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23510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精品文档】第 10 页论文提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历代诸子百家,各言其理,各异其旨,自由争鸣,而又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了光彩夺目、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这些散见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之中的经验和思想,从广义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揭示和反映了人类一般管理活动中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同的科学规律,包含着我们历代先哲们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及现代管理思想内容,通过二者的比较

2、与整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着眼于从古代管理的经验、哲理中找出对当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所借鉴、有所启发的东西,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经营思路,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之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一、前言 纵观历史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

3、,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比较之后,得出中国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之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取向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其管理理论以国(组织)及国人(组织中人)为研究对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富强为君主治国之目标,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之生活目标;视“仁”为君、臣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视“礼”为君臣为政的行为原则;尊重民众的自由意志,不愚民;反对家天下,倡导有德者居之。至于如何治理国

4、家,孔子提出了以下原则:重视制度,寓德于政;举直任贤,以正行政;以礼致和,以恕息争端;以惠养民,以义使民;促进经济繁荣,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用民力合量、合时、合法,以道致富;无为而治,当以上诸原则得到实施时,国将无为而治。总的来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仁为本。这个传统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天地之间人为贵”。他认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不仅是“仁人”,而且是“圣人”,以人为本是儒家学说管理思想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告诫了数朝数代的管理者要“重民”,民贵君轻,要通过

5、“养民”,“富民”,“惠民”的方式,达到“得民心”的目的,实现对国家的治理。2、中庸之道。儒学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更是多数人立身做事的原则。克己(恕)尽己(忠),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是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处理问题上人们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而中庸的要点在于“时中”,无论何时,中的内容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势而有所变化,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能坚持正义,又能通权达变,追求在一定范围内的整体和谐。3、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无为”就是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人员和机

6、构去做,无须事必躬亲。这样才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管理工作就会井井有条,获得最佳效果。海尔集团在管理过程中就深谙“无为而治”的内涵,强调要为员工创造宽松的空间,管理层特别注意不要求员工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工作,给予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才可以真正地做到人性化。4、以德服人。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特色是注重领导阶层的身教,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其逻辑起点是“修己”(自我管理)达到“安人”(理想化的社会管理)的目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

7、”。因此,成功的领导者,要自觉地协调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立身正己做起,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二)西方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原理、人群关系论等管理理论体现在诸学派的学说之中,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1、科学人阶段。科学管理倡导用科学取代经验,强调工人操作以及对生产的管理都应抛弃经验做法,实行科学化。它开辟了管理学的两个研究领域生产作业与行政管理,并在这两个领域倡导科学精神。2、社会人阶段。梅奥的人群关系论和巴纳德的组织论从组织内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管理,倡导在实践中抛弃传统的高压式的管理方式,推行旨在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管理措施,并将组织直

8、接定义为自由人的协作系统,提出组织成员协作愿望是组织存在的第一前提。3、丛林化阶段。丛林化阶段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程序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行为科学学派以人类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员工参与管理及自治;管理程序学派视管理为相互联系的职能活动,并对这些职能逐一进行分析,归纳出每项职能的一般原则和一般程序;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将管理活动决策化;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分别强调了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在丛林化阶段之后,管理学理论仍在迅速向前发展,主要表现人性管理和知识管理两个

9、方面。具体又可分为人本管理、自主管理、人文管理和企业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整个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自由和科学始终是其精神实质。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比较(一)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管理思想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回顾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任何类型的管理思想,都是一定经济下的产物,为其服务并与之相适应。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有了部落的领袖和帝王,因而也就有了管理。到了公元前约l 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已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

10、,出现了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源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朝就形成了与现代中国国土相近的统一国家。在以后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和多次外国入侵,经历了数百次改朝换代,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历代统治者都能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进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历代统治者的功过是非应当由历史学家去研究和评述。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原则:筑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和安定社会等方面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随之产生。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

11、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和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组织的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传统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后转达变为现代企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主要如下:1、企业正向超大型集团企业和

12、微型企业两极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消费倾向越来越个性化,企业生产已从大批量、少品种转变,企业生产避孕药须紧紧跟上市场节奏。传统僵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明显缺乏应变能力。2、企业正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转化。这使企业至少发生三方面变化:(1)企业的装备高技术化;(2)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3)企业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而脑力劳动日益取代体力劳动,羡慕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机器为中心,把员工看作经济人,只注重规章制度建立的传统管理思想,已不合时宜。上面这

13、些都要求在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再发展、深化,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二)研究方法方面比较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偏重于政治轻经,而且管理政治化。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司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过于强调内部政治平衡而不是遵循经济规律;现代管理思想则侧重于动态的、事实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管理思想中的行为科学学派认为: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透发出不同的行为,本期行为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要,进而影响下期行为。权变理论强调:管理行为、方法和组织,与所处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在管理中应根

14、据企业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和理论。系统管理学派则认为:工商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所给成的系统,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三)思想特点方面的比较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特点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专制忽视管理,重人情轻制度,重集体轻个性。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孔茨在第九版的管理学中讲到:“经济报酬在企业里肯定是重要的。但是人们常常从职务中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更多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他们要发展他们的才干、能力和潜力。”社会系统学派代表

15、人巴纳德认为: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必须给予个人需要以相应的满足。他在阐述协作意愿明确指出:组织成员在参加协作时会考虑到诱因即金钱(生理需要)、威望和权力(尊重、社会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可见孔茨、巴纳德等现代管理思想的代表人,都把人看成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单纯地用金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未免过于管单化。现代管理思想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引人系统论的观点。由巴纳德开创的社会系统学派首次将社会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阐明了协作系统的要素以及相应的管理职能。随后,以卡斯物和罗森茨韦克为化表的系统管理学派,进一步把管理学和系统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用系统论对企业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职能进行考察,可以更清楚

16、地认识企业各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目标、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西蒙和马奇创立的决策管理学派,立足于开放系统的决策管理,揭示了由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构成的,以满意为准则的客理决策过程。以特里斯特为代表的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与环境的中介,企业技术系统的灵活性,决定了企业对其产品市场及所需资源市场变化和适应程度。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的目标、计划等,都不能在公司的封闭系统中制定出来。市场、政府条例、竞争者、技术以及企业环境的许多其他因素,都影响着计划和目标,因而是不能忽视的。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企业各主要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企业目标、生

17、产技术、组织结构、市场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研究企业及其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思想。(四)现代管理思想的最新发展趋势1、注重创新企业要生存、壮大,就必须不断地全方位地创新,如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不但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更要有很浓的创新意识;不公管理层要勇于创新,而且广大员工也要乐于创新。如何激励全体员工创新,已成为管理领域重要的新课题。具体到管理上就是:各种管理思想都既有所长也有不足,不存在唯一最优的管理方法,要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去管理。2、追求没有管理的管理没有管理的管理,也就是没有管理者的管理。一方面,大力推行感情管理。管理都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其精神需要,

18、进行感情投资,使被管理者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为公司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等级森严的界限正趋于模糊,许多企业把管理权下放,实行员工自我管理。如日本前川公司把10个员工分成一组,各自负责本小组的设计、生产、财务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整合进入21世纪后,知识、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也必然进行变革和调整,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也会促使不同国度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尤其是要注重集体取向和整体思维的东方管理思想与注重个体取向和系统思维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一)以人为本,结合“情

19、”与“法”。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要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要使每个人的技能、期望和信念,都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得以发挥和实现。例如日本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近年来西方管理学兴起的“三P”理论,也把人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产的;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传统管理过分追求“人和”的效应,管理基本上是定性化的工作方式,而不善于运用西方管理科学的模型化和定量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善于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各种功能关系,缺乏“法治”的管理方法,这些都造成了管理工作中的

20、失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管理科学所提供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并融入“情”的特质,做到“情”与“法”的有机结合,管理工作将会有更高的效率。(二)因时制宜,把握“时中”原则。“时中”即因时制宜,管理的目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西方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也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以往的管理目标是生产者利润的最大化,今天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时,管理的目标是多元化,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社会实体,要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因此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实现,要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等

21、多项指标。这样就使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化,并确保了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三)无为而治,实现柔性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保持一种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在柔性管理的组织中,员工处于一种宽松融洽、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展现。而中心机构的任务是支持各工作单元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切实有效地为公司贡献力量。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是对老子“不知有之”、“无为而治”思想的最好实践。

22、(四)以德为先,建设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确立一种能够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身先士卒地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言行,向组织成员展示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经营特点等,对其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和同化的作用。领导者的这种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以德服人”中找到最好的解读。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以德服人”中领悟到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优秀的领导者要确立经营理念,并由此形成企业的管理风格、管理理念,构成整体的管理氛围。在新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西方管理理论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丰富的智慧,使我们获得睿

23、智的思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五、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思路研究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中吸收西方管理学的精华,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理论界和管理工作者背负的民族责任。(一)继承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管理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虽然存在着百家争鸣的态势,但从两汉开始即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交融,兼蓄各家的基本格局和模式。一是管理的人本观,这是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人应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中,应贯彻人道原则,心理和主体性原则。二是管理的整体观,这是管理思想的基础。它是把管理活动内外相关,和谐统一的实现最佳目标的有

24、序过程。三是管理的协和观。它是管理的灵魂,它重视管理的协调,合和,稳定这一基本职能,主张“天上合一”,“天下大同”,“知行合一”“情理合一”,使管理不仅具有科学品格,而且具有艺术品格。四是管理的经权观。它是管理的策略论和方法论。其基本原则有两条:(1)要求“执经达权”即要根据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和管理的普遍原理,来选择和确定适宜的管理策略和方法;(2)要“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情势,而随时调整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之上,必然会茂盛生长。(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优秀成果现代管理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其前沿产生了许多

25、优秀成果,诸如“ISO9000”,“企业再造”,“标高超越”,“六舍格玛”管理等等,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中国管理理论应能借鉴,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最终才能发展和壮大自己。(三)吸收和应用当代科技成果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着人类转变观念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纵观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理论的建立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局面,才会走向多样化和一体化。同样,只有继承悠久的管理文化,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的优秀成果,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现代管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参考文献:(1)张绍学等著: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2)美斯迪芬.罗宾斯著: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何征主编,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史天林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5)乔远生主编,比较管理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7)王效昭,赵良庆 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0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