辅基。辅酶或辅基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只不过是它们与蛋白质局部结合的坚固程度不同而已。通常把与酶蛋白结合比拟松的,用透析法可除去的小分子有机物称为辅酶;反之为辅基。在酶的催化过程中,辅酶或辅基的作用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基团的载体参与反响并促进整个催化过程。金属在酶分子中或作为酶活性部位的组成成分,或扶植形成酶活性所必需的构象。一种辅酶常可与多种不同的酶蛋白结合而组成具有不同专一性的全酶。可见确定酶催化专一性的是酶的蛋白质局部。3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
31、基团酶作为蛋白质,其分子比大多数底物要大得多,因此在反响过程中酶与底物的接触只限于酶分子的少数基团或较小的部位。因分子中虽然有很多基团,但并不是全部的基团都与酶的活性有关,其中有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如氧化、复原、酰化、烷化等)使其变更,则酶的活性丧失,这些基团就称为必需基团。常见的必需基团有Ser的羟基,His的咪唑基,Cys的巯基,Asp、Glu的侧链羧基等。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是指酶分子中干脆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干脆有关的部位。对于单纯酶来说,它是由一些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组成的。对于结合酶来说,辅酶或辅基上的某一局部构造往往也是活性部位的组成局部。酶的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可分为两
32、种:一种是与作用物结合的必需基团,称为结合基团,它确定酶的专一性;另一种是促进作用物发生化学变更的基团,称为催化基团,它确定酶的催化实力。但也有些必需基团同时具有这两种作用。另外还有些必需基团位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但仍是维持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这种称为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由此可见,酶除了活性中心以外,其他局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作用,一方面使底物与酶依肯定构型而结合成为复合物,这样有利于互相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影响底物分子某些键的稳定性,键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催化其转变。某些酶,特殊是一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酶,在最初合成和分泌时,没有催化活性,这种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33、称为“酶原”。酶原在肯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可转变为有活性的酶。酶原转变成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暴露的过程。4,酶的催化机理一个反响体系中,任何反响物分子都有进展化学反响的可能,但并非全部反响物分子都进展反响。因为在反响体系中各个反响物分子所含的能量凹凸不同,只有那些含能量到达或超过肯定数值(此能量数值称为此反响的能阈)的分子,才能发生反响,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一般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即分子激活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称为活化能。在一个反响体系中,活化分子越多,反响就越快,设法增加活化分子的数目就能加快反响的速度。降低活化能,能使原来不够活化程度的
34、分子也成为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活化分子的数目。活化能愈降低,则活化分子的数目就愈多。酶的催化作用就是降低化学反响的活化能,如下图图所示。由于在催化反响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使反响物进入“激活态”,所以同非催化反响相比,活化分子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反响速度。非催化过程与催化过程自由能的变更目前认为酶降低活化能的缘由在于酶参与了反响,即它先与底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然后使中间产物再分解,释放出酶及生成反响产物。此过程可用下式表示:这样,把原来无酶参与的一步反响S=P(能阈较高),变成能阈较低的两步反响(SE=ES和ES=EP)。反响的总结果是一样的,但由于反响的过程不同,活化能就大大降低
35、了。这就是目前所公认的中间产物学说。关于酶与底物如何结合形成中间产物,又如何完成催化作用,目前有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5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响的因素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促反响速度指的是反响初速度,此时反响速度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关系,避开反响产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探讨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时,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状况下,单独变更探讨的因素。(1)酶的浓度;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的浓度,酶的浓度与反响速度呈正比关系(见右图所示)。(2)底物浓度:在酶浓度不变的状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响速度影响的作图呈现矩形双曲线(见右图所示)。当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响速度
36、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骤加快,两者呈正比关系。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反响速度的增加幅度不断下降。假如接着加大底物浓度,其反响速度不再增加,说明酶已被底物所饱和。全部酶都有饱和现象,只是到达饱和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各不一样。(3)温度:在肯定的温度范围内一般化学反响速度均随温度上升而加快,酶促反响也听从这个规律。酶是蛋白质,其本身因温度上升而到达肯定高度时会变性,破坏其活性中心的构造,从而减低反响速度或完全失去其催化活性。在某一温度时,酶促反响的速度最大,此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4)pH:酶分子中含有很多极性基团,在不同的pH环境中,这些基团的解离状态不同,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一样,酶的
37、活性中心往往只处于某一解离状态时最有利于同底物结合。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pH值称为酶作用的最适pH。溶液的pH值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远离最适pH值时甚至导致酶的变性失活。(5)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是指能增加酶活性的物质,如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与激活剂相反,凡能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包括不行逆抑制和可逆抑制两类:不行逆抑制作用,其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如有机磷化合物能与很多种酶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上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可逆的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两种。在竞争性
38、抑制中,抑制剂常与底物的构造相像,它与底物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底物与酶的结合,如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中的抑制剂可以与酶活性中心外的部位可逆结合,这种结合不影响酶对底物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但酶一底物一抑制剂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对酶促反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理论意义。(四)生物氧化生物体须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代谢物在体内氧化而获得的。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氧化最终生成水和CO2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由于这一过程是在组织细胞内进展的,表现为细胞摄取O2而释放CO2,因此生物氧化又称为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虽然糖、脂肪及蛋白质等在体内
39、外氧化分解,都产生水和CO2,并释放出等量的能量,但生物氧化与燃烧的过程有显著不同:生物氧化反响是在温柔的条件下进展的酶促反响,所释放的能量,有一局部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ATP分子中。1生物氧化的方式和酶类(1)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生成的方式生物体内二氧化碳的生成并不是物质中所含的碳、氧原子的干脆化合,而是来源于糖、脂肪等转变来的有机酸的脱羧。依据脱去二氧化碳的羧基在有机酸分子中的位置,可将脱羧反响分为脱羧与脱羧两种类型。有些脱羧反响不伴有氧化,称为单 纯脱羧;有些则伴有氧化,称为氧化脱羧。例如苹果酸的氧化脱羧:(2)生物氧化中物质氧化的方式在化学反响中,失电子、脱氢、加氧都属于氧化;得电子、加
40、氢、脱氧都属于复原。这种变更规律,无论在体内或体外,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体内氧化都是酶促反响。常见的氧化类型有脱电子、脱氢、加水脱氢和加氧反响。生物体内并不存在游离的电子或氢原子,在上述氧化反响中脱下的电子或氢原子必需为另一物质所承受。这种既能承受又能供出电子或氢原子的物质称为递电子体或递氢体。(3)与生物氧化有关的酶类氧化酶类:能干脆利用氧分子作为受氢体,其中氧化酶含铜,反响产物是水,如细胞色素氧化酶。需氧脱氢酶类:通常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为辅基,反响产物为过氧化氢。习惯上有时将需氧脱氢酶不严格地称为氧化酶,如黄嘌呤氧化酶。不需氧脱氢酶:不能以氧分子而只能以体内某些辅酶为干脆受氢
41、体,这些辅酶包括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黄素单核苷酸(FMN)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等。2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即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组成的连锁反响,逐步传递,使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肯定依次排列构成的此连锁反响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通常称为呼吸链。(1)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由很多个组分组成,参与呼吸链的氧化复原酶有尼克酰胺脱氢酶类、黄素脱氢酶类、铁硫蛋白类、细胞色素类、辅酶Q类等。尼克酰胺脱氢酶类:以NAD、NADP为辅酶,它们可以可逆地加氢复原、脱氢氧化,故可作为递氢体而起
42、作用。尼克酰胺只能承受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电子,而另一个质子则留在介质中(如下图所示)。黄素脱氢酶类:其辅基为FMN、FAD,其分子中都含有异咯嗪。异咯嗪的1和5位的两个氮原子都可以进展脱氢和加氢反响,故它们都可作为递氢体(如下图所示)。铁硫蛋白类:其分子中含非卟啉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其作用是借铁的变价进展电子传递: Fe3e=Fe2因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活泼的硫和两个铁原子,故称铁硫中心。辅酶Q类:此类酶是一种脂溶性的酯类化合物,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故又名泛醌。其分子中的苯醌构造能可逆地加氢复原而形成对苯二酚衍生物,故属于传氢体。细胞色素类: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在呼吸链中,也依靠铁
43、的化合价的变更而传送电子。目前发觉的细胞色素有多种,包括a,a3,b,c,c1等。不同种类的细胞色素的辅基构造及与蛋白质连接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典型的线粒体呼吸链中,其依次是bc1caa3O2,其中仅最终一个a3可被氧分子干脆氧化,但目前还不能把a和a3分开,故把a和a3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除aa3外,其余的细胞色素中的铁原子均与其外卟啉环和蛋白质形成六个配位健,惟有aa3的铁原子形成五个配位键,还保存一个配位键,能O2、CO、CN等结合,其正常功能是与氧结合。(2)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依次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依次是依据下列试验数据确定的: 依据呼吸键各组分的标准氧化复原电位,按氧还电位递增的
44、依次依次排列; 利用阻断呼吸键的特殊抑制剂,阻断链中某些特定的电子传递环节。若参加某种抑制剂后,则在阻断环节的负电子性侧速电子体(递氢体)因不能再氧化而大多处于复原状态,但在阻断环节的正电子性侧递氢、送电子体不能被复原而大多处于氧化状态。现已根本确定的两条主要的呼吸链中各传递体的排列依次如下:(1)NADH氧化呼吸键(如下图所示)。(2)琥珀酸氢化呼吸链(如下图所示)。(3)胞液中NADH及NADPH的氧化NADH必需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其中的氢才能被氧化成水,但是在胞液中形成的NADH(见糖代谢)不能透过正常线粒体内膜,因此线粒体外的NADH尚需通过穿梭系统才能将氢带入线粒体内,而后进
45、展氧化。现已证明,动物体内有下列两种主要的穿梭系统。苹果酸穿梭系统(如下图所示)。苹果酸穿梭系统苹果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线粒体内膜上的不同转位酶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如下图所示)。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胞液中磷酸甘油脱氢酶(辅酶为NAD)线粒体内磷酸甘油脱氢酶(输基为FAD)3ATP与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生物体须要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生物氧化所释放的一局部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发于四周环境中,约占总能量的60左右;另一局部则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有机磷酸化合物之中。(1)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在物质氧化过程中大约有40能量用于ADP的磷酸化合成ATP,该过程有两种方式:一是干脆
46、由代谢物分子转移磷酸键至ADP,以合成ATP,即所谓底物程度磷酸化;二是在呼吸键的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的磷酸化,称氧化磷酸化或电子传递程度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依据下述试验数据可以大致确定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即ATP的生成部位。PO比值测定及意义:探讨氧化磷酸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线粒体的PO比值。该比值是指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即合成ATP的摩尔数。代谢物脱下的一对氢原子通过NADH呼吸链传递,PO比值为3;若通过琥珀酸呼吸链传递,PO比值为2,即分别合成了3或2摩尔ATP。依据氧化复原电位之间的电位差计算能量:呼吸链中的三个偶联部位,亦可依据呼吸链传递过程中自由
47、能的变更计算求得,三个ATP分子的形成截获了呼吸链中电子由NADH传递到氧所产生的全部自由能的42。(3)氧化磷酸化的抑制作用呼吸链阻断剂:可以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流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阻断剂或呼吸键阻断剂。已知的阻断剂及阻断部。如下图所示。解偶联剂:解偶联剂对于电子传递没有抑制作用,只抑制由ADP变为ATP的磷酸化作用,即它使产能过程与贮能过程相脱离。2,4二硝基苯酚是最早发觉的一种解偶联剂。磷酸肌酸是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在酶的催化下,ATP把高能磷酸键传递给肌酸,以生成磷酸肌酸。当肌肉收缩时,除ATP干脆分解供能外,磷酸肌酸又可以转出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供组织利用。张映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