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始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诗歌始鉴赏.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读懂诗歌始鉴赏【精品文档】第 5 页读懂诗歌始鉴赏“读”诗的方法一【学习目标】学会从关键词句解读整首诗词的方法。二【知识链接】1、诗歌鉴赏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 具体每一句都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今年各省的高考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高考中赢得诗歌鉴赏的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了解诗歌的内容。2、怎样才算读懂?明白表层意思,即能翻译出大意:时间
2、、地点、人物、事情、景物。领会深层意思,即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怎样表达的(表达技巧)。三【方法技巧】(一)角度一读题目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1.送何遁山人归蜀:交代了诗的题材(送别诗);暗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惜别)2.思 远人: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3.春日秦国怀古: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
3、古秦国)和事件(怀古); 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4.含山店梦觉作: 点明了地点(含山店)点明了诗人的状态(梦觉)点明了时间(夜里)5.溪行逢雨与柳中庸:点明了诗人的状态(溪行)点明了事件(逢雨)点明了写作对象(柳中庸)【试一试】诗题重要信息内宴奉诏作送子由使契丹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子孙湘); 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咏素蝶诗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征人怨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
4、类别(边塞诗)。阮郎归西湖春暮点明了地点(西湖)点明了时令(暮春)(二)角度二读作者(知人论世)1、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2、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北朝诗多写 征战尚武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 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
5、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北宋诗重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南宋末年以及明朝 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3、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三)角度三读正文(意象、情感词)1、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 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
6、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月亮”“鸿雁”是相思的代名词。“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红豆”“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美好的恋情。【归纳】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相思类:月、雁、锦书、尺素愁苦:梧桐、杜鹃、猿、细雨、斜阳爱情类:红豆、连理枝、鸳鸯、比翼鸟战争:羌笛、角声、玉门关、楼兰、长城田园:菊花、五柳、东篱2、诗
7、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抓住这些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1)题目提供信息: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送赵仙舟)、题材(送别诗)。(2)翻译诗歌正文:短暂的相逢,未及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来了。饯别的时候,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独自进城呢。天凉了,微微的寒风衬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间,依旧
8、是那般明净清幽。黄昏时节,那急湍的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解开那紧系的缆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一线滔 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诗人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依旧伫立在诗人眼前。(3)读意象、表情词语:意象:“荒城”“天寒”“远山”“日暮”“长河”。表情词语:“笑”“泣”“伤离”“愁”。(四)角度四读注释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因为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命题者肯定不会加上,加上了就必然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
9、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练一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 :语气助词,无义。(1)题目提供信息:“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 (西岩)、事件(游览)。
10、(2)翻译诗歌正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早已悄悄升起,我才刚刚发现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了。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 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3)注释暗示信息: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五)角度五读尾句(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
11、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 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艰难苦恨繁霜鬓,
12、潦倒新停浊酒杯。合: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1、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写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 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2、“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为下文铺垫蓄势的作用。3、“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
13、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4、“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3)注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1)起:破题,写景。承:接上句,写景。转:由写景转入议论。合:直抒胸臆,虽然东坡山多大石,道路难行,但作者却爱之,旷达的情怀不言而明。(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练一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4)起:承:转:合:(5)“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