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7540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精品文档】第 10 页编号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浅谈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对策目录引言1一、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表现1二、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2(一)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最基本因素和前提条件生理因素2(二)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重要导向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3(三)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强化因素 学校教育4( 四)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潜移默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5三、儿童性别差异中的教育对策5(一)家庭教育的改革措施61、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62、改变父母对儿童的偏爱方式6(二)学校教育中的改革

2、措施71、树立正确的女性培养观念72、尊重孩子兴趣,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73、结合双性化人格对男女儿童实施教育7四、结语8注释9参考文献9致谢10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儿童性别差异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儿童性别差异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在家庭教育中的措施有: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改变父母对儿童的偏爱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措施有:树立正确的女性培养观念;尊重孩子兴趣,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结合双性化人格对男女儿童实施教育。ABSTRACT :In r

3、ecent years,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tudy of childrens gender differences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research of this problem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y career. This artic

4、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Measures are as follow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father in family education; Change the

5、way parents on childrens preferences. In school education of the measures ar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female culture; Combined with a double gender personality education for boys and girls; Respect for children, provide equal opportunities to activities for boys and girls. 关键词:儿童;性别差异;对策;

6、教育教学;KEY WORDS:Children; Gender differences; Countermeasures; Education teaching;引言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性别认识受到了极大地挑战,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儿童性别差异的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观念的变化也给儿童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儿童性别差异的教育,提供男女儿童均等的活动机会,进行两性化教育,根据男女儿童的性别及心理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只有男女平等的性别差异教育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和创新。

7、 一、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表现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生理方面,从生殖系统到内脏器官, 从外部形态到生理机能, 男女两性差异非常明显;在心理方面, 男女两性的智力、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对于儿童两性心理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杰克林在他们的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性别差异是相对明显的:(1)女性的言语能力强于男性;(2)男性在视觉(空间想象能力)上要优于女性;(3)男性在数学推理能力上优于女性;(4)男性在身体上和言语上都比女性更加富有攻击性。所以,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何更好的因性施教,促使男女儿童的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之后有研究者

8、揭示了更多的性别差异,例如:记忆的类型;兴趣倾向;性格特征;学习方式等众多方面。男女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明显而且确实存在的现象,不能否认。从各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由于受封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性别公平方面的问题。很多家庭对男孩的期望要远远的大于女孩,有的甚至不生男孩誓不罢休。对于男孩的宠爱更是女孩无法企及的。就算是男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提供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教育中性别公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的

9、农村地区,女性儿童的失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另外在大学里有关专业的性别限制、以及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等都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二、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一)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最基本因素和前提条件生理因素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离不开内部的生理机制。研究认为最可能影响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生理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首先从遗传基因上来看,男女的性染色体的构成是不同的。男性儿童的性染色体是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而女性儿童则具有两个X 染色体。虽然遗传学研究

10、告诉人们,这个差异只对隐性遗传的概率发生影响, 而其他的遗传特性在男女儿童身上是相同的,男女儿童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差异。但是遗传基因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男女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差异,基因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对人接物的态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也正是性染色体的不同,才使得人类具有了性别的差异。从性激素的分泌来看, 男性儿童主要分泌雄性激素和少量的雌性激素, 女性儿童主要分泌雌性激素和少量的雄性激素。性激素的不同,不仅可以导致男女在生理和外部特征方面的不同,另外由于性激素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及行为都有一定的关系,这就使得在一定方面,男女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性激素

11、分泌的不同对其心理差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大脑方面来看,大脑是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官,其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看上去大脑的两个部分左半脑和右半脑长得很对称,就像互相在照镜子。然而,它们实际上是非对称组织,换句话说,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诸多不同。研究表明女孩的左半脑发育速度要比男孩快,也正因为如此,男孩学习说话的时间通常比女孩晚。负责空间和视觉方面感知的右半脑则会在女孩身上发育得较晚,这也是女孩的空间方位感比较差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男女的左右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发展存在差异。另外男性儿童的下丘脑控制着相对稳定的垂体激素分泌, 而女性儿童的下丘脑则控制着垂体周期地释放激素。虽然下丘脑的生理差别还不足以

12、解释男女儿童之间性别心理差异存在的原因。我们注意到,生理因素是性别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而那些主要有生物性因素导致的性别差异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分析认为,在探究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时,先天的生理因素差异只为性别心理差异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应过分强调,而应着重考察后天的发展。(二)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重要导向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中国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今社会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基础和思想地位,但是这种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经常地发现有些父母与长辈对儿童性别有所偏爱,男尊女卑的观念对他们的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这

13、样的父母和长辈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另外,当今社会所提供的性别角色模式决定了父母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教养方式、性格及行为方式的导向、发展期望有所不同。相对来说,等多的人对男孩子的期望要远远的大于对女孩子的期望,很多人一致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具有更大的优势。尚在母腹中的胎儿便引起了家庭对其性别无尽的思索。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问题意味着家庭对这个孩子不同的欢迎和期望程度,也决定着孩子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支持,这就意味着,男女性别差异必然会导致男女儿童在心理上形成差异。因此在很多家庭中,家庭成长环境对男女心理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父母又从孩子的名字、衣着和玩具等方面上进一步区分了男女角

14、色。儿童出生后,男孩就会在父亲的活动方式影响下,不知不觉地模仿和参与男性的各种活动,女孩则会在母亲的活动方式影响下,不知不觉地模仿和参与女性的各种活动。在大多数家庭中,男孩被带到室外参加活动的机会要多一些,他们也就喜欢做一些活动量大的游戏,而女孩则较多的留在家里,相比男孩,她们则会比较喜欢一些活动量少的游戏。另外在为孩子购买玩具上也是不同的,父母给男孩通常会买一些像是刀枪、足球、篮球之类的带有男性色彩的玩具,而给女孩子则会买一些像是洋娃娃、小梳子、小镜子之类的带有女性色彩的玩具。很少会有父母为男孩买洋娃娃,为女孩买刀枪之类的玩具。不仅如此,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还提出不同的要求,他们要求男孩勇

15、敢、独立,而要求女孩温柔、乖巧。相比之下,他们对男孩的要求比对女孩更为严格。他们往往会注重培养和发展男孩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 鼓励男孩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注重增强男孩的成就意识,期望男孩成家立业,光宗耀祖。而对于女孩, 父母的教养态度较为柔和,他们会注重培养女孩形成女性温柔贤良的美德,具有文静典雅的仪表以及料理家庭生活的能力,他们对女孩的希望则是希望女孩以后可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仅此而已。另外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活动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孩子。如父母对女儿说话很温柔,不厌其烦,对儿子说话则很干脆, 说一不二;跟女儿玩时很文雅,跟儿子玩时很粗野等。父母在给女儿讲故事时,喜欢选择一些气氛柔和、感情缠

16、绵、环境幽静的内容,如白雪公主的故事等;对男孩讲的则往往是一些情节起伏跌宕、紧张惊险的内容,如大闹天宫等。当男女儿童的活动倾向出现后,父母还会有意识地继续用各种教养方式加以强化,使得儿童更有意识地将这种印象加以巩固和深化,具有了刻板的性质。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环境对于男女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是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对男孩和女孩提出不同的期望,促使孩子朝着预期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也就是男孩朝着男性特征明显的方向发展,女孩则朝着女性特征明显的方向发展。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将父母的这样带有明显区别的期望同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这是男女儿童性别差异形

17、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二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男女孩子之间形成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明显的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对于自己能力的知觉。1 (三)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强化因素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未能重视两性之间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很少考虑针对性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施教。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没有涉及性别差异问题, 课程和教材也没有针对男女差异而有所不同,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男女学生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又缺乏科学的认识。

18、也就是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做到因性施教,其结果就造成和加剧了男女性别差异的不断扩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而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几乎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这无疑会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和单向思维的方式。由于女性左脑半球发育较早,运算法则和解题模式等可以用语言发展上的优势把它们熟记下来。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对女性比较有利,使得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表现不错,让她们养成了一个机械记忆的习惯,而不会深入的思考,举一反三,这就遏制了她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教育方式对男生更为不利

19、,使得男生难以发挥他们在抽象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必将受到影响。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在教师的印象中,男孩较聪明,具有创造性,而且承受能力强,但好动贪玩,学习不认真;女孩擅长记忆,学习认真,细心,但方法呆板。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女孩学习好,仅仅是一时的表现,最终都会被男生超越。女生在小学阶段成绩好只是靠着死记硬背的结果,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科难度的不对增大, 女生的表现会越来越差强人意,而男生则会稳步前进。即使在学习过程中男孩学不好也是因为调皮贪玩或者不感兴趣所致。虽然教师的这些刻板印象并非无中生有,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会在很多场合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

20、,被学生接受,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另外由于男生调皮好动,在学校中常会违反纪律,他们受到的处罚远比女孩多,这无形中就锻炼了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男孩还常常被教师要求去做一些学习之外事情,例如搬运一点东西,帮忙送份材料等等,很多困难大的任务也常交给男孩,这样男孩锻炼的机会也就比女孩多得多。相反,虽然女孩子比较文静,学习刻苦认真,但是却得不到像对待男孩那样更具特色、个性化的教育,她们在学校能得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处世之道。这种差别对待无疑助长了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发展。( 四)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形成的潜移默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 现代社会,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

21、时期留下的一些区别对待男人女人的观念残留至今。它们对男女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以男性为中心,而女人似乎只能依附于男人。在传统文学艺术中,描叙的女性角色往往都是柔弱,文静,充当的是陪衬性的角色。而男性往往是故事的主角,是英雄。在当代文学艺术中,人们看到的是男性的刚强、稳健和女性的多情、温顺。在日常生活中,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企业管理,大多都是以男性为主要领导。例如在小学里,女教师虽占多数,但校长一般却是男性。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所确定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 以及来自这些规范和标准的性别刻板印象,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透射、传递和作用于男女儿童,这势必会对男

22、女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很多的同性长辈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他们通过模仿或者学习而形成了性别上的特有的特征。长辈的言行,思维方式,处世经验都可以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外界影响都要通过儿童的内化才会发生较大的作用,使儿童心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当儿童逐渐识别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性别特点和行为模式,并进行自我性别角色归类,意识到自己是男孩或女孩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社会对男孩或女孩的角色规范来约束要求自己,从而形成鲜明的两性心理差异。三、儿童性别差异中的教育对策儿童性别心理差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使男女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为儿童

23、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平等的对待儿童,为他们提供相同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要否定男女差异,我们必须承认男女儿童之间有差异、个体之间有差异,并在教育中尊重这种差异,这是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立足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对男女儿童的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效果,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2(一)家庭教育的改革措施1、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很明显,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有别于母亲。一方面, 父亲为母亲和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赋予父亲更强的社会性。因此,父亲在孩子眼中是权威的,孩子在

24、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亲产生崇拜心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是威严的, 也是可依靠的。其中,父亲在男孩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父亲忙于工作,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子女很少受到父亲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孩子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与父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心理学家费德恩早就指出,父亲是孩子的典范,并且是孩子进行挑战和竞争的对象,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如今心理学家更是进一步证实,孩子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关键的一点就是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与行为。但在孩子需要父亲以其男性化角色实施关键影响的时候,很多父亲却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或者是粗心,不能及时的明白孩子的心理变

25、化和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父亲这个关键而独特的角色,在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众多家庭中,总是母亲在担任抚育子女的责任,母亲用特有的温暖、柔美的感情去哺育着性情未定的孩子。另外,心理学家指出,父亲对于女孩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的存在对女孩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养成坚强的毅力、克服上学恐惧症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曾对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她们在儿童时期大多数都深受父亲等男性长者的影响。可见,父亲对于女孩的成长的具有重要作用,增强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是一种减少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要措施。【3】2、改变父母对儿童的偏爱方式重男轻女的社会

26、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而引起的。重要的是,重男轻女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开展正确的性别教育,使儿童的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作为家长,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针对的开展儿童的性别教育。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还无法理解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含义。这个阶段,作为家长可以忽略孩子性别的差异,努力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接触外界认识新事物的机会的,以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而不应该刻意的、单纯的去当成一个男孩或者女孩去培养。当儿童进入小学甚至是初中的时候,他们已

27、经很清楚的认识到社会赋予性别的不同意义,但是处在这个时期的他们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却处于一个不是十分明朗的时期。特别是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多,她们会逐渐的发现这个社会更加重视男孩,她们会对自身的性别缺乏某种信心,而有意识的让自己更加独立,更多的偏向于中性甚至男性的特性。这个时期是极为敏感的时期,作为家长一定要正确的疏导,让儿童明白社会上会有男女的不同分工,但是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要让儿童充分认知到自身性别的差异的同时,又不会产生性别观念的偏差。(二)学校教育中的改革措施1、树立正确的女性培养观念 作为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科学理论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教导女性确立正确的价

28、值尺度,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充分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真正塑造自我完美人格,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水平,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和测试,了解女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她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她们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或者有意识的去改正她们思想上的缺点,使她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合格的有特长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区别的对待男生和女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甚至对立起来。学校应开设一些既适合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使女生能在其优势领域一展所长。2、尊重孩子兴趣,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众所周知孩子接触大自然、获得感性知识的最初

29、途径便是游戏。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接受世界,了解并学习他们不知道的一切。但是男孩的游乐天地要比女孩广阔得多。女孩的活动却受到诸多限制,失去了许多“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打破男女儿童活动的限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均等的机会。作为幼儿园老师,要让儿童自由主动的去挑选他们喜欢的玩具,自由的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去,鼓励他们不受限制地去体验多种多样的生活。另外作为老师,要正确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接触,要注意培养女孩的好奇心、求知欲,扩大她们的活动范围,鼓励她们与男孩一起做游戏, 学习男孩敢想、敢说、敢做等长处。对于男孩,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细心、严谨的性格特点,学习女孩子的心

30、思缜密、更感性的对待事物。不要过早对男女儿童抱不同的期待,规范不同的兴趣,限定不同的活动领域。教师应多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帮助。3、结合双性化人格对男女儿童实施教育 双性化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更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心高,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型。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双性化人格,鼓励男女既要有理智刚毅、独立自主的男性特质,也要有踏实好学、耐心细致的女性特质,摆脱以往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

31、展。教师可积极创造机会让男女生相互交流和学习,鼓励女生自立自强,同时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使男女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兼收并蓄对方智力、情感因素中的特色,克服彼此的弱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双性化性别模式对消除社会差异,促进男女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并促使男女共同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潜能,都有权利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在发现个体优势潜能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加以引导和帮助,而不能完全的按照同一种模式去培养每一个人。要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消除教育领

32、域中的性别偏见。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人都是先天的男女同体。他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来解释这一观点,即男性的女性意向是女性心理趋向在男子人格中的体现,而女性的男性意向则是男性心理趋向在女子人格中的体现。两种心理意向分别在男女的人格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好坏优劣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与教养方式上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将有助于一个人的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形成较完美和谐的人格。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尝试一下两性化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两性所特有的优点和思想,相信这样将会使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更好。今天,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不难看到男女两性在气质与

33、性格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男性显示出女性的温柔细心,女性也不乏像男性那样大方爽朗的代表。这种气质与性格上的磨合,虽然还并没有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它却是两性世界发展的趋势。如果男孩果断中不乏谨慎,阳刚中不乏温柔,女孩温柔中不乏坚强,文静中不乏创造,这样将会大大的会增加人类自身的生存实力及人格魅力。【4】 四、结语总之,教师和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首先要使儿童明确自己的性别,注意穿衣打扮适合儿童的性别角色,其次在组织儿童活动时,应考虑到男女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使儿童不仅具有自身良好的性格,而且还具有异性身上明显存在的良好性格,从而使两性性

34、格得到互补,使儿童的智力、个性等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将来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儿童性别差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怎样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该怎么样去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待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人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却始终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文中阐述了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儿童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对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注释1性别角色刻板性学位论文,2012 年 袁莉 等2儿童性别差异的教育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 张丽娟 等3期刊论文

35、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古娟 等4双性人格教育研究期刊论文,2011年,王鹏鹏 等参考文献1方明俊.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165-167.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8-307.3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1996,(2);1144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8.6(4);315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6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5,(4)7BemSL.Gen

36、ders chenmatheory; Acognitiveaccount of sex typingJ. PsychoiogicaIReview, 1981,(4)8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9叶一舵.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10韩仁生.韦纳的归国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齐鲁学刊,1994,(5).11王亚东.论双性人格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5)12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13赵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0(01) 1

37、4孙百娥.性别差异教育公平的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08(36)15何丽君.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应答J.教育评论.2000(05)致谢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玲老师。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大学生活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大学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