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参考答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参考答案 .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 8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 ;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恩格斯评价说: “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地质渐变论1830 年,
2、赖尔:地质学原理 ;提出地质“渐变论” ,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 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 “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840 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
3、间的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人工合成有机物1828 年,维勒: “论尿素的人工合成” ;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细
4、胞学说1838 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 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生物进化论1859 年 11 月 24 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 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
5、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 偶然的“神造的” ,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为自然界的历史观 “提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2 / 8 供了自然史的基础”这六大自然科学成果冲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揭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
6、永恒发展的过程。作为客观实在的自然是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在运动中体现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呈现出一幅有机的整体的自然图景。作为现实的自然是劳动对象化的产物,人类凭借劳动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动态的历史中的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从主体需要和劳动实践出发,不断认识和干预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 适应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辩证法同自然过程本身的客观辩证法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 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
7、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 “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
8、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 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 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首先作为表现出来。在实践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
9、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第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 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1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3 / 8 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第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所谓自然生产力,
11、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 森林、 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包括社会改造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 “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 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
12、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第四,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 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 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 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
13、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第五,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14、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
15、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地球的征服者改变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 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4 / 8 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五种全球化趋势(指数型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恶化; 人口膨胀; 资本扩张; 自然的极限与人类的困境;全球均衡
16、状态模式和零增长理论: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再生性资源、不产生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可无限发展。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第一 , 认识方面(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第二 ,自然观方面(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第三 , 价值观方面(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利用科技手段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不顾一切,不计后果) ;第四 , 实践观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第五 , 发展观方面(受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影响);第六, 社会因素方面(集团利益;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第一, 树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建立人与自然的
17、协调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价值;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地球的征服者改变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第二 ,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
18、第三 , 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 “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第四 , 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人与人关系问题”解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提升思想。 有关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归纳方法(归纳推理) : 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现象本质,个别一般体现认识的能动飞跃( 歌德巴赫猜
19、想1742)或然性推理 ( “凡天鹅皆白”“归纳火鸡”)归纳方法的分类及发展史不完全归纳:简单枚举归纳,直觉归纳(直觉思维)完全归纳:(四色定理的证明,1976)归纳方法的作用: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提出科学假说演绎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一般特殊,必然性推理主要形式:三段论式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大前提、小前提、推论)数学演绎法(笛卡儿、伽利略、牛顿)公理化方法(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牛顿、爱因斯坦演绎方法的作用:逻辑证明的工具:狭义相对论的重要推论;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科学预见的手段:门捷列夫:关于钪、镓、锗等新元素的预言,1875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
20、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 5 / 8 归纳和演绎都有特定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演绎以归纳为基础,归纳以演绎为指导“归纳和演绎, 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 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 (恩格斯) 有关假说的方法什么是假说?根据已知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尚未被认识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猜测性说明。假说是自然科学的一
21、种重要思维形式。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背景理论;事实依据;猜测;预见假说的一般特征:科学性(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假定性(有一定的猜测性);易变性(假说不是固定不变的)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科学发展史 =假说和理论不断更替的历史假说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重要假说可以引起科学革命重要假说可以形成科学共同体(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某种思想、旗帜下聚集、形成团体和学派;“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假说的建立:建立假说的基本条件:客观条件(理论发展的需要;事实材料的一定积
22、累)建立假说的基本步骤:出现已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新关系对新事实、新关系产生的原因作出初步的假定使初步的假定发展成为较完整的科学假说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假说与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要能够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不能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对应原则:假说与已知理论的关系: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可检验性原则: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判定其真伪。假说的可检验性主要是通过从假说中推出新的预言或预见而表现出来的。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分析假说逻辑上的合理性,目的是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逻辑的合理性:概念的精确性、明晰性、简单性;逻辑结构的一致性(自恰性)、完备性;与已知的事实和
23、理论的关系。逻辑分析只是辅助性的检验方法(2)实验检验指通过观察、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3)证实与证伪假说的验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 6 / 8 其一, 一个全称判断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相符, 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假说,因而通常成为确证。 其二,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涵的方法接受验证
24、的。这是通过证实后件(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假设)为真的方法。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其三,一个假说所演绎出的可被直接检验的结论,若与观测事实不符,那么在整体上可以说这个假说已被证伪。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事实上, 证伪一个假说并不象逻辑学上否定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样简单。科学实践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是可错的。(4)判决性实验 科学建制化的历史演变贝尔纳关于科学的“五种形象”:(1) “一种建制”社会事业,社会职业“科学家”(惠威尔, 1840)(2) “一种方法”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采取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导性的。(3) “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
25、的发展是累进式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性。原因在于科学具有公认的客观检验标准和方法。(4)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这是科学在当代最重要的形象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 “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的来源”科学是引起人们哲学世界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变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社会化的探索过程(3)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 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5)科学是社会生产力(6)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的社会建制化
26、:科学的社会建制: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形成的两个标志:一是社会上出现专职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二是科学研究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圈子内进行。1、 史前时期: 16 世纪以前当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有两类人:“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技师”(工匠),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研究科学是兼职的2、 初步形成时期:1718 世纪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 - - - -
27、 - - - - - 7 / 8 1661 年,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学会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种特定的社会圈子。创办学术杂志nature 、颁布学会章程英国科学家共同体开始形成,科学研究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7 世纪英国的科学社会建制只是“初步的”1666 年,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成立特点:职业化和专家化法兰西科学院的办院模式意义:开科学研究活动职业化之先河3、发展时期:1920 世纪两个标志性事件:率先在19 世纪的德国出现,一是科学研究彻底进入大学,大学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二个特定的社会圈子。二是企业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工业研究实验室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
28、三个特定的社会圈子。世界科学事业空前的繁荣四、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组成的社会集团具体存在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 “无形学院”社会外在形式:学会、科研组织机构1、学派:学派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组成的科学家集团,它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作为自己的领袖。学派组织的特点:内聚性:以权威作为组织的“核”整体性:有竞争力的集体传承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排他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组织的作用:它能使可贵的学术思想经过集体的、数代人的努力,日臻完善和成熟,而不致夭折。它有利于造成学术争鸣的态势,易于保护真理、发展真理和揭露错误2、 “无形学院”原指“英国皇家学会”最初的活动
29、组织形式,即不定期或定期集会,进行无约束的学术自由讨论。现指介于学派与一般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学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自由交流不同点:一般是多科性的,排他性不强。“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内在组织形式之一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多学科的“无形学院”的活动往往成为新学科(交叉学科)的温床。3、学会学会是科学共同体诸种形式中覆盖人员最为广泛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4、科研组织科研组织是科学和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的各
30、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研究室。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两种作用方式:通过科学知识的物化影响社会的物质生活;通过科学思想、方法、 精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 - - - - - - - - - 8 / 8 向社会精神领域的渗透而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1、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31、使劳动者的智力素质迅速提高。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劳动工具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第四,科学技术还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2、 科学技术推进劳动方式的发展和劳动条件的改善第一,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会劳动的结构。第二,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方式的转变。第三,科学技术推进了劳动条件的改善。3、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1、科学技术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2、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3、科学技术推动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更新4、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三、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更新2、
32、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3、科学技术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4、科学技术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第一,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的手段,其社会作用或社会后果具有双重性。“双刃剑”第二,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限定条件下进行的。必须把科学技术本身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改变观念;发展科技;完善评估;加强法治;变革社会有关学术规范和科学规范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