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429221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远古时期,人们便从生产劳动和记忆传承中找到切入点, 将诗和歌合二为一, 并不断演变,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 即使今天, 诗歌呈现在情感、意境、绘画等方面的美学特质仍不断吸引中华儿女,成为我们生活中有益的精神食粮。学习古代诗歌,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益渠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简单肢解一首诗歌,把诗歌教学降低为读读背背写写的机械学习,而应该充分挖掘古代诗歌中的美学特质。一、中

2、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美诗歌是一种承载感情的形式,中国诗歌历经千年,里面闪烁着先贤的智慧和各种各样的情愫。其中入世与出世,故国家园,儿女情长所占的篇幅较大。首先是入世与出世。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一个读书人, 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便是入仕。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还到长安应试,进仕不第,还委托王维、房九龄引荐。可见致仕对读书人影响之大。而另一方面,当社会处在没落时期,或者个人怀才不遇时,于是很多人便动起了归隐思想。对于出世也是很多在官场上人所向往的。唐代的柳宗元被贬江州,心里苦味连连,心生归隐, 渔翁之作由是而生。其次是故国家园。国

3、与家本身为一体,对于爱国诗人,常常将国置于家之上。在这类诗歌中,以李煜的词显得悲叹沉郁。他的虞美人很是有名,这首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句开始于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怀念之中,而今沦为阶下囚,这种境况的巨大反差像块巨大的石头压抑于胸。一个“不堪” ,道尽多少凄楚无奈。但是又无法逃避,天天处在宫殿之中,一次次唤起自己的屈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字一珠,都是李煜的血泪。体现儿女情长的。人生于世,儿女情长乃人之本色。历史上谁能完全隔断情欲。更何况诗人大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情感或细腻或奔放,常在尺牍之间寄语万种风情

4、。比如对美貌贤德女子渴求的爱情诗关雎 ,又如对爱情的忠贞誓言上邪 ,还有对归人企盼的愁苦望江南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王国维先生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这是境界的两种形式。所谓的无我之境,其实是一种拙朴的创作手法。作者在勾描事物时不会刻意表现自我,脱口而出,浑然天成。为人乐道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作。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投射,他对事物的认知感悟和批判都在言语中体现出来,所以作品中应该

5、有我。我们读到王维的 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们为其构图设色所创造出的雄浑景象所折服。在读李白的拟古风的诗歌时,我们为其酣畅淋漓的豪情所喟叹。三、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绘画美在众多诗人中,王维最喜欢以画入诗。如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正如苏东坡所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当然,注重诗歌画面美的也全非王维一人。很多诗人的诗词中都有体现。比如以通俗见长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一副早春的景象很是喜人,难怪诗人游兴不减,玩乐难足。景由人设,

6、情由心生。很好地领略自然状物,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热爱祖国山水,及其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下阕写的是别后之情,仍被凄苦所笼罩,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对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王国维先生有精彩的论述。我把它转述为读诗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学习中要广泛阅读、广于积累。各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尽管“拿来” ,不急于一时理会。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要有一定的钻研精神,我们可以从诗歌美学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考虑它的意味,增进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或人物的认知。在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反对机械的认知,不加消化的“全盘接受”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许在某个时候,我们一如陶渊明见南山一样,历史与现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从人生的困惑与谜障走出去,整个世界风定云清了。编辑 张珍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