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3423769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 11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2009-2010 第二学期(注: 本门课程期末考试的大题分为论述题、简答题、材料题,题目全部从这份复习材料中选取。 划线的字句可以不答。因人而异,看自己的记忆力了。这些答案都是我们结合老师上课内容整理的, 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仅供参考哈! 同学一定要自己认真看课本,一些细的知识点还是出自于课本的。)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3)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

2、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7) 答: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一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

3、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再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27-29) 答: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P30-31)答: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其理论意义是: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5、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3-34)、(P38-39) 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5、,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 - - - - - - - - - 2 / 11 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6、运用唯物辩证法

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统一,坚持普遍联系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使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相协调,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坚持国民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 科学发展观是力求持续,坚持永恒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我国由于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凸显,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

7、的重要要求。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于发展需要,解决发展矛盾的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7、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答: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重要作用。P43-P44答: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8、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又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

9、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 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式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 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10、-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 - - - - - - - - - 3 / 11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P45答: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地。 二者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

11、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0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答: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12、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2)量变、 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11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6-47答: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

13、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12 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答: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事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 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著,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13: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p56-57)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

14、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 - - - - - - - - - 4

15、 / 11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3-59)答:一、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 认识和改造社会必须要尊重规律,只有在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无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

16、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二、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该题请学生添加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根本途径。人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现实。认识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1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p66-67)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地反映2)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

17、面的特点:第一,反映既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在这个反映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益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论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16: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p66-67)答: 1)联系: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区别: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的对象。旧唯物

18、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缺陷表现在: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开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式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17: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63-66)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

19、识反作用于实践。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 - - - - - - - - - 5 / 11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

20、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18: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

21、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19、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P68-71) 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

22、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20、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P72)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其次,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证实,主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客观性原理是唯

23、物主义认识论即放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 - - - - - - - - - 6 / 11 2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与现实意义(P73-75) 答: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辩证关系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

24、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现实意义 :从他们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二者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参考)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因为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放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

25、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P95-98) 答: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社会意识有其

26、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供参考,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24、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0-104)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27、形成的不以人是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规律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可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我们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28、-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 - - - - - - - - - 7 / 11 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25,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07 答: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以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

29、治地位。(二) 现实意义: 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正确的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的保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当代中国,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2 答: 1,社会基本

30、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及重要意义是什么?P122 答: 1,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

31、展,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这有利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阐述:有利于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 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8、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

32、两重性。P125 答: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后果。2,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33、-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 - - - - - - - - - 8 / 11 关,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2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P130 答: (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4、,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 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个人观点】: 1,热点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从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养老、看病、住房”等一系列问题;领导灾区人民进行抗灾减

35、灾工作,如西南抗旱等。2,意义:有利于党更好地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为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 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有利于党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落实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而有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供参考】30、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途径P141 答: 1、含义: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36、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 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3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P144-145)答: (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好体力的耗费。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

37、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二) 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 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和消极后果?(P145)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 - - - - - - - - - 9 /

38、11 答: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 、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会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是什么?(

39、P158-159) 答: (1)依据: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m m v 来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4、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P159-160)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

40、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P175) 答:( 1)进步作用: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促进了人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

41、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2)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在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 法律名义下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36、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P183) 答:(1)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 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2)产生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主义,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名师资料总结 - - -

42、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 - - - - - - - - - 10 / 11 极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3) 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3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P194 、P196 答:(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43、。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积极后果 :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其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积极影响:1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 扩大就业 , 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以便从其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

44、:(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机制, 政府领导能力 , 社会设施 , 政策体系 , 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业,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同进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38、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P223 答:首先,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

45、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 它是以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其次,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最后,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它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所以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39、联系中国实际 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6、P232 答: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很远。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赶上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奋斗。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艰巨任务。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47、-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 - - - - - - - - - 11 / 11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只有50 多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是一个漫

48、长的发展过程。40、试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55 答: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其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将的到高度发展,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最终实现人类分配上的真正平等。(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不会有不同利益的争斗,阶级斗争消失。2 国家将要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

49、察、监狱到呢个将失去在作用。3 共产主义社会,战争将不复存在4 社会生产力将的到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将消失。5 实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二不是强迫的发展。在共产主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

50、由王国的飞跃。41、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P273 答:首先,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用事实说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生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证明。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