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pdf(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 论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 提高对该课程学习懂得必要性的认识。教学内容:一、心理与心理健康标准什么是人类心理?人类心理发展有何规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对人类有何重要性?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与本质。人类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话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话功表现的重要方面。1、人
2、类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一是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亿、思维和想象。二是情绪情感过程。人们总是抱着自己的某种需要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会产生一种态度上的体验。如满足了需要,达到了目的,则产生一种愉快的、肯定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反之,则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否定的、消极的态度体验。这种由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上的体验就是情绪情感过程。三是意志过程。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活动
3、中,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实现既定目的,又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这种为了实现目的克服困难的话动则构成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表现在行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这是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的意志行动和非意志行动的区别标志。人的意志活动的实质,不仅在于意识到行动的目的,而且在于主动、积极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意志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抑制其他一切干扰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图、动机、思想和情绪,约束行为,控制心境,防止任何冲动性动
4、作出现;另一方面表现为依据情境,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选择有效方法,发动某些动作或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意志不能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它是受客观现实及其规律制约的。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受目的所指引,受动机所推动,而目的和动机是人的需要决定的,需要又是对客观现实的需求的反映,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科学的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 是因为在一定条件制约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主( 或称自由 ) 地、能动地确定目的、发动和制止某些动作、选择行为方式去完成预定目的。说它是不自由的,是因为意志本身不
5、能随意创造一切,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否则就会在具体的行动中碰壁。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对意志实质的理解。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1 页 - - - - - - - - - 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前提,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对该事物的认识,人的意志行动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绪情感的推动下产生
6、的。所以,只有认识得正确深刻,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有重要的影响。情绪情感是认识的动力,意志行动使人的认识不断深人。情绪情感和意志是衡量一个人认识水平的重要标志。四是心理现象注意。认识、 情感和意志过程就构成了心理现象的心理过程,它们共同地实现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然而,人们在进行心理过程的时候,还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事物,有时我们能感知得到,有时则感知不到了,为什么解决问题时聚精会神地解决与三心二意地解决效果不一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人在感知事物、记忆和思考问题时必须有一前提,即必须集中注意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伴随心理过程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我们从事各种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基础,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2、人类的个性心理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作为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是人类共有的。但是,并不是说人反映客观现实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与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关于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
8、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与实践中对所缺乏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人的需要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二是人们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由这两中感觉形成的心理现象。它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们思想和活动的初始动力。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从需要对象的存在状态看,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需要与社会群体需要。从需要对象的表现形态看,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看,可分为合理性需要与非合理性需要。需要还有
9、高低不等的层次,它依次递进,在满足低一层次需要后,又会产生新的高一级的需要。近代西方心理学研究中,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而根据恩格斯关于消费资料分类的观点,可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具体想法,是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它是由需要转化来的。需要转化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心理要发展到一定强度,二是要有外部诱因条件的刺激,二者缺一不可。动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根据需要的不同,动机可分为自然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诱因的不同,可将动机分
10、为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据动机的效能, 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行为追求的目标和持续时间, 可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根据机动的社会意义与评价,还可分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人们在两个或多个动机强度相当又不能同时满足时,会发生动机冲突。我们可以把人们的动机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四种情况:相同强度的两种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二者只能选择其一时,称为“ 双趋冲突 ” ,这是第一种情况。面临两个同时希望避开的目标,但迫于形势必须接受其一时,称为“ 双避冲突 ” ,这是第二种情况。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 趋避冲突 ” ,这是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是“ 双重趋避冲突” ,即同
11、时具有两个或几个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同时形成趋避冲突。我们还可以把动机冲突从内容上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一般来说, 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在动机取舍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1 页 - - - - - - - - - 选择时主要受个性倾向的影响,而原则性动机冲突的选择则主要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了。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愿意接近、乐于探索或实践的情感状态。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
12、的时候,他就必然积极主动地使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指向这一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投入的倾向。随着兴趣的越来越深,就形成一种强烈的爱好,注意力也就越来越集中于这一事物。从兴趣的内容看,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从兴趣的指向方式看,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从兴趣带来的客观效果看, 还可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兴趣范围有大小之别,兴趣众多时有是否有一个中心之分,兴趣有是否持久稳定的问题,兴趣还有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能产生的效果大或小的问题,这是兴趣四个方面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世界观决定人
13、生观。价值观则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相比, 具有具体性的特点,它不像世界观那样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是对社会生活中事物和现象作出具体的判断和选择。价值观与人生观相比,则具有多样性、 广泛性的特点,它不只讨论人生价值问题,它讨论的问题更为广泛、具体、多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紧密相联,它是人们心理发展的舵手,它规定着人们心理发展的方向,并为心理发展提供根本的原动力。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所代表的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
14、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个性倾向性也随一个人成熟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在儿童期, 支配其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个性倾向是兴趣; 在青少年期, 理想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青年晚期和成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为,成为其主导的个性倾向。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 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了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关于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它包括
15、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如人的聪明与愚笨,有人具有音乐才能,有人具有绘画才能有人具有数学才能,有人具有文学才能等。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人的气质特征主要是高级神经系统的特征(加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在心理活动动力上的表现。气质有多种分类法。如“ 体型说 ” ,有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等等。“ 血型说 ” ,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有的心理学家根据血型把人区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气质。 “ 体液说 ” ,在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有4 种体液:血液、 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并根据某种体液在人
16、体内占优势而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 粘液质、 胆汁质和抑郁质。大多数人,都是近似于某种气质,同时又与其他气质结合在一起。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并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有机结合,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个人的性格既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某种情况下, 总是表现出特定的生活感情和态度。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心理学对性格的经典分类是从“ 行为模式类型 ” 来分的,有A 型,B 型, M 型,MA 型, MB 型和 C 型。 A 型性格(外倾)的人说话与行动节奏快,性急,争强好胜,总是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B 型性格(内倾)
17、的人镇静、专心致志、温文尔雅,能够灵活地应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1 页 - - - - - - - - - 付紧张事件,没有时间紧迫感,不易受挫折,即使受挫折,也能现实地接受挫折。M 型属介于 A 型和 B 型之间的中间型,MA 型属 M 型偏向 A 型, MB 型属 M 型偏向 B 型;C 型属严重抑郁型性格,等。3、人类心理的本质关于人类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各种学派众说纷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概括地说,
18、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人们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认为人所以能产生心理是由于心脏的作用。西方古代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都有这个看法。如孟子认为“ 心之官则思 ” ,汉字中和人的精神话动有关的字、词,多有“ 心” 字,如感情、想象、思考、心情等等。“ 胸有成竹 ” 、“ 胸中有数 ” 、“ 胸无大志 ” 、“ 胸无点墨 ” 等词语,大概都缘此而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并不与心脏相联系,而是和脑相联系的。人们发现,人在入睡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心脏仍在跳动。而如果脑受严重
19、损伤后,尽管心脏还在跳动,心理却发生了严重障碍。于是,人们便逐渐认识到脑比心脏对人的心理活动更为重要。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早在16 世纪,明朝著名医生李时珍就认识到人的心理在脑而不在心,他提出“ 脑为元神之府” 。19 世纪,在西方,由于生理学的发展,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真正用科学的方法鉴定出脑才是人的心理器官是在 1861 年。法国医生名叫布格卡,他对于一个多年不能清楚地说话的患者死后进行尸解,发现患者在大脑皮层左侧额叶部分有病变,从而发现言语运动区的位置。以后医学上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资料的积累,才把脑各部分的机能确定下来。“ 反射 ” 学说奠定了心理
20、的生理基础。 脑是以什么方式进行活动的?脑如何活动才产生心理现象的呢?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 反射 ” 概念。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他将这种借助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叫做“ 反射 ” 。俄国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发展了“ 反射 ” 概念。他在1863 年脑的反射一书中明确指出 “ 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 ” 。在此基础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步揭示了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那么,人脑是以怎样的活动才产生
21、心理现象的呢?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的反应。脑的反射活动分为三个主要环节:(1)开始环节:外界刺激和它在感觉器官中引起的神经过程,经传入神经向脑中枢输入信息;(2)中间环节;脑中枢将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贮存的神经过程,表现为主观上的心理现象;(3)终末环节:从中枢沿传出神经将信息传至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语言等。所谓终末环节,并不是说活动就此结束。在一般的情况下, 反应活动本身又会成为新的刺激,引起新的神经过程,新信息又返回传入中枢这一过程称为反馈。反馈,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完整的、连续的过程,
22、这样人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客观世界,心理现象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为反射的始端的外界刺激所引起,同时反映外界事物,并对反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人脑处于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它使人体各器官组成一个整体,使人体与环境发生联系、保持平衡,具有对外界信息进行接受、传递、加工、贮存和提取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功能。所以,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但脑本身并不能单独产生心理,心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心理活动的内容“ 是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
23、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31 页 - - - - - - - - - 人类头脑中变形了的物质” 。像列宁所说,物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 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 。反映是物质的普通属性反映是指物质间相互作用彼此留下痕迹的过程。由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运动形态的不同,反映的形式也不相同。心理不过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反映形式中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而已。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可分为自然性现实和社会性现实两大方面。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论是低级的,
24、还是高级的,其内容都受到这两方面客观现实的制约,并以各种形式反映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和源泉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进行的。由于每个人的认识、经验、兴趣、世界观存在差异,因此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不完全相同的。从而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特点。如同是一棵树,农民、木匠和植物专家对它的反映就会不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受他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所制约,带有个人的独特的色彩。所以说,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像照镜子那样消极、被动。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主要表现在:首先,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其次,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5、是积极、主动的, 并根据事物的规律以其行动去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环境的目的。正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人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特色。有了人脑作心理的生物前提,有了客观现实作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有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方式,还不能保证人产生心理活动。这是因为,在人脑、客观现实与心理活动之间,还缺少一个必要的中介或桥梁,这就是“ 实践 ”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让大脑与客观现实在实践中发生联系,才能实现心理反映。可见,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更谈不上人的心理的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4
26、、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标准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所体现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也是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心理素质的内容从心理现象的角度看,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类。心理过程类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情感、意志等,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心理状态类的心理素质包括激情、心境、心情、心态等;个性心理类的心理素质则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仰、观念等。我们也可以把心理素质的内容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大类。智力类的心理素质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也包括表现在方方面面的特
27、殊能力,如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非智力类的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态度、理想、信念等。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十分重要。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认为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国外心理学家在研究和探讨中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奥尔波特的“ 成熟者 ” 模式。奥尔波特(G. W. Allport )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他认
28、为健康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其功能发挥是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进行的。他提出了健康个性有七个特征:自我意识广延。即心理健康者会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31 页 - - - - - - - - - 外的兴趣和活动之中。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即能客观地知觉现实,并实在地接受现实。有各种机能,并专注于工作。有现实的自我形象。有内在统一的人生观。二是马斯洛的 “ 自我实现者 ” 模式。马斯洛(A. H.
29、Maslow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出众的人进行跟踪、观察和综合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模型。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自我实现者,他们应具备以下特点: 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发、坦率、真实。即心理健康者完全不存在装假的情况。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足以使他们自发、坦率、行为自然,并能真实表现自己。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有独处和自立需要。功能发挥自主。愉快体验常新。 有神秘或顶峰体验。顶峰体验可使人们体会到强烈的醉心、狂喜和敬畏的情绪。处于这种情绪之中时,人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力量、自信和决断的意识。有社会兴趣。人
30、际关系融洽。11有民主性格结构。12有创造力。 13对手段和目的、善和恶有辨别力。 14具有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5抗拒遵从。即心理健康者是自我定向,而不是他人定向。 虽然他们并不有意识地轻视社会习俗和规范,但仍然能够走自己的道路,抗拒遵从他人观念、行为和价值观的压力。三是罗杰斯的“ 功能充分发挥者” 模式。罗杰斯( C. Rogers)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一个自身功能充分发挥者有五个特点。他们能够接受一切经验。心理健康者能够体验一切情绪和态度。他们不去歪曲或掩饰这些经验,也不害怕这些经验。他们可时刻保持生活充实。心理健康者很少有防卫心理。他们能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
31、,他们的个性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开放的。他们信任自己的机体。心理健康者较为依赖对情境的“ 感受 ” ,而不怎么依赖理智或智力的因素。他们能够依照瞬间时的和直觉的冲动来行动。这使得他们有很大的自发性和行为自由。他们有自由感。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感到对于自己所期望的一切东西,自己都有能力去做,也有能力达到目的。他们具有高创造性。四是弗洛姆的 “ 创发者 ” 模式。弗洛姆( E. Fromm)德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他从人的接受爱的能力、思维能力、 幸福与良心四个方面界定他称之为创发者的健康个性。 创发性的爱情。心理健康者的爱情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32、在这种关系中,相爱的双方都可以保持他们的个性。一个人的自我在另一个人的爱情之中不是被泯灭,而是得到进一步发展。 创发性思维。创发者对思维对象的考察,是以客观、尊重和关心的方式进行的。幸福。创发者都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只是愉快的体验,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良心。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 而非外在的力量。它的作用是引导人以一定的方式行动,这些方式能够带来外部赞许,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和表现,并使人获得幸福感。国内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
33、义的心理健康则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大致可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很健康四个等级,其中常态到很健康是一种趋势,即从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念,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应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应付方式和良好的人生态度。第一, 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得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而良好的自我意识首先表现在“ 自知” 。“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可见自知并不容易。自知
34、就是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妄自尊大, 也不要一味瞧不起自己,妄自菲薄。 然后要能 “ 自尊、自爱” 。“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要珍视自己。爱自己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31 页 - - - - - - - - - 才能爱他人, 自尊才能被别人尊重。再次是在 “ 自知、自尊、自爱 ” 的基础上能自我调控自己,并具有充分的真实的自信心。自我调控指能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动员,自我控
35、制,并有建立在真实的自我认识基础上的自信,因为 “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总之,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能准确地了解你自己,欣然地接纳你自己,有效地调控你自己,始终地支持你自己,充分地展示你自己,并不断地完善你自己。第二, 良好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首先,人际交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指出,现代社会人们事业取得成功,在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者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其次,社会适应能力是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善于适应环境是一种生存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用理智改变自己不适应现实的态度,调
36、整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值,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环境。再次, 一定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功能。 “ 知识经济社会只相信成功者,不相信眼泪” ,“ 不创新,就灭亡” 。心理健康的人应充满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第三,良好的应付方式。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不断地追求、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失意、不断地受挫之中, 因而人们可能常常感到焦虑和痛苦,于是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应付这些痛苦。人们常用的应付方式有:压抑或否认; 宣泄;升华;合理化; 物质滥用,如抽烟、喝酒等;自我惩罚; 超脱或自慰; 消遣娱乐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健康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
37、应付方法,以减轻、 排解或解除痛苦,以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四, 良好的人生态度。一个人良好的人生态度首先来自于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生的航标。 只有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方向,人生才有动力, 人才能拥有良好的人生态度。其次要有完整统一的人格,要将自己的需要、 愿望、理想、 目标与自己的行为统一起来,人格才完整, 若二者分离将导致人格分裂。再次应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自主性和协作意识,这样才能克服人生困难,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协调发展,永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关键素质。人的发展, 就是人类不断由
38、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 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 一方面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人的现代化又以自然与社会的条件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因此人的发展又必须和自然协调、与社会适应。 要使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愉快地获得全面发展,其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结构:一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
39、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三是自然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机能、体质体型等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分别处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作用和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 其中,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把握着人的整体素质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也是人们成长成才的基础和保证。心理素质关系到人们生命的质量,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一切的成就,一切的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而且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关系
40、密切。一方面,人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发展。另一方面, 社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31 页 - - - - - - - - - 会的发展进步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巨大,有时甚至是急剧的变革,它将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推进社会全面发展需要人们具备更富有时代的特征的全新的心理素质。21 世纪将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世纪。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人在社会
41、发展中的中心地位。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提出,社会发展应是“ 以人为核心的发展。” 我国 1996 至 2010 年社会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 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即实现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21 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兴起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不会更过多、过重地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来促进社会发展,而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来创造财富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经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兴起也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带来深
42、刻的革命。知识经济社会是“ 竞争社会 ”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知识经济社会又是“ 合作社会 ” ,科学无国界,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倚重科学家团队的合力。知识经济社会是“ 成就社会 ” ,社会只承认竞争中的成功者,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成就理所当然地属于创造者;知识经济社会又是“ 压力社会 ”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学会生存将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终身必须面对的问题。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人们不但要有知识、能力、才干、胆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这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21 世纪将是我
43、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完成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不断完善; 由比较封闭的社会转变为向世界开放的格局,并在各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一系列的转变,标志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将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且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人们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
44、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社会定向心理与个体定向心理的冲突,等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整合这些心理矛盾和冲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成为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主体性高度宏扬的新人。21 世纪还将是世界风去变幻的世纪。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却不会很快消失,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发展步履艰难,天下不会像人们憧憬的那样美好、太平。 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局部战争的腥风血雨也必将撞击人们的心灵。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难以做到“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坚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综观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45、可以发现, 心理疾病与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奇特的同步性。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50 年代为 2,70 年代为 7,80 年代仅 15 岁以上的人就已达10.5, 90 年代达 12.6。 目前我国各种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2.2左右,其比例已接近美国水平(25 )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人们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诸如,在认知方面,重现实思维、求同思维,轻理论思维、求异思维;情感方面,强调传统道德,具有强烈的道德自律性,偏激性浓,而缺乏理智性、开放性、稳定性;意志方面,忍耐性、自制性强,而欠缺积极、勇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个性心理方面,中外学者研究证实, 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具有较
46、强的内向性、自制和低冲动特点。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要有一个由内向型气质向外向型气质的转变,由社会定向的性格向个人定向的性格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31 页 - - - - - - - - - 的演变。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应具备的品质和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心理适应程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对社会发展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态度,视社会发展变化为正常的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和障碍,主动调节和整合心理冲突,才能在社会发展进程
47、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 才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对世纪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与现状摸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哪些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并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这是确定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和依据。我们查阅了我国各地(东、南、西、北、中部地区)各层次(重点院校、一般院校)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20 余篇,实地调查了长沙地区高校3000 余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动力心理、学习心理、创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性和恋爱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产生有着主、客观方面
48、的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和咨询。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各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有不同的报告,其比例较低的在 12%,高的达60%,一般在20%-35%之间。最具权威性的报告当数1994 年和 1999年的两个报告。1994 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 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疾患率高达20.23%。在 1999 年 10 月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心理咨询交流会上,一些专家提供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层次调查数据,即: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占大学生总人数的0.7%,一般心理障碍即有轻度心理失调的占6-7%,一般心理问题,
49、主要是适应问题的占10%左右,三者加起来共计17%左右。我们对长沙地区高校3000 余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其结果也只有21.6%。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可见,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同龄群体比较其差异并不显著。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7-23 岁之间, 正值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最易出现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有哪些呢?我们的调查表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力心理方面。 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
50、感,尽管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在他们眼里却暗淡无光,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空虚、 迷惘甚至玩世不恭者随处可见。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适当的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由于大学生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别于中学,因此在适应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学习动机、兴趣、方法、 用脑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压力大。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测试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学习压力大,69.6%的新生和 54%的老生感到 “ 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而认为 “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