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3428796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组一对点练1(2014北京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 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

2、”“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2(2015福建卷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 分)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注 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

3、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答案: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 3(2015四川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2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

4、桂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 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

5、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入若耶溪南朝梁王藉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入若耶溪唐崔颢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不同:王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6、。题组二综合练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3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 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

7、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B “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C 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D “投老残年, 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

8、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 “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 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答案: AD (2)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投老残年,

9、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东风渐绿西湖柳”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每点 2 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4 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

10、襄王客。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D “倦客不知身近远,

11、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E 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 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 “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 项, “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答案: BD (2)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案: 抒发了

12、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2 分)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 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4 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

13、,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 5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

14、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 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 分) (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 “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 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答案: AE (2)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 每点 2 分) 8(2 017广州一模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杨乘, 晚唐诗人。 同州冯翎 ( 今陕西大荔 ) 人。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 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 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

16、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6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6 分) (1) 解析: C 项,颈联描写的是眼前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的衰落景象而追忆起昔日吴国的繁华盛景。D 项, “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表述错误。“谁与同”是没有人同自己一般“多暇”和“尽日愁吟”,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无奈, “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的说法于文无据。答案: CD(选对 1 项 2 分,选对 2 项 5 分。多选,不给分。) (2) 答案: 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 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 (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