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最新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最新整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最新整理)【精品文档】第 8 页六年级科学1. 我收集的自己成长的证据有:( )、( )、( )。我们的身体在成长的过程中( )、( )。无论是在( )、( )还是在( )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 )。青春期是我们由( )向( )过渡时期,女孩子大约从( )岁开始,男孩要稍晚一些,都将陆续进入青春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 )、( )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要渐渐成为大人了,我们都要( )。一个人的( )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 )。我们小学生要正确对待( ),( )和(
2、)是少年健康的大敌。科学用脑五要素:( ),( ),( ),( ),( )。2. 自( )以来,随着我国( )、( )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青少年的( )和( )有了较大提高,( )增长显著,二十年间,7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分别达到( ),体重增长更为迅猛,男女生分别达到( )。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也不断提高。3.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 ),这种现象称为(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 ),这种现象称为变异。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出是普遍存在的。人们相信四叶草包含了人生想要
3、的四样东西:( ),( ),( ),( )。四叶草是三叶草的变异。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 ),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一种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 ),如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4. 现代(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观察发现了遗传学的秘密。( )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的选育,培育出了( ),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年( )月他荣获( )。5. 生物体的变异有两种:因父母的结合出现的变异;生物体自身的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有些变异是有害的,有的既无害又无益。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X射
4、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 ),( ),( ),( )。6.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 )年发现的,恐龙是远古时期的巨大的( )。科学家还原恐龙化石的过程:( );( );( );( )。7. 我们通过( )了解恐龙,( )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 )以前生物的( ),如( ),( ),( ),脚印。8. 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 ),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 )。科学家们发现,现在的一些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很相似,如:大熊猫,( ),( ),( ),它们被称为(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动物,爬
5、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其顺序分别是:( )-( )-( )-( )-( )-( )-(人类)。科学家们发现,( )和( )身体某些部位骨骼排列基本相同。9. ( )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 )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 )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 ,他认为,生物最初是由( )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 )生存下来,而( )则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 ),( )和( ),从( ),从( ),种类( )地发展着,进化着,达尔文的( )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生物的发展分为( )如:选白羊杀黑羊;
6、( )如:黑蛾变白蛾。10. ( )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 )的祖先的化石。澄江生物群对( )提出了挑战。11. 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园,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 )、( )和( )所必需的( )、( )、( )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在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如:( ),( ),( ),( )。12. 生物为了( ),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 ),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 ),如:( ),( ),(捕蝇草捕蝇)
7、。13. 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 ),有的是(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 )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 )叫做( )。14. 食物链的源头在( ),终点是( ),地球上有一种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是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 ),也就是( ),如:( ),( ),( ),(霉菌)。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 ),许多相互交错的( )构成了一
8、张复杂的( ),通过( ),就可以发现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角色。15. ( )连同( )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 ),( )及( )的数量维持在( ),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16. 自然界长期形成的( )和( )维系着生态系统的( ),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被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 )。如:( ),( ),( )。中国是世界上( )和( )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建成( )个( ),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 ),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17. 要保护生态平衡就应该建设( ).( )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
9、式,它通过( )、( )、( ),实现了资源的( )。18. 能够使物体( )或( )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 )、( )、冷却、( )、变化、( )、或( )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能量的形式( ),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 )和( )。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 )。家中和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 )、( )、( )、等矿物燃料,它们是( )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还有一些能源是( )的,如( )、( )、( )等,它们被称为可再生性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 )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
10、要经过( )才能形成,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这些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 )。19.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 )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20. (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 ),因此可以说,太阳是人类的( ),无穷无尽的太阳能,不仅给了我们( ),给予了我们( )、( )以及( ),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更要途径,目前,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扩展到( )、( )、( )、和( )的各个方面。21. ( )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潮汐能就是在( )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
11、们因此称海洋潮汐为( );核能也叫( ),它的巨大能量是从小小的( )释放出来的,利用( )发电的电厂叫核电站,我国目前的核电站有:(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生物质能蕴藏在( )、( )、( )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 )转化而来的;地热能来自于( ),越往里温度越高,在距地面20到50千米的地球深处温度为( )度,( )是开发地热能的有效途径。22. 我们要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尽可能拓展到( )去,解释( ),( ),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练越强。23. ( )是一种本领,能( )是更大的本领,有了这些本领,不但能提高我们( ),而且有可能( )。24
12、. 张衡利用( )的原理发明了( );18世纪英国发明家( )根据( )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 );19世纪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 )的原理,人们把这个原理应用在( )、风能、( )、( )的发电上。简答:1.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2. 人的一生可以怎样划分? 3. 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该怎么做?4. 你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生活方式? 5. 假如你有一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6. 生物变异现象有什么利弊? 7. 如果生物界中没有了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8. 什么是生态农业?什么又是蓝色农业? 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10. 我知道的描述遗传和变异的谚语有哪些?(描述遗传的谚语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对变异描述的谚语有: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弯竹子生直笋子。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11. 我对生物遗传现象的理解是什么?12. 我对生物变异现象的理解是什么?13. 我对孟德尔实验作出的解释是什么?14. 恐龙已经灭绝了,关于恐龙我想研究的问题有哪些?15. 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6. 我找出的各种能量的转换的例子有哪些/?17. 未来住宅在哪些方面利用了自然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