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071534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doc(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

2、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这个

3、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

4、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假想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他们认为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心理的

5、延缓偿付期: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学习并实践各种角色,形成各种本领,在这一过程,青年可以暂时合法的延缓、偿付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在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亲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

6、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守恒(守恒原则):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划分优点:具有较高的生

7、态学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成年人的智力特点;划分缺点:割裂了两种智力的联系,实际智力测验中很难设计出纯晶体或非流体智力。)社会性微笑:人类基本的动作并是对待社会的态度以及社会一般规则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视崖试验: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职业成熟度:指与个体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和水准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在对其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性反应。 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研究表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陌生人焦虑:指一种对陌生人的警觉

8、反应。研究表明,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绪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 第一章一、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二、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原因:由他的儿童心理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四个方面决定。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这本书

9、是被公认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征,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向全世界推广,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的开展起来。第二章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

10、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

11、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

12、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

13、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4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

14、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4.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

15、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如果个体

16、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

17、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繁殖”包含有“生

18、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落、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

19、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

20、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是重点)1、华生(J. B. 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强化作用).(一)环境决定论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而形成的。2、斯金纳(B. B. 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2、首先: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

21、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强化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3、理论应用于实践(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饿一个基本概念,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这个过程包括:注意保持,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强化可以是直接的和间接的。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2、性别化,3、自我强化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2、: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最近发展区思想:他认为要确定2种水平:1、现有发展水哦,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2、指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提出内化学说: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23、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

24、两种机能的平衡。(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四)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

25、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第四章一、胎儿的生长阶段:三个阶段:胚种期(0-2周)特点:受精卵分裂孕卵到达子宫着床胎盘脐带-胚胎期(3-8周)是关键阶段,发展模式: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即头、血管和心脏等发展要早于胳膊、腿、手脚的发展-胎儿期(9-40周)骨细胞的出现时胚胎发展到胎儿阶段的重要标志。特征:胎儿动作(胎动和反射活动)。二、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

26、、高温、电磁场)化学因素(汞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吸烟、嗜酒、饮用咖啡、吸毒、大气污染、妊娠期药物)生物因素地理因素3、母体因素:情绪应激营养患病(妊高征、妊娠剧吐、妊娠糖尿病GDM、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CMV、乙肝病毒感染、吸毒HIV母婴传播、重症肌无力MG、口腔卫生)第五章一、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动作发展遵循以下三个规律: 从整体向分化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的气质: 二、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3种。 1、容易型:40%: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

27、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10%:爱发脾气,不易安抚,时常大声哭闹。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这种孩子需要成人极大地耐心和宽容 3、迟缓型:15%: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的,常常安静的退缩,清绪低落。 三、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活泼型:这类是名副其实的“连哭带斗”。他等不及外界刺激就开始呼吸和哭喊。 2、安静型:不活泼,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眼睛睁的大大的,四处环视 3、一般型:介于以上两种之间,大多数孩子属于

28、这类。 四、婴儿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声音、注意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绪联结阶段(6个月2岁),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

29、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五、早期的同伴交往: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本身;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动,在该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

30、过社交指向性为而积极的寻找自己的同伴,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相互影响。三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在这个阶段,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间合作的游戏、互补和互惠的行为。第六章一、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1、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2、记忆容量增长,尤其是短时记忆3、记忆类型: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逐渐发展4、识记的持久性和精确性5、元记忆能力的形成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1、思维的具体

31、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思维的逻辑抽象性开始萌芽3、幼儿中期以后,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4、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三、幼儿言语的发展1、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的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2、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从情境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内部语言的发生发展3、语音的发展幼儿发音正确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幼儿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大多数3岁以上的孩子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发辅音

32、感到困难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逐渐出现对语音的认识4、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三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四队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五岁儿童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六岁儿童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的辨别上下前后的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方位发展完善。5、帕腾的游戏分类六类:无所用心的游戏、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合作的游戏6: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作用:1、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重要。2、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3、 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

33、架。4、 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A 感觉运动时期(出生到1824个月):婴儿只对他们的感觉敏感,对他们身体感觉到的新的经验十分着迷。他们就像一个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声音、听觉、触觉和味觉来探索这个世界。B 前运算思维阶段(1824个月到7岁):在这个时期,儿童能够处理图像、文字和概念,但他们不会运用。他们已经获得了思考的工具,但仍不明白怎样来运用它们。比如,在数学中,他们不能明白2*3跟3*2一样。C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岁到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获得了运用符号和图像的能力,但仅仅当他们是具体的情况下抽象的操作仍然是一个挑战。D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34、):从这时开始,儿童能够以抽象的形式来思考这个世界。他们能够明白未来、价值和公正的概念。大概从这个年龄开始,儿童开始像成人一样思考了。8、(一)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1、“自尊”是情绪体验中最核心的,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自尊与儿童的能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受到父母的育儿风格和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他人评价的影响。高自尊的孩子,其父母一般也更温暖和支持,为他们树立了生活的典范,在有关他们的决定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是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五个

35、重要的发展阶段,见表:发展形式特征出现的年龄中介变量控制与系统组织唤醒状态、早期活动的激活调节从母亲怀孕晚期到儿童3个月神经生理的成熟、父母见到饿交往、儿童的生活常规依从对成人警告性信号的反应912个月出现对社会行为的偏向、母子交往的质量冲动控制自我的发生、行为与言语间的平衡2岁时出现成熟因素、照看着对儿童需要与情感的敏感性、降低压力的措施的采用自我控制社会品质的内化、动作抑制2岁时儿童对成人的要求进行反应,34岁时利用外部言语进行自动调节,6岁时转换为内部言语的调节社会互动与交流、言语的发展及其指导作用自我调节采用偶然性规则来引导行为而不顾及环境的压力3岁时出现认知过程、社会背景因素9、道德

36、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特点:从他性和情境性)、自律道德阶段。在前道德判断阶段: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10、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论述题)侵犯行为: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的行为。(两个基本特点:1、被受害者)侵犯行为的控制: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37、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11、幼儿的大脑机构的发展:1、大脑机构的发展(1)脑重:3岁的儿童的脑重约重1011克,相当成年人脑重的75%,7岁的儿童的脑重约为1280克,达成年人脑重的90%,成年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2)大脑皮层结构:6岁末时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髓鞘化,这使得幼儿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3)儿童的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2、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七章一、小学儿童的记忆特点1、有意识记忆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意义

38、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3、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小学儿童主导学习动机的基本特点:四种主导学习动机: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为了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发奋读书学习。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人类的意义等而学习。整个小学阶段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低年级以第一种学习动机居多;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三、小学儿童自我评

39、价的基本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而提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四、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4、思维发展

40、过程的不平衡性(偏科现象)5、思维形式的发展6、思维品质的发展五、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自我概念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六、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学校

41、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之前的游戏相比,小学儿童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自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 最后,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

42、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八、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着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1、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用感兴趣。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3、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4 4、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

43、从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第八章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和性的成熟)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封闭性与开放性 、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二、初中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1、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与表面性依然存在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三、初中生反抗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表现: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性原因: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3、独

44、立意识四、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开始融洽相处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5、青少年不在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五、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自我意识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理想自我、现实自我)3、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内心品质)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1、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

45、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2、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二)心理上承认感与幼稚性的矛盾1、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2、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3、其幼稚性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4、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和眷恋童年第九章一、成年初期的

46、发展课题:1、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对因性成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2、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并走向独立3、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4、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5、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6、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社会实践8、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9、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10、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二、成年初期的人际关系:1、友情与孤独2、性意识的发展到恋爱结婚3、对双亲和子女的正反两面的矛盾情感视崖实验:1、视觉悬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曾进行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2、实验逻辑(原理):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3、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