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文献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乡土中国文献综述【精品文档】第 5 页文献综述(一) 关于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研究“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 他的父亲费璞安(1879-1969)是一位才子,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生员资格,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应张謇先生之邀赴南通当教师,兴办新学。辛亥革命 爆发后,费璞安与民众一起赶走苏州及吴江县的满清官吏,并被选为吴江县议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厅视学(教育督导员),一心从事教育。” 1费孝通先生一生都献给了社会学。费孝通的第一位妻子王同惠为了救费孝通身死古陈村坳瑶。社会对于费孝通的评价:“费孝通
2、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第一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事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者。关于费孝通,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
3、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2对于费孝通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主要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学家、民主斗士、温和的自由主义者。费孝通的写作(二) 社会普遍对于乡土中国的评价研究这本书对当今农村社会变迁和农业现代化等诸问题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思考的价值,这应当是其超越简单学术意义上的价值。2这本书有益于人们对于乡土中国的理解。虽然时间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人们仍然去研究它。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属于社会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带有着农农的乡土气息。读起来很有味道。学术气不重,不从事社会学的也可以读。微言大义,可以用不多的字数就可以把乡土中国的根源。(三
4、) 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方面研究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乡土本色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在外面文化中占相当的地位。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还乡是常态。乡土社会的熟悉感:是从时间里,多方面,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熟悉之后,会有一种亲密感,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土社会的信用是来自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从这样熟悉的环境中,所得的知识是个别的而
5、非抽象、概括。人们只要在接触所及范围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他们不追求解释一切,笼罩万有。2.文字下乡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是有限的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生活需要决定的,记忆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我们并不记取过去的一切,只记取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乡土社会不怕忘,秦汉兴亡,没有关系,只有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能让他们在指头上打个结。当我们在变动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一些象征,文字才会被需要。定型的生活是平淡的,也不容易被影响,能影响他们生活的,大概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玩意。只有在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了变化后,文字才能下
6、乡。3.差序格局中国人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是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群己,人我界线的划分:我们的社会与西方格局有所不同。西方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我们是一块石头丢在水中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波纹所及就发生联系,而不同时间地点的圈子都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的能力。家可以很小,也可以极大。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主义、自我主义。4.礼治秩序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礼和法
7、的不同之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需要有型的权利机构来维持。礼不需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5.名实的分离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乡土社会只是变得慢而已.权力有四种方式: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的长老权利,社会变迁的时势权6.从欲望到需要人类发现社会可以计划,是一个重点发现.也可以说是人类已经走出了乡土性社会了.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知道了,要根据需要,而产生计划.乡土社会中根据欲望达到目的的例子:巫术,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不能不推求
8、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 2(四) 关于乡土中国写作背景的研究回到费孝通写作此书的时代,当时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衰败景象,绅士家庭出身且天性敏感的费孝通如何不会产生“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怀乡之感?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读者或许能够隐约感受到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有如一条忧郁的河流漫漶于乡土中国的字里行间。我以为,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下必然远去所作的一曲挽歌,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察费孝通对于传统社会的一种追慕、留恋和一缕伤感。与其说费孝通留恋的乡土社会中的悠远缓慢的日常生活,毋宁说是出身绅士家庭的费孝通对于传统即将逝去的一
9、种遗憾。这种心绪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浸透的浪漫怀乡极为相似,与中国作家鲁迅在故乡中流露出的因故乡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之感亦为相近。费孝通所批判的忽视农民主体性和乡村历史性的现代化实践自晚清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已经和正在改变我们的乡村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有的定居于城市,有的往返于城乡之间;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消亡,代之以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离土离乡的农民在村庄中的互动越来越少,不再熟悉到听到足音即可判断对方是谁的程度。毫无疑问,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当下的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一体的乡土社会,农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在
10、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曾经满身的“土气”亦被现代文明涤荡得愈益稀薄。如果我们相信西方现代性的叙事,认为现代性的来临意味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那么我们将会发现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在中国现代性的扩展中,乡土社会急剧发生“变”的同时,也有坚如磐石一直“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农民的心智结构。无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民的行动逻辑依然是始于己、终于己,以己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差序逻辑。在农民社会关系的建构中,差序原则依然在起着根本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中国是乡土中国的逻辑延伸。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注定不是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
11、逻辑之上、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一直将传统、农民和乡村视为现代性的他者,视为需要抛弃或改造的对象。试图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结果是,改变的只是农民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而无法至少是难以轻易改变农民的心智结构,而这个心智结构一直在顽强地抵御和消解与之不相容的外界力量。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能够看到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彼此吸纳又相互拒斥的复杂矛盾。4(五)乡土中国的影响研究这本书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农村改造起了很大的影响。“关于于怎样改造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禄村农田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提出手的设想,使农民不进城,就在当地实现致富之路,由此
12、逐步向工业化过渡。这与当前在实行的使农民进城,促进城市工业化,再带动农村工业化是不同的思路。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确实对农村的改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严重的三农问题的存在,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说明单纯用城市化推动农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一本中国农民调查震惊全中国,遗憾的是,这本该是社会学家的职责,却是由作家来完成的。由三农问题的启发,再回过头来参照费孝通先生的设想,倍感切实、中肯,这对处理三农问题是有益的补充。” 6这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的影响。这本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社会学的研究也起了很大的影响。翻看文献可以看到很多的关于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研究。贺雪峰先生还以费孝通先生为楷模写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本书。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不是从事研究的人也可以读。翻看豆瓣研究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发现真的很多。拜读过这本书的人还是很多的。参考文献:2百度百科费孝通3豆瓣读书4 豆瓣读书Louis的读书笔记:对乡土中国概括精辟,非常难得5 陈占江.别梦依依绕故园重读乡土中国.社会学家茶座第47辑,2013-09-30 09:156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7-30 0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