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精品文档】第 10 页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第一章1简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则?答: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对城市定位。 农村人口转移政策:户籍,就业,粮油政策等。 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2)中国城市化把城乡矛盾限定在可控范围内(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运动。(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因素。 原则:(1)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2)以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引导
2、和调节作用(3)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4)以人为本(5)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东部、中部、西部)(6)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特色;不人为构市注重成本效益)2试论述中国市政职能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方向?答:中国市政职能的特征:(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有利于城市政府集中使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缺点是市政职能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度低,缺乏社会监督,城市政府垄断社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行政手段仍是目前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中的最主要手段,许多本来应该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仍然通
3、过行政手段解决,城市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可以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市政府是典型的全能型政府。城市政府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职能,而轻视了对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入。 (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这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市政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等等。我国市政职能存在的问题 :(1)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采看,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仍旧大量存在,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则明显不足,企业的自主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
4、重。(2)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工作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去做,行政干预依然大行其道,市场的作用投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行政机关集权严重 (4)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错位、越位、失位现象严重 (5)从上、下级关系看,城市政府市政自治权被削弱(中央政府过度集权)3、改进的方向:(1)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市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经营自主权真正交还给企业,把市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党政分开,改革政府弊政。党政不分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政企不分。党政不分是职能混乱、官僚主义、腐败横行的总病根,不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
5、,其他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3)加强城市法制建设,实现城市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4)扩展部分职能。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积极扩展各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如社保、环保、生态规划、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等等政府职能。第二章1简述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及其思路? 答: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第一,城市自然资本:盘活士地存量,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第二,城市人化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为多元化经营。第三,城市延伸资本:做好城市延伸资本的开发,树立城市形象。思路: 观念的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营;城市土地资产的盘活;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多种投资途径的采纳。
6、2试论述数字城市对传统政府管理的冲击?答:一、 城市政府权能的重铸(1) 城市政府功能的输入和输出发生变革(2) 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趋势取得进展(3) 数字城市深刻影响政府的决策品质与程序另外,数字城市能提高城市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降低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一方面它简化 了监督信息反馈的传输渠道,可避免反馈信息的失真,从而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来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使网络技术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确保监督者敢于监督,由于避免了汇密的隐患,更能有效地保障监督者的合法权益,消除其顾虑。二、 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塑 数字城市始终与城市政府再造相联系,是城市政府再造的工具和动力;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
7、模式是以高层政府垄断信息为前提的,而下层政府和基层公众至多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网络状水平式管理模式是与数字城市需要相适应的城市 政府管理模式。第三章1简述我国城市公共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答:我国城市公共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投资渠道单一,实行指令性价格;条块分割的经营模,效率低下;公共经济规模效益差,技术水平低下;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原因分析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管理体制的制约;权力的失控。2试分析城市财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答:1.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完善税制,规范财政收入体系。2.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调控能力。3.改革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财
8、政资金的运行效益。4.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5.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第四章1简述我国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的原则? 答:(1) 答:地域分异原则; (2) 区位利用原则; (3)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 系统综合原则。 2试论述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推进的措施?答: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有:(1) 住房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住房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适应快速城镇化带来人口流动的有关住房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3) 城乡统筹的住房政策需要加强研究和制定。措施:要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
9、体系,对不同住房支付能力的家庭,实行有区别的住房政策,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第五章1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答:政府全包全揽方式 ;操作维修合同方式;出租开发操作方式;交钥匙合同方式;BOT方式;BTO方式;BOO方式,在BOO方式中,根据设施项目的不同性质和效益回收率的高低,可以衍生出BOOT和BOOST等多种方式。2试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促进良性发展的措施?答:问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管理乏力;效益低下。 措施:回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律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法规体系;改革城市建设体制;营造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第六章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10、答:(1)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 (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6)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原则。 (7) 环境管理法制化的原则。 2试分析生态城市的特征和建设途径?答:特征: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
11、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
12、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6、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7、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建设途径:(一)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相关知识,把生态文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理念落实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应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努力扩大人才队伍,将
13、其充实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多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竞赛和讲座,阶段性地组织公众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加深其切身感受和对生态城市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城镇化进度必须与生态系统承载力和资源保有量保持一致。要在确实把握城市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生态城市作出合理和科学的规划,避免操之过急。可以选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城市作为试点,先行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在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后再普及推广。与此同时,不同城市之间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风格应有所不同,
14、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选择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典型案例中,地方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生态城市的前期规划一般都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因此,其建设方向以及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调动和利用的资源很多。因此,政府必须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把有利和有限的资源调配到生态城市建设最合理和需要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建设还是一个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政府还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协调好人与自
15、然、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城市与农村、本市与其他城市等方面的关系。第七章1简述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答:1、交通分离原则。交通分离包括混合交通、分道交通和分离交通。 2、交通流量均分原则。包括时间性交通流量均分和空间性交通流量均分两大类。3、交通持续原则 4、交通总量削减原则 5、优先权原则 2试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答:我国城市交通的存在的问题有: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交通量增大,运输压力沉重,交通拥挤;2、机动车增长加快,道路容量不足,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现象时有发生;3、路网不合理,公交路线交叉现象存在,绕道过远;4、私家车停车困难;5、公共交通分担出行比例
16、小,公共交通日益萎缩;6、交通事故多;7、行人的交通不便;8、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有:1、客观原因: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也不例外。2、主观因素: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购买私家车已成为绝大数人的奋斗目标,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管理又存在漏洞,从而使交通拥挤成为可能。3、体制因素:这是影响最为深广的因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宏观经济体制原因,其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原因。其中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政出多门,形成多头领导引起下级无所适从。(3)
17、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4、技术因素:高科技发展遇到瓶颈,高新产品有待研发,城市发展就要投资,然而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交通在发展中遇到的巨大瓶颈。5、城市交通规划不合理。6、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不足。7、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8、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低。9、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10、城市公交系统没形成网络,不同的公交工具之间衔接不畅第八章1简述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答: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1、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在流动人口中,巧一45岁之间的中青年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2、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流动人口除了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外,流
18、动与不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大不相同。3、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4、流动人口以低收人为主。5、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第二,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湖”;第三,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第四,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2试分析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其思路?答: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有:(1) 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 公平与效益相统一原则。 (3) 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
19、(4) 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第九章1简述城市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卫生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 2.卫生防疫管理。 3.食品卫生管理。 4.城市医疗事业管理。 5.药事管理。 6.市民健康教育管理。2简述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答:1.转变城市政府卫生管理职能。 2.建立权责明晰的城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 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第十章1简述城市灾害的致灾因素?答:(一)地震灾害。(二)地面变形灾害。(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又称为物质运动灾害。(四)城市垃圾灾害(包括工业固体物)。(五)开挖工程灾害。(
20、六)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2试借鉴西方城市危机管理经验,论述我国如何加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答:一:增强全民危机意识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安全文化。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世界观上承认“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才一能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方法上承认“不知”和“不能”才能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在道德上只有谦虚审慎才能对危机管理持有开放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是正确进行行政危机管理的精髓。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将危机意识引入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普遍法则。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所以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就像不断进行的
21、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能够使消防人员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要在城市居民中建立一种安全文化。这种安全文化一方面可以直接由政府部门进行教育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媒体、社区的途径进行。通过建立这种安全文化,使城市居民了解面对危机的正确态度和应对常见危机的基本方法。加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一是要让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学会在危机中进行自救和他救。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
22、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二: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1)设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采用网络化、信息化高效、迅速的管理通讯方式;拥有各种城市危机应急人才,物资,技术的档案;拥有专款专用的城市危机基金等。(2)完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在信息化的时代,试图隐瞒信息、封锁信息,搞“内松外紧”的宣传策略都是不合时宜的。危机事件所具有的公共性、社会性特点,要求政府在危机爆发的开始及处理危机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披露有关的危机信息,给予公众知情权,稳定公众的情绪。(3)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危机管理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
23、能,是政府在危机时期,采取特殊措施,领导社会和民众度过危机,稳定社会的一项工作。在这个时期,政府的权力和措施将突破平常法制框架,超越平时法治要求,甚至暂停某些法律或宪法条款的执行,但政府危机管理不能因此而背离法治原则,偏离法治轨道,而是仍然要依法进行。即在危机状态下,政府的公共权力仍然必须依法行使,公民个人权利虽然受到某些限制,但仍然要有最低的法律保障,不能无限制地被剥夺。这是西方国家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虽然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看,我国己制定了国防法、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强,行业特点突出,部门
24、管理色彩重,都是针对单一事件而制定的,缺乏对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指导性.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上,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难以成为危机管理部门的执行依据。为此,我们应尽快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基本制度,为紧急状态法制化提供宪法依据,这点在2004年3月份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宪法修正案中得到明确;另一方面应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尽快制定出台一部根本性法律紧急状态法或紧急事态法作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制度框架。三:加强城市政府组织管理。(1)建立政府危机应急预案。相对于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的应急预案,政府的危机应急预案更强调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
25、政府的作为。它必须根据城市危机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进行制定。危机管理的专职部门本质上讲是一个解决城市危机的决策单位,而各项决策的执行大部分是由政府机构相关单位来完成的。要在危机状态下完成危机管理的任务,完成相关物资,人员的调配,又尽可能确保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应急预案。(2)完善政府官员问责机制。政府机关作为危机管理的真正执行者,一旦出现失误或失职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对执行人有完善问责制的约束。目前,城市政府在问责纠错方面存在深刻的机制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使问责纠错机制更加规范。对于官员的罢免也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其符合严格的法定程序,并与其法律责任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