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10521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医学社会学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12 页考试题型及分值:单选(102分)判断(52分)简答(58分)论述(215分)1、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帕森斯(1951):指病人为适应其情境的规范性要求而形成的一些特征性的行为。也即人们在患病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以及社会对患病者的角色期待。前提假设:患病不是人们所希望的状态,病人希望得到康复(这是患病与其它偏离行为如犯罪的重要区别,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社会对患病和犯罪的不同纠偏方式)。帕森斯病人角色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病人并免除了“正常”的社会角色。2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3病人应该具

2、有尝试祛病的愿望。4病人应该寻求技术上适当的帮助和医生合作。2、对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有何争议?1行为变异性;不能解释患病行为的偏离2疾病类型;不能应用不同医疗情景、不同疾病类型(如慢性病)病人角色解释3医生病人关系;没有考虑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会影响医生病人的关系4病人角色的中产阶层取向;不能解释社会阶层较低的病人行为第一种批评观点认为,不是所有人对病态的看法和对自己及他人病人角色行为的界定与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相符合。麦肯尼克,1962,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对症状的习得反应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戈登,1966,一般来说,当疾病预后严重或不确定时,病人的行为期望与帕森斯所描

3、述的病人角色一致;但当预后已知或不严重时,则表现为“不健全的角色”。特沃德尔,1969,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人都希望疾病得到治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与医生合作。第二种批评观点,认为他的理论似乎只适用于急性病,不适用于慢性病。Ksssebaum和Baumann,1965,慢性病人,如心脏病、癌症等,所面临的是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正常角色,并需要调整他们的行动来适应永久性的健康问题。另外,病人角色理论在精神疾病方面的应用也是有问题的。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是被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第三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理论建立在传统的一对一的医患互动基础上。在这种情境下(医生办公室),医生可以最大限度的环境控制权。但

4、是医院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就大不相同。同样,在病人家里发生的医患关系也会不同。第四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模式是一种中产阶层的行为模式。它强调个体责任、为健康努力和恢复正常的价值。病人角色理论源于对中产阶层的假设:理性地解决问题是中产阶层面对困难时惟一的积极的向上的行为,并且这种努力会有积极的收获。但是,穷人的成功并不遵循这个规则。他们一旦报告疾病,将面临失业风险,没有机会享受“第二收获”。3、萨奇曼的疾病行为阶段模式(stage of illness medical care)第一阶段症状体验第二阶段承担病人角色第三阶段获取医疗服务第四阶段依赖性患病角色第五阶段痊愈与康复决策

5、身体是否有不适感是否放弃正常角色是否寻求医疗服务是否接受专业治疗是否放弃病人角色行为应用民间医学方法和自我疗法要求外行转诊系统确认暂时的病人角色的存在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协商治疗过程按照常规实施疾病治疗过程恢复正常角色结果否认推迟接受否认接受否认购买确认放弃第二收获接受拒绝(慢性病人角色)装病接受4、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1经济方面的因素2认知因素3心理因素4文化价值观5地理环境因素6医疗服务条件7所患疾病性质8其他因素5、萨兹(Szasz)-荷兰德(Hollender)模式的三种医患互动方式模式医生的地位患者的地位模式应用对象生活原型主动被动为患者做什么被动接受(无反应能力)麻醉、急性创伤 昏迷病

6、人父母与婴儿指导合作告诉患者做什么合作急性感染病人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参与帮助患者自疗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全过程)慢性疾患的病人和心理治疗成人之间6、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包括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他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很明显,具有较多财富和经济能力的人在市场上具有较大优势,即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方面,韦伯主要是从更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经济地位-财富多少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其次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是权力.在韦伯看来,权力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

7、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韦伯认为,这种权力不仅取决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它也与科层组织中的管理职位有关.最后,声望是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韦伯认为声望与人们的身份有关,也与知识教养,生活方式有关.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上述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当然,这种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三者都同等重要.7、查尔斯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及对理解社会压力(stress)的贡献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

8、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理论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或割裂开的。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

9、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首属小组库利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首属小组这个概念,它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获得并强化的。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

10、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在小组工作中,尤其是治疗性的小组,通过探讨个人的首属小组对个人的具体影响,尤其是个人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和个人的非适应性行为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成员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觉察。8、符号互动论视角如何理解压力(stress)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由社会学家(G. H. Mead)创立,并

11、由他的学生于1937年正式提出。“”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1简介(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侧重于从角度研究的理论流派,又称象征互动论,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

12、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社会学家(G. H. 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W.l.Thomas)、(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H.G.Blumer)和(M.Kuhn)等发展了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符号互动论反对轻视行动者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解释个体意识的。吸收了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客观的意

13、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之后,系统提出了以“”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又提出了“”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

14、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是一间学校的代表,是国家的象征。一定的也具有符号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认为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

15、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

16、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前提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

17、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人们或者把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的东西弃之一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态度、有

18、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身份要求、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既定的行为类型是被看作导致它们的特定因素的结果,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关心人们行动所指向的事物的意义了;他只需要识别这些诱因及其所导致的行为。如果一定要考虑意义,也许有人会

19、通过将意义暂存于(lodge)诱因之中,或通过把它视作介入诱因及其所宣称要导致的行为之间的中性环节,来对意义加以考虑。在后面这些情况的第一种情况下,意义由于被融合进诱发性或的因素中而消失了;在第二种情况下,意义则变成了纯粹的,它可以为了诱因而被忽略。相反,符号互动论的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忽略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意义就是对所研究行为的歪曲。强调据称是产生行为的因素而忽略意义,则是对意义在行为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严重忽视。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一简单前提本身过于简单,以至无法使符号互动论区别于其它的取向还有另外几种方法也具有同样的前提。它们与符号

20、互动论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由第二个前提确定的,即意义的来源。有两种著名的传统方式对意义的做出了解释。其中之一是将意义视作内在于具有意义的事物,是物体客观构造中的组成部分。因此,显然一把椅子就是一把椅子本身,一头就是一头奶牛本身,一朵白云就是一朵白云本身,一场叛乱就是一场叛乱本身,等等。由于意义内在于拥有它的事物中,所以人们只需要通过观察具有意义的客观事物并把意义从其中分离出来即可。可以这么说,意义源于,因而意义的形成不涉及任何过程;人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认出事物中的意义。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反映了哲学中传统的“实在论”一个被广泛接受、并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的立场。另一种主要的传统观点认

21、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psychic accretion)。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达。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一个事物的意义只不过是对与该事物的知觉相联系而被调动起来的既定心理要素的表达;这样,人们便通过把产生意义的特殊心理要素分离出来来解释一个事物的意义。在有些古老和古典的心理学实践中通过识别进入对客体的知觉中的各种感觉来分析其意义可以看到这一点;或者在当代的研究实践中把一件事物的意义,追溯到观察这种事物的人的上去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把事物的意义暂存于心理要

22、素的做法,将意义的形成过程限制在唤起和汇集产生这种意义的既定心理要素的任何过程。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理的,包括知觉、认知、抑制、感情转移和。研究对象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

23、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主要观点主要观点有: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

24、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

25、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特征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

26、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社会化、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见)的理解等等。基本假定主要有: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

27、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许多学者诸如C.H.库利、J.杜威、W.I.托马斯、W.詹姆斯、R.E.帕克、F.W.兹纳尼茨基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西方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为代表的,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的、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以及

28、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9、埃尔文罗森斯托克的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理论(一)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内容1.感知到威胁(1)感知到易感性即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机率和可能性。包括对医务人员所做的判断的接受程度及自己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知觉到易感性越大,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2)感知到严重性即个体感知到的行为改变可能带来的身体、心理和金钱方面的不良影响。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如痛苦、疼痛、伤残、死亡等)的判断以及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如工

29、作烦恼、失业、家庭和社会关系受影响等)的判断。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均会阻碍个体采取健康行为。只有对疾病的严重性具有中等程度的认识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当个体认识到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之后,会感到疾病对自身的威胁,从而促使其摒弃不健康的行为,采取健康的行为。2.期望(1)感知到益处即个体对改变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好处的认识和评价,如维护健康或改善健康状况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效时,才会自觉地采取行动。 (2 )感知到障碍即个体对采纳行为可能面临的困难的主观判断,包括身体、心理、经济、时间花费上的各种障碍。如花费太大、可能带来痛苦、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对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

30、困难具有足够的认识,是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当感知到的行为转变的好处大于坏处或障碍时,行为的转变成为可能;否则个体则可能依旧维持原有的不健康行为。 3.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4.提示因素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自身躯体症状,家人、亲友、同事患病,大众媒介的信息,医生的建议,他人的劝告等。5.社会人口学因素及其它因素年龄、性别、民族、经济收入,人格特点,同伴影响,健康知识水平(二)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应用最初用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早期筛查等。现在被广

31、泛地应用于各种短、长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和行为改变上。例如:慢性疾病的预防:2型糖尿病、高血压遵医嘱治疗行为:肺结核服药依从性不良行为干预:戒烟、戒毒性健康促进,尤其是安全性行为方面重要事件负性情绪干预精神疾病康复体育锻炼行为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弱视、肥胖等调整不良饮食健康体检(三)健康信念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用态度和信念较好地解释和预测行为。缺点:没有考虑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如社会道德准则因素。(四)健康信念模式在采取促进健康行为、放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然后,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

32、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10、医院的社会角色 属性:福利性、公益性、生产经营性1医疗卫生服务1)承担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任务2)开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担社会意外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3)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掌握社区人口卫生动态资料2开展教学、科研工作3对下级基层医院进行业务指导11、政府角色与卫生服务体系的类型1政府应承担立法保障责任2政府应承担制度设计责任3政府应承担财力支持责任4政府应承担基本医疗保障责任5政府应承担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责任6政府应承担市场监管

33、责任类型:1卫生行政部门 体制:卫生部、卫生厅、卫生局 职责:1制定政策、法规、规划 2 制订医学发展计划 3监督、监测 组织实施2卫生事业组织医疗预防机构: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保健院、疗养院、护理院卫生防疫机构:防疫站;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防治机构;国家卫生检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儿科医院;计划生育专业机构药品、生物制品、卫生材料的生产、供销及管理检测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医学科学研究院、预防医学中心、各种研究所等3群众卫生组织1)由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的卫生组织:爱委会、地方病防治委员会2)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

34、会3)基层群众卫生组织: 红十字会12、医患关系(一)医生的权利与义务1医生的权利1)诊治患者的疾病权 2)宣告患者的死亡权 3)医生的干涉权(注意此权力的应用范围)2医生对患者的义务 1)承担诊治的义务 2)解除痛苦的义务 3)解释、说明的义务 4)医疗保密的义务 3医生对社会的义务1)面向社会的预防保健义务 2)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义务 3)参加社会现场急救的义务 4)发展医学科学事业的义务 (二)患者的权利与义务患者的权力患者的义务1基本医疗权2知情同意权3保护隐私权4监督医疗权5医疗选择权6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权 7医疗诉讼权 8陪护与被探视权 1、增进健康的义务 2、积极配合诊疗的义务

35、3、支付诊疗所需费用的义务 4、支持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义务 (三)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一)影响医患关系不良的社会因素1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方向出现偏差2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被弱化3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4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弱势群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5媒体的不适当介入(二)医方自身的缺如(三)患方自身的缺如第一、医院管理的缺陷 第一,患者期望值过高与医疗实际不符 第二、医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第二,个别患者不履行义务,如不遵医嘱,隐瞒病史,不配合医生治疗等,当出现不良后果时,就将责任推向医务人员,发生争议后,又无理取闹,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第三、“防御性医疗”的负面效应 第三,个别患者利用现有体制的纰漏及社会同情,夸大事实,毫无理由的索赔。 (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1强化政府职责,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制度设计2加强卫生立法和执法,合理医患关系的法律安排3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氛围4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规章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