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813028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精品文档】第 23 页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

2、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家、文学家。刘向的主要是秦疏和(ch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

3、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 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

4、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

5、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

6、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春秋四刺客”: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

7、国策魏策) 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

8、,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

9、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5.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

10、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二、【文言基础过关】1、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至燕( )南界 愿得谒( )之 督亢( )地图 皆为戮( )没 痛于骨髓( ) 揕( )其胸 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 收盛( )樊首 匕( )首 血濡( )缕 为( )装遣荆轲 不敢忤( )视 变徵( )之

11、声 厚遗( )蒙嘉 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 箕踞( )以骂 目眩( )良久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故振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10.请辞决矣 决,通“

12、诀”,诀别。11.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其古义与今义。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6.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7.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 左右既

13、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9.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2.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13.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15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信物;今义:书信4、请指

14、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1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6樊於期乃前曰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7. 又前而为歌曰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8.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9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10(秦王)乃朝服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1其人居远未来 (远:形容

15、词用作名词,远地)12丹不忍以己之私 (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4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5断其左股 (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16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7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5、请解释下列实词的含义。(1)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看) 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望、拜访)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却)(2)为父母宗族,皆为

16、戮没 (介词,被)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介词,为了)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动词,做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处理)(3)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名词,凭据,信物) 听其言而信其行 (动词,相信)言必信,行必果 (动词,讲信用)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形容词,诚恳,不欺骗)(4)引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5)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登上,动词) 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6)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动词,打开)顷之

17、未发,太子迟之 (动词,出发)发尽上指冠 (名词,头发)(7)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8)购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9)解读音一:ji动词 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解开,脱去 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分开 例: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解释,解答

18、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理解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解救,消除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读音二:xi动词,缓和,消减例: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10)资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

19、粮食。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11)遗,读音一:y(1)名词,遗失的东西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2)动词 遗失,丢失。例: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遗留例: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遗憾事。舍弃,放弃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读音二:wi动词,送给,给与例: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13)被被,读音一:

20、bi(1)名词,被子例: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2)动词覆盖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遭受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3)介词,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

21、王朝。披散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14)顾,g(1)动词 回头,回头看例: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看,视例: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看望,拜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关心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照顾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22、)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顾虑,考虑例: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2)连词 表转折,只,只是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表反问,反而,难道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15)诚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连词,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的确,确实)6、归纳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连词,表递进【并列】)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

23、耻除矣 (并且,连词,表递进)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图穷而匕首见 (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连词,表因果)伏尸而哭 (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同上)自引而起 (同上)倚柱而笑 (同上)(2)岂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是不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岂可得哉 (疑问代词,怎么) (3)以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拿) 使工以药淬之/

24、而乃以手共搏之 (介词,用,拿) 以故荆轲逐秦王 (介词,因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因为)以次进 (介词,按照)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连词,表目的,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 箕踞以骂曰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4)乃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 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动词,是)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副词,于是,就) 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 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副词,只,仅仅) (5)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代词,您) 秦王购之金千斤 (代词

25、,指樊将军的首级) 为之奈何 (代词,这件事)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结构助词,的)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结构助词,的) 顷之未发 (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7、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 2、倒装句(

26、1)状语后置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给贡职如郡县 (即“如郡县给贡职”) 常痛于骨髓 (应“于骨髓常痛”)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应“于秦王先言”) 燕王拜送于庭 (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应“知其事” 宾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应“侍(于)殿上群臣”)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应“诸执兵(之)郎中”)(3)宾语前置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应“如何”) 3、被动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父母

27、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4、省略句(1)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2)皆陈(于)殿下 (省略介词)(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 (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 (省略宾语) (6)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 (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 (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省略宾语)(1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28、 (省略主语) 5、固定句式(凝固结构)(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5)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既然这样(的话),那么)(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谓:可以说(是)(7)荆轲有所待 (有所: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9)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已经,同义复用)(10)乃遂私见樊於期 (乃遂:于是,同义复用)8、

29、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5、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7、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

30、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三、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尾声

31、(“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1

32、.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紧张慌乱。 课内探究一、【局部探究】1

33、、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

34、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4、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

35、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以“易水送别”为例】: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的壮烈情怀。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易水诀别”这段文字的音乐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音乐描写使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使这一场面更悲壮,情节更感人。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的壮烈情怀。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奋、激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总之,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