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 666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 6666.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就明确提出要以问题为主轴。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于是,我们高段语文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
2、而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2、提问“泛泛而谈”。 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
3、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3、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二、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课堂中师生地位定位不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这样定义的: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
4、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把握不准这样的定位,让师生的地位走向两个极端。 1.紧扶不放 文本上的很多学习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是能解决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进行点拨引领。而很多老师害怕学生课堂学得不够透彻,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课堂上滤一遍。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的知识点有很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将这些知识点一一解读。特级教师薛法根 “学生读了就能明白的不教,没有思维深度的内容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仍然不懂的内容不教” 的观点值得一
5、线老师去思考。 2.放任过度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把握好自主合作的这个“度”。如课堂合作学习讨论,老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把握,以便对学习活动掌控调整。可是,许多老师布置任务后,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学习方向就可能偏离了学习重点,这样的合作成了自由市场,怎么能有好的效果! 强调“学生主体”并不等于忽略“教师主导”的作用。成尚荣先生说:“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慢,更不能放松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一种新的挑战。把语文知识给学生讲个明白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自主学
6、习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文本解读深度不够 很多专家都建议教师在教学前要细读文本,深读文本。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自己在文本里走个来回,深入研读课标、文本,知道文本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用怎样的方法表达的;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该用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学习内容。 而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教学之前,对教材的解读是肤浅的,具体表现在: 1.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许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对教材、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的阅读上。他们没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立思考,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有机整合,甚至不能够把握住文本的重点,只是根据参考书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要点全盘托出,一一
7、灌输给学生。 2.学段训练重点不明 语文学科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连续一贯性,每个学段又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而不少教师没有站在小学语文整体训练的高度俯视语文教学,不知道本学段应训练的重点,造成课堂的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性,从而导致问题的提出出现过深或者过浅现象。 3.闭门造车视野狭窄 不少老师在上课之前不会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借用他人资源不代表没有自己思想。无论是阅读网络上抑或书本上的资料,还是虚心请教名家同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少老师缺乏这种学习精神,闭门造车当然有其局限性。 (三)、学业评价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来检测学生语
8、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考查却重视不够。为了学生能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网,“问”无巨细,不加选择,将文本中的内容变成一个个问题“网”向学生。不少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老师在出卷时,会考虑到学生的得分会影响自己的考核,因此,试卷内容也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这样的考试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成了毫无个性的标签答案。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耗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就成了纸上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语文学科的评价也应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9、然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真正实施多重评价功能难度大,而且评价主观性强,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当前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也是导致我们许多课堂提问无效的主要原因。三、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说,课堂提问应该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有关,即引导学生精神的成长;从小的方面说,课堂提问应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技能的发展、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品位的提升。1、有效地课堂提问要从理解深入文本的切入口入手,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开它我们就不能有效的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湖北王皓老师执教的吆喝一课中,“三
10、读课文、三赏吆喝”环节设计四个问题:【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体悟文本所反映的“吆喝的声乐艺术
11、”、“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2、有效的课堂提问在量上也应有一定限度,一堂课就两三个核心问题,甚至就一个问题,努力做到少而精。不善问者如婆娘们聊家常,常常会提出一些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题,或问得不着要害;或为问而问,无需提问而提问;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获;善问者如高明的剖玉刀客,刀锋直指要害,一刀下去,精华毕现,三下两下,精美的宝玉便从包裹的层层杂质中显露出来。3、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一)小
12、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有效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概括性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课文内容,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在搭石一课中陈忠伟老师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美了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却统领全文,这一问题不仅扣住了文章的思想精华,而且抓住了文章的写作
13、中心。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积极创设概括性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的思考,积极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是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靠直接提问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引
14、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王老师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宋老师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快速默读梗概,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内容。再次默读,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与精神。再比如胡老师在小小的船一课中
15、这样设计问题“生活中什么是弯弯的?”学生说有香蕉、有镰刀、有小船,在老师的提示下还想到了眉毛,接着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学生就说得很生动了,这样层层深入,不仅扩展了思维,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通过问题的思考可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积极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
16、像,不求标准,但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问题。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经典小小说。有位优秀教师在教学第一小节(“渔夫的妻子桑娜做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充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他提醒学生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学生过了一会儿,发表了意见,他们认为“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教师追问原因,学生有了各自的理解。有的说:渔家小屋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家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有的说:渔家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老师似乎也在支持着
17、这种想法,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不断的发言。这时,老师说:“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需要我们帮助修改” 有的学生沉思起来很快就有了不同意见,认为和外面比起来,屋里温暖舒适多了。 之后教师巧妙的用同样方法通过体会“舒适”这个词语的准确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并在评价语中点明理解文章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反映了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教学这一节时,往往教师会问学生“渔家小屋的温暖和舒适表现在哪里?”其实这里隐含这毋庸置疑的肯定“渔家小屋肯定是温暖和舒适的”。这样学生只要去照原文读读就行了,无需动多大脑筋。而这位老师不把结论教给学生,甚至
18、连暗示也没有,而是抓住这句话设计了“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和“渔家小屋能算温暖和舒适吗?”这两个问题。这样的问题灵活性强,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断的思索,探求。当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甚至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时,常常体现“噢”的一声,而迎来了思维的质的突破和飞跃。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和在思维基础上发出的“噢”的次数成正比。4、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拾阶而上
19、,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指导学生思考。教师的提问,需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同时注意深浅适度、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对学生说:“为什么我每当想起钓鱼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了对父亲崇敬之情呢?”“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去呢?”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气氛特别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0、,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二)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把握提问的“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总结如下: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别小看一篇文章
21、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
22、生进行讨论。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海底世界一文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教学资源不能浪费,在阅读理解时可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它再补充一两句吗?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明白了是省略其它的声音,可以补
23、充“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等。6、 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处提问在2014年3月12日由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校五年级三位老师就清平乐 村居一词进行公开教学。在教学中各位老师均有问题设计,如:在引导学生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想象画面,韩文丽、徐霞两位老师都有这样的设计,但不同的是问题的提法。韩老师这样问学生“同学们,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提问无果后,韩老师又启发到:”比如,河水-,河里有-,学生有了思路,开始应答,但回答仅限于视觉。而徐老师是这样问:“孩子们,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表达。从以上两个问题
24、的设计中不难看出韩老师的发问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二徐老师的发问则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与学生的思维能否打开有着密切的关系。7、 从文章的结构层次设计问题。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快速默读梗概,了解这部世界名
25、著的内容。再次默读,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与精神。8、 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设计问题。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要么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要么赞美人物的美好品格,要么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老师设计出各种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理解,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作者的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所以在备课时,
26、可以这样设计引导启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另外在学生交流语句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问题: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最好?通过这些问题的恰当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三)语文课堂要做到设计问题的有效性,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提问的“度”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
27、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1)注意提问的密度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美
28、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第三节讲南沙是个迷人的地方。老师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了问、读、讲、诵、问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老师问: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段方式?学生初步明白从总起到分述再到总结的典型的段落结构后,接着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写了南沙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在学生理解熟读后,老师又问:文章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引导学生得出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运用打比方等办法来写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质疑。这样,问题的密度适宜,有思考性,避免了那种一问一答,问问不休的毛病。(2)注意提问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29、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3)注意提问的难度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
30、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比如:教学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不用嗓子的歌手一文时,歌手就是嗓子好才成其为歌手,不用嗓子那用什么唱歌呢?这样一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3、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新课程的最高宗旨
31、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站在成人的高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学生认知等方面)出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即把问题解决了,也更能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4、设计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
32、空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不全面,但思维活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上例不用嗓子的歌手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用嗓子的歌手?学生的回答结果:蚊子和苍蝇是也是靠振动翅膀,鸟儿有鸣管,响尾蛇靠摇动尾巴上的角质轮来发声。真可谓一石击起天层浪,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5、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取之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
33、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不仅要学生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那些问题?讨论时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又该怎样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又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6、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34、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
35、这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保护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保护别人吗?”我并没有从保护和被保护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帮助别人。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小班教学的特色之一。 总之,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问题的设计上,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在准确把握二者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