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卫生法第六章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卫生法第六章精品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卫生法第六章卫生法第六章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规范的总和。关系的法律、法规、规范的总和。 传染病,是指由于具有传染性的致病性微生传染病,是指由于具有传染性的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侵入人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发生使人体健康受到某种损害以致危及不特体,发生使人体健康受到某种损害以致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生命健康甚至整个社会的疾病。定的多数人生命健康甚至整个社会的疾
2、病。 传染病防治,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传染病防治,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防治法是公共卫生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传染病防治法是公共卫生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根本目标,直接涉它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根本目标,直接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一、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一、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 是指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传染病是指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事先方案。暴发流行的事先方案。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规定,县级以上县级以上地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方人民政府应当
3、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案,报上一级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人民政府备案。二、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二、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和省、自治区、
4、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况予以公布。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市人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三、预防接种制度三、预防接种制度 2005年年3月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日,国务院发布了疫苗流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自,
5、自2005年年6月月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预防性生物制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一类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受种的疫苗;一类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种的其他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合格的疫苗在实施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规范接种过程
6、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一次性补偿。补偿。接种第一类所引起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接种第一类所引起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费用由相关的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四、
7、传染病社会综合预防制度四、传染病社会综合预防制度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2.改善环境,改造设施,从源头控制并减少改善环境,改造设施,从源头控制并减少传染病危害;传染病危害; 3.控制传染源,预防传染病扩散;控制传染源,预防传染病扩散; 4.防止医院和医源性感染;防止医院和医源性感染; 5.保障饮用水和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保障饮用水和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安全;的安全; 6.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和自然疫源地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和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
8、感染和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一、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一、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
9、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近的疾病预防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疾病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 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府,同时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政部门。报告时限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
10、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小时内报告。报告。 对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对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应于24小时内小时内报告。报告。二、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二、传染病疫情的通报 国务院卫生行
11、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及检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及检测、预警的相关信息。毗邻的以及相毗邻的以及相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应当及时互相通报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疫情以时互相通报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疫情以及检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及检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县级以上的人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民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12、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全国传染病传染病疫情信息。疫情信息。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以授权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13、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疫情信息。一、一般控制措施一、一般控制措施 (一)医疗机构采取的措施(一)医疗机构采取的措施 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发现甲类传染病时: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验结果确定;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验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于拒绝隔离
14、治疗或者隔离期限未满擅自脱离隔对于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限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构公安机构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制隔离治疗措施。 发现乙类和丙类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发现乙类和丙类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疗和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的措施(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的措施 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划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等;定疫点、疫区的建议等; 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按照卫生行政
15、部门的要求采取卫生处理,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等;措施等; 3.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防、控制措施。二、紧急措施二、紧急措施 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上一级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公告: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限制或者停止集市
16、、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停工、停业、停课;3.封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食品以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所。 当疫情得到控制,需要解除紧急措施的,由当疫情得到控制,需要解除紧急措施的,由原决原决定机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决定并宣布。三、疫区封锁三、疫区封锁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17、府报经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国务院可以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封锁国境的,由
18、国务院决定国务院决定。疫区封锁的解除,。疫区封锁的解除,由由原决定机关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决定并宣布。一、艾滋病防治一、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981年美国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年美国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我国自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止截止2007年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例,其中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
19、报告例,死亡报告22205例。例。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殊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殊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呈现以下特点: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呈现以下特点: 1.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2.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3.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4.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规定,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
20、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综合防治。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等部委联合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发布了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年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关于加强预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 1999年卫生部颁布了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对艾滋病病毒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 2006年年1月月2
21、9日国务院颁布了日国务院颁布了艾滋病防艾滋病防治条例治条例,自,自2006年年3月月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二、血吸虫病防治二、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体内,导致其发病的一种寄生虫病。体内,导致其发病的一种寄生虫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74个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流行区人口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流行区人口31亿,亿,受威胁人口达受威胁人口达6亿,估计感染人数亿,估计感染人数2亿。亿。 血吸虫共有血吸虫共有19种,其中对人类有危害的有种,其中对人类有危害的有5种,种
22、,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湄公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虫。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动物动物防疫法防疫法,2006年年4月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日国务院发布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自,自2006年年5月月1日日起施行。起施行。 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
23、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共同防治,重点加强对防联控,人与家畜共同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传染源的管理。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指严重的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指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症。呼吸综合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炎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命安全,2003年年5月月12日,卫生部发布日,卫生部发布了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
24、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传染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都是防治管理的对象。非典型肺炎病人都是防治管理的对象。四、结核病防治四、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主要发生在肺部。 我国是世界上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现在有结核病患者约现在有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结核病患者万人,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的患者在农的患者在农村。村。 1991年卫生部根据年卫生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的有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关规定,制定了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结核要求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病防治工作的领导。一、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机构一、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机构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防治监督规定,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机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管理机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门。 职责:职责: 1.监督检查;监督检查; 2.采取临时控制措施。采取临时控制措施。31 结束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