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 原始的教化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须要与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须要。2从教化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学问的保存者与传播者,是学问分子的前身。3传闻是黄帝吩咐他的史官仓颉创建了文字。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与“庠”的教化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二, 推断题()1, 原始社会的教化已经有了特地的场所与专职人员。三, 简答1, 如何相识教化的起源问题。答:教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化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须要与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须要。教化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沟通供应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
2、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学问阅历,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原始社会的教化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须要与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化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学问传授给别人, 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 社会的发展,学问的发觉与积累,教化的意识性, 目的性, 支配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化与生活混同的状态。2, 氏族公社时期教化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化(2)生活习俗的教化(3)原始宗教教化(4)原始艺术教化(5)体格与军事教化3, 原始社会的教化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化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化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
3、教化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确定了其教化也是集体的, 公共的, 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化不是特地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化尚未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化以口耳相传与视察仿照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特地的教学场所与老师,当时教化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 视察仿照。第二章 夏, 商, 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 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化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 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起先,与我们今日运用的汉字一脉相承。3, 西周的
4、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与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高校与小学两级;设于郊, 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4, 西周天子与诸侯国所设高校分别称辟雍与泮宫。5, 西周的学校教化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方面学问与技能。6,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7, “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化”,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化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8, 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与核定的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与封建社会学校教化的核心内容。二, 单项选择题(C)1
5、,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化特征?A 商代 B夏代C西周D东周(B )2,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化的内容?A, 射 B, 御 C, 诗D, 数(D)4, 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 孝B, 礼C, 忠D, 仁( B )5, 在论述教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化家? A, 孟子B, 孔子C, 荀子D, 老子三, 推断题()1, 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2, 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状况。()3, 孔丘
6、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4, 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养,“习”是指行为习惯。( ) 5, 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化的杰出对贡献之一。()6, 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7, 孔子的“六艺”教化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 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实力。四, 名词说明题1,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化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化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表达在:礼不下庶人,学术与教化为王宫与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驾驭,民间没有条件实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不分
7、,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化官员,也是学校老师。政教合一,教化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化与行政合一。2,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化内容,即礼, 乐, 射, 御, 书, 数,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 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 乐, 射, 御,作为大艺,是高校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称为“六艺”。3,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化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化的对象,使那些情愿学习而在学力, 经济条件与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化的权力与机会。这一教化主见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
8、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化的垄断。扩大了受教化的范围,符合教化事业的发展趋势。五, 简答题1, 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供应了可能性。(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化的必要性。(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建了有利条件。2, 简述西周“六艺”教化的内容与特征。(1)“六艺”具体指:礼, 乐, 射, 御, 书, 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特别广泛,涉与政治, 伦理, 道德, 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特别宽泛的,它包
9、括音乐, 诗歌, 舞蹈等,事实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2)“六艺”教化的特征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学问;既留意传统文化,也留意好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3, 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与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 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 言行一样,不要出现脱节,道德相识的真假, 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明。 (4)中庸:
10、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与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当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六, 论述题1, 试述私学产生的缘由与其对教化发展的贡献。答:(1)缘由: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气衰落,无暇顾与教化,官学教化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化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剧烈与驾驭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 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化史上具有划
11、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化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化对象;其次,私学作为特地的教化机构,从政治中分别出来,迈出了教化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化阅历,促进了先秦时期教化理论的发展;最终,私学的发展,使教化内容与教化方式产生了重大变更。(4)总之,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教化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 试述孔子对教化所做的主要贡献。(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化方针,扩大教化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化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化;(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打算了条件;(4)他
12、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化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化实践阅历,提出了很多教化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很多教化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化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化遗产。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化主见。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化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见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当是受过教化并接着学习的人,受过教化的人应当得到肯定的官职,教化就是要培育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教化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
13、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化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化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化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学问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峻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化主见: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 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与荀况学派。2,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闻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 在关于人性的相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14、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4, 墨家的教化目标是培育兼士或“贤士”,5, 孟轲的教化理论基础是“性善论”。6, 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7, 法家关于教化实施的主见是“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8, 高校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 致知, 正心, 诚意,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9,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10, 我国最早一篇特地论述教化与教学问题的论著
15、是 学记 。二, 单项选择题(D )1, “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化特征?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D )2, 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C )3, “明人伦”的教化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 荀子B, 孔子C, 孟子 D, 庄子(A )4, “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孔子(D )5, 最早把自然科学学问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 D, 墨(C )6, 提出培育“兼士”的教化目的是哪个学派?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A
16、 )7, 道家的教化主见是什么?A, “不言之教” B, “以法为教” C, “兴利除害” D, “化性起伪”三, 推断题( ) 1, 孟子认为,教化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2, 墨家教化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学问的教化。() 3, 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化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 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分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五, 名词说明题1,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闻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
17、事实上又是由很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特长。如不治而争论, 自由辩论, 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表达了教学的目的性, 支配性与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建了一个精彩的教化典范。2, 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化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3, 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见培育的学习看法,强调学习要用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用心,不要一
18、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学问或见解排斥对新学问或见解的探讨与驾驭;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与正常的思维活动。4, 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高校中所提出的关于高校教化的纲领与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表达了儒家修已治人的志向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这八个步骤。事实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与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5, 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实行预防措施;“时”是指与时
19、施教原则,驾驭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按部就班原则,教学要遵循肯定的依次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6, 教学相长: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白老师本身的学习与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老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六, 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化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化从政治活动中分别出来。完成了学校教化独立化的过程。(2)老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化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
20、化工作者。(3)扩大了教化对象,使受教化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袤平民,教化的社会基础更为广袤。(4)有利于教化阅历的积累与教化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化专著。2, 简述荀子对老师地位, 作用, 条件的论述。(1)荀子特殊推崇老师的地位与作用,竭力提倡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老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需无条件地听从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肯定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老师提高到与天, 地, 君, 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老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
21、当老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与丰富的阅历;三要具备传授学问的实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3孟子关于教化的作用有哪些论述?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见与性善论动身,高度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化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化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化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化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与发扬天赋的善端。七, 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与荀子教化作用观的异同。“人性
22、论”是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探讨,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的探讨,表明白人类起先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索自身的特殊本质。(1), 孟子的性善论人性应当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同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教化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 找回与扩充固有的“善端”。(2),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化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
23、赋(“性”)与人为(“伪”)的区分。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行学,不行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行学,不行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所理解的“不行学,不行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与人的感知相识实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定产生争夺, 损害与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与社会生存。这就证明白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需通过教化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性伪之分”教化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养与加工的关系,两
24、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养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养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养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冲突,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相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化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化的同等观念。“性伪之合”教化的可能性在阐明教化必要性与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需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化的作用,以人为的力气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化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教化的作用。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
25、大略),即政治,教化,环境与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孟子与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事实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分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与个人基础,即怜悯心, 正义感, 恭敬看法与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化的可能性,天生就不行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化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化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爱好
26、看的, 好听的, 好吃的, 好玩的,追求舒适, 安逸等,事实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需靠教化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干脆强调教化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化的可能性,再强调教化的必要性。2, 试述学记中关于教化教学原则的主见。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化, 教学胜利与失败的阅历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化教学的原则。(1)豫, 时, 孙, 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化, 教学中胜利与失败的阅历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与“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高校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
27、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化中要擅长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特长。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化与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珍贵阅历,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28、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与,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与, 易, 以思,可谓善喻矣。”(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需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高校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老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进步一步引申为老师的
29、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与我们今日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2, “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记着太学的正式设立。4, 汉代太学的正式老师称为博士。5,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接受设科射策的形式。6, 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探讨文学艺术的特地学校。7, 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探讨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
30、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8, 在汉代识字教化所接受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始终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9, 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志向的培育目标是鸿儒 。二, 单项选择题( A )4, “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 汉武帝B, 秦始皇C, 周文王D, 唐太宗( B )5, 汉代闻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 王充B, 董仲舒 C, 贾谊D, 郑玄(B )4, “太学”这一官办教化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 唐代 B, 汉代C, 秦代 D, 周代(B )8, 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 王充B, 董仲舒C, 贾谊D, 郑玄三, 推
31、断题( )1,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化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2,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3,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接受,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化的主流。四, 名词说明题1, 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1.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 经济, 文化教化发展的须要,被汉武帝接受,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与文化教化
32、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与文化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 义, 礼, 智, 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与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赐予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培育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3, 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老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接受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气有限的状况下,有效地扩大教化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终归不如老师干脆传
33、授。4, 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赐予重用或举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5, “设科射策”: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与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果的等级标记。学生依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五, 简答题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1)书同文(2)行同轮(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 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2, 概述董仲舒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1)德教
34、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化内容。(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志向。“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六, 论述题1, 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与影响:(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主动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化与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化的大发展,汉代官学与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化制度奠定了初
35、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化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化, 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多种形式, 规格人才的培育。“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化(未看)一, 填空题1, 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化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 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分,
36、面对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心官学教化分别士庶的先例。3, 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变更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更。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化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二, 单项选择题(A )1, 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心官学机构是什么A, 国子学 B, 宫邸学C, 四门学D, 鸿都门学( A )2, 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 颜之推B, 颜渊 C, 颜元 D, 颜真卿三, 推断题( )1, 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四,
37、名词说明题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法大致是:朝廷在州, 郡设立大, 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与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终,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 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渐渐贵族化了,丢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化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行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五, 简答题1, 颜之推在家庭教化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化思想集中表达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
38、观点有:(1), 家庭教化要与早进行;(2), 要爱与教相结合;(3), 要留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4), 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化;(5)要培育虚心, 勤勉的学习看法。六, 论述题1,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化有什么影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法大致是:朝廷在州, 郡设立大, 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与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终,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 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
39、品第也由家世, 德才等因素共同确定演化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渐渐贵族化了,丢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忱,影响了教化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行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 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说明,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3唐代来日原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 留学生
40、, 学问僧。4唐代中心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律学, 算学, 书学与广文馆。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 授业, 解惑。6,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武举, 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7, 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最终形成了口试, 贴经, 墨义, 策问与诗赋五种考试方法。二, 单项选择题( C )1, 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 魏晋南北朝B, 唐朝C, 隋朝D, 宋朝(C )8, 韩愈的教化思想区分于其他教化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 人才思想 B, 教学思想 C, 师道思想 D, “性三品”思想( C )6, “六学一
41、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心官学体系的简称?A, 隋代B, 宋代 C, 唐代D, 汉代三, 推断题()1, 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举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四, 名词说明题1, 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心设有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律学六学与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高校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打算参与进士科考试的人供应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心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五, 论述题1, 试述唐代学校教化的主要特点。(一)教化管理的加强: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3.
42、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二)规范教学内容: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与选修课程。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三)学校类型与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四)中外文化教化沟通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化沟通。2.中日文化教化沟通(五)封建教化等级性加强(六)学校起先受科举的影响与支配: 1.学校教化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留意经学与文史。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仿照科举考试。2, 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其对学校教化的影响。隋代为了强化中心集权制与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
43、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对全社会公开考试,录用标准专凭试卷成果,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 科目与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化的发展: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与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化的重视;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化教学内容的统一与标准的一样,也具有主动意义;科举科目中有明法, 明算, 童子, 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化
44、, 英才儿童教化与文武兼备教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化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化产生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化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 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溢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的恶习;科举考试把读书, 应考与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化,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峻影响着一般学问分子的思想。3, 评析韩愈师说关于老师的论述。唐代教化家韩愈以继承与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特别重视老师问题。写下了闻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 道与业, 师与生等各方面系
45、统地论述了老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关于老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老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老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需先尊师,师与道是亲密结合, 不行分别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老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他认为老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关于老师的资格。韩愈认为老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 地位, 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老师;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与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化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老师问题,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化一, 填空题1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