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731571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doc(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75783【精品文档】第 54 页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一、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

2、何必准时来上班呢?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分析(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二、报载:“欧

3、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分析(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

4、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

5、。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 其原因如下: 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四、 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

6、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

7、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答案: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二、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

8、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 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五、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

9、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

10、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

11、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六.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

12、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七.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

13、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14、,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八. 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

15、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九.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

16、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

17、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

18、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 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

19、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十一.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

20、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十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

21、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

22、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十三. 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

23、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

24、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却时常出现在我们左右。 形成1 一个人认为自己在5天之内就可以做完某件事情,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也不着急,直到只剩下最后5天了才开始。2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3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这种自己最适合在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这一个部分写得非常符合大部分有拖沓习惯的中国学生的经历。因为中国学生往往非常聪明,所以哪怕最

25、后只剩一点点时间了,也会完成得不错;从而自认为自己最适合这样子的工作状态。周而复始,反复循环。这个帖子真的好长好长,但是看的却很有感触,彷佛看到另外一个自己。里面有很多作者自己治愈自己的方法。包括一些比较不错的书记的推荐。在看豆瓣的这个帖的时候,看到下面有好多同样的人的留言。拖拉真的不是少数。或者说,真的是完美主义作祟。大家一起看看学习一下吧。附豆瓣的原帖链接:深度拖延症的危险(转自译言)深度拖延症的危险 深度拖延症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那种想要逃避任务的恼人感觉。它要更为强大。一个受深度拖延症折磨的学生会把一个重要的工作拖到很紧迫的程度。他非得拖到深夜才愿意学习,天快亮了才开始写论文 不

26、久,他开始错过最后期限,不停地跟老师要求再拖延些时间。有时候,他甚至错过了延长之后的期限,情况就很糟糕了:有可能会完不成任务,考试过不了。但是无论任务有多紧急,开始工作都成了不可能跨越的任务。 我曾经辅导过许多遭受不同程度拖延症折磨的学生。在所有的案例中,起因都是基本相同的:所学专业或是就业前景和真正的兴趣不符,而工作量偏偏很大(其实也没有到无法驾驭的程度)。 当然,许多学生都会有很重的工作量。但是,当这个工作通向的目标和学生真正的兴趣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出现对工作的恼恨。他们开始把双学位的功课或者繁重的劳动看作外界的侵犯,是对他们幸福生活的侵犯。最终,一种对工作深深的厌恶感在心里形成了,他们发

27、现自己患上了深度拖延症。 这可能正是Leena的朋友在斯坦福时遇到的问题。他一直都被人当做数学天才,但是有些时候,他开始厌恶自己要做那些工作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个愤怒最终爆发,就是他彻底放弃数学了。 避免深度拖延症 对于避免拖延症,我有非常简单的建议,但是这个建议很难实行出来。这就是,盘点一下你在大学期间真正想做的事情,诚实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你的道路。 要想清楚这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建议铭记于心: 不要为了取悦你爸爸去学一个你不喜欢的专业,比如化工专业之类。就像我前面说的,让别人影响你专业的选择,可能会使你失去动力。不要以为学些奇怪的课程或是参加奇怪的课外活动,然后把时间表排的很紧,就

28、会让别人觉得你很特别。其实根本不是。这只能代表你很勤奋。但是,人们并不在意你有多勤奋,你尽可以在周末和你的朋友放肆大醉。也不要因为贪图实用而去学商科。你关于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很可能是错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学你喜欢的专业。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说的。比如,不要把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和深度拖延症混淆了。如果这样,你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开始工作,就和你大学辅导员聊聊,帮助你克服吧。确保没有其他问题就好。(不要担心,大学辅导员不吃人,学生来找他们聊天时,他们也很乐意的)。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建议要讲:要想真的克服拖延症带来的混乱状况,要花一些时间独立的去思考“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规划

29、”这一重要问题。思考清楚了,就去努力,坚持自己所选的道路。虽然这个建议看起来非常平常,但是相信我,它可以有效的帮助你避免很多严重问题的出现。攻克拖延症-经历记录与心得分享闲话少说,简单介绍自己情况:典型拖延症患者,从记事起便有拖延恶习,吃喝玩乐等一点不拖,只拖学习。仗着点小聪明,一路顺风顺水,从中学到大学。并非不曾反省拖延的危害,却屡屡化险为夷,无形中强化了拖延的行为。如今读博,学术不同于学习,不能一两日内一蹴而就,于是焦头烂额,却恶性不改。生活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玩乐不学习-最后期限迫近-焦虑紧张却仍旧无法开工-发誓下次一定从一开始就努力-火烧眉毛赶出了些差劲的东西蒙混过关-最后期限过去-

30、精神松懈,玩乐不学习-下一个最后期限迫近 周而复始。 往日尽管拖延,却不曾真正带来任何危害,相反,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为什么不呢?如今,拖延已经严重危害了我的生活:学术上捉襟见肘、奖学金岌岌可危;生活上情绪周期性剧烈波动,痛苦时甚至想过自残;男友一直不离不弃支持陪伴,但近日他找工作受挫,自顾不暇,感情也有了危机。 我想,不能这样下去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我上网搜索了很多procrastination的资料(很庆幸找到了这个小组,有不少有用的信息),不停反省自己拖延的前因后果。另外,开始求助于心理医师,今天上午是我和他的第二次见面。往下,我会

31、一次次记录我和他的见面情况,以及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有用的资料。 下周一又是一个最后期限,我至今拖了两周还是未开工,只一味在这里反省着,似乎有些嘲讽。这也是我为什么多次想着开帖、却迟迟没动工总觉得时间应该用来做正事、应该多看论文多学习,于是牺牲了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呆坐在电脑前。觉得开帖经营需要时间,自己支付不起。但是,不开帖又如何?学习却仍旧只是一个空想,一整天、一整夜地上网看帖、玩QQ游戏,还不如实实在在经营好这个帖子,给自己一个追踪记录的动力,也希望同时能给其他的拖延症同病相怜者一些帮助。 我会继续下去的。(1)第一次和心理医师见面我是在有些忐忑的心理下预约的心理医师。心里有个幼稚的想法,

32、总觉得心理疾病需要严重到一定程度,比如抑郁得夜夜不能成眠、或是仇恨得想手刃仇人等,才有看心理医师的必要。此外,电视、电影里的心理医师多数是那种能和你亲切交谈、洞若观火的模样,让我钦佩之余也有些抗拒,有些害怕在这样的人面前,自己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泄露无数的秘密。但是,如上所述,我真是咬牙切齿也不想再拖延了,但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凭我自己一个人,就能攻克拖延症,我需要帮助。 第一次见面是上周的事了。医生是个很和蔼的中年男人,能引导你描述你现在的状态,说出你所认为的你的问题所在等等。和他讲话使人觉得很放松,专业素养使他显得十分认真并且乐意倾听你的所有话,而且能及时表示理解同情和鼓励等等,最重要的,并没有

33、我所担心的,一副“我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一个半小时的谈话太过短暂,基本上,使他了解了我现在面临的危机。而我也因为得以彻底倾诉,觉得有短暂的如释重负的快感。 医生推荐了我一本书,The Now Habit: A Strategic Program for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and Enjoying Guilt-Free Play,让我好好看看前两章,并按照里面要求的做一些记录。我会尝试翻译这两章的中心意思,正常的话,晚上再来更新。2008-11-28 22:54:20 完美是个梦 刚才计划读书来着,结果上网搜索了一堆self-help的书,后来便出门逛街,以

34、及去书店买书了。买了两本,一本是这个The Now Habit,一本是Getting Things Done: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第二本书是Amazon上面链接来链接去看到的,似乎评价不错。我先看看,觉得有用的再和大家分享。 THE NOW HABIT它归纳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前两章基本上是归纳得很完整的。下面简单翻译一下书里第一章的内容。 第一章:我们为什么拖延 当被问及为何拖延时,很多人会回答说:因为我太懒了。但是,即使是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在他们生活的某些方面,比如运动、阅读、音乐等,他们完全不会拖延。根据此书的

35、观点,懒惰、无条理不是拖延的原因。此书是基于马丁博士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认为人体、人性都是自我修复、自我保护的系统,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弄得一团糟。所以,事实上,拖延是一种自我防卫的结果。防卫什么呢?防卫内在的恐惧。 紧接着,此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很多。我把基本的意思归纳如下: (1) 我们最严厉的批评者,就是我们自己。(最不能认同我们错误的,就是我们自己。而且,多数时候,我们容易犯错误,把我们所做的事,等同于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某件事搞砸了,我们心里想的不是:我这件事做得糟透了。而是:我这个人糟透了,我真差劲。) (2) 拖延有时得到

36、了鼓励。(拖延的结果并不总是很差: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拖延后,在最后期限过去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消说,无形中也是我们非常享受的。)和其他的好的或是不好的习惯一样,在一次次的这样类似的鼓励下,我们才逐渐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强化了拖延的习惯。 (3) 有时因为憎恨,我们拖延。(比如我们讨厌某个领导,那么就可能对他所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作为消极反抗的一种形式。) (4) 拖延也经常是因为对失败的恐惧。(我们是完美主义者,我们容不得自己失败,我们害怕接受失败,所以我们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不愿意轻易开始,就一点点不停拖延。) (5)

37、拖延有时也是因为对成功的恐惧。(这里,对成功的恐惧指的是,比如跳高,我们跳过了1米3,那么往下的目标就得是1米4,1米5,不停往上升,越来越难。所以无形中,我们拖延着跳过1米3,因为怕成功之后要面对更艰难的挑战。事实上,这个也可以归结为对失败的恐惧,因为更艰难的挑战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这些大致就是这一章节的内容,作者举了不少他作为心理医师时见过的例子来论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层挖掘拖延的原因:不是懒惰,而是自我防卫,害怕失败等等。我看了这章“我们为什么拖延”之后,开始反反复复思索,我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我从我自己的童年想起,追溯了很远,列举了数十条我认为我为什么拖延的原因,等第二次见面

38、时和医生讨论了一下。分析了之后,感觉很好,我不再觉得那么有负罪感:P 想起在电影Good will hunting里面,罗宾威廉姆斯对着马特戴蒙坚定地喊了很多次:Its not your fault! Its not your fault! 每次看到这幕就热泪盈眶。扯远了。想表达的就是: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我们拖拉,但不是我们的错,至少不完全是我们的错,拖拉的习惯跟我们的成长经历等有绝对的关系。不要一味自责、一味憎恨自己拖延,而是应该追本溯源,找出我们拖延的原因,这才能对症下药。今天应该不会更新了。明天或过两天可能会更新这本书的第二章,以及我和医生的第二次见面。*试着翻译The Now Hab

39、it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我们是如何拖延的 知道自己是如何拖延的,比知道自己为什么拖延可能更为重要。 (1)知道自己是如何花时间的 第一步很简单,首先,我们详细记录自己典型的三天里,醒着的每一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医生建议我记录一周,我于是照做,第二次见面时给他了,下次见面才有反馈。)样本如下: 日期(2008.7.7) 活动 时间(分钟) 1. 上午,在家(7:00AM-9:15AM) 起床前听广播 15 伸展运动,瑜伽 10 洗澡 15 穿衣 20 边看电视边吃早餐 30 洗衣服等 15 坐车 30 总计 2小时15分钟 2. 上午,工作(9:15AM-12:45PM) 和老板聊天

40、10 查邮件,看报纸 20 打电话 20 做白日梦,列血拼计划 10 清理桌子,找文件夹 15 上午茶 15 工作(次要的) 45 接电话 20 工作(重要的) 60 总计 3小时30分钟 3. 下午,工作(12:45PM-6:15PM) 午饭 75 回电话 30 会议 60 工作 (次要但紧急的) 30 休息 15 工作(重要的) 45 咨询 30 工作(中等重要的) 30 整理,为明天开会做准备 15 总计 5小时 30分钟 4. 晚上,家里(6:15PM-11:30PM) 坐车 30 购物 20 查邮件 15 锻炼 25 洗澡 10 准备晚餐 30 晚餐 45 看电视 60 电话 20

41、付帐单等 20 阅读 30 整理准备睡觉 10 总计 5小时 15分钟 一日总共: 16小时 30分钟 工作时间: 3小时 30分钟; 锻炼时间: 35 分钟 仔细看了这份每日记录,当事人和作者讨论之后,就决定取消早晨听广播的习惯,立刻起床。另外因为这一阵子时间紧张,就取消上午和晚上看电视的时间。当事人估计这样一来,他每天能省出75分钟的时间,就能早点睡觉。另外,将一些私人事务放在晚上处理而不是放在上午处理,也能更好的工作。当事人希望能增加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和锻炼时间,于是她就打算减少自己在邮件、电话等等上面花费的时间。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调整。 总之,保持若干天这样的记录,你就能对自己每日的时

42、间花在哪里心中有数,然后结合你想取得的目标,来进行调整。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其实你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做和重要工作不相干的事。这是正常的,不要指望每天能有满满的八小时时间都在处理重要工作。我们的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社交、会议、人际交往等活动。我们只需要寻找那些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我们不必立即处理那些不紧急的电话、邮件,相反,可以留待方便的时候一起处理,而不要让它们打断我们的注意力和状态。 你可能也会发现,在真正开始做事情前,你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准备时间。那么,如果改在上午做这些重要工作,效率是不是会比下午高呢?通过这每日记录,我们可以观察出那些容易使我们开始拖延的事情,知道什么事会诱发我们的坏习

43、惯很重要。 咳,不好意思,翻译得很偷工减料。总之,我的建议就是,可以拿出典型的一周的时间,仔细记录自己都在做些什么。我用了excel记了一个星期,统计了一下自己真正在学习的时间,吓了一跳,不到两小时。另外也统计自己逛论坛、玩QQ游戏的时间,更是惊人。另外也可以观察到,自己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拖延的。比如对着电脑只打算查邮件就去读书的,结果却鬼使神差开了网页,然后一整天泡论坛,等等。 除了这个每日记录,这一章的另一个内容是拖延记录,就是记录自己每次犯拖延病的情况,包括心理活动什么的。下次我会更新这一部分的翻译。说得对今天我看完了The Now Habit,里面作者强调,拖延症的人总是觉得要充分准

44、备,认为要准备好了才能开始着手做。事情越重要,准备时间越长。但是很多时候,过分准备是我们拖延的一个方式而已。 今天原本是一个很关键的任务的最后期限,我过去两周里却什么也没做。在最后两天里,仍旧没有一丝一毫行动的决心。我害怕直面问题,逃避去想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步骤。我也很怕朋友问自己“什么时候开工?”之类的问题,因为知道一旦开始思考什么时候开工,那么就有那么一个时刻要开始做事。 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停做白日梦希望出一些小事故,比如学校突然大面积停电而且停很长时间,比如自己出小小的交通事故(说来好笑,我不停纠结是手受伤好还是脚受伤好,思考的结果是都舍不得:P)。终于什么事也没有出。 我做了个对我

45、而言蛮重大的决定,给自己的两个导师写了一封信,坦言自己没有进展,不是遇到困难是根本没有做。说了自己内心的挣扎。让我挺惊喜的是,他们表现得挺支持,愿意一起商量如何来克服拖延症,比如将工作更细化以制定更短期限等等。 发出信以前,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样的信会有什么样的反馈,毕竟这是私人的问题不应烦扰导师,也害怕被误以为找借口或假装受害者。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也怕,这样的信,只是我拖延的一种方式而已。如今平静了不少,无论我之前初衷如何,至少现在看来,让他们了解我的情况是好的,且不说他们是否能帮上忙,自己心里有种袒露秘密的轻松。(2) 和医生的第二次见面 这次见面,我带了自己一星期里所做的每日记录和拖

46、延记录(每日记录是一天到晚事无巨细的记录,拖延记录是记录自己每次拖延时的内心挣扎和结果)。医生说下次会给我反馈,接着便开始谈话。 我先说了自己在日记里总结的自己拖延的原因,包括:每次拖延后结果仍旧很好,所以拖延行为受到了激励;家长没有很好引导,所以仍旧需要即刻满足;无形中我享受每一次赶死赶活过了最后期限之后的全身轻松的愉悦感受;我自视甚高,凡事都求尽善尽美,无形中将自己所做的事等同于自己,比如我研究做得差,我在心里自责时,都是觉得自己是个差劲的人,对人却不对事,因此,我做事的筹码比别人高,更怕输,潜意识里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不肯轻易开始做事,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失败,而不停拖延;等等。 解释一下即刻满

47、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 有理论认为,人总是不愿意推迟自己的满足,一有什么欲望都需要立刻实现,比如孩童,想要什么东西便要家长立刻去买,不然就哭闹不休。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学会自控,学会推迟满足。我认为我的爸妈没有很好地教导我学会自控,仍旧不怎么懂得推迟满足。所以,学习着学习着,一旦想起什么好玩的,比如突然想起某本小说了,就要立刻停下学习,搜索来看看。 医生鼓励我说总结得不错,然后又引导我说说自己的家庭,说说自己的童年。我从小爸妈几乎放任自流,小学一年级拿卷子回去给爸爸签名,他签过以后,就叫我以后可以自己模仿他的签名,不用每次都等他签。平时大事小事爸妈都很少过问,

48、诸如报考学校之类的决定也都让我自己下。初中起开始住校,和爸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在他们心目中,我是一个独立的、能干的、坚强的、聪明的女儿,几乎没让他们操过心。我慢慢长大了,家里的大事爸妈也都会跟我商量着来。我有一个亲弟弟,从小学习不好,也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在父母心目中就特别不独立,弟弟初中时,在腊月二十八摔断了腿,全家人在医院过的年,可能爸妈以及我自己心中都心疼弟弟,都觉得要更好地照顾他。弟弟现在已经上班了,我爸妈还几乎每天打电话,叮嘱他一些注意交通安全、好好吃饭之类的小事。爸妈从来没有说过,但是亲戚朋友们见面时都会说:“哎呀,你现在是家里的主心骨啦,你爸妈都非常听你的话,你弟弟不争气,你爸妈以后都靠你了,你也要好好照顾你弟弟啊!”我家在农村,这种养儿防老、兄弟姐妹守望相助的文化特别浓。我反感亲戚反复说这些,但是自己也下了决心,立志出人头地,让父母生活得更开心。我和弟弟血浓于水,也不在话下。 医生问我,那你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