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31815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精品文档】第 4 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专业之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多渠道的就业途径。但近几年各高校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普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找出了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

2、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

3、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下面仅以吉林师范大学近四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进行分析。吉林师范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1年,是新兴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8%,接下来呈现逐年下

4、滑的趋势。近四年来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整体就业率呈下滑趋势,并明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考研率逐年高升,且高于该校平均考研率。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岗位出现短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不温不火的发展情况也间接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缺少直接对应的岗位和部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更好的探寻就业出路,学生只能通过考取研究生的方法扩充就业渠道。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不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生只能考取管理类其它专业的研究生或直接跨专业考研,这在无形中给考研学生增加了很多困难。 其次,考取公务员人数并不高。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

5、对接就业方向。但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加之招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本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实现就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只能局限于在仅有的几个专项岗位恶性竞争。 最后,进公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到公共事业单位就业,按理论上讲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实际上,中国非营利性组织和民间组织由于不成熟、欠规范、规模小、机构少等限制因素,能够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因此毕业生只能另辟蹊径,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到企业等就业面相对广的单位竞争。从整体看,企业的招募方向多为文秘、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与组织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6、专业,很少有真正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这也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二、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一)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自 1999 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高校亦纷纷开设该专业。目前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是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受社会欢迎甚至成为“抢手货”,而在我国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未充分发展。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

7、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 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错位”。政府包办了本应交给社会管理、以市场模式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客观上造成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 其次,我国正处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

8、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不少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以及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再次,从我国民间组织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关系定位尚未明确,我国的民间组织大都官方色彩浓厚,缺乏自身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人员构成方面,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在相当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

9、2上述三种情形,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 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

10、000 年,全国有 57 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 年招院校是 132 所,2002 年是 180所院校,2003 年是 220 所,2004 年发展到 300 多所院校1 ,3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 对于这一新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因而出现各高校争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势头,并一发不可收拾。4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

11、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 (二)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 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喜欢全面开花,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领域课程;有些高校则比较注重专业平台课程,忽视方向性、特色

12、课程的建设;而有些高校则反之。专业教育导向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前者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业,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因此,在现实就业中必然时常碰壁。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三)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

13、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由国外引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尽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业困境,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应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积极开展有效宣传,进行产品包装既然公共

14、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生事物,缺少社会认知度,那我们就应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地进行宣传。让社会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了解它、接受她、认可它。让用人单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强、能力突出,知识结构全面,能够胜任多种岗位工作的需要,是新兴的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在我国缺少该专业高学位人才培养机构的情况下,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年轻教师缓解窘困局势;其次,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部分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知识扎实的领导

15、、公务员,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这既有利于充实师资力量,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组织学生研讨、或者进修深造,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外国去进一步考察。3、提高毕业生自身竞争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应主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4、尝试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联系企业在相关院校内设立专业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企业与高校联手,共同建立一个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顺利完成

16、学业,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增进优秀学生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搭建企业选取实用人才的广阔平台。参考文献: 1 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 2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53. 3 孔春梅.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71. 4 李燕凌,杜宝贵,欧阳晓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6):47. 5 郑代良,杨吉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4):17. 6左益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1)7吴劲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8彭和,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帅学明,普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究j桂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朱国华,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广东高教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