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继续教育模块八作业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继续教育模块八作业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与选题计划表内容一致)选题计划表(选题计划表)作者信息姓名彭 波任教学科高中语文联系电话1356535980X E-mail 单位昌吉市一中通讯地址昌吉市外国语学校课题信息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生人数56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概述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严谨、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述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 文法 ” 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 ” 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
2、体体现。选择的理由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学会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 主要表现在: 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一“ 体型环境 ” 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的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优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实践后的反思(将该选题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后的反思)本节课由于太强调取激发兴趣,全员参与,使导入和作者简介过长,因而在文本的深度
3、挖掘,文化的涵咏上自感略显不足,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
4、艺术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
5、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 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课题) 。 2作者简介梁思成( 1901 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 年 4 月 20 日生于日本, 1915 年至 1923 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 年、 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 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
6、任直到1931 年。 1931 年至 1946 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 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 年 11 月、 1947 年 6 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 年 1 月至 1947 年 6 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
7、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 年 1月 9 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 世纪 30
8、年代起, 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 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 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
9、【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47 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 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
10、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 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 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 1-2 )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2)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二( 3-5 )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3)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
11、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 “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4)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5)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三( 6-9 )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6)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12、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7)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8)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9)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然后,
13、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
14、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
15、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 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
16、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
17、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 2、将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付诸实践,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量表来评价您的教学实施,写一份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二)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等级优良中一般概述5 说明学科、年级、教材版本,学习的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4 学习目标分析15 从学生角度确定教学目标,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4 结合新课程标准,知识、技能、过程和情感体验并重,重视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 处理好课标要求和拓展之间的关系4 学
18、习者特征分析10 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特征分析、认知结构分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5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教学策略分析15 有创新,符合学科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 教学方法和策略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5 目的明确、阐述清晰5 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 媒体容易获得,媒体选择与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的要求5 教学过程设计20 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4 方案简单可实施,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强5 各个教学环节描述清晰,能反映教学策略以及师生的活动5 格式规范5
19、教学评价10 注重形成性评价4 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提供了评价工具4 教学资源20 资源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目标的教学5 资源内容丰富,并且正确、科学5 表现形式合理,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5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5)是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设想了三种导入方式:图
20、片、学生介绍物品、问知名大学建筑系,后来觉得用图片导入较符合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所以我展示了六组世界各地域建筑风格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地域的建筑,重点是最后一组韩国、日本、中国建筑的区别, 接着让学生说说他印象中中国建筑的特征,由此自然联系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建筑的体系问题。然后简介梁思成,让学生比较同学对中国建筑特征的归纳与梁思成的总结有何不同,再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要把握阅读的详略,重点是九大特征,要精读,那么前两自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跳读。我着重抓了四个关键词,第一段的“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强调地域之广, “弟兄”能否换成兄弟,从而说明谁是兄谁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
21、500 年来”说明历史悠久,“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能否说成“艺术上和技术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进而交代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九大特征的归纳。为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竟读,看哪个小组概括的准确。为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此之前, 我先以第二特征为例加以方法指导,示范怎样概括要点。五分钟内后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写了什么,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详略。然后反问,只写到这里, 只是一篇说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进入下一部分对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的说明。这一部分是难点,所以设置了两个问题: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指的是
22、什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具有“可译性” ?然后总结这两个部分的说明方法,接着联系课后练习三,总结本文比喻的方法说明问题的好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后学以致用,我打算采取两种拓展方法,一是以实用为目的,联系2005 年重庆高考作文“筷子”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然后展示当年的两篇满分作文,让学生总结得高分的秘笈,强调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表演,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介绍某种物品,看看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最后推介与梁思成、林徽因有关的徐志摩、金岳霖、泰戈尔等事迹或书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在上课之前把激趣作为主要目标,导致上课时的某些环节
23、处理有了变化。一是本打算五分钟完成导入,结果用时十五分钟。主要是展示图片阶段,课前设想以自己展示为主,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有点兴趣,由于是初次接触学生,所以想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于是在有学生准确辨认图片所在地域,尤其是一位女生能辨析出韩国和日本建筑风格的不同, 并回答我接着问的依据时说出日本受唐朝影响、韩国受明朝影响较大时,我适时由衷的赞美,顿时激发其他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最初的目的达到了。二是介绍梁思成时,本打算投影出他的经历、成就、专著,但由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兴奋点还未平息, 于是我临时改为让学生抢答他所了解的梁思成,不完全的部分, 我再展示补充说明。至此学生已完全
24、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水到渠成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于以上两项拖延了十分钟,所以原计划感知中国建筑文化特征这一部分只好放到第二课时着重处理, 还剩下五分钟,于是我用 “学习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能不能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说明能力?”勾连了两个教学环节,于是因地制宜, 让一位学生上讲台介绍他的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机,台下顿时活跃起来,台上的同学略显紧张,因而没有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说明顺序,且有些
25、同学们很关注的内容也没有加以说明,我及时跟进, 问同学们最想了解他手机的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说我边在黑板上板书,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要求这位同学重新组织说明内容,下节课给同学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三个临时变动的处理环节,却让这节本可能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轻松而又充满乐趣,下课后,老师们反馈说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学生们也认为这节课很有趣。我想,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思路,但具体怎样教, 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灵活调整思路。教师不必随着预设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 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教师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由于太强调取激发兴趣,全员参与, 因而在文本的深度挖掘,文化的涵咏上自感略显不足,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