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4283107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论建筑艺术对人体的意象与仿生研究一、原始建筑是宇宙意识和人体意象的载体关于宇宙、建筑、人体的思考渊源已久。古老的开天说中盘古化身万物,寓意着自然为人体所化育; 黄帝宅经 中也有比附之辞,“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 ,恰与之相呼应。可见中国哲学遵从的是天与人一体的观念,即天人“相类”、 “合一”,建筑则是诠释此二者关系的实际承载体。 先民择居和营造的朴素动机,在于与自然抗衡,对宇宙而言建筑代表了人体,对人体而言建筑代表宇宙,因此,宇宙即大建筑,建筑即小宇宙。 对此,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人的宇宙概念与庐舍

2、有关”。高诱也依据说文和淮南子将“宇宙”注解为“宇,屋檐也,宙,栋梁也”。 宇宙之意,又有“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昼”的解读,前句表述了建筑的物态空间 ,后句指人类朝夕出入于建筑的行为所引申的时间观念,此处宇宙是指以人工建筑和人体活动为参照的“时空”概念。 宇也谓为“六合”,暗含包容封闭之意,而建筑的形态无论是早期的穹窿状雏形抑或后世的方盒子,都具有包围、佑护的特质,人居其中足以实现与外界对抗的最大消解 ,由此带来的强烈安全感,又似母体的胎育状态。聚落选址也遵循着圆形围护式的地形感受,背山面水、左辅右弼就是最佳的风水基准。 因此,建筑实质上是以人类自我为主体的对世界的感知 ,及对人体意象的仿

3、拟,如苏珊朗第 1 页 共 7 页格所说“建筑创造了一个世界的表象,而这个世界则是自我的副本” ,这一点被显着地存留于语言文字中 ,成为典型的文化学现象 ,尤其可见于汉语中建筑构件的人体命名,如建筑的骨架、 骨干、 脊椽、额枋、叉手、托脚、勾心斗角、门楣、门脸、门簪、耳房等;甚至建筑方位也是人体的自我参照,由此产生了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空间观念。反之,人体称谓也多以建筑命名,如脊梁、天庭、耳廓、印堂、 内壁、 子宫等;包括中医穴位的借用,如中府、 太仓、 命门、 风池、步廊、神门、意舍等;这些无不是人类头脑中潜在的、最原始的身体经验图式与建筑的投射。建筑格局中的人体意象更为显着。 佛塔多以

4、曼荼罗图式为平面,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盘卧的人体形态。 颐和园,被喻为人体内景园,如智慧海对应人脑,排云殿是喉部,云锦殿、玉华殿为两耳,宿云檐喻面部,知春亭为心脏,龙王庙喻肾脏,赏玩之中可达到六腑安和、五脏生华的境界。至于民宅的人体对位更为普遍。四合院往往以“法人”为思想,在布局上“中厅为身,两房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无独有偶,西方建筑格局的人体对位同此,基督教堂的十字平面被比拟为展开的人体 ,唱诗班位居胸部,左右侧厅作两臂,中殿是下半身,后堂神坛象征大脑,以建筑的语言完好地诠释了基督教关于上帝是宇宙的大脑、 万物是宇宙的躯体的哲学宇宙观。正如阿德里安斯托克斯所说:“建筑与人的

5、形体被当作至上的比喻,在一个规则中被联系在一起” 。二、建筑构件对人体形态和结构功能的艺术抽象人体仿生不仅影响建筑空间,还衍生出经典的建筑构件。西方五第 2 页 共 7 页大古典柱式和中国传统的木作斗拱,皆源于对人体的艺术化抽象。以人体充当建筑结构的现象,可追溯到史前建筑奠基的人殉陋习。人像柱即是这一陋俗的遗痕 ,用以替代真实的杀殉,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结构形式,兼具巫术装饰和力学承重的双重意义。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结合历史又补充了负重惩罚一说,其中以异族女像柱最为代表,但已脱离了人祭的僵直模式 ,以微曲的体态完美地诠释了女性的婀娜与端淑。在希腊主流文化的颂扬下,人体造像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装饰手

6、法,人像柱也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构件之一。至文艺复兴时期,具象的柱体经高度抽象定型为五种样式:多立克柱线条刚劲,对应男子的身形,爱奥尼柱是女子身形的模拟 ,科林斯柱神似少女的曼妙身姿,另有朴实的塔司干柱和混合式柱。人像柱与建筑风格的协调 ,共同构筑了完美的结构图式。中国建筑史 ,也经历了由“人牲”到“俑”再到“人像柱”的仿生衍化。 殷墟入口的武士遗骸被视为门神的早期形式,而最早的人像柱实物却罕有保留 ,只在汉画像中略有记载,如武氏祠的大力士石刻柱,是以手和头承托屋顶的写实人物,其体态侧曲,富有张力;四川柿子湾汉墓的人像柱,是典型的汉代服饰特征,其手法写意,身体正立,两臂呈对称托举,已初具立柱的态

7、势;至汉魏时期,形象渐趋抽象,两臂演变成曲拱,手与头成为斗拱的升和小斗 ,胸部成为栌斗,手腕关节成了斗下的皿板,此时,斗拱的基本型制初见端倪,已脱离人形束缚,转变为具有人体造型和机能特质的建筑构件;而层层相叠的斗拱,其铰打叠斗的构造实质上是对人体脊柱的仿生 ,有“层栌”之称,虽然单元个体精小,但作为最关键的力学支撑组件,第 3 页 共 7 页它以精妙的构成发挥极大的承托作用 ,并突破自身结构价值,兼备缓震消能的重要意义,富有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思观念。东西方人像柱经由相似的演变过程 ,抽象为各具特色的建筑符号 ,二者对人形、人性的艺术化传达,及其与建筑的协调、功能的维护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

8、之处,可谓殊途同归。三、建筑模数化基于对人体科学比例的度量仿拟人体仿生的建筑研究,除了对表象和机能的借鉴之外 ,还包括对最具和谐因子的人体美的“数”的探知和运用。 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世间最完美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律,并集平衡、对称、优雅和力学于一体,堪称万物的尺度。而且各部位之间存在鲜明的模数关系 ,手足就是重要的模量标准 ,并由此推衍出基本的计量单位 ,如以手足为依据的十数、十进制,以及以足命名的英寸“Foot”。 因此,维特鲁威郑重提出了将人体规律投影于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的细部和整体均应服从于特定的模量,实现结构和视觉的静力平衡。他绘制了一个理想的人形图式,以精准的数据诠释人体各部位

9、间的神奇定律 ,并建立了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古典建筑型制,以立柱直径为模数单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就是这一体系的历史范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大师们,更是深入探求建筑量度与人体的对应,丢勒研究并确立了 26 种人体比例关系,达芬奇绘制了方圆契合的“维特鲁威人”,成为西方建筑设计的重要准则和方法。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结合个人建筑实践和科学的图式分析,系统梳理了建筑与人体的数理关系,创建了“勒氏模数尺”,体现了基于古典主义人体类比思路第 4 页 共 7 页的建筑理论成果。他的模块化,人体比例的和谐度量可以通用于建筑和机械,对现代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模数的历史几乎

10、与人类文明同步 ,从原始人以手的虚空形态选择卵石开始,手就是最基本的模数单位了。风俗通义 中“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再跃则步”的论述又肯定了足的模数地位。 考工记则将这一概念延伸为人与物的关系,即以“八尺”身高的人作为模数推定一切实用器物、 建筑空间及构造的测量单位。 总之人被视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四、人体仿生式建筑的学科化与生态化发展人体仿生的课题延续至今,由表及里不断探索精进。仿生建筑作品有的含蓄高妙,有的直白粗陋。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抽象地模拟了人的听觉器官,寓意洗耳恭听上帝的福音;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 ,源于对人类头盖骨拼合结构的严谨剖

11、析 ;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厦、 矶崎新的群马县美术馆等,也运用大量的拟人化要素;另有日本的人脸住宅、 某人体内脏式博物馆等,虽难免奇异怪诞,但在一定层面可以窥见现代设计的勇于尝试,也见证了人体仿生这一亘古不变的建筑追求。当下,建筑的人体仿生已从形态的表象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学科高度,形成了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测量学、社会学等多支系共同发展的态势,各学科之间交汇、搭接、重叠 ,建立了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以建筑为核心的大的学科群,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科学依据。这意味着建筑的人体仿生迈向更宽泛、深入的领域,“仿生”一词的界定也突破了模仿的浅表寓意 ,向更广第 5 页 共 7 页

12、义的人本范畴拓宽。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人体工程学着力于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分析,力图按照人的特性改善优化人工环境系统,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实现人的最佳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学科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定量化,是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心理、人体测量而度定的科学数据。 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血液循环系统(受姿势尺度、材料性能、空气温湿度等影响)、 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等;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 ;人体测量学是研究人体特征、人体构

13、造尺寸和功能尺度及其应用,以此构成建筑设计的参照基准。 4而早在纪元前,建筑设计对人体的行为心理已开始审视,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过各种手法矫正视觉和错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神的尺度”利用了建筑与人的悬殊造成心理压迫感;文艺复兴后建筑尺度的亲和,是对人本的回归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渗透着浓重的社会意识观念,建筑位次与轴线都遵循着尽端意识,是基于行为心理的流程设置。 因此,现代学科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更高层面上,建筑仿生的终极目标则是对人类最佳生存环境的还原和改善 ,进而探求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形式 ,并由此建立符合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概念。1853 年的巴黎,已经就此展开所谓的“

14、城市环境仿生”实践,在城市改建规划中模拟人的生态系统,在巴黎东西郊分别建立森林公园,既象征人的两肺,又发挥着过滤空气的功能,塞纳河与绿化带则代表人的呼吸管道 ,呈放射状及第 6 页 共 7 页环形交错的主次干道对应着人的血管系统。总之,巴黎城人体仿生规划的成功践行,召示着这一课题未来的生态趋向。五、结语纵观建筑仿生的历史,人体仿生历经了自我效仿的本能阶段、形态与功能的借鉴阶段、组织结构剖析的能动阶段,即从最初对自身形体的附会发展到回溯本我、寻求建筑对主体人的适应,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发掘本质的自我认同过程,其实质上是对人类与人工建筑关系的思考,直至升华为对宏观生存空间的探索与实践,完成质的飞跃,从而使建筑的人体仿生脱离于生物学本身的研究,更具生态学的持久意义。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