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笔记.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讲:原始社会音乐文化一、原始社会音乐(9000余年前公元前2070年)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1、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音乐的最早形态。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黄帝时期创作,说明古代人们用竹制的弓,发出泥制的弹丸以追打动物。是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歌曲。见于吴越春秋。2)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译为:三个人拿着牛尾,踏着脚步,唱着八首歌。见于吕氏春秋。3)朱襄氏之乐:用来求雨之乐(天旱)。见于吕氏春秋2、原始社会乐器1、籥(龠yue):一种原始管乐,主要为乐舞大夏伴奏,歌颂大禹治水有功。2、离磬:将几个音高
2、不同的磬编成一组。3、苇籥(龠):伊耆氏时,用芦苇编排成的吹奏乐器。4、骨笛: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地出土的骨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约有9000年的历史,将我国原有的5、陶埙: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以一空和二空居多。6、陶响器:是原始乐器中有特使节奏色彩的乐器,以小巧玲珑和多种奇特的形状为其特征。远古时期的乐器已有:打击乐器土鼓、钟 管乐器埙、龠二、夏商的音乐文化(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1、六代乐舞 云门大卷quan 黄帝 祭天神 咸池(大咸) 尧 祭地神 韶大磬 舜 祭四
3、望 大夏夏籥 禹 祭山川 大濩 商汤 祭先妣 大武 周 祭祖先2、商代的乐器和乐律1)乐器:铜铃 虎纹特磬: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代晚期遗物,该磬通体饰以虎纹,发音略高于C,同墓室还随葬24名乐女,反映统治者的冥界意识和享乐观念。3、商代的音乐教育机构称为“瞽宗”(gu zong)。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1)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制度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等级体现 和乐悬。 指乐舞行列。乐悬是指钟磬多少的规格。
4、(天子四面悬挂、诸侯三面悬挂、卿和大夫两面悬挂、士一面) “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是宴请宾客用的音乐。2)新乐和古乐古乐:就是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是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祖大典中。小雅接近于民歌加工改编而成,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 雅乐的特点:A:多为男性表演的队形变化的群舞形式。 B:音乐表演有一定的程式规范。 C:有特定的内容和历史内涵。 D: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新乐:又叫郑卫之声,是黄河流域一带郑国、卫国、齐国的民间歌曲,后世儒家贬为 “淫声”、“靡靡之音”,是一
5、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也有滑稽的成分,是为了适应新型地主阶级享乐需要而建立的新的音乐内容与形式,它的问世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新乐和古乐的对峙反映当时社会变革中音乐领域内新旧势力相互交替的客观事实。特点:表演为女性或侏儒、舞蹈动作夸张、音乐放纵没有节制、没有内涵和内容。3)周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性质:是周王朝音乐机构的名称,也是这个机构中最高掌管者的职称。有1463人工作人员,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分工:乐师、大师、中师、小师、鼓曚。乐师教国子小舞,大师和小师分别教乐律、音乐和各种乐器演奏,鼓曚配合大师及担任弦歌诵诗的任务。培养对象:
6、贵族的子弟(王和诸侯的长子世子;公卿大夫的弟子国子);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教育内容:乐德音乐伦理;乐语演唱;乐舞舞蹈 最高掌管者掌管:音乐行政、音乐表演、音乐教育 目的:让贵族子弟学习礼与乐,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4、周代的乐器1)八音:周代乐器的分类方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 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共分成八类:金(钟)、石(编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拀)、匏(笙)、竹(萧)。2)曾侯乙墓及钟鼓管弦乐队的编制1978年6月,在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125件乐器,其中有65枚编钟,编磬32个。乐器集中在大墓的中
7、室和东室,每个编钟上都刻有铭文,均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所能发出的两个音之间的关系是大三度或小三度。可达五个八度,并由此可以明确钟鼓管弦乐队是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并由13人编制。5、周代的乐律1)伶伦作律:出自世本作篇例举了十二律和七声音阶的名称,这是中国乐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十二律和七声音阶的记载。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i)、应钟。2)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即确立了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作者为管仲,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中,三分损益
8、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生出宫、商、角、徵、羽五音。6、音乐作品 1)易经中的商周歌谣,亦称周易易经是一本古巫之书,儒家经典之一,表现爱情、婚嫁、劳动、友情等内容。2)诗经:是周代采风制度的直接成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风”“雅”“颂”三类诗歌,共305首。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3)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楚国民歌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也是战国时期楚人屈原“骚”体类作品的一个总集,其中歌词大部分可以入乐歌唱,在音乐上使用了“乱”“少歌”“倡”等新曲式结构形式。楚辞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民歌创作活动的成果之一。4)荀子成相篇:是战国时期荀子参照民间歌
9、曲的结构编写的歌曲,成相最初是一种周代的劳动歌曲,后成为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5)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共有21首歌曲,是一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歌舞,音乐生动活泼,旋律性强,富于激情的特点,是世界目前最完整的祭神歌舞的是个篇章,标志我国大型歌舞音乐的开端。7、周代的音乐家歌唱家:薛谭、秦青、韩娥(战国时期韩国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演奏家:伯牙、师旷、师涓、师襄、师文8、音乐思想及著作儒家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代表人物:孔、孟、荀 孔子充分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最高境界“仁”与“乐”。 孟子提出“五与民同乐” 荀子认为音乐能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调和各
10、方面的矛盾而求同统一,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荀子乐论,目前所知我国成书年代最早的先秦音乐美学专著。墨家墨子提出非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认为音乐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道家老、庄提出大音希声,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的意识,认为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提倡自然神话的音乐。9、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该书成书于西汉,是我国最早一部较完整体系的音乐论著。原有23篇,现存 11篇,完整总结的秦代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成就。核心内容是系统的论述了儒家礼乐思想,并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于音乐的本质理解有一定深度,肯定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强调音乐反
11、映国家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要求。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把音乐的和谐看成是宇宙万物的和谐体现,并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用音乐的美感来教育人感染人。对音乐的审美的认识是以雅乐为最高标准,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第二讲:歌舞乐伎时代一、秦汉音乐1、音乐机构乐府1)乐府:设立于秦王朝,西汉统治者将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得以继承的音乐机构。2)职能: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编配乐器;编写
12、军乐;训练军乐队;研究音乐理论;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3)规模:与周朝大司乐人数相当,也有上千人。4)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的领导职位;创作乐府新诗5)意义:汉乐府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促进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汉乐府撤消之后,许多专业的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一定影响。秦汉时期音乐是以歌舞伎乐为主流形态的历史时期,歌舞伎乐与乐舞不同之处在于,他已脱离了乐舞阶段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早期形式,而在歌舞器乐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更为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是音乐艺术进入更高层次的一种形态。2、宫廷音乐洛庄汉墓乐器群:1999
13、年7月在济南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发掘汉墓乐器138件,连同腐烂的乐器共149件,是继曾侯乙墓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3、民间音乐1)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它有三个发展过程:徒歌只有清唱,无伴奏;但歌清唱+帮腔“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成熟形态的相和歌)清唱+帮腔+伴奏成熟形态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平调”“清调”“瑟调”称为相和三调。常用节、笙、笛、琴等伴奏。2)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型歌舞曲,其艺术结构由三部分构成:艳引子;多节歌曲主体部分;乱结尾部分;并对唐代相和大曲产生重要影响,唐代的相和
14、大曲分为艳、解、趋、乱四部分。相合大曲的流行和形成是中国音乐进入以歌舞乐伎为主流形态的新历史阶段的标志。3)鼓吹乐:汉代采自民间,又供奉官府,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最初由李延年根据西域的音乐特点创作,后来充当了军乐。包括横吹(马上演奏);鼓吹(排箫、笳);骑吹、铙歌因而鼓吹又称“短箫铙歌”,主要演奏乐器是排箫、笳。4)百 戏:汉代中国戏曲最早的源头,对后来宋、元戏曲有重要影响。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武术、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一般都有音乐伴奏或伴唱,还有带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表演,可以看出已具有初期戏剧的某些因素。百戏从汉代到宋代一直
15、都很盛行。4、古琴曲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该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表现了战国时期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杀汉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小标题。此曲是我国现存的琴曲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戈矛杀伐的乐曲。嵇康;汉魏时期2)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东汉;琴歌 3)酒狂;阮籍;魏末5、乐律1)声曲折:汉代歌曲演唱所使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记谱法。2)“京房六十律”:京房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实际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3)京房准:京房采用弦律,制造了十三弦律准。准是弦律的正律器。二、魏晋南北朝
16、的音乐文化1、民间音乐清商乐(华夏正声)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是南方音乐,它承袭了汉代的相和歌,又吸收了南方的歌曲吴歌、西曲。包括三类:1)中原旧曲;2)吴歌(江苏一带);3)西曲(湖北一带) 沿用平、清、瑟三调,用钟、磬、瑟等伴奏。2、音乐家1)嵇康: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在政治上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统治,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弹奏的广陵散最富盛名,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之为 “嵇氏四弄”。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美学著作,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声讨儒家思想的檄文,他提出“心与声
17、明为而无”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关系,否定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但他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2)阮籍: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乐论,酒狂记载于神奇秘谱。乐论表面上继承了儒家音乐的观点,实际上是借批判“郑卫之声” 来鞭挞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3)萧衍:南北朝梁朝的皇帝梁武帝,是中国佛教音乐史上第一位杰出的佛教音乐作曲家。4)沈约:南朝梁文学家,代表作梦溪笔谈5)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乐人,著名琵琶演奏家。6)苏祗婆:北周一位龟兹乐人。3、乐律1)“荀勖的笛律”:晋代,制作出十二支笛,每笛适合吹一律,运用这种方
18、法找到了“管口校正”的差数。并运用于清商乐三种音阶(古、新、俗音阶)2)“何承天的新律”:东晋时期,一种十二平均律早期阶段的律制,比朱载堉早1100年。消除了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3)钱乐之三百六十律:南朝宋太史钱乐之提出。是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生出三十组不同率高的十二律。4、乐曲1)碣石调幽兰;丘明;梁代;已经发现的古琴记谱年代最早的手抄文字谱。“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是乐曲所表现的风格内容。2)梅花三弄;我国最早的一首笛曲,作者东晋桓伊,此曲分两大部分,前六段为第一部分,由同一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
19、曲“三弄”的由来。三、 隋唐的音乐文化1、宫廷音乐多部伎1)隋七部伎和九部伎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又增设康国伎疏勒伎扩充为九部伎。2)唐九部伎和十部伎在随九部伎的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和“天竺伎”,加入 “燕乐”和“抚南伎”成为唐九部伎,加入“高昌伎”变成十部伎。3)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唐朝宫廷燕乐发展的第二阶段,多为唐朝的创作歌舞,两者共有14部乐舞,以其各自的表现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准,有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和西凉乐占有较重的比重。坐部伎:唐代乐伎分部之一,与立部伎相对而言。在堂上表演,表演人数为3-12人,其音乐伴奏为丝竹细乐;风格细腻娴雅、幽静
20、抒情,注重个人技巧,艺术水平高。立部伎:唐代乐伎分部之一,与坐部伎相对而言,在堂下表演,表演人数少则60人,多则180人,其规模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伴以擂鼓。4)开皇乐议:隋文帝征求音乐人士专门讨论制定雅乐之事,开展一场关于音乐制度的争议,实质上是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大辩论。5)王建墓歌舞乐伎石刻:1942年在四川成都发现的一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发现里面由22人组成的宫廷乐队石刻,3件弹拨、8件吹奏、12件打击,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龟兹音乐编制。2、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1)音乐机构属于政府机构太常寺管辖的大乐署、鼓吹署;A:大乐署:掌管雅乐与燕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
21、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严格的训练标准,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和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属于政府统治管辖,是我国古代 “燕乐”教育模式与观念的体现。B:鼓吹署:卤薄与军乐的官署。卤薄是古代皇帝、皇后、太子等出巡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规模在百人至千人不等。鼓吹署专门掌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演奏音乐以“鼓吹乐”为主。属于宫廷管辖的梨园与教坊;A:梨园:是唐玄宗在廷内设立的音乐机构,专门演习法曲。B:教坊:是专门培训管理乐工与领导艺人的机构。2)唐代乐藉制度从北魏开始将犯人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专门乐人的一种管理制度。3、音乐作品形式 1)燕乐大曲:又称唐
22、大曲,是隋唐年间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的多段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分为三部分:散序(以器乐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破(以舞蹈为主)。歌词唐代时采用诗体,宋代时采用词体。 2)法 曲:又叫法乐,属于唐大曲中的一个品种,脱胎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时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得以更集中的发展,保存了汉族的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与燕乐大曲无异,风格淡雅、声音委婉,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俗乐。著名的唐代法曲代表作是霓裳羽衣曲。 3)曲 子:隋唐时新兴的艺术歌曲,是城镇集市当中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是一种反映当时市
23、民生活的新艺术形式。与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有两种创作形式:一是由乐定词;一是依词配乐 4)诗 声:唐诗中有许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5)变 文:在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讲的一种宗教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把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形式进行宣讲,叫俗讲。所用讲唱的的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形式进行演唱。变文有两种:A:佛教教义性变文,代表作目莲变文、地狱变文:世俗性变文。代表作孟姜女变文)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由唐玄宗根据西凉(甘肃)婆罗门曲改编的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24、,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南宋词人姜夔收入自己的作品白石道人歌曲集霓裳中序第一中。 )健舞和软舞音乐 唐小型娱乐型舞蹈,爽朗、快捷、刚健叫健舞。舒缓、安详、表情细腻叫软舞 8)阳关三叠 又名送官二使安西作者王维,由于演唱时将其中某些诗句再三叠唱 9)离骚晚唐陈康士所作,最早载于神奇秘谱4、唐代的歌舞与歌舞戏唐代的民间歌舞分为两大类:1)无故事情节:踏歌(汉)妇女在月下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五方狮子舞(龟兹)民间舞蹈;胡旋舞(康国)民间歌舞(学圆转);柘(zhe)枝舞(石国)健舞2)有故事情节:参军戏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民间歌曲戏; 踏摇娘男扮女装;5、法曲与大曲有什么区别? 答
25、: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音乐风格上不同:法曲追求的是声音清雅,而歌舞大曲则借助于鼓声渲染气氛,声音比较强烈。6、论隋唐宫廷燕乐的发展? 答:1)“燕乐”又称“宴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艺术水平。2)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的。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朝,当时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燕乐体制,最初只有“七部伎”。隋炀帝时增至“九部伎”,唐代的“九部伎”是在隋朝的九部伎基础上废除了“文康伎”和“天竺伎”,加入了“燕乐”和“扶南伎”
26、形成的。“十部伎”是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形成的。至此,唐代的十部伎既由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组成。唐代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作的新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音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坐、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伎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十四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准,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与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坐部伎一般有6-12人,在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以抒情、优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演奏技巧。立部伎通常有60-180人,在堂下表演,其八部
27、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有擂鼓。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7、西域乐器1)扎筝:由筝演变的拨弦乐器。、2)奚琴:二胡的前身。3)篪(Chi):唐代竹管乐器,像笛子。4)筑:战国时期的击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5)箜篌:卧箜篌朝鲜传入中国;竖箜篌波斯传入中国; 凤首箜篌天竺传入中国;6)琵琶:汉魏时期怀抱弹拨乐器的总称。弦鼗秦琵琶;曲项琵琶古波斯
28、五弦琵琶天竺传入;体形比曲项琵琶略小,呈梨形,多为直颈。 7)阮咸汉琵琶;8)羌笛:羌族吹奏乐器,汉代传入内地。是现今箫的前身。9)笳:汉代流行的塞外的吹奏乐器。10)角:可能是用牛、羊角制成的吹奏乐器。11)筚篥:龟兹传入的吹奏乐器。8、记谱法和宫调理论1)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及弹奏手法上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2)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3)弦索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弦乐器的记谱法。4)律吕记谱法:是一种用十
29、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记在歌词右边。5)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宫”指调高, “调”指调式。旋宫即十二律中的每一律,都可以做宫音,用以明确宫音的高度。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变化。 6)六十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宫调理论体系。即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都可以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名都可以在十二律上旋转,便得出六十律。 7)八十四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五旦七调” 的基础上提出八十四调的主张。即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高可以有七种调式(加入变宫或变徵),是十二律和
30、七声“旋相为宫”。 8)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即在五种不同调高上,按照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三十五调。 9)二十八调:渊源于苏祗婆所述的古代印度乐调体系。又称“俗乐二十八调”或“燕乐二十八调”,分别为七宫、七商、七角、七羽。有两种解释A:“七宫四调”指七种调高,每个调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B:“四宫七调”指四种调高,每个调有七种调式。9、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1)唐太宗的音乐思想:注重音乐本体美感作用的音乐思想,反对儒家音乐的政治作用强调到不切合实际的地步,明确提出音乐与国家兴亡无关的音乐思想,对唐代开放性音乐文化政策的建立具有开创性意义。2)白居易的音乐
31、思想:崇雅爱俗,A:青年时音乐思想并未超出儒家思想的限制,认为音乐是“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他崇尚雅乐,否定郑卫之声,提倡华夏正声,轻视胡乐的保守观念。B:晚年重视音乐自身美感特征,不再认识音乐是政治的工具,而是表达人生情感的一种艺术。3)乐书要录:唐代元万顷奉武则天敕撰写,成熟于公元700年左右,书中附有十二律相生图等内容,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4)教坊记:唐代音乐理论著作,崔令钦著,以散记形式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疑问的著作,特别记录了开元天宝年间的轶闻轶事。5)乐府杂录:一部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作者是唐代的段安节,成熟于907年,书中列举了很多唐代音乐史实,具有很高的历料价值。
32、6)羯鼓录南卓著,叙述了羯鼓的历史由来、演奏技术、羯鼓名手等,并举出了130首羯鼓曲名,是具有乐器专史的著作。7)太乐令壁记唐代刘 所作8)通典 乐典唐代杜佑所作10、唐代的音乐家1)许和子(永新)著名女歌唱家;2)何满歌唱家与作曲家;3)李龟年歌唱家、作曲家;筚篥(bi li)、羯鼓演奏家4)李鹤年歌唱家、歌词作家5)段善本琵琶演奏家、作曲家6)康昆仑唐代琵琶第一手,作曲家7)曹妙达琵琶演奏家、作曲家8)贺怀智琵琶演奏家、作曲家9)白明达作曲家(龟兹人)10)张野狐箜篌演奏家、作曲家11)万宝常隋代音乐家,并撰乐谱提出八十四调理论。12)祖孝孙隋代律学家作曲家,精通京房律法,代表作大唐雅乐1
33、3)张文收唐代作曲家、律学家14)念奴唐代宫廷歌手。第三讲:民间音乐时代一、宋元音乐1、文人音乐琴乐:古琴音乐,由琴曲和琴歌组成。词乐:词调音乐,有按谱填词和自度曲1)词乐:由民间兴起的曲子形式发展至宋代,是文人阶层广泛参与创作、吟唱和欣赏的一种歌曲形式。曲子是音乐与文学高度结合的产物。按谱填词的曲子有传统古曲、民间曲牌、外来乐曲三部分成分。曲子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类别的体裁。标志着长短不一的曲体。令曲为单段体曲式,其它为多段体,每段称为“阕”。大多数曲子分为两段即上、下阕或前、后阕。2)姜夔:南宋音乐家、词人,字荛章,号白石道人,人称姜白石。巧诗词、作趣,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集六卷,其中扬州慢
34、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最为著名。大多数作品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作品情调伤感,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3)姜夔的自度曲:他有14首自度作品,每首都有小序,即创作背景和动机,他重视音律重技巧,无论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方面都做过精心的安排,提倡用七声音阶并强调突出四、七度音,追求艺术美、风格清新。4)瓦 子:宋代时期大城市的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亦作“瓦市”“瓦舍”“瓦肆”。瓦子中有许多用栏杆和巨幕隔成的民间艺术表演场地,被称为“勾栏”和“游棚”,民间艺人在其中表演音乐、歌舞、百戏和杂技。5)宋代艺人的专业组织社会;宋代艺人编写说书话本的艺人组织书会6)杏花天影姜夔的14首自度曲之一,歌词精美,
35、旋律以小六度和纯五度的音程跳进为特征,表现内心的起伏激荡。7)郭沔及潇湘水云:郭沔字楚望,南宋杰出的浙派古琴家,代表作品潇湘水云、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等。是古琴浙派的创始人。潇湘水云最早印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全曲核心音调是五声音阶上行级进的装饰音引出八度跳跃的音型,来描写优美的意境。本曲是一首结构和技巧相当复杂的乐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表达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2、宋代的说唱艺术 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用鼓伴奏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并每段加以说白的说唱艺术,内容为写景咏物。北宋末年又加上管弦伴奏,并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代表作莺莺传 2)唱 赚:
36、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由宋代勾栏艺人张五牛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早期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的艺术歌曲形式。包含缠令(有引子和尾声)、缠达(有引子,无尾声)两种形式,伴奏乐器是鼓、板、笛。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唱腔有传统音乐、民间曲牌、外来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特点。唱赚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叫作赚,后发展的多套的长篇形式叫复赚,内容多为演绎爱情和英雄故事。3)诸宫调:宋代一种大型的说唱艺术,相传首创者是东京汴梁勾栏艺人孔三传。特点是有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起来演唱,并中间加以说白,各曲式单元中的曲牌用同一宫调。这种多调性说唱音乐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用鼓板笛伴奏。
37、后来又加入水盏和弦索伴奏。诸宫调是继承鼓子词和唱赚的曲艺形式,在说白方面承袭唐代变文的代言特点而形成。是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代表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货郎儿:宋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叫卖声调,经后不断加工称作货郎儿或货郎儿太平歌。元代被作为曲牌用于杂剧和散曲。“九转货郎儿”是更为复杂的音乐结构,由本调的货郎儿和转调的货郎儿组成套曲,用于剧中人物叙述复杂曲折的剧中情节。 5)涯 词:宋代说唱艺术之一,流行于城市被后来的傀儡戏所吸收。 6)陶 真: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普遍流行在农村,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是弹词的前身。3、杂剧和南
38、戏1)杂 剧:属于全国性剧种,是一种有歌唱、有动作、化妆表演、有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分为:宋杂剧和元杂剧。 宋杂剧:宋代的一种戏剧形式,跃居宋代各种音乐艺术之首。又称 “北宋杂剧”是由参军戏和歌舞戏发展而来,北宋时是各种民间技艺的泛称,和散乐、百戏的意义相同。角色分“末泥”、“装旦”、“副净”、“副末”、“副孤”。说明我国戏曲行当表演体系在宋杂剧中已经初步形成,演出形式分为A:艳段(开场)、B:正杂剧(正式戏曲)、C:后散段(临时加演)。音乐部分常常采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并贯穿全剧。形式简短,并有乐器伴奏,宋金时代的杂剧初步奠定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宋杂
39、剧和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民间艺术成就发展而来,又称北曲或元曲。元杂剧每句有四折构成,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以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一个类似序幕或过场的 “楔子”。演出形式由 “曲”(歌唱)“宾白”(语言)“科”(动作)三者构成。“曲”占突出地位,是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并由一人主唱。角色有“正旦”、“正末”、“净”、“丑”等。杂剧多为一本演一个故事,也有的因故事情节繁杂,而增加本书的连台本戏。杂剧中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属于一宫到底的艺术程式,每套曲子由三、四支或多则二、三十支曲牌组成,一本戏四折中有四个宫调的变化。音乐结构趋于紧凑、集中。音节形式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
40、,旋律4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鼓、板、笛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被列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戏剧之一。2)南 戏:属于地方性剧中。又叫戏文。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是为区别北方的杂剧而命名的。它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角色行当打破了杂剧一人主唱的局限:“生”、“旦”、“净”、“末”、“丑”、“外”、“贴”。、音乐结构能够结合剧情的发展而合理安排一套曲牌,即把若干单个曲牌连接成套曲,较为灵活自由。音乐成份主要是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歌构成了南戏的
41、基本特征。音乐特点: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多为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常以笛为主板点拍,有柔和缠绵的风格。(南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成立的标志)代表作品有:高明的琵琶记;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4、散曲音乐:元曲包括杂剧(戏曲形式)和散曲(古代的艺术歌曲) 1)形成过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他们的音乐便和民间的俗谣俚曲以及一部分宋词曲调一起汇集成散曲的基本来源,替代了长期流传的词调音乐。 2)音乐风格:抒情优美,是一种在器乐伴奏下的清唱音乐,形式上分“小令”和 “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 “只曲”。也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以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使用。“
42、套数”又叫“套曲”或“散套”,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成一套大型的曲式。5、音乐理论及著作 1)蔡元定十八律:南宋律学家蔡元定创立的一种律制,又叫作“三分损益十八律”。记载于律吕新书。即在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十二律之后继续生出六个变律,并置于同名律之后,从而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率的转调问题。缺点是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解决“黄钟还原”问题,既不能循环往复的旋宫。 2)陈暘乐书北宋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陈暘是北宋时期宫廷雅乐的代表,音乐思想具有保守性,对胡乐和俗乐持否定态度。3)碧鸡漫志南宋王灼4)梦溪笔谈
43、北宋沈括5)琴史北宋朱长文6)唐会要 乐类北宋王薄7)事林广记宋末元初,陈元靓8)唱论元代燕南芝庵,是我国最早一部最早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二、明清音乐文化1、民间歌曲1)明清时期民歌艺术特点明清时期民歌又叫小曲或小唱,流行地区广泛、曲目众多。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成为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斗争中创造的艺术财富。 以单个曲牌为主题,常由多首曲牌连缀成一只套曲形式。 旋律发展为一字多音的声腔基础上,具有曲折动听、百唱不厌的效果。 简洁的素材,运用换头前后拆开、插入新材料、加花变体移位、调和调式的变化等多种旋法,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2)民间歌曲作品
44、开门六喜是一首苏南牌子小曲,流行于江苏地区用琵琶自弹自唱的曲牌体套曲。由无锡天韵昆曲社社长吴畹卿传授。 蒲松龄俚曲:清代初叶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代表作耍孩儿、折断桥等。其音乐特点:质朴优美,体现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较多运用拖腔、装饰音和滑音。2、民间歌舞1)木卡姆:是一种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歌舞套曲,全曲共十二套,又称十二木卡姆。每套又可分为三部分:穷乃额玛、达斯坦、麦西莱普(组歌形式)。按流行情况大致分为四种不同风格的木卡姆,分别是: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伊利木卡姆,其中南疆木卡姆最为宏大。常用萨塔尔、弹布尔等伴奏。 2)囊 玛:藏族的传统古典歌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引子歌曲舞曲。用横笛、扎木聂等伴奏。3)堆 谐:藏族的传统古典歌舞,是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