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02378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精品文档】第 9 页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

2、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塞翁失马课文: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 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 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3、,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 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

4、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人皆吊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驱之别院A、 B、 C、 D、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 马无故亡而入胡 堕而折其髀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写出文章的寓意: 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 虽有佳肴

5、一、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6)兑命曰:学学半。译:兑命上写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7)其此之谓乎?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重点问题1、本文想阐述的中心论

6、点是:教学相长。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教和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有何作用?答:类比论证。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

7、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世说新语 一、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 通 否 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 子侄辈,家中年轻的一代 今: 儿子和女儿们 古: 诗文 今: 文章 2、期日中 古: 约定 今:日期 3、太丘舍去 古: 离开 今: 与“来”相对 4、下车引之 古: 拉 今: 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 回头

8、看 今: 照顾 6、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 凭借 今: 因为 7、相委而去 古: 丢下、舍弃 今: 委托 8、门外戏 古:玩耍 今: 戏剧 9、撒盐空中差可拟 古: 相比 今: 有设计、打算、模仿 三、一字多义1、不:尊君在不(通“否”) 过中不至(没有)2、日:日中不至( 太阳 ) 寒雪日内集(天 ) 能张目对日( 太阳 )3、而:俄而雪骤(不久) 相委而去(表承接,就、然后 )4、信:则是无信(信用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5、时: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 学而时习之 (时常、经常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常常 ) 余忆童稚时(时候 )四、 词性活用来源:学科网ZXXK1、 友

9、人惭 ( 感到惭愧 意动用法) 五、 重点字词解释1、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 2、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 )3、俄而雪骤(不久、不一会) (快速、急速 ) 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来源:Zxxk.Com5、与友期行(约定)(相约同行) 6、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7、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 8、入门不顾(回头看)9、去后乃至( 离开 ) ( 才 ) ( 到 )10、下车引之( 拉 ) 11、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12、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 (丢下、舍弃) (离开 )13、未若柳絮(比不上) 14、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 像、类似)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

10、分1、(兄女 )即公大兄无奕女。2、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人 )乃至。3、( 友人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来源:Zxxk.Com4、(家君 )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5、(陈太丘与友)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6、( 君(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七、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4、白雪纷纷何

11、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客人才到。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来源:Zxxk.Com八、 有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来缓解关系,可“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 示例一:远方并非“无礼”。元方因为客人“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有体现

12、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河中石兽一、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来源:Z#xx#k.Com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 不亦颠乎 ( ) 啮沙为坎穴 ( ) 反溯流逆

13、上 ( ) 可据理臆断 ( ) 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来源:学+科第二种来源:Zxxo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3、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来源:学科网四、掌握古今异义词:1、干(古)岸 (今)不潮湿 2、阅:(古)经历 (今)看3、物(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 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5、已(古)停止 (今)已经五、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4、其反激之

14、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四、回答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拓展延伸】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_和_为主。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_、_、_并称“四书”。共20篇。2孔

15、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字_,_时期人,伟大的_、_、_,_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二、解释加点词语或句子。1.学而时习之 时_ 习_2.不亦说乎 说_3.人不知而不愠 愠_4.不亦君子乎 君子 5.传不习乎 传_6.吾日三省吾身 日_ 三_ 省_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8.四十不惑 惑_9.三十而立 立_10.学而不思则罔 罔_ 11.温故而知新_ 12.思而不学则殆 殆_13.不逾矩 逾_ 矩 14.可以为师矣_ 15.人不堪其忧 堪_ 16.饭疏食饮水_17.曲肱而枕之肱_ 18.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好_ 乐 19.于我如浮云 于_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_ _ 者_21.三人行,必有我焉 _ 2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_23.子在川上曰 川_24.不舍昼夜 舍_25.逝者如斯夫 逝_ 斯_26.博学而笃志 笃_27.切问而近思_28.仁在其中矣 仁_三、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语1.不亦说乎 说通_,意思_2.吾十有五 有通_,意思_ 3.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今义_。习,古义_;今义_)4.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_今义_。三,古义_今义_:5.温故而知新(故,古义_今义_)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今义_:从,古义_今义_ )7.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_今义_:)四

17、、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_可以为师矣_2.而:人不知而不愠_温故而知新_学而时习之_ 3.乐:不亦乐乎_回也不改其乐_好之者不如乐之_ 4.之:学而时习之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曲肱而枕之_五、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_六、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_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_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_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 8.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

18、人说:“孔子说过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 _,_ _.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_,_.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 12.写出学习方法的句子(至少三句):_ 13.写出学习态度的句子(至少三句):_ 14.写出修身为人的句子(至少三句):_八简答题1.从文中孔子说的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思想与品格特点?2.本文主要介绍那几个方面的内容?_ 3.本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是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5.学习了这篇论语十二章,你又什么感想?(或对你的学习,做人有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