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六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精品文档】第 38 页第六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目录1.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辽宁省教育厅)2.对接产业 工学结合 努力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湖南省教育厅) 3.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培养适用人才(甘肃省教育厅) 4.创新体制机制,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5. 坚持开放创新,增强服务能力 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6.第一汽车服务(FAW)模式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长春汽车工业
2、高等专科学校)7.实施董事会制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8.集约共享,协同发展,建设常州模式的高职教育园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9.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10.制度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以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为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11.产学一体,集团发展(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2.从订单培养到合作发展(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3.民营经济环境下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14.校企合作的三个追问一所高职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5.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工厂化农
3、业人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16.推进多样化订单培养 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7.造峰填谷,守正出奇,小学校能做大文章学院乳品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18.“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的实践与创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案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9.破解创业遗传代码高职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20.建立教官制创新行业统筹人力资源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1.深化校内管理改革推进校企互动双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22.构建可视受控、持续改进的数字校园CRP系统在高等
4、职业院校中的应用与探索(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辽宁省教育厅作为全国十个试点省市之一,我省自1997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全面推动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全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共有83所,其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45所、本科举办高等职业教育30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5.93万人。开设专业点1774 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69个专业类,适应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需要。国家示范性和示范性建设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建设院校12所。省级教学名师3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90名,省级教
5、学团队120个,省级品牌专业250个,省级精品课436门,省级精品教材115 部,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公共实训基地42个,省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基地133个。全省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办学特色凸显。现就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方面总结如下:一、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评价体系一是实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评聘办法。从2003年开始,省教育厅会同省人事厅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及任职条件,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系列评聘。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不是知识含量和理论水平的差别,而是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
6、同,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任职要求,不局限于理论水平,更强调职业教育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水平;在“业务能力”的任职要求中,技术应用能力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要求,突出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技术应用和服务能力要求。由于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系列评聘,保证了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工作的健康导向作用,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建立教师评价、聘用的导向机制。省教育厅在评选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中将教师行业企业经历、承担行业企业横向课题、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发明技术专利以及行业企业影响力纳入评审指标中,推动了各院校在教师聘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等
7、方面的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改革管理体制,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为了适应辽宁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培养,与工业园区共建,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是合作育人模式与机制改革。省教育厅要求每个学校至少有一个专业和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与机制。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订单培养等方式,探索和建立了“双学籍制、双导师制、双学分制和企业主修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二是与园区共建。根据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各高职院校与本区域的工业园区共建,实现区校一体、校企融合。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区实行共建,实行
8、理事会管理体制,理事会由政府、园区管委会、学校、企业共同组成,实现学校与园区联动发展。三是“一校两制”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公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改革。省教育厅鼓励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组建二级学院,探索“一校两制”的管理体制。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的黄海汽车学院(二级学院),汽车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对接辽宁产业集群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适应辽宁产业结构的升级。我省采取“优先支持发展农、林、地、矿、油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重点支持发展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面向二产的专业,积极支持和发展为二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三产专业”的方针,
9、通过专业设置审批、专业整理、发布人才供需及就业信息等政策引导,使我省农林牧渔、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环境气象与安全四大类专业,生化药品、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六大类专业,轻纺食品、财经、医药、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法律八大类专业布点数与招生比例由原来的0.8:4.2:5.0达到了1:5:4,适应了辽宁的产业结构。二是搭建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平台。按照省政府关于辽宁高校要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的要求,服务于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省教育厅制定我省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方案,并与辽宁12个市的16个大型产业集群对接与合作,学校、地方和企业签订了正式对接合作协议
10、书,学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产业集群主要企业达到了合作共识。各高职院校在技术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各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合作双赢。三是建设特色专业(群),服务于产业集群。我省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服务于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全省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走自身特色发展之路;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具有学校自身优势,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专业,形成以特色(品牌)为主干,相应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到2012年,在省级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300个左右特色专业(群),基本覆盖
11、辽宁16大产业集群,为辽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校企合作培养紧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一是开展面向紧缺人才单招试点。为加快培养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紧缺人才,我省从2004年开始,选择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地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单独招生试点工作,招生专业为冶金工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地质勘探、油气开采技术、钻井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采用文化基础+技能的考试方式,在省招考办组织下由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招生对象为行业企业在职人员,学制23年,毕业颁发普通高职高专文凭。
12、目前,已为冶金、石油、农林等领域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二是实施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为了服务于沈阳地区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扩大高职学生的来源与渠道,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进行春季招生的试点工作。招生专业主要为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招生对象为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和在职人员,考试内容为文化基础+专业技能,此项工作正在两所学校试点进行。对接产业 工学结合 努力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湖南省教育厅近些年来,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科学分析湖南产业乃至整个经
13、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客观分析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省级统筹,着力完善保障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推进三个统筹,科学构建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体系1、统筹学校设置,构建与湖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一是科学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近些年,我省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总体规划,一方面坚持以发展
14、高职教育为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另一方面,坚持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推动了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2009年,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招生18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5.3%,在校生50.1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一半。二是科学设置。近些年,我省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学校布局。目前,全省有高职(高专)院校72所,基本形成了主要行业和每个市州举办一所以上高职学院的布局。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湖南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了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提供人
15、才支持,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群建设。三是打造高职院校骨干体系。“十一五”期间,我省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22所,其中5所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行列,初步形成了湖南高职教育骨干体系。2、统筹专业布点,形成科学的专业结构。针对部分市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的实际,近年我省切实加强了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力度。一是加强引导。从2004年开始,我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办学定位,明确重点建设的专业大类,要求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大类原则上不超过两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原则上只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二是加强专业备案管理。近几年,我们对新设置院校所设
16、专业、其他院校新设专业的数量、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专业设置必须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指向,逐步淘汰就业岗位指向模糊、就业率低的专业,切实防止了学校专业盲目横向扩张。三是加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引导高职院校依托重点专业大类建设,形成专业集群,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特色和品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飞机维修、殡葬管理、保险、环保、物流等省内外知名专业。3、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着力推进集团化办学。2008年以来,我们以湖南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产业领域内的规模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互利共
17、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努力建设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校企深度协作机制。目前,全省已成立17个职教集团,共有1153家单位加盟,其中667家规模企业、326所职业院校,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员工培训、共同研发等一批合作项目正次第展开,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共生发展的局面开始显现。其次,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一方面,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强调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重点项目为引领,推动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十一五”期间,我省构建了包括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重点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专业带头人等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体系,明确要求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必须十
18、分注重资源统筹和整合,优质资源必须在区域内共享共用。二、健全三项制度,构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经费口子。在国家项目建设中,我省积极落实了配套建设资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规定地方政府和主办者配套投入不得低于50%。各地政府和学校主办者必须确保公办学校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与此同时,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收取的学费必须全部用于教育教学,各地各部门不得收取调节基金,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二是大力增加高职院校发展经费。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按辖区人口设立的人均1元的职教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
19、0%等,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高职教育发展。三是即将颁发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近两年来,我们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论证,将于近期出台。按现行标准测算,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二,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一是颁布了教师编制标准。2009年初,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湖南省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这个标准突出了高职教育特点,明确了按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按编制数拨付教师工资的管理办法,还明确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引进和兼职教师聘用办法。二是改革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一方面,为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近几年我省将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教师
20、专业技术职务分开评审。另一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修订了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量化评审细则,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三是建立了专业教师培训制度。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生产一线实践,与此同时,鼓励、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近三年,我省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的达3100人次。第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一是明确了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规模以上企业要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性实习实训岗位和条件,每年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实习实训
21、人数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在岗人数的10%,要与职业院校共同组织好学生实习实训”。二是引导高校主动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要求,主动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近几年,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我省高职院校的普遍选择。三是正加紧制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省经信厅、教育厅等部门正在加紧调研论证,有望年内出台。三、完善“三个体系”,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1、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些年,我们明确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与产业、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岗位群对接,教学模式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目前,校企共同确
22、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已成为我省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普遍选择。据统计,我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达到80%,“订单式”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全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007年以来,我们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模块式教学,明确要求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充分体现“教、学、做”合
23、一的原则。近三年,我厅每年举办高职模块式课程教学观摩活动,推动了院校学科体系解构和行动体系重构,涌现了一批课程改革的典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导向课程等,都取得了可喜进展。3、完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一是全面认真开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们认真组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第一轮评估。并结合湖南实际,研究制定了湖南省高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于2009年启动了新方案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二是建立了专业水平分级评价制度。在对新设专业进行备案评审的基础上,我省于
24、2009年建立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首批对全省高职院校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办学五年以上的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这一制度将在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全面推开。三是建立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评价体系。从2008年开始,我省每年举行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引导高职院校加强技能教学。与此同时,建立了学生技能抽查制度。拟从今年秋季开始,开展对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抽查,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培养适用人才甘肃省教育厅从1999年到2009年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教育已
25、经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全省共设置普通高等学校3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9%。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36.15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14.2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9%。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19629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已达58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同时,我省高职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91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40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 特别是从2
26、006年以来,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结合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进一步引导学校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省高职教育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院校布局由省会城市向地州市扩展;专业结构由热衷“热门”专业向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转变;办学模式由学校独立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模式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由强调学科型教师向重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转变;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教学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课程体系由相对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适用的模块化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由依赖课堂教学的注入式向注重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转变。一、科学规划,优化全省院校及
27、专业结构布局1、“一体两翼”的院校地域布局从地区布局上看,按照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至“十一五”末,甘肃省高等教育总体上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以省会兰州为中心的省城高等教育区、以张掖市为中心的河西高等教育区、以天水市为中心的陇东南高等教育区。这三个高等教育区的形成,改变了过去我省高校主要集中在兰州的局面,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发展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全省14个地州市,除金昌、白银、临夏外,已有11个地州市设立了高等学校,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从高职教育的类型上看,除传统的师范、医学教育外,设立了
28、包括石油化工、资源环境、钢铁、交通、冶金、地质、农业、林业、警察、建筑、交通、外语等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职业学院,基本上涵盖了我省的支柱产业。还增设了服务区域经济、具有社区学院性质的地区性、多科性高等职业学院。 2、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结构布局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在专业布局和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各院校间专业“错位”设置,避免雷同,重视强化各校传统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主要措施如下:(1)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部署,积极发展相关专业。甘肃省地域辽阔,矿产资源、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丰富。
29、目前,甘肃省正在实施10个上百亿元的工程项目,这些重大战略性工程总投资约2500亿元,涉及公路、铁路、电力、矿产开采与加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中藏药等工程建设。与上述产业联系十分紧密的高职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这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从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近5年来在校生人数年增长保持在10%左右。(2)适应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已经冷落多年的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专业,适度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保持在5%10%之间。(3)控制教育过度专业的招生规模。经调查
30、研究,甘肃省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类、财政金融类、教育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等13个专业过度扩张,规模较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对于这些专业,我们严格控制布设新点,停招部分办学条件差的专业,招生规模实现负增长。(4)将大部分专业的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甘肃省还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鼓励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全国,将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解决了自身发展问题。二、明确办学定位,引导各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1、明确学校总体定位高职院校
31、只有明确办学定位,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高职院校的特色定位,从本质上讲是“差异性”定位,目的是通过差异化发展确立自己的独有特色优势。从服务面向来看,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背靠行业、企业的院校,这些学校都是定位在行业背景下,为行业服务、为行业培养人才。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院校,各校主体服务行业分别为石化、林业、煤炭、气象、地质、农业、警察、建筑、交通、畜牧、钢铁等。第二类是类似社区性质的多科性院校,这些院校主要设置在人口密集、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州市,包括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32、、武威职业学院等3所院校。还有一类是面向乡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的师范、医学类院校,如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院校。2、引导学校特色发展近年来,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托行业、企业优势,逐步走上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之路。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将培养的人才细化为技术应用型、技能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三种,提高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凝练提出了“错位设置、非均衡发展、星级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以煤炭、气象为主体的专业特色,依托仿真矿井开展“学训
33、”一体的仿真教学特色;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做学结合、双线推进”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等。三、强化校企合作,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过去10年来,我省高职教育规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我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在这一状态下,校企合作办学无论是从高职教育的本质还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都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各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针对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和靖远煤业集团、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建新集团等企业、行业合作开展冠名订单班人才培养
34、;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基础,采用“培训前移,培养延伸”的方式主动进入企业的终身教育体系;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甘肃实施林业六大工程等重大项目,积极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学校出设备、企业出场地的方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各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又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制约学校发展的有关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
35、脱节的问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四、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多途径强化质量保障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院校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将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参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排序,突出技能培养。在教学设计上形成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的“五步骤”设计方式,即:分解岗位能力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能力课程模块形成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度。
36、在课程模式上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一是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二是学习场地的多元化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三是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四是利用项目承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多途径强化质量保障为了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是通过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建
37、设、优秀教学成果遴选、教学名师评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特色专业及教学团队培育等项目),促使我省各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明确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目标。二是通过对所有高职院校进行首届毕业生教育教学质量考核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引导学校构建开放式、多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按照ISO9000标准构建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
38、院依据“pdca”原理构建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总之,十年来,我省高职教育发展是有序的,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是比较好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放大到从全国来看,通过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高等教育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高等教育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下一步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可借鉴的经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创新体制机制,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通过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政校企共谋、共建、共赢,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区域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9、的培养高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公办高职院校如何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提供了下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一、创新董事会管理体制,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学院成立不到一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就下发文件,批准成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政府通过董事会实行对学校的有效管理。董事会由开发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总工会、部分著名企业和学院代表等共同组成,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董事长单位,宁波市教育局为副董事长单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市政府任命,院长由市政府提名、董事会聘任。根据章程,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筹措学院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决定学院发展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聘任学院院长;
40、对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章程对董事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和教育局共同负责筹措学院的建设资金;开发区还要承担推荐合作办学企业,招商引资时推介学校等责任;市总工会负责指导学院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企业董事主要参与制定系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生项岗实习岗位,提供奖学金,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等。1建立多元筹资体制,确保学校建设资金足额到位董事会管理体制,使学校建设资金实行了多元投资,确保了学院办学经费,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董事会成立以来,教育局与开发区按1:1比例,共投入2亿多元资金用于学院建设,学院自筹资金1.5亿元,企业投入1500万元。2007和2008年,宁
41、波市政府配套投入6000万元用于学院的国家示范建设。政府引入“宁波帮”资金1000万,建成顾国华体育中心。学院新图书馆建设将由开发区出资1.5亿,市政府出资1亿元共同建设。2与企业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企业董事积极参与系或专业建设工作,有的企业董事担任系管理委员会主作,如亚洲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海天集团张静章董事长担任海天学院的管理委员会主任;有的担任系主任,如敏实集团副总经理俞岳平担任机械系系主任,负责机械系的专业建设工作。各企业董事还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如华丰集团参与建筑专业、敏实集团参与模具专业、龙星物流有限公司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海天集团投资1000多万在校内建设了海
42、天大楼,投入600多万元机床设备,20多位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董事会管理体制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政府成为学校办学的积极推进者,企业成为合作办学的积极参与者,学校则是合作办学的积极实践者,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二政校共建数字科技园产学研基地,提高校企合作水平2008年,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为载体,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信息产业局、中科院华建集团和学院四方共同合作,成立了“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学院提供用房,并搭建如影视动漫技术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物业服务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商务中心、餐饮、员工公寓
43、、文化体育等服务。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数字科技园提供产业政策支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和指导园区建设;给达到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奖励,如园区企业经过认定为国家、省市级服务外包基地的,宁波市财政给予200万、150万、100万奖励,并给予税收优惠;对动漫企业凡著作权属本市企业的原创动画片,在中央台首播的,一次性给予每分钟2000元奖励,在宁波市和省级电视台首播的,给予每分钟500元和1000元奖励等。为了使园区企业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出台政策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要求入驻园区企业必须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教学等提供便利与合作,并且规定如果入驻企业
44、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符合一定条件、作出较大贡献的,可以享受较大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挂职提供岗位和技术指导的;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的;积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进行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的;每年给毕业生提供2-3个就业岗位;对学生创业进行扶持指导,效果明显的,都可享受较大同幅度的税收优惠。此外,园区还规定重点高校的研究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学校所属研究机构等入驻园区,可享受优惠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北仑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也落户数字科技园。人才开发基地通过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每周进行人才交流,为企业引才等措施,提升了北仑区企业的人才质量。目前
45、数字科技园已引进132家企业,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机构4个。数字科技园成为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三.创新校企合作制度,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制定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细则、设立产学研合作贡献奖、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等机制创新,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1制订和落实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宁波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于2009年3月正式实施。为此,学院制定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细则,进一步规定了学院各部门、各系(分院)在与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规定了企业的义
46、务和享有的权利,2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2009年起,学院专门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训项目开发等项目。要求设立专项资金的有关专业必须与企业协商确定建设项目并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合作项目确定经费预算,学院按照签订的协议,将专项资金汇入合作企业的账户,项目所发生的费用均由企业财务部门支出、支付或报销。3设立产学研合作贡献奖。2006年起学院设立了产学合作奖励基金,北仑区政府向基金投入100万元,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每年为基金筹资,目前基金总额已达到300多元。基金用于奖励在校企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和
47、学校教师,至今已奖励61 位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产学合作基金的发放,提高了企业家的荣誉感,推动了学院产学合作的发展。坚持开放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目前,学校占地1200亩,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师799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757万元,开设有48个专业,拥有数控、焊接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5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8、。学校先后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四川是工业大省,是三线企业的“聚集地”。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亚洲重装产业集中度最高的新型城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德阳重装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例如:东方电气传统的低效小型火电逐步淘汰,基本形成了核电、风电、大型水电、燃气轮机、光伏发电等“五电并举”的新格局,德阳重装的产品结构调整率已达到80%以上。2009年德阳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的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一、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搭建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公共平台重装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对技能人才的工艺实施能力、实践技能要求高,仅靠学校一方难以实现。为此,省市领导、重装企业和学校形成共识,必须通过体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两张皮”体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把学校搭建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才能适应重装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2006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