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7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 C8岁 D9岁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
2、化 D坚定10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A伦理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直觉的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A义务感 B责任感 C事业感 D自尊感 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A说服 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 D奖励与惩罚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 B注意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相对功利水平 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
3、段论包括( )。A自我中心阶段 B相对功利阶段 C权威阶段 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A盲目性 B被动性 C不稳定 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A权威 B民主 C放纵 D信任 E容忍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和准则的总和。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和_。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4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11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_,使他们认识到道
4、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12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_。13小学儿童违反纪律或缺乏自觉纪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存在着_与_。14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_和_影响。15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_或_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四、名词解释1态度2品德3认同4认知失调五、简答题1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2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教师如何利用群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六、论述题1论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2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5、一、单项选择题1A 【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2B 【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3C 【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最重要的标志。4C 【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5D 【解析】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6C 【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7D 【解析】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3ABCDE 【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4ABC 【解析】见大纲中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5
6、ABCE 【解析】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四个阶段。6ACD 【解析】二者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7ABC【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8BCD 【解析】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以上选项均为导致言行不一致的原因。9ABCD 【解析】略。10BDE 【解析】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故以上选项为合理的。三、填空题1行为规范 2心理特征、倾向 3心理倾向 4认识与体验 5规范要求 6模仿 7道德观念 道德信念 8社会契约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9自我中心 10认知失调
7、11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12前习俗道德水平 13年龄差异 个别差异 14行为准则 风气 15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 心理准备四、名词解释1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4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有以下特点:(1)
8、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别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2【答案要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3【答案要点】要使学生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当注意:(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联系的意向
9、;(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自律行动的条件;(3)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4)克服不良习惯。4【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
10、,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11、,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2【答案要点】(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
12、;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