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教育观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教育观 .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教育观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人的全面发展 ” 以及“ 以人为本 ” 的思想内涵,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第一节 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 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及小学
2、素质教育等概念;2.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一) 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 素质教育观1. 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 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
3、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2. 内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 “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
4、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3. 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
5、于纠正“ 应试教育 ” 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 年 3 月由全国人大
6、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 “ 由,应试教育 ? 向素质教育转变 ” ,要“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1999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 “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 。l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
7、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 小学素质教育1. 小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小学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与其他层次、形式素质教育相同的性质。小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2. 小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小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
8、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 国家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2. 推进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1) 教学从 “ 教育者为中心 ” 转向“ 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 “ 教会学生知识 ” 转向“ 教会学生学习 ” :(3) 教学从 “ 重结论轻过程 ” 转向“ 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 “ 关注学科 ” 转向“ 关注人 ” 。精
9、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3. 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 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3) 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
10、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 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观,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同时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
11、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育。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当前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如下表所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 二) 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1. 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但有观点认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观的,是对素质教育观的误解。2. 沉重的课业负担国家之所以强调减轻学生
12、课业负担,是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成长。但当前课业已经成为学生的“ 负担” ,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故选 C。具体来说,体现了以下教育观:(1) 教学从 “ 教育者为中心 ” 转向 “ 学习者为中心 ” 。王老师打破传统的 “ 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 的局面, “ 以学生为中心 ”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 教学从 “ 教会学生知识 ” 转向 “ 教会学生学习 ”
13、。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研究式学习是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组织、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王老师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雪景,写出精彩的作文,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形式开展户外活动,观察雪、玩雪、吟雪,最后描写雪,将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 实现探究式学习,达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3) 教学从 “ 关注学科 ” 转向“ 关注人 ” 。打破传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
14、学理念的局限,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王老师通过语文课采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从学生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关注了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因此,王老师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的教学观,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反思和学习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二节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1. “人的全面发展 ” 思想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 2. “以人为本 ” 的学生观的内涵及小学生的发展特点;3.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4.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
15、性发展 ;5.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高频考点速记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观的影响与制约。一、“ 人的全面发展 ” 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6、的社会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 以人为本 ” 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 ” 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或师生关系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
17、教育效果。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 人” 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
18、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2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
19、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 学生的
20、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二) 小学生的发展特点1. 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三个方面的发展。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小学生刚入学时容易疏忽客体的“ 形状 ” 特性,而会更多地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写字时有
21、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形状的正确率会逐渐提高。其次,在方位知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位置和方向会有更清晰的知觉,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很好的发展。再次,在距离知觉方面,小学生对空间环境中对象间较近的距离可以确定,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这说明小学生的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有时候还容易混淆。2. 小学生记忆和想象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其次,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转化的关键
22、年龄,往往与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致在三四年级。再次,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记忆更多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形象记忆。随着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小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不断发展,并逐渐占据优势。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生的记忆系统。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想象也日益丰富。小学生的想象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但是能够体现出孩子思维的活跃性。这也是小学生的创造性比更高学段孩子高的原因。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和具体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 小学生的想象进一步发展,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累积使
23、他们对具体想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逐渐得以发展。3. 小学生情感的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加丰富、深刻和稳定。低年级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高年级小学生情感更为稳定,自尊以及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感觉越来越强。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道德情感的逐步发展。总体而言,小学生在道德发展方面 . 言与行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在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自觉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生道德知识系统以及
24、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也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重要标志。4. 小学生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具有不平衡性。小学四年级前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后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 三)“以人为本 ” 的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1. 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1)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儿童成长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基础工程。完整良好的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例如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等,而且包括人文素养基础,包括关心他人、崇尚节义、待人宽容以及追求真善等。(2)
25、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也叫整体性,是指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在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是小学教育全面性的内在要求。(3) 小学教育具有普及性由于小学教育是起始教育,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因此它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必经的阶段。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性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就是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
26、不应只注重部分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2. 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别情况制订出具体要求,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包括两个
27、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2) 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变化愈加丰富、深刻,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更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去保障和呵护,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中。最后,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 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
28、评价的结合评价是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的作用,而且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正确、适当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过分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起到引导、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4) 汇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应该经常沟通,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三、教育公
29、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 以人为本 ” 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 教育公正 ” 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 共同性 ” 和“ 差异性” 问题。( 一)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0 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 以人为本 ” ,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 “ 教育公正 ” 原则。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
30、展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 以人为本 ” ,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 以人为本 ” ,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教育者要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共
31、同发展。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发展。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5.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学生的自然状况看,他们的生理发展情况会有差异。从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状况看,也会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 以人为本 ” ,特别要注意正
32、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四、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0 页坚持教育公正,是 “ 以人为本 ” 对小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小学生,促进所有小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小学生步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一) 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 好、中、差 ” 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
33、源。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二)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有小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这个意义上讲,“ 以人为本 ” ,还包括以每一个学
34、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为本。人的全面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人要在社会文化素质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但是在这些方面的基础性发展水平上,各个方面的素质发展程度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和专门发展相结合的人才。专门性发展就是人的个性方面。让有审美特殊才能的人去专门发展体育竞技能力,或是让科学人才去专门发展审美能力等,都是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的伤害,因而这种教育也是不公平的。即使人的同一种素质发展,不同的人发展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智力素质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以人为本,教育公正,也意味着承认某些学生可以发展得快一些,某些学生可以发展得慢一些。五、构建良好的师
35、生关系( 一) 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1.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2. 师生关系的功能(1) 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其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教育任务。(2) 激励功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0 页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校生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
36、师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人到教育工作中去。(3) 社会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任的心理氛围,对于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二)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师生关系可以分为放任型、* 型和民主型。每一种师生关系都有其特征与不同的影响: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
37、而更好,这是由于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 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在* 型模式之下,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权威下才肯努力学习。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 三)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
38、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0 页1. 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指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2. 民主平等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还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问
39、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每一束思想火花。3.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育取向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4. 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三节教师观高频考点提要1. 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2.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小
40、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一、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 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1. 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的涵义所谓“ 教师观 ” 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之所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0 页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
41、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 传道者的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 做人之道 ”“为业之道 ,治学之道 ” 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
42、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3) 示范者的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 管理者的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 朋友的角色在某种程
43、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 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0 页( 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
44、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
45、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 专家课程 ” 到“ 现实课程 ” 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 教教材 ” 为“ 用教材教 ” ,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
46、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3) 教师要从 “ 教书匠 ” 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
47、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2. 教师行为的转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0 页(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48、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教师专业化概述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获得专业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教师专业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
49、一,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国家对教师任职不仅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要有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不仅包括学科专业性的内容,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的内容。第二,国家要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形成完备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国家还应建立较为完备的评估、认定和管理机制,用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评估、认定和管理,以及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评估、认定和管理。( 二)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第一,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职前专业教育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人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
50、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专业实践的方式包括:参观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0 页第二,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阶段。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帮助新手教师入职专业发展的方法。第三,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是指经历了入职专业发展以后,教师专业的继续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发展。一个教师要从“ 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