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总结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总结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生物学总结【精品文档】第 10 页细菌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1 细菌的分类: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棒状杆菌、双歧杆菌、球杆菌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1.2 细菌的结构1.2.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性。细胞膜: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生物合成、参与细胞分裂细胞质: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核质1.2.2 特殊结构:荚膜:多糖或者多肽、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功能: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鞭毛:是细菌运动的结构基础、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
2、有关。菌毛: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仅见少数G-)。芽孢:细菌的休眠形式,仅G+产生芽孢。2 细菌的生理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迟缓期 、 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3 灭菌与生物安全区分 消毒(disinfection)和灭菌(sterilization) 的概念。灭菌方法:物理消毒法(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过滤除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致病性:外毒素-革兰阳性菌和少量革兰阴性菌内毒素-革兰阴性菌4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5 细菌变异与遗传5.1 遗传物质5.1.1 染色体5.1.2 质粒5.1.3 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可在质粒与质粒间或质粒与
3、染色体间随机转移,不能自我复制5.1.4 整合子5.1.5 噬菌体基因组5.2 基因表达调节5.2.1 抑制基因转录5.2.2 促进基因转录5.3 基因转移和重组5.3.1 转化5.3.2 接合5.3.3 转导5.3.4 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结合6 细菌耐药性6.1 抗菌药的种类以及作用机制6.2 细菌的耐药机制6.3 耐药防治常见耐药菌:7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7.1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7.2 细菌的致病作用7.3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7.4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7.5 医院感染8 球菌8.1 葡萄球菌8.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格兰阳性菌)8.1.1.1 形态特征:8.1.1.2 致病因子:凝固酶
4、(coagulase):使血浆发生凝固。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肠毒素(enterotoxin)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oxicShockSyndromeToxin-1)8.1.1.3 致病:败血症、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8.1.1.4 抵抗力: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链霉素中毒敏感、对磺胺、氯霉素敏感性差。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1.1.5 疾病特征: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晰、烫伤样皮肤综
5、合征、8.1.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2 链球菌(革兰阳性菌)溶血分型:8.2.1 A群链球菌8.2.1.1 形态特征:无芽孢、鞭毛。细胞壁外含M蛋白。8.2.1.2 致病因子:胞壁成分(粘附素、M蛋白、肽聚糖)、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溶菌素、侵袭性酶等。8.2.1.3 致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8.2.1.4 疾病特征:草莓舌(杨梅舌)8.2.2 肺炎链球菌8.2.2.1 形态特征: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有荚膜、产酸不产气(胆汁溶菌试验),8.2.2.2 致病因子:荚膜、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溶素O8.2.2.3 致病:人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继发胸
6、膜炎、脓胸、脑膜炎、中耳炎、败血症等8.2.2.4 与甲链区别: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Optochin敏感试验8.3 其他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8.4 奈瑟球(菌革兰阴性菌)8.4.1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8.4.1.1 形态特征:肾形 、荚膜多糖群(A型最多、C型毒性最强)、脂寡糖抗原(LOS),需要在巧克力色培养基上培养。只存在于人体。8.4.1.2 致病因子:荚膜:抗吞噬作用、增强细菌侵袭力菌毛:粘附至粘膜上皮细胞表面IgA1蛋白酶:破坏LOS 8.4.1.3 致病:流脑-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症型8.4.1.4 鉴别: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8.4.2 淋病奈瑟菌(淋病)9 杆肠菌
7、 (革兰阴性菌)9.1 埃希菌属(腹泻)9.1.1 性状:有菌毛、无芽孢、产酸产气。9.1.2 致病因子:黏附素、外毒素(志贺毒素、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荚膜。9.1.3 致病: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泌尿感染、肠胃炎、EHEC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9.1.4 血清型分类: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EAEC)。9.2 志贺菌属(痢疾)9.2.1 性状特征: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9.2.2 分群:A痢疾志贺菌(不发酵甘露醇)、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
8、内志贺菌(具有鸟氨酸脱氢酶)9.2.3 致病性: 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仅痢疾志贺菌产生志贺毒素、与EHEC产生毒素相同)9.2.4 致病:急性中毒性痢疾-DIC、少部分病人志贺毒素导致HUS9.2.5 诊断特征:里急后重9.3 沙门菌属9.3.1 形态特征:大部分有菌毛、无芽孢,伤寒沙门菌不产气。9.3.2 致病因子: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9.3.3 传播途径:含菌粪便污染的水源或者贝类;带菌动物及其动物产品。9.3.4 致病:肠热症、胃肠炎、败血症、无症状携带。10 弧菌属10.1 霍乱弧菌10.1.1 形态特征:弧形或者逗点状10.1.2 致病因子: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鞭毛
9、和其他独立因子10.1.3 致病:霍乱、米泔样腹泻物10.1.4 免疫性: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感染少见。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局部粘膜免疫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10.2 副溶血性弧菌11 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12 厌氧性细菌12.1 厌氧芽孢梭菌12.1.1 破伤风梭菌12.1.1.1 形态结构:芽孢呈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样。12.1.1.2 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12.1.1.3 免疫性: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百日咳、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制剂疫苗、12.1.2 产气荚膜梭菌12.1.2.1 形态结构:两端几乎平切、有明显
10、的荚膜。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有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汹涌发酵。12.1.2.2 致病物质:多种外毒素、肠毒素、其中alpha毒素最重要,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气性坏疽形成。12.1.2.3 致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12.1.2.4 防治原则:大剂量青霉素。12.1.3 肉毒梭菌12.2 无芽孢厌氧菌13 分支杆菌13.1 结核分支杆菌13.2 麻风分支杆菌14 嗜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 15 动物源性细菌15.1 布鲁菌属(革兰阴性菌)15.1.1 生物学性状:短小杆菌15.1.2 致病性:内毒素、荚膜、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15.1.3 致
11、病:母猪流产,睾丸炎、乳腺炎、子宫炎等。 人感染有菌血症,波浪热。 致病过程与IV型超敏反应有关。同时病灶中中性粒可能与III型超敏 反应有关。15.1.4 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15.1.5 感染方式:接触病畜及其产品15.2 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菌(革兰阴性菌)15.2.1 形态结构: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至少有18种抗原,其中最重要的是F1:荚膜抗原,抗吞噬。不耐热V/W抗原:抗吞噬。外膜蛋白:使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制鼠毒素:对鼠类强烈致病的外毒素,对人致病作用尚不清楚。内毒素:与肠道杆菌类似。15.2.2 流行病学:啮齿类动物为贮存宿主,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15.2.3
12、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F1抗原、V/Wk抗原、外膜抗原及鼠毒素。致病:鼠疫。免疫性:感染后获得牢固免疫力。15.2.4 防治:无毒株EV活菌苗预防接种。15.3 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5.3.1 形态:有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胞。培养后形成竹节样长链。16 其他细菌 16.1 白喉棒状杆菌16.2 军团杆菌16.3 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16.4 李斯特菌属17 支原体18 立克次体19 衣原体20 螺旋体20.1 钩端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革兰阴性菌)20.1.1 形态结构:细致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者两端弯曲呈钩状,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常用科索夫
13、(Korthof)培养基加入10%兔/牛血清。20.1.2 抗原分类:根据显微镜凝集试验、凝集素吸附试验分成25个血清型、273个血清型。20.1.3 致病物质内毒素样物质:与典型内毒素相比毒性较低、能引起发热、出现炎症和组织坏死。溶血素:导致出现贫血、出血及血尿、肝大与黄疸等症状与体征。细胞毒因子:注入小鼠体内1-2小时后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致细胞病变作用物质:对胰蛋白酶敏感,能引起细胞退行性病变。20.2 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革兰氏染色看不到)20.2.1 形态特征:螺旋致密而规则、两端尖直,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常常采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20.2.2 培养特性:尚未
14、能真正培养成功,只能用兔睾丸保存菌种。冷冻三天死亡。20.2.3 致病因子荚膜:主要外膜蛋白:透明质酸酶:20.2.4 致病:梅毒-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20.2.5 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带菌的传染性免疫。抗体:特异性制动抗体、反应素。20.3 疏螺旋体属:伯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病毒1 病毒的基本性状1.1病毒的结构1.1.1 基本结构: 核衣壳: 核心:携带病毒的遗传信息、为RNA或者DNA中的一种 衣壳:保护病毒体的核酸、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1.1.2辅助结构: 包膜:构成表面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 触须:凝聚、损伤宿主细胞等。1.2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15、1.2.1 病毒的复制: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2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1 病毒的感染2.1.1 病毒的感染方式水平传播:不同个体间传播垂直传播:亲代传给子代2.1.2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2.1.2.1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杀细胞效应: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稳定状态感染:宿主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成为细胞免疫攻击的靶细胞(感染方式:细胞融合、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2.1.2.2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IV型超敏反应)致炎性
16、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2.1.2.3 病毒的逃逸反应 2.1.3 病毒感染的类型2.1.3.1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隐性病毒感染:病毒侵犯后不能到达靶细胞,但可以获得免疫力而终止感染。显性病毒感染2.1.3.2 急性病毒感染:病毒消灭型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2.1.3.3 持续性病毒感染: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凡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均可激活这些潜伏的病毒使感染复发。慢性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乙肝丙肝。慢发病毒感染: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如HIV,狂犬病毒,朊粒。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后1年或者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
17、症。2.1.4 抗病毒免疫2.1.4.1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AVP)发挥效应NK细胞:2.1.4.2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病毒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核抗体细胞免疫:CTL、CD4+Th1细胞2.1.5 病毒感人的检查方法3 呼吸道病毒3.1 正粘病毒-流感病毒3.1.1 形态结构3.1.1.1 核衣壳:核酸无感染性、核蛋白(N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与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特异性。3.1.1.2 包膜:基质蛋白(MP)、脂蛋白(LP) 包膜上有血凝素(HA)、神经酰胺(NA)-划分甲流病毒亚型的依据。3.1.2 致
18、病物质:血凝素: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抗体有中和病毒感染、抑制血凝)神经酰胺: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具有抗原性(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能抑制NA的水解能力)3.1.3 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禽、马等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猪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3.1.4 免疫性:sIgA抗体能阻断病毒感染几个月,血清中抗HA特异性抗体可持续数月或者数年。3.2 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3.2.1 与正粘病毒对比3.2.2 麻疹病毒:3.2.3 腮腺炎病毒3.3 冠状病毒3.4 其他呼吸道病毒4 肠道病毒4.1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
19、iovirus4.1.1 形状特征:二十面体堆成,核心含有单正链RNA,无包膜。4.1.2 致病性:第一次毒血症:粘膜和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和肠道集合淋巴中增殖第二次毒血症:扩散至带有受体的靶组织,在淋巴结、肝、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再次增殖中枢神经系统:少数感染者病毒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脑膜等。4.1.3 免疫性:根据其D抗原的不同,分为、型。型与型间有广泛共同抗原。抗原性相对稳定,与型有小变异。同型免疫牢固。 体液免疫为主: 局部: S-IgA, 防止侵入血流;血中: IgG, IgM, IgA, 中和病毒, 阻止侵入中枢神经系统。4.1.4 预防4.2 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
20、毒4.3急性胃肠炎病毒5 肝炎病毒5.1 甲肝5.2 乙肝5.2.1 形态结构5.2.2 生物学性状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小球性粒(中空颗粒)、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5.2.3 致病性与免疫性基因变异:DNA复制的逆转录过程中,D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5.2.4 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5.3 丙肝5.4 丁肝6 虫媒病毒 6.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6.2 登革病毒7 出血热病毒8 疱疹病毒9 逆转录病毒-HIV9.1 形态结构:球型,病毒外层为脂蛋白包膜,镶嵌有gp120和gp41构成的刺突。Gp120决定病毒的侵嗜性,易变异,go41为跨膜蛋白,固定Gp120,同时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9.2 病毒的复制过程9.2.1 吸附和穿入9.2.2 脱壳9.2.3 逆转录9.2.4 生物合成9.2.5 装配与释放9.3 致病性- 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病毒增殖导致胞膜通透性增加。形成多核巨细胞导致细胞死亡。受染细胞胞膜上表达的HIV糖蛋白抗原,能被CTL所识别,或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而破坏细胞。病毒诱导自身免疫使T淋巴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10 其他病毒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11 朊粒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