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三.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三【精品文档】第 6 页河西堡第三小学主题班会活动记录班 级三(1)班参加人员全班同学活动时间5月22日活动地点教室主持人姚玉香活动主题“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目的1、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2、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活动过程及效果一、观察各民族照片。二、领悟道理。三、加深认识。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五、教师总结: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
2、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班主任姚玉香记录姚玉香“清明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二年级(2)班活动目标: 1、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3、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4、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活动过程:一、观察各民族照片。出示各民族照片: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主持人:对民族团结一家亲。
3、主持人: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二、领悟道理主持人: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1、听配乐录音故事:文成公主进藏。(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 (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主持人:汉藏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 2
4、、主持人: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小组讨论: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2)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主持人:红军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也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3、主持人: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生交流。)小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只有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三、加深认识 1主持人: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电影孔繁森片段。(风餐露宿
5、了解民情,实地考察;卖血抚养孤儿;关心藏族老人;因公牺牲。)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电影孔繁森的片段,大家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同学们深深地被孔繁森为了祖国建设、民族团结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孔繁森牺牲了,当地人民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播放“灵堂拜祭”片段)出示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样,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2主持人: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互相尊重的故事?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小结:孔繁森、打井团长等英雄模范,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祖国建设,促进边疆发展,帮助边疆人民,贡献出了毕生精力。3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
6、,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如手足。 听故事:(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天山脚下有个回、汉、维三族聚居的村庄,那里的村民是如何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4.小结: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美丽的家园,才有利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主持人:各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要互相照顾,建设中互相支援,还应互相尊重风俗习惯,这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少数民族也像汉族一样,有许多风俗习惯,你们了解哪些?是怎样对待的?五、归纳总结,提出要求1、你从“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队会中,你懂得了什么?(生交流)2、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