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本章主要内容归纳: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 60 亿人口日” (1999/10/12) ; “世界人口日” 50 亿(1987/7/1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 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
2、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 生产工具 和 社会生产力 等方面的进步, 人类对 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 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 和 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 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
3、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 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 现代型 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
4、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人口增长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过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现代型 ,世界为由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
5、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 (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 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 (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 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特点迁
6、移方向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
7、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 自然环境 和社会经济环境 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8、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 (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 国家或地区最适
9、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 人口过快增长 问题、 人口城市化 问题、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 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本章主要内容归纳: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 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 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 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
10、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 和位置需求 往往是 相同的 , 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 5、功能区比较 理解记忆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之间的组合(等级体系)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个体 )( 城市群体 )城市化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
11、2 页 - - - - - - - - -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 付租能力 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收入的高低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 或经济方面 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 利用方式 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市中心以 市场 、交通 等优势吸引工业聚
12、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 、中等城市( 2050 万) 、小城市( 20 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 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 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
13、有 发达的铁路网 ,使得上海有 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 长江三角洲 ,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4、 4 页,共 12 页 - - - - - - - - -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结合图2.16 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1)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2)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2.3 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城市数目增加城市化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农村)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城市
15、)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 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 ,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
16、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 城市建设、 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 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
17、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天人合一” )会判断 P38 活动三种模式的有缺点(从热岛效应和用地效率两方面分析)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
18、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19、)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 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0、2) 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能认识 P45 图 3.9,包括小麦牧羊带位置)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案例分析季风水田农业 (以亚洲为例)商品谷物农业 (以美国为例)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2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 亚洲 的季风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 水稻 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 季风 为主, 高温多雨 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 ,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 ,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
22、稻生产的 历史悠久 (7000 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 (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 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 优越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 运输便利(3)市场 广阔(4)地广 人稀(5)机械化程度 高(6)农业科技 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
23、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 气候区)生产对象: 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地(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 、 中欧 、澳大利亚 、新西兰农产品: 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
24、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 大城市周围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土地、水源、原料、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乡土情感等. 工业类
25、型:(按影响布局主导因素分类) 理解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 记忆 鞍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地处原料地 、靠近燃料地 、初期用水 、用地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靠近市场 、 劳动力充足 、交通便捷宝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 、 水陆交通极佳 、技术水平高 、人才密集从环保角度分析污染工业的布局(给出地图会分析各个工业的布局位置) 记忆 大气污染:工厂设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 向的 下风地带 或与常年 盛行风 向垂直的郊外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 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 和 农田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理解 经济角度社会角度环境角度42工业
26、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 理解 (1)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等, 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2、工业集聚意义 记忆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27、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 价 劳 动 力 导 向 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D部门C部门B部门A部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 - - - - - - - - -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 基础设施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 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
28、间产品的 运输费用 和能源消耗 ,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 理解 (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自发形成 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规划建设 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发育程度 较低 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 ,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 、规模小 、工厂少 。发育程度 较高 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
29、) ,工业 联系复杂 、面积大 、协作企业多 、 生产规模大 ,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 记忆 德国鲁尔 区、 英国中部 区、 美国东北部 工业区、我国 辽中南 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记忆 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大型企
30、业 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3、历史:世纪年代,尤其是70 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记忆 1发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 煤炭 资源离铁矿 较近充沛的 水源便捷的 交通广阔的 市场鲁尔区以 煤炭工业 为基础,以 钢铁工业 为主导, 少数重工业 部门高度集中。2衰落的主要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 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 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 的冲击(5)用地紧张 、环境污染 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 世纪 60 年代
31、, 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 结构B、调整工业 布局C、发展 第三产业D、优化 环境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理解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在 发达国家 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 - - - - - - - - - 2、 以灵活多变的 中小企业 为主的工业地域。3、 主要分布:在 意大利东北部 和中部 地区, 德国南部 地区,以及 美
32、国 “硅谷 ”等 , 日本 的“硅岛 ” (九州岛)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记忆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大批 廉价劳动力 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发达的 信贷体系意大利 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 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 小区 理解记忆 (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
33、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 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有助于加强 专业化 ,提高 生产效率 ,降低 生产成本 ,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 (读课本图) 记忆 1特点20 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34、和布局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 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 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国内条件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35、-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 - - - - - - - - -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记忆 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 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 见课本 P80图) 发展趋势: 日益高速化 、大型化
36、和专业化 (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三、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记忆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原因() 、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加强民族 团结 ,维护社会 稳定()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记忆 交通线的发展 : 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延伸 发展交通线的衰落 : 城市发展 缓慢 或衰落 、城市空间形态沿衰落交通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 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理解记忆 交通 运输线稀少山区地势起伏大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 运输方式单一交通 运输线路密集平原地形平坦商业网点密度
37、大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理解记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记忆 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对抗性增强, 环境受到破坏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商业网点布局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 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在 城市道路交叉点分布在 市环路边缘交通最优原则便捷交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38、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 - - - - - - - - -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 记忆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 土壤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 (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 生物多样性减少)两大类。3、环境问题的分布
39、: 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 (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发展 和人口 的双重压力; 经济 、 技术水平 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三、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 问题, 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 记忆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的内涵概括为: 生态 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 持续发展(条件)、社会 持
40、续发展 (目的),它们之间相互 联系 、相互 制约 、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 P96图)(2)原则: 公平性 、 持续性 、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必然性:大的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深刻的 环境危机二纲领: 记忆 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 - 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三途径 记忆 循环经济 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 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 提高生态效益 为核心,以 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 环境 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
41、表现形为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 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