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目录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 2)【二】中考阅读赏析题指导概要.( 5)【三】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7)【四】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11)【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13)【六】多角度赏析及答题套路.(15)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爱,从来不卑微.(17)【二】棉花糖(周波).(19)【三】清明.(21)【四】红心番薯(林清玄).(23)【五】饺子.(25)【六】让有些话穿耳而过.(26)【七】分秒的震撼.(27)【八】女教师的47个吻.(29)【九】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吴程程).(31)【十】远去的歌声.(3
2、2)【十一】父亲的节日(金 鑫).(34)【十二】父亲的秘密.(36)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参考答案.(37)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二、描写方法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三、描写角度1.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方面。2.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3.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景物)描写等方面。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运用
3、巧合、埋设伏笔、前后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声)写静、以静衬动、详略得当、以小见大、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景抒情、联想与想象、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等。五、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对比、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互文、通感等。六、文章的结构形式1.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2.递进。3.并列。七、文章的线索1.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始终,牵出文章主旨的线索人物、线索事物。2.线索的类型有:以人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行
4、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等。八、“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她、它)们。4.记叙的线索: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常常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议论:起揭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抒情:在叙述和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的思想感情。6.记叙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自然环
5、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性格等。九、“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的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说明的语言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递进式。4.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等5.说明文的科学性: 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 说明文语言的运用要求:准确、简明、周密。 准确(先决条件):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啰唆,不含
6、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十、“议论文”的有关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2.议论文的语言(和记叙文的语言相比)要简要概括。3.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十一、“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7、 标题: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新闻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放在主体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结语:一般是新闻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有的也可无结语。十二、“小说”的有关知识1.小说的分类(按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主要要素)、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形象描绘,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与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4.小说故事情节的四部
8、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5.小说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十三、“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1.“戏剧”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戏曲。 按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和童话剧等。 按篇幅规模分:多幕剧和独幕剧。2.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剧本的两部分: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2)戏剧文学的特
9、点: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的集中性的具体体现。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剧本的情节结构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明朗动听,朗朗上口,清亮入耳。十四、“书信”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书信”的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时间)的写法和格式。【二】中考阅读赏析题指导概要一、赏析的格式角度例句作用(找准角度,举出例句,分析作用)二、找准角度1.从词语妙用入手:语体色彩:运用专业术语说明。感情色彩:爱憎分明,褒贬
10、明显。动 词:精当、形象。形容词:形象(从形状、色彩、光泽、质地)。副 词:范围、程度、猜测(修辞、限制)。重叠词:用语亲切、口语化2.从修辞手法入手: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排比、反问:增强语气、语势。反复、对比:强调、突出作用。引用:言简意赅,概括性强。设问:设疑问,激发思考。反语:讽刺,否定。3.从表达方式入手: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升华主题。说明描写:形象生动,激起阅读兴趣。描写抒情:表情达意,寄寓情感。4.从句式变化入手: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起伏跌宕。长短结合,长句严密,短句有力。增强语气、语势。突出中心,脉落分明。被动句、“把”字
11、句:叙述连贯性。5.从论证方法入手:道理论证:深入浅出,透彻明了。事实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6.从说明方法入手:列数据:准确,具体。列图表:清晰明了。作比较:强调突出作用。打比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7.从层次结构入手: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构思精巧,情节曲折。高潮处理:戛然而止,艺术想象空间;出乎意料,增强效果。排比段落:增强语势,突出中心,脉络分明。递进段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回环结构;一咏三叹,音韵和谐。8.从写作技法入手:虚实:虚实相间。动静:以动(声)写静。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疏密:工笔刻画(浓墨重彩
12、)、简笔勾勒。大小:以小见大正反:正面刻画、侧面烘托。宾主:反客为主。首尾: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明暗:两线交错,构思精巧。9.其他:环境描写:营造气氛、烘托心情。多种感觉写景:立体、多层面展示景物,抒情。托物寓意:抒情、喻人、明志。细节描写:刻画入微、突出品质。哲理句:富于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结构句:承上启下(过渡)、一线串珠、统领下文、归结上文。我:线索、烘托、真实。他:便于刻画、描写。你:亲切。(小孩:真实、纯真)抒情运用: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相结合;以情感为线索贯串全文。【三】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13、)、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
14、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到原文中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内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
15、叙(略)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某个(些)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
16、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11)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2)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13)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14)反问:态度鲜明
17、,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4.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做铺垫16.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18、大的感染力。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1)肖像(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6)环境描写;(7)细节描写等。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0.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21散文种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2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2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2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19、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四】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具体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
20、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手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
21、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
22、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
23、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
24、山。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
25、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做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包含该关键词句的上下文中。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
26、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作用。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中去对应)四、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不能;解释该副词在句子当中的含义;如果去掉,句子就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五、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
27、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意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六、进入角色法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
28、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作答: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我们答题时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
29、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六】多角度赏析及答题套路一、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注意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加强团结语气,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30、: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内容。 二、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
31、李戴。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深婉隐约,耐人寻味;4.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5.语意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6.汹涌豪迈的气势,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
32、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三、从结构的角度赏析 形式一:文章中间几段构成了排比段,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整齐,有一种整饬的建筑美。 形式二: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形式三: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形式四:文章以空间为顺序,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这样由(上)到(下),从(左)到(右
33、),由(远)及(近)来写XX,使文章描写有序,转承有致,颇具立体美。 形式五: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并用上“”“”“”等时间标志性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四、从字词的角度赏析 1.约数、确数字词的赏析(说明文) 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 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因此作者用词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 例句:文章用词准确,如“据说”“一些”“多少”等。“据说”表示作者对去过园林的处数记不清;“多少”表示“各地园林”受了“苏州园林”多大的影响不能肯定。因此作者用词极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苏州园林)
34、2.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欣赏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了“”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35、,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最为成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名)“”的形象(或性格特征),可谓(纤毫毕现、入木三分。 例句: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最为成功,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死要面子,迂腐可
36、笑”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孔乙己)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爱,从来不卑微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
37、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赠的衣服。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
38、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升起。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2分)(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_(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
39、实的爱的血脉”?答:_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答:_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答:_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答:_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
40、,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链接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答:_【二】棉花糖(周波)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