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关于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公司计划书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关于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公司计划书参考模板.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江苏省关于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公司计划书江苏省关于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公司计划书xxx(集团)有限公司报告说明xxx(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由xx投资管理公司和xxx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xx投资管理公司出资64.00万元,占xxx(集团)有限公司10%股份;xxx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76万元,占xxx(集团)有限公司90%股份。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309.7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7728.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53%;建设期利息366.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7215.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43%。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7
2、8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68036.63万元,净利润7750.6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4.76%,财务净现值4168.14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突破,并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世界各国对深海、极地资源的探索、开发、争夺日趋激烈,全球海事技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陆续生效和持续升级,加速海事技术绿色化发展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技术加速融合,推动船舶与海工
3、装备设计、制造、运维服务技术向智能化升级。能源变革加速推进,深海、极地资源开发、空间利用、国际治理等成为热点,孕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目录第一章 拟组建公司基本信息8一、 公司名称8二、 注册资本8三、 注册地址8四、 主要经营范围8五、 主要股东8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1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0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11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2六、 项目概况12第
4、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6一、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16二、 推动内河船舶制造转型升级17三、 基本原则19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1第三章 市场分析23一、 展基础23二、 发展形势31三、 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33第四章 公司成立方案36一、 公司经营宗旨36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36三、 公司组建方式37四、 公司管理体制37五、 部门职责及权限38六、 核心人员介绍42七、 财务会计制度43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49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9二、 董事51三、 高级管理人员56四、 监事58第六章 发展规划61一、 公司发展规划61二、 保障措施62第七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65一、 项目
5、风险分析65二、 公司竞争劣势68第八章 环境影响分析69一、 编制依据69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0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0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3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4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4七、 环境管理分析75八、 结论及建议76第九章 投资方案分析78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78二、 建设投资估算79建设投资估算表83三、 建设期利息8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5四、 流动资金85流动资金估算表86五、 项目总投资8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8第十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90一
6、、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9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98五、 偿债能力分析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9六、 经济评价结论100第十一章 建设进度分析101一、 项目进度安排10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01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02第十二章 总结分析103第十三章 附表附录105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05建设投资估算表10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8流动资金估算表10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
7、1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1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19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0能耗分析一览表120第一章 拟组建公司基本信息一、 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二、 注册资本640万元三、 注册地址江苏省xxx四、 主要经营范围经营范围: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
8、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五、 主要股东xxx(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由xx投资管理公司和xxx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一)xx投资管理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简介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
9、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
10、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2、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4159.8111327.8510619.86负债总额6054.314843.454540.73股东权益合计8105.506484.406079.1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52264.9141811.9339198.68营业利润9036.767229.416777.57利润总额7784.76
11、6227.815838.57净利润5838.574554.084203.7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838.574554.084203.77(二)xxx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简介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
12、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2、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4159.8111327.8510619.86
13、负债总额6054.314843.454540.73股东权益合计8105.506484.406079.1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52264.9141811.9339198.68营业利润9036.767229.416777.57利润总额7784.766227.815838.57净利润5838.574554.084203.7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838.574554.084203.77六、 项目概况(一)投资路径xxx(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关于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公司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二)项目提出的理由“十三五”期间,我省海洋工程装备
14、产业总装制造先发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装制造能力和业绩仅次于韩国。全面掌握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具备超深水钻井平台总承包能力,共交付完工海工项目31项。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实现新突破,交付了国内首个FPSO总包项目“希望六号”、国内首制浮式天然气液化和存储设施(FLNG)、全球首艘驳船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和再气化设施(FSRU)、全球首制海上油田原油转驳设施;成功承接了高端俄罗斯北极LNG项目生产和天然气液化模块、世界最大型的高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世界最大直径风电管桩海上升压站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批新型海洋装备、海上大型浮体设计技术全球领先,系列水下运载装备如深海“勇士号”、
15、深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世界载人潜水史留下了骄人的业绩。海上风电产业带动海洋新能源产业扩能增效。(三)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92.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套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生产能力。(五)建设规模项目建筑面积102173.36,其中:生产工程59664.74,仓储工程16239.03,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1914.72,公共工程14354.87。(六)项目投资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309.72万元,其
16、中:建设投资27728.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53%;建设期利息366.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7215.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43%。(七)经济效益(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787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68036.63万元。3、净利润(NP):7750.69万元。4、全部投资回收期(Pt):6.44年。5、财务内部收益率:14.76%。6、财务净现值:4168.14万元。(八)项目进度规划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九)项目综合评价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原材料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生产规模适宜,产品质量可靠,产品价格具有
17、较强的竞争能力。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抓住国家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核心创新要素向船舶海工行业集聚,以实体平台和具体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推动深海、极地等新领域、绿色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渗透融合,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装备设计能力。(一)着力建设一批引领性研发创新平台围绕深海运载安全(深潜)、深海通信导航(深网)、深海探测作业(深探)三个研究方向和深海装备材料制备、深海隐蔽导航、深海目标智能识别等重大任务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
18、究和高技术研究,支持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并以此为契机,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级船舶海工专业研发机构和相关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江苏。(二)着力推进骨干企业综合研发能力提升围绕“绿色智能船舶、总装建造数字化转型”双智行动,加快推进以基地型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能力建设,鼓励领军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吸引大批高端人才落户江苏,建立紧密型产学研新型创新联合体,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体化运行,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新船型概念设计层面,聚集优势领域,瞄
19、准细分市场,紧跟市场需求,瞄准总布置设计、造型设计、型线设计等关键节点,在大型化绿色化高技术船舶和新型海工装备领域,研发一批满足新规范、低排放、低污染、安全环保的自主知识产权船型,目标是新船型的装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推动新型清洁能源运用,兼顾水动力性能及航运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引领,积极推动从“卖船台”向“卖船型”转变。(三)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面向绿色、深海、极地等领域的关键环节,锚定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工装备产业链、豪华邮轮产业链的关键关节和支撑短板,用好核心技术攻关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绿色生态创新技术。二、 推动内河船舶制造转型升级积极抓住长江经济带生态
20、发展和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发展机遇,按照“入园进区、产业集聚、提档升级、淘汰落后”的原则,认真创建“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内河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绿色节能内河船研发推广积极推进长江运输船舶智能化、清洁化、高端化,促进内河船舶升级换代。抓住“气化长江”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长江南京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效益,助力长江LNG加注网建设,开展内河LNG运输/动力船研发、设计与建造,打造江苏省特色的清洁能源、环保船型;通过积极研发储备清洁能源船舶,力争在天然气运输船进入长江的船型上建立设计标准,形成内河小型系列罐箱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力发展绿色节能集散两用、江海联运
21、船型,持续推进适应我国内河环保需要的绿色船舶技术升级和推广应用,形成先进适用的绿色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标志性船型谱系化;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技术在内河邮轮、滨海游轮的推广应用,形成太阳能、氢能及动力电池在泛邮轮产品的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沿海和内河船设计中心,形成长江船型的领先设计能力。积极推进内河无人驾驶智能示范船应用,支持招商局重工联合中国船级社、南通海事局开展协同合作,打造通吕运河新能源智能无人船示范工程,加快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带动内河船舶产业升级。(二)支持符合条件的内河船集聚区发展结合全省内河运输船和海上捕捞发展需求,按照“安全环保、规范有序、强化特色、错位
22、发展”的原则,统筹优化全省内河船舶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内河船舶企业进园入区。大力发展特色内河船舶集聚区,积极培育内河集装箱船舶造船基地,重点依托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等地区发展玻璃钢船舶、公务船、小型旅游客船、环境清洁船、军民两用船舶制造,形成安全规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特色鲜明的内河发展格局。(三)加快淘汰内河船舶落后制造能力积极运用市场、环保、节能、安全等叠加措施,积极推动地方环保抓住长江绿色发展的机遇,大力整合内河船舶制造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内河船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满足长江、内河、沿海运输作业的小型船舶建造
23、需求的船舶修造企业。三、 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大“卡脖子”产品和技术攻关,巩固提升主流船型技术优势,增强高端船型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高水平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基础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设计院所及检测认证机构,加强技术区域服务能力;积极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二)坚持系统推进统筹考虑我省不同产业链、企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具体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着力强
24、基补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体系的整体提升。(三)坚持区域协调着力推动我省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内河船舶区域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支持区域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四)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开放创新,深化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抓住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机遇,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国内合作策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收购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设计机构;利用好地处
25、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上海地区国内领先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五)坚持融合发展顺应新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船舶制造技术的融合,大力推动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以及行业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利用我省军工单位优势力量,加大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推动成果推广应用,促进融合发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增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6、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
27、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第三章 市场分析一、 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充分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造船大省地位,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综合能效稳居全国前列,行业盈利能力、平均每万吨能耗、平均每万吨产值等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均稳居全国第一。全省造船完工量达7939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占世界市场份额年均超过15%,分别达到17.1%、19.7%、18.9
28、%;占全国市场份额平均超过40%,分别达到42.6%、40.0%、43.1%。国际市场竞争力稳固提升,市场主要来自亚洲、欧洲、美洲,三大区域造船完工量年平均份额分别为36.4%、24.9%、18.2%,总份额达到了79.5%;新接订单量平均占份额分别为52.4%、13.9%、13.4%,总份额达到了79.7%;手持订单量平均占份额分别为39.6%、24.0%、17.1%,总份额达到了80.7%。(二)发展模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加大供给侧改革,积极化解1000万吨过剩产能,严禁新增造船产能,积极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高端产能占比不断提升,交付船舶中散
29、货船占比较“十二五”末下降25.8%,豪华邮轮、液化气船等高端产品比重持续上升。与国家大型行业龙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实施战略性创新重组,混合所有制发展后劲勃发,多种所有制发展活力体现,为产业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先进制造能力不断加强。我省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精益制造体系,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智能单元和智能生产线,智能制造稳步推进。大中型骨干造船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均达到90%以上。绿色发展明显加快。新一代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新船型比例大幅提高,节能型主机、新型环保油漆、高效舵桨、节能导管和毂帽鳍等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
30、色设计和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全行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率先实施国际海事组织(IMO)造船新规范,注重涂装设施设备改造,建设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设施,满足挥发性有机物有组织排放要求;高压水除锈等一批绿色工艺工装研制应用取得突破,岸电使用加快推进。(三)创新引领明显增强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行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占全省船舶行业规上企业的比例达到34.8%。骨干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比提升加快,其中,产业集群内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完成了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研发项目63项,其中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研发、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开发、中型邮轮设计建造技术研究、极地小型邮轮设计建造关
31、键技术研究、浮式保障平台工程(三期)、海工装备长寿命耐腐蚀液压元件与系统关键技术项目、船舶中小组立弧线焊缝机器人焊接技术研究、绿色修船表面处理关键装备研制项目、LNG蒸发汽再液化装置研制等24项牵头组织研发,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完成了一批省级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通过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28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全行业拥有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得到大幅提升。一批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我省53家产学研用单位参加的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得到江苏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大
32、力支持,生产设计和信息化等行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大幅提升。建造了一批大国重器、世界首制、中国首制重大设备,节能环保主流船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成功研发并承接全球最大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订单,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全球首制45000方A-Box型LNG运输船,自主研发建造了全球首制CMHI-163 半潜重吊拆解生活平台、世界首个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驳船、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中国首制2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深远海多功能原油转驳船、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超大型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
33、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专精特新取得突破。全行业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在细分市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多功能全回转拖船、83.8m全电力推进平台供应船、新一代节能型全电力推进车客渡船被评定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共创造了46项中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中小型化学品船手持订单居全球第一,滚装船完工和手持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2家企业被工信部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自主可控技术增速加快。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呈稳步增长态势,专利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落户江苏。据中
34、国船海装备制造业专利指数发布,“十三五”期间,我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16%,位居全国第三。全行业45家骨干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506项。累计完成或参与船舶行业各类标准65项。江苏科技大学拥有可转化科研成果125项、可转化发明专利276项、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科研成果27项。(四)海工装备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装制造先发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装制造能力和业绩仅次于韩国。全面掌握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具备超深水钻井平台总承包能力,共交付完工海工项目31项。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实现新突破,交付了国内首个FPSO总包项目“希望六号”、国内首制浮式天然气液化
35、和存储设施(FLNG)、全球首艘驳船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和再气化设施(FSRU)、全球首制海上油田原油转驳设施;成功承接了高端俄罗斯北极LNG项目生产和天然气液化模块、世界最大型的高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世界最大直径风电管桩海上升压站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批新型海洋装备、海上大型浮体设计技术全球领先,系列水下运载装备如深海“勇士号”、深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世界载人潜水史留下了骄人的业绩。海上风电产业带动海洋新能源产业扩能增效。(五)全产业链协同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研发、设计、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修理改装、拆解、关键配套设备及服务等门类齐全的船舶与海
36、工装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拉动作用显著。龙头企业支撑明显。拥有规模以上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465个,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2020年我省前5家造船企业进入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强,4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2家企业进入世界前10强。关键配套体系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省拥有经中国船级社认证产品的船舶配套企业1300多家,涵盖了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辅助机械、船用电气设备、船用舾装设备、通信导航和自动化设备等配套产业链环节,攻克了一批关键配套制约短板,按产值计算总量占全国的60%。高技术船舶高端配套领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小缸径船用双燃
37、料低速发动机在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成功下线并装船应用,实现我国船用小缸径低速双燃料发动机研发“零的突破”;锚链、螺旋桨、发电机等部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配套领域,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的单点系泊、动力定位、铺管船核心铺管、自升式平台抬升锁紧系统、海底电缆、海洋监测观测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并实现应用。集成配套能力有所突破,电气控制系统具备成套能力。基础研发实力增强。船海科研创新基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船舶集团702所、江苏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科研试验力量雄厚。江苏科技大学在海洋结构物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船舶与海工配套系统、新型航行器设计开发、海上特种材料技术及
38、应用、海洋绿色能源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南钢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钢材配送与期货中心,南钢与招商工业在钢材采购方面紧密合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现代物流体系,实现钢材供应及时高效,钢板库存下降50%;劳务服务公司专业化发展,保障了全省的劳务用工,建成了具有较强保障能力的技能工人保障渠道。创新人才落地生根。高端领军人才方面,中远海运重工成立了拥有800人研发队伍的技术中心;招商工业在苏3家企业,在扬州组建了研发中心,海门基地拥有近100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了多个领域。高端技能人才方面,“十三五”期间,全行业举
39、办了2届全省船舶行业的焊工大赛,搭建了“工匠队伍”培养壮大练兵的平台,培养了24名技术能手,2名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创建了一个大师工作室。(六)产业集群优势显著“十三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核心配套设备、研发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南通、泰州、扬州等地形成了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规模国内领先、产业链配套基础扎实的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京、镇江、泰州、南通已发展成为产品各具特色、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大船舶与海工配套基地;泰州、扬州、常州、无锡等地区内河船舶企业入园进区步伐加快,成为我省内河船舶企业主要制造基地。2016-2020年期间,南通、泰州、扬州三大
40、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省总量平均达83.7%,新承接订单量占全省总量平均达88.0%,手持订单量占全省总量平均达84.6%。2020年我省前5家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省总量的77.2%,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一是综合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我省缺乏综合实力强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专业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与制造能力不匹配。制造企业普遍不具备基本设计能力,船舶配套企业多为许可证生产或者中外合作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弱,高端产品支撑力和集成能力亟需大幅提升。多种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不平衡,行业创新生态尚需进一步优化。二是产业结构需加快
41、转型。产业组织结构和布局尚需进一步提档升级,一批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源禀赋优势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能力有待加强,服务型制造转型速度有待加快。内河船舶制造企业“小、散、乱”现象仍然存在,区域布局尚需优化。三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然较低。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精益生产亟需加强,平直分段流水生产线少,装配与焊接主要靠人工,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高端化、信息化人才不足,与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还有较大差距,造船效率仍偏低。四是品牌效应仍不突出。我省是船舶与海工装备总装制造大省、船舶配套设备制造大省,部分产品也获得了较高的国际评价,但除了亚星锚链等少数产品,尚未在多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
42、的品牌,对制造强省的支持不够。二、 发展形势(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受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要素成本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和重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战略,贸易摩擦频繁高发。新兴经济体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双向”挤压。(二)国内经济发展韧性强劲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新动能正在培育。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要素成本增加,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明显增强,人口红利下降;但
43、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内需;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海洋区域安全保障等叠加赋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扩大市场、引进人才、共享资源的新机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三)新技术加速融合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突破,并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世界各国对深海、极地资源的探索、开发、争夺日趋激烈,全球海事技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44、。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陆续生效和持续升级,加速海事技术绿色化发展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技术加速融合,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制造、运维服务技术向智能化升级。能源变革加速推进,深海、极地资源开发、空间利用、国际治理等成为热点,孕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发展的新需求。(四)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调整在全球贸易摩擦和争端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时代环境下,航运业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新船订单难以大幅提升,同时,当前全球船队船龄偏低,更新需求较弱。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新造船需求增长有限,产能过剩矛盾还将持续。同时,全球“蓝色经济”释放巨大能量,向海发展成为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共同
45、选择,全球海洋经济版图深刻重构。随着环保要求提高以及智能技术应用,绿色智能船舶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带动新型船用设备需求增长;在国内外碳达峰的压力下,化石能源(天然气除外)开发需求进一步降低,传统海工装备市场将处于较低增长水平,新兴的海上风电、深海养殖、深海采矿、极地南海开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江苏制造业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也是全国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强有力支点,“十四五”时期,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面临着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需求结构性调整、产业技术加速变革的新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一方面,绿色智能新能源等新兴市场需求显现、我国扩大
46、内需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大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气化长江”等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传统领域需求增长乏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产业发展外部风险增加等,给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谋划、主动应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强化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强省,助力江苏制造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转变。三、 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聚焦全省“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实施“高技术船舶产业链卓越提升工程、海工装备优势产业链培育工程、豪华邮轮重点产业链建设工程”,形成“具有较高集
47、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一)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主导企业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世界级的船舶与海工链主企业。集中资源优先支持总装型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产业生态基地型企业,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形成以总承包为牵引,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设备供应、系统安装调试等覆盖产业链关键领域的组织体系,尤其是在大型浮式储卸油装置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拉动等方面要具备重大装备一站式交付能力。(二)加快提升优势领域“锻长板”不断优化产能结构,大幅提升智能化高端产能的比例,发挥大型造船设施充足的能力优势,继续保持生产能力和产量全国第一的规模地位,提升规模效应。(三)加强薄弱环节“补短板”集中全行业优势资源,抓住时间窗口组织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卡脖子”技术、高端船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