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0466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晋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1(2012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度大庾岭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虚孤独,越王城阙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今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注: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徂:消逝。(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鸿雁:_鹧鸪:_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2(2012绍兴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

2、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胡:这里指吐蕃。(1)诗人借_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的情感。(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3(2012宁波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暮归山中 明蓝仁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注:衡门,指用根横木代替门,通常是贫士之家的代称。(1)诗中“暮归者”的身份是什么?这首诗的尾联如同一个电影镜头,示意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请赏析颈联中“明灯”的意象。4(2012温州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

3、诗,完成第(1)(2)题。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此诗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2)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5(2012杭州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1)简析词中画线句的作用。(2)这

4、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宏,请就此作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贫女 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风格,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别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辞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人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1)全诗以“贫女”的口吻述说了“贫女”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说出其中的一种,并结合诗句进展简析。7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5、。鹊桥仙 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渔翁 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一样之处?请简要分析。(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

6、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检校:查核。床头:指酿酒的糟架。(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2)

7、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玉楼春 宋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芳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1)联络全词,简析上片开头两句表现情感的手法。(2)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书信,比方乡音。喻指思乡。(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消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解析:(1)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往往因其历史传承而有着一些根本的寓意,只要我们平常稍加留意

8、,这里的“鸿雁”“鹧鸪”两个意象的寓意就不难写出。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中郎将苏武出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访匈奴的常惠隐私地见到了汉使者,告知使者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简单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境况的困难或心情的惆怅。(2)先要对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9、有比拟系统的理解,再结合本诗详细状况,对号入座,详细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比照、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尾联出句干脆抒情争论,对句写景,于是即可断定其表现手法是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赏析,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诗人为何“不堪重伫望”,又为何满眼所见是“乱山落日”。结合诗歌所用典故,寓意推想,即可分析出这尾联所表达的情感。2参考答案:(1)思妇思乡(2)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互相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络在

10、一起,这些广袤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宏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解析:解答(1)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常用意象的理解。此诗的“高楼”并非实指高大的楼,而是指高楼中的思妇。用的是对面敷彩法来写的,思妇想像对方即远戍边疆之人的心思情状,抒发戍边之人的思归情感。(2)题要求从两个方面思索:一是内涵,二是作用。理解内涵,要从诗句所描绘的形象里感受它的画面,通过补充相关内容,形成诗意画面即可。分析作用,则要从全诗内容与构造来思索,看这四句诗对后面的诗句起什么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意境与艺术形象起什么作用。思索时,须

11、要顾及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诗句所到达的艺术效果,对全诗表达所起的作用。3参考答案:(1)“暮归者”是一隐士。示意了诗人心满足足,不愿与世俗同流。(2)在暮色和暗树中,一盏明灯发出暖和的光线,照亮了贫寒简陋的小屋。“明灯”这一意象衬托出家庭的温温煦诗人回家的喜悦,并且与屋外的黑暗形成显明比照,示意了远离尘世苦恼的生活,也为尾联的抒情奠定了根底。解析:(1)分析这个“暮归者”的形象,要结合全诗意思来理解。依据古代诗歌一般形象特征,这样悠然自由地生活在山里的人,往往都是隐士,他们并非一般的山民。确定了他的身份,再来理解尾联所示意的诗人的心情就有了方向了。(2)要把这个意象放到特定情境中来理解。依据

12、诗歌所形成的气氛来联想想像,先写出这个意象的形象,再简析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这个“明灯”,一出如今四周黑森森的山里,有光明之感;二是出如今凉爽的夜里,它有暖和之感;三是出如今妻孥相聚的家里,具有温馨之感。4参考答案:(1)“一身”“万死”两相比照,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十二年”又分别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间隔 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2)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实感人。另一方

13、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验,抒发了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解析:(1)先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数词,再组合起来,看其表达了什么意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独特作用。要把数词实写内容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思索。还要从数词运用的特点来考虑,如从数字对举,大小比照,时空概念等多角度思索。(2)要从整首诗的角度思索诗歌的丰富情感。从诗歌所选用的词语意象可以看出其情感的主基调。零落、残魂、黯然、垂泪、去国、万死等等,都是极具伤感色调的,从外表上讲,这是兄弟分别之伤感,再结合诗人的遭贬谪的经验,可见诗人别样的伤感情坏。

14、5参考答案:(1)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连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同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看法温柔、关切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沉的情感。(2)作者创建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络起来,把闪耀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志向中的仙境。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憧憬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志向和志向。解析:(1)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闻天语”的当然是“我”,那“天语”“殷勤”关心“我”的去向。再想想,为何要写天帝关切“我”?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再看看这两

15、句话处在词的什么位置,从构造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就可以推断这两句话的作用。(2)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即“想像奇伟、气度恢宏”。再在词句里面找相应的材料来证明,以赏析的笔调来写。能写出“想像奇伟”的分析和“气度恢宏”的分析,意思根本符合即可。6参考答案:(1)首联,自伤身世贫;颔联,自诩风格高;颈联,自夸手艺巧;尾联,自恨命运差。(2)示例:运用了隐喻(或比方、类比)手法。全诗是在用“贫女”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来隐喻“贫士”的生活与心理状况。用“贫女”的无人赏识来隐喻“贫士”的明珠暗投。运用了比照(或衬托、反衬)手法。诗中将“贫女”外在的经济地位之低与内在的精神追求之高进展比照,将“贫女”心灵手巧的技

16、艺之好与“为别人作嫁衣裳”的命运之差进展比照,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剧烈的哀怨与不平。运用了内心独白手法。全诗每一联都是通过“贫女”自思、自语等心理活动来提醒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抒发“贫女”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的哀怨与不平。运用了语意双关手法,依据诗歌后面所注释的作者人生经验来看,此诗既是在写“贫女”的境况与心情,也是诗人在写自己的境况与心情。解析:(1)从分析内心世界的角度,也就是分析心理活动角度分别概括每一联诗句。(2)先要明白有哪些表达技巧,再结合详细诗句进展分析。7参考答案:(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

17、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表达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微环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干脆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解析:(1)比拟赏析,先要找准角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情感、观点看法),还是艺术手法,都先要从详细诗句中发觉可比拟之处。本题只限定比拟“形象”,留意题目要求的是比拟出“一样之处”,还要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要从两首诗中找详细的例证。(2)题也是比拟,但角度不同,限定比拟表现手法,仍旧要作分析。8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方(或“通感”)的修辞,以视觉写听觉

18、,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愁闷和思念。解析:(1)题落脚点在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2)题要从全诗的角度思索这两个字的特殊之处。9参考答案:(1)“连云松竹”,是观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害怕、生怕被人发觉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观赏、爱惜之情。解析:(1)题要擅长从

19、详细描写中学会分类,“几个方面”就是示意我们要分类。诗句写的是生活小细微环节,但都表现内心的满足,一是观赏自然,一是丰衣足食,大家相处和乐。要擅长作概念提升。(2)题考察对炼字艺术的把握,要结合全诗看其在表情达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奇妙之处和作用。10参考答案:(1)渲染洛阳满城春色,花木繁盛,花香阵阵,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2)旅途漫漫、春光无限,愁思也无穷无尽;和繁华的洛阳形成显明的比照,驿舍偏僻宁静;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解析:(1)题先看这几句外表写什么内容,再看其实际所蕴含的情感。(2)题从下片的信息中,可感受到主人公生“寂寥”之感的缘由。此处花也没了,人也歇了,无人情愿相随赴远,只有孤月相伴,能不生寂寥之感么?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