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精品文档】第 22 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3.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6.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7.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8.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9.唯大王与群臣孰
2、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10.为一击缻。 (“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一词多义1.负(1)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2.使(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3)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4)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3.引(1)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2)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3)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4.徒
3、(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只,只不过)5.幸(1)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侥幸)(2)而君幸于赵王 (被.宠幸)(3)则幸得脱矣 (幸亏)6.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7.欢(1)逆强秦之欢 (欢心)(2)绝秦赵之欢 (交情)8.顾(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2)顾吾念之 (但是)9.必(1)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4、2)王必无人 (倘若,假如)10.因(1)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三、古今异义1.拜为上卿 (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5.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6.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5、(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布衣之交 (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9.左右欲刃 (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1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指盟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今义:美女)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3)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4)怀其璧 (怀,怀揣着)(5)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
6、前)(6)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8)臣语曰 (语,告诉)2.名词作状语:(1)而相如庭斥之 (通“廷”,在朝廷上)(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3)奉璧西入秦 (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4)乃前曰 (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3.使动用法:(1)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2)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3)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4)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5)以绝秦望 (绝,用断绝)4.意动用法:(1)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形
7、容词作动词:(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敬,尊重)(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宽宏大量)6.形容词作名词:(1)而绝秦赵之欢 (欢,友好关系)(2)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7.动词作名词: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盟约) 8.形容词作动词: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3)我为赵将(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5)天下所传宝也(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2.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4)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8、(拜,(被)授予官职)3.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2)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介宾短语后置: 拜送书于庭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 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4)状语后置:乃设九宾礼于廷 (乃设廷礼于九宾)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4.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六、成语总结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
9、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3.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4.负荆请罪:背着荆 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5.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6.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二、词类活用1使动:(1)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
10、端正)(5)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 (远,使流得远)2意动乐盘游 (乐,以为乐)3.名词作状语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4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5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 (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 (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6形容词作动词(1)塞源而欲流长也 (长,流的长,流的远)(2)则纵情以傲物 (傲:傲视)7形容词做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3
11、)不念居安思危 (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4)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小人)(5)惧馋邪 (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三、一词多义:1固(1)必固其根本 (稳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牢固)2下(1)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2)必竭诚以待下 (下面的人)(3)臣虽下愚 (低下)3诚(1)诚能见可欲 (如果)(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4能(1)诚能见可欲 (能够)(2)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5盖(1)克终者盖寡 (大概)(2)盖在殷忧 (发语词,不译)四、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 (古义:
12、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5)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6)承天景命 (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五、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1)必浚其泉源 (疏通)(2)臣虽下愚 (最愚昧无知)(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这)(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 (克:能够;实:确实)(5)盖在殷忧 (盖:因为;殷:深)(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监督;振,通“震”,威吓)(7)终苟免而不怀仁 (苟且)(8)则思谦冲而自牧 (冲:虚; 牧:养)(9)虑壅蔽
13、 (被堵塞、蒙蔽)(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排斥)(11)简能而任之 (选拔)(12)载舟覆舟 (承载)(13)则思慎始而敬终 (慎)(14)信者效其忠 (奉献)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被动句:(1)虑壅蔽(2)文武并用3倒装句:A宾语前置:(1)则思知足以自戒(2)则思谦冲而自牧(3)则思三驱以为度B介宾后置:(1)戒奢以俭(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C定语后置居域中之大七、值得关注的成语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
14、的采纳(或采用)。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八、固定搭配岂乎? (难道吗?)况乎? (更)何况呢?)新序二则一、通假字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反”同“返”,返回)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1)徐人嘉而歌之曰 (唱歌)(2)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挂)2形容词作动词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欺诈)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老朋友,旧情)4名词作状语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向西) 5意动用法 所宝者异也 (以为宝) 三、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 (达,达到,引申为完成) (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奉献) 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 (因为)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
15、为宝 (作为) 3精 (1)其知弥精 (精深,精湛) (2)其取弥精 (精妙,精粹) 四、古今异义(1)虽然,吾心许之矣。 (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 (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古义:方正为廉;今义:不贪为廉) (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古义:挂;今义:词义缩小) (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古义:指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义:聘请) (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 (古义:婴儿;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五、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1之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代词
16、,这里代“剑”) (2)此吴之宝也 (助词,的)2以 (1)带宝剑以过徐君 (表承接,相当于而) (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前一个:把,用;后一个:用来) (3)我以不贪为宝 (把,将) 3然 (1)虽然,吾心许之矣 (这样) (2)然其心许之矣 (然而,但是)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 (1)“也”式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2)“非”式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3)“是”表判断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2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宋人有得玉者(2)介词结构后置 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七、文言难句名句摘录精译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译:徐君细细的观赏了剑,未开口讨,但脸上显出想要的表情。2
17、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译:继承人说:“先父没有这个遗命,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于是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的陵墓旁的树上,离开了。 3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我将不贪作为我的宝贝,你将玉作为宝贝,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把。 4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译: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当作宝贝的东西(与众)不同罢了 5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译: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他所选择的越精妙;一个人的知识越浅薄,他所选择的也越浅薄。训俭示康一、古今通假 1
18、酒酤于市 (酤,通“沽”,买酒) 2公亦少从众 (少,同“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1世以清白相承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 2吾不以为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 3或三行五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 4治居第于封武门内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 5常数月营聚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 6然后敢发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 7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 8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 9公虽自信清约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
19、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 10君子以为忠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 11石崇以奢靡夸人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 12其余以俭立名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 13聊举数人以训汝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 14当以训汝子孙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 15枉道速祸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自为乳儿 (吃奶) (2)乃簪一花 (插) (3)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服,穿(衣服)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志,有志) (5)走卒类士服 (穿) (6)酒非内法 (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 (7)故就酒家觞之 (
20、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 (8)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盖布被) (9)虽举家锦衣玉食 (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 (10)季文子相三君 (相,效力) (11)妾不衣帛 (穿丝绸衣服) (12)何曾日食万钱 (食,吃) (13)汝非徒身当服行 (从事) (14)管仲镂簋朱纮 (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 2形容词作动词 (1)人不相非也 (非,讥评) (2)器皿非满案 (满,摆满) (3)益重之 (重,器重) (4)人争非之 (非,讥评) (5)人莫之非 (非,非议,认为不对) 3使动用法 (1)听事前仅容旋马 (旋,使转身) (2)远罪丰家 (远,使远离;丰,使富裕)
21、 (3)败家丧身 (败,使败) (4)至孙以骄溢倾家 (倾,使倾) (5)夫俭则寡欲 (寡,使少) 4意动用法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耻,以为耻) (2)孔子鄙其小器 (鄙,以为鄙) (3)吾不以为病 5名词作状语 (1)何曾日食万钱 (日,每天) (2)常数月营聚 (数月,用几个月) (3)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饘粥,用稀粥) (4)汝非身当服行 (身,本身) (5)锦衣玉食 四、一词多义 1非 (1)人不相非也 (讥评) (2)果、肴非远方珍异 (不是) 2习(1)家人习奢已久 (习惯) (2)子孙习其家风 (习染) 3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穿) (2)长者加以金
22、银华靡之服 (衣服) (3)汝非身当服行 (从事) 4果 (1)果、肴非远方珍异 (水果) (2)果以富得罪出亡 (果然) 5及(1)岂庸人所及哉? (赶得上) (2)史輶知其及祸 (遭到) (3)及戌 (到了) 6行 (1)或三行五行 (次数) (2)汝非徒身当服行 (实行) 7君子 (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指有地位的人) (2)君子以为忠 (当时有名望的人) 8相 (1)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 (宰相) (2)季文子相三君 (辅佐) 9靡 (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奢侈) (2)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倒下) 10鄙 (1)以为鄙吝 (没见过世面) (2)孔子鄙其小气 (鄙视) 11举 (1
23、)虽举家锦衣玉食 (全) (2)聊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12恶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粗陋) (2)侈,恶之大也 (罪恶)五、文言虚词 1以 (1)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石崇以奢靡夸人 (2)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聊举数人以训汝(3)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4)因为上以无隐 是以居官必贿 果以富得罪出亡 2乃 (1)才乃簪一花 (2)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3然 (1)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 (2)然而然以功业大 4虽 (1)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 虽举家锦衣玉食 (2)虽然公虽自信清约 5为 (1)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 (2)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 6之
24、 (1)代词 辄羞赧弃去之 (代华美之服) 人争非之 (代他) 忍助之乎 (代风俗颓弊这件事) (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7于 (1)表对象 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一旦异于今日 (2)在,表地点酒酤于市 8或 (1)所亲或规之 (有的人) (2)或三行五行 (有时) 9也 (1)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 (2)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未足与议也。 (3)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4)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共,同也。 2宾语前置句(1)何患不能? (2)是以居官必贿
25、。 (3)人莫之非。 3定语后置句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4介词结构后置句 (1)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2)酒酤于市。 (3)得于酒家。 (4)奈何饮于酒肆。 (5)一旦异于今日。 5省略句 (1)(吾)乃簪一花。 (2)吾不以(之)为病。 (3)未足与(之)议。 (4)酒非(以)内法(酿造)。 (5)(真宗)问其所来。 (6)以实对(之)。 (7)卒以此死(于)东市。 (8)当以(之)训汝子孙,使(之)知前辈之风俗云。 6被动句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 (衡,通“横”)2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从,通
26、“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9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通“亢”,高 )10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在这时)3山东豪俊遂并起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1固(1)据崤函之固 (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
27、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顽强,形容词)(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1)因遗策 (沿袭,动词)(2)因利乘便 (趁着,介词)(3)因河为池 (凭借,依据,介词)3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损失,动词)(2)追亡逐北 (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3)吞二周而亡诸侯 (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1)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动词)(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动词)(3)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控制,动词)5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 (军队,名
28、词)(2)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兵器,名词)6策(1)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计策,名词)(2)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名词)7致(1)以致天下之士 (招引、招纳,动词)(2)致万乘之势 (达到、获得,动词)8之(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2)赵奢之伦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3)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4)聚之咸阳 (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1)非及向时之士 (比得上,动词)(2)及至秦始皇 (到,等到,介词)10北(1)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2)追亡逐北 (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1)内立法
29、度 (制度,名词)(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长短)12遗(1)因遗策 (遗留下来,动词)(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动词)13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动词)(2)宽厚而爱人 (爱护,尊重,动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用破瓮;绳,用绳子)(5)南取百越之地,
30、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北,在北方)(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8)深谋远虑 (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1)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作窗户;枢,系户枢)(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5)过秦论 (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1)据崤函之固 (固,险要的地势。)(2)自以为关中之固 (固,坚固的屏障。)(3)尊贤而重士 (贤,贤者,贤能的
31、人。)(4)因利趁便 (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2)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弱,削弱)(3)约从离衡 (离,使离散)(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漂,使漂浮)(5)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亡,使灭亡)(6)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7)以愚黔首 (愚,使愚蠢)(8)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尊贤而重士 (重,以为重,看重)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32、之徒也。(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谪戍之众(4)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1)尝以十倍(于秦)之地。(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4)聚之(于)咸阳。(5)铸以(之)为金人十二。(6)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7)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8)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1)伏尸百万(2)铸以为金人十二(3)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陈涉之位,非尊
33、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2)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六、名言名句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七、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
34、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5山东、关中、河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5、。)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4、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6、(3)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6)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7、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
38、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我)(11)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往)四、词类活用1形容
39、词作名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人;愚,愚人)(2)小学而大遗 (小或大的方面)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者终不解矣。 (有疑难问题)3名词作动词(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2)吾师道也4意动用法(1)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2)位卑则足羞 (以为羞)(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5使动用法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使学习)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介宾短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3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0、之)。(2)(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3)(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4)(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5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石钟山记一、通假字1南声函胡 (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 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3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通“叩”,敲击)二、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2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三、一词多义1鼓 (1)噌吰如钟鼓不绝 (鼓,名词) (2)微风鼓浪 (振动,掀起,动词) 2莫 (1)至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