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第 16 页动物生物学复习吴蕾 2015级 生态学 1. 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1) 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2) 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受精过程包括: 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 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
2、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 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
3、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 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
4、的精子受体分子被修饰失活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 卵裂 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 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 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
5、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完全卵裂少黄卵均黄卵均等卵裂海胆、文昌鱼端黄卵不等卵裂软体动物、多数两栖类、肺鱼不完全卵裂多黄卵端黄卵盘状卵裂乌贼、硬骨鱼、爬行类和鸟类中黄卵表面卵裂昆虫 第一次卵裂确定动物体的体轴:精子入卵的对侧形成灰新月带,第一次卵裂从灰新月带中间一分为二分出左右,动物极位于头侧,植物极位于尾侧,灰新月带发育为腹侧? 辐射卵裂:大多数为后口动物;螺旋卵裂:大多数为原口动物(4) 囊胚期 囊胚:单层分裂球排列围成的中空球状体,其空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外周单层囊胚层细胞曾为囊胚壁腔囊胚均黄卵或少黄卵完全、均等卵裂海胆、文昌鱼完全、不等卵裂两栖类实心囊胚
6、完全卵裂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表面囊胚中黄卵不完全、表面卵裂昆虫盘状囊胚端黄卵不完全、盘状卵裂硬骨鱼类、爬行类或鸟类(5) 原肠胚期 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形成阶段,囊胚的一部分细胞内置进入囊胚腔,胚胎由单层细胞组成发展成双胚层或三胚层,内置的细胞形成原肠(内胚层),这一阶段形成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原肠胚约含有1000个细胞,原肠胚时期,细胞分裂变慢,细胞开始生长,细胞核内的RNA转录作用开始明星,新的蛋白质开始合成。标志着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个体特征,也标志着胚胎决定已经无法回复,自此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下去 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发咋,将3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
7、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口:棘皮动物之前后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棘皮动物及其以后 各类动物具有不同的原肠形成方式,主要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和内转 中胚层的形成方式: 原口-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中胚层 后口-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一对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称为体腔。(6) 神经胚与器官建成 神经胚是指在原肠胚形成之后,从出现神经板开始到神经
8、板闭合成神经管这一发育阶段的脊索动物胚胎。 神经板期:胚体伸长,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快,数目增多,形成神经板 神经沟期: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为神经褶,中央凹陷为神经沟,中胚层背部正中形成脊索,两侧形成体节,同时沿侧壁向腹部伸展 神经管期:神经褶向背部中央靠拢、融合,形成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进入胚胎内。中胚层继续沿着侧壁向腹部延伸,分裂成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由内外胚层包围的原肠腔形成原始的消化道。 器官系统建成外胚层表皮和表皮衍生物、神经系统、主要感觉器官、消化道前后两端(口和肛门)、鳃裂中胚层真皮及其衍生物、肌肉、结缔组织、骨骼、血管、生殖系统、上皮内衬、排泄器官和其他进行分泌和渗透调节的器官
9、内胚层消化道中肠的上皮、原肠的突出物如消化道衍生物肝脏、胰腺、鳔、肺、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以及呼吸道和尿道的上皮2. 动物分类基本知识(1)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描述与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这样的类群与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2) 分类标准:形态学、遗传学、地理学3. 动物的运动骨骼系统为运动提供支撑和框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为运动提供能量(1) 骨骼肌的生理 肌肉的功能:牵拉骨骼产生肢体的运动、维持姿势、推动内容物在中空的管道或器官内运动、排空器官内容物、产生热量、稳
10、定关节、发声 成对分布的屈肌和伸肌被称为拮抗肌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每个骨骼肌肌纤维都是多核、有条纹的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肌丝组成,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中含有收缩蛋白,即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 肌原纤维的收缩蛋白规则的空间结构决定了骨骼肌和心肌纤维交叉结合的条纹 粗肌丝中有肌凝蛋白,肌凝蛋白的横桥具有ATP酶活性,横桥具有结合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的位点。 细肌丝包含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肌动蛋白能够结合肌凝蛋白,原肌凝蛋白呈细长线形,覆盖结合位点,肌钙蛋白包含三个亚基,C亚基能结合钙离子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原纤维之间的相对滑行机制: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改变原肌凝蛋
11、白的空间结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位点 肌凝蛋白的横桥与激动蛋白结合 横桥结合ATP,获得能量产生倾斜,与肌动蛋白分离 横桥与下一个肌动蛋白再次结合,并通过结合ATP再与肌动蛋白分离,反复结合和释放,拖动细肌丝滑动。 骨骼肌收缩依赖于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着骨骼肌细胞膜通过横管传递到骨骼肌肌原纤维处 横管的动作电位导致纵管的终池释放钙离子 钙离子结合在细肌丝的机动蛋白上,改变原肌凝蛋白位相,暴露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相结合的位点乙酰胆碱或其受体缺乏会损害运动,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神经
12、末梢释放Ach,导致肌肉松弛无力。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骨骼肌的舒张 动作电位消失导致肌肉舒张 纵管通过主动运输将钙离子从胞浆转运回终池 肌钙蛋白与钙离子脱离,原肌凝蛋白覆盖结合位点 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不结合,肌动蛋白滑行回到收缩前的位置 运动单位 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 一个肌纤维仅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可以支配多个肌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由参与该动作的运动单位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一个运动单位产生兴奋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因此运动单位越大,产生的力量越大 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 单收缩:潜伏
13、期、收缩期、舒张期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骨骼肌纤维的比较慢氧化纤维快氧化纤维快酵解纤维收缩速度慢快快横桥ATP酶低高高ATP合成主要途径有氧有氧糖酵解产生疲劳速度慢中等快肌纤维直径小中等大线粒体多多少毛细血管网多多少肌红蛋白含量高高低颜色红红到粉白主要用途耐力中等的运动速度和力量 骨骼肌纤维的比较 按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变化分为等长收缩:负荷肌张力,维持位置和姿势等张收缩:负荷肌张力,造成肢体运动(2) 其他肌肉 心肌: 心肌仅分布于心脏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的结构传递动作电位 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而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输入 平滑肌: 平滑肌分布于中空的器官管壁 平滑肌收缩较骨
14、骼肌缓慢 平滑肌的收缩可以使平滑肌细胞自身引起或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发放的信号4. 动物的感觉(1) 感受器感受器是能将外界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神经中枢的结构感觉是一系列来自感受器神经元发放的神经信号,并传导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感受器传入的信号,通过整合产生对不同刺激的感觉。 感受器的特征适宜刺激: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的感知最为敏感换能作用:所有刺激都代表着不同能量形式,感受器能将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都转换为感受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这种微弱电变化成为感受器电位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感受器的类型机械感受器压力、张力、动力、声波哺乳动物的触觉化学感受器普通:感知溶液里
15、盐的浓度特殊:信号分子蛾触角上的感受器电感受器可见光、电场、磁场蝰蛇科的红外感受器、哺乳动物感知地球的磁力线温度感受器温度变化痛觉感受器热、压力、受损伤的组织或炎症组织释放的化学物质(2) 感觉 听觉和平衡觉通常是一种机械感受器,感知颗粒的振动或液体流动陆生动物的听觉和平衡觉来自耳 空气的振动通过外耳道震动鼓膜 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振动卵圆窗膜 毛细胞纤毛弯曲释放神经递质 听神经传达到听觉中枢内耳的其他一些器官感受平衡觉 卵圆窗和球囊感受头部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半规管感受变速旋转运动 视觉视觉的机制在整个动物界内大体一致,各种动物虽然具有不同的视觉器官,但在进化上它们都是同源的。 许多无脊椎动
16、物具有能感光的眼。涡虫的眼点仅能感光,不能成像 腔肠动物、关节动物、蜘蛛和许多软体动物具有单眼 昆虫和甲壳动物具有复眼,复眼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组成脊椎动物眼的生理 可见光传入眼睛 眼的折光系统将物体发出的光波成像于视网膜。脊椎动物的眼通过调节晶状体来成像在视网膜上 眼的感光系统将光波转变为电变化。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差;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型差,可辨别颜色,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强 电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视觉中枢。5. 动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指不经生殖细胞结
17、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有性繁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1) 无性生殖的方式出芽生殖:亲代借由细胞分裂产生自带,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并不立即脱离母体,而与母体相连,继续接受母体提供养分,知道个体可以独立生活才脱离母体。断裂生殖:个体断裂成许多片段,再由这些片段发育成小个体(2) 有性生殖的性别决定 性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是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无密切关系的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XO型性别决定方式: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
18、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O,产生X和仅有常染色体的配子;后代的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X+XXX();X+OXO() 性染色体的来源进化的结果:无性别决定一对常染色体分化,出现性别决定分化加深,其同源部分逐渐减少(其中一条消失,如蝗虫;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只含与性别无关的基因,如果蝇;大部分为全雄基因,主要方向) ZW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雌性配子决定。ZO型性别决定类似XO型 其他类型的性别决定:染色体组倍性与性别决定,是二倍体,是单倍体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性激素的组织作用:在生命早期,激素能够通过短期作用组织身体的发育,决定脑和身体最终将发育为男性或女性,这一阶段通常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特定敏感时期
19、。外生殖器的分化发育是由敏感期的睾酮水平决定的。高水平的睾酮使外生殖器发育成男性型,低水平睾酮发育为女性型。早期性别分化机制其“默认设置”是将每个哺乳动物设定为雌性,而早期的睾酮使个体变为雄性(3) 繁殖周期和繁殖模式大部分动物的繁殖具有周期性,通常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繁殖周期是受激素和环境因子控制的结果。许多动物行转移的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也有动物的生殖兼具二者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卵或是二倍体,或是单倍体,单倍体卵在开始发育时加倍 雌雄同体: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套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每一个体的配子都有相等机会遇到自身或相邻个体产生的相对性别的其他配子一些
20、雌雄同体的物种通过精巢和卵巢发育时间不同限制自体受精;另一些物种为顺序性雌雄同体,即一个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转换其性别。(4) 精卵结合:受精的复杂机制决定了只有同一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结合体外受精:雌性排放卵子到体外,在外环境与雄性排放的精子受精。需要湿润的外环境,时间很重要,大量精卵损失,难以保证受精率和存活率体内受精:精子排放在雌性生殖管道内或附近,受精发生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常常需要雌性和雄性相配合的行为互动,需要相配合的生殖器官,通常产生更少的受精卵,能提供更好的亲本保护(5) 保障后代的存活所有物种都产生超过环境承受数量的配子和受精卵,但成活的比例却非常小。许多陆生动物分泌形成卵壳
21、,胚胎在卵壳内发育,以对抗严酷的陆地环境。许多动物并无卵壳保护,其胚胎在母体内发育。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亲本保护策略保障后代的存活。(6) 配子的产生有性生殖的动物通过生殖系统产生配子,一些动物生殖系统简单,无明显的生殖腺,一些动物生殖系统复杂,包含生殖腺及许多附属的管道、腺体以帮助运输、提供营养及保护配子和胚胎的发育。人类的生殖系统 性征:第一性征(主性征)-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副性征)-自青春期开始,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睾酮的主要作用 影响胚胎性别分化 维持生精作用 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性欲 促进蛋白质合成、骨的生长一起
22、红细胞生成 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促进黄体、促进子宫发育生成 激发和维持女性副性征:乳腺发育、脂肪和毛发分布、音调、骨盆等,出现并维持第二性征 参与有关代谢: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 对子宫:利于受精卵着床,安胎,防止再孕; 乳腺:促进其发育,为泌乳做准备 垂体: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抑制排卵,防止再孕 产热作用:排卵后孕激素基础体温 月经周期: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月经周期是激素周期性变化的结果。6. 生物
23、的进化 进化的主要证据 古生物学:年代越久远的化石,保存在岩层的越底层,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揭示它们的相对年代。原核生物化石-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古老鱼形动物化石-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化石 比较解剖学:同源结构-因起源于共同祖先而具有的相似结构,其在功能上以及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但其骨骼构造基本相似,如人的手臂、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蝙蝠的翼、老虎的前肢等;退化结构和返祖结构-鲸和蛇的骨盆和退化的后肢或四肢、盲肠退化成阑尾 比较胚胎学:不同物种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保留有一些相似性。生物发生律 生物地理学: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不平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系,不同区域的生物各有不
24、同的进化历史 分子生物学:所有物种具有相同的三联体遗传密码,起源于共同祖先或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间在DNA和蛋白质上具有相似性 大进化、小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小进化:自然选择在物种之内作用于基因,产生小的进化改变;种内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小进化的具体表现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基因频率的改变小进化的单位:无性繁殖生物-无性繁殖系;有性生殖生物-种群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相对恒定的小进化的主要意义:小进化是大进化的量变过程,是大进化的基础;小进化是生物体保持连续性所必需的;小进化是生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小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大
25、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表现为物种的绝灭和新种的形成大进化可以看作是在大的时空范围内,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新种形成和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表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达到新的平衡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改变基因频率的主要因素(小进化的机制)小进化的主要因素: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其他因素近交、远缘杂交、配对策略等。小进化的机制:遗传漂变、基因突变、迁移、自然选择 适应的概念和形成机制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在各个组织层次上都表现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生物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大进化的形式:渐进式、间断平衡式的主要区别的各自的证据 渐变形式进化改变是匀
26、速的渐进的,新种是以渐进的方式形成的,适应进化实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 间断平衡式新种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的或进化停滞状态;表型进化是非匀速的,即种形成期间表型加速进化(跳跃),而在种形成后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几乎不发生表型进化改变);适应进化只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一些重要概念 物种: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单元。 系统树:现时生存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生物之间的祖裔关系(亲缘关系)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株树,从数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下部的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枝条代表互相关联
27、的谱系 辐射:由一个祖先物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种,以适应不同环境或生态位,从而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进入不同的适应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趋同进化:属于不同单元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是因同向选择作用和同向的适应进化而导致的表型的相似 平行进化:同一或不同单元群的不同成员因同向的进化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平行进化导致的相似性既是同源的又是同功的。 平行进化和趋同进化的主要区别是:平行进化一般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或植物类群,经过平行进化产生相似的特征;而趋同进化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种或类群,由于适应相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
28、相近的特征。一般说,两条进化线系比较,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属趋同进化;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体一致,则属平行进化。 哈代温伯格平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选择、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发生时,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始终保持恒定。只能发生在没有进化发生的种群中。 遗传漂变:小种群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由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引起。 奠基者效应:少数个体构成的种群,生活在与原来大种群隔离的生境中时,遗传漂变发生,小种群存活下来后,将达到新的遗传平衡状态。这种发生在新的小种群中的遗传漂变就成为奠基者效应 瓶
29、颈效应:生境不利时,种群个体数急剧减少,生存下来的个体组成小种群,可能具有与原来种群不同的基因库组成,一些基因的频率显著增加,一些显著降低或消失,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迁移:种群一般不完全独立,个体可以迁入或迁出,导致基因流动,造成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基因流动可以减少种群间的差异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含义是不同基因型有差别的延续,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突变)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发生自然选择的情况:种群内存在突变和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突变影响表型,影响个体的适应度;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适应度有差异。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个体留下的后代最多,对基因库的影响最大。自然选择会引起适应性进化。 人类起源的多
30、地区假说和单一起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证据多地区进化假说:不同地区的现代智人是平行地从各地区的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再进化到现代人。认为人类只走出非洲一次。单一起源假说:认为现代智人是从非洲的一个单一的古老种群起源的,有线粒体DNA证据。认为人类走出非洲两次,第一次走到各地的人类分别灭绝,第二次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单细胞动物(1) 类器官: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形成的若干特殊结构,执行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因此叫类器官,也称胞器。分为运动胞器、营养胞器、排泄胞器和感觉胞器四类。(2) 与疾病相关的单细胞动物利氏曼原虫: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引起黑热病,中间寄主
31、是白蛉子。在白蛉子体内转化为前鞭毛体,在人体巨噬细胞内转化成无鞭毛体披发虫与白蚁共生,帮助消化纤维素(3) 世代交替:为有性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的交替,是世代交替的低级形式。在原生动物的世代交替中,交替的有性个体和无性个体并不一定都与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的交替有相应关系;而且有性世代或无性世代可以同属于单倍体世代或同属于二倍体世代。(4) 孢子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间日疟原虫: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包括红细胞前期(潜伏期,肝细胞),红细胞外期(复发原因,肝细胞),红细胞内期(发作间隔,红细胞);按蚊胃壁进行孢子生殖,按蚊胃腔进行配子生殖。2. 海绵动物(1) 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适应
32、于古着生活方式。海绵的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都要靠水沟系的水流实现。不同种的海绵其水沟系统的结构不同,基本类型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单沟型是最简单的水沟系,水流从孔细胞的进水小孔流入,直接到中央腔,然后经出水孔流出,中央腔的壁是领细胞,如白枝海绵。双沟型像当于单沟型的体壁凹凸折叠而成,领细胞在辐射管的壁上。水流从流入孔流入,经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由出水孔流出。流入管内是扁平细胞,辐射管内是领鞭毛细胞。复沟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体壁进一步折叠,在中胶层内形成许多鞭毛室。水流由流入孔流入,经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再由出水孔流出。水沟系统的
33、意义:由以上三种水沟系的类型,可以看出海绵的进化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沟型的简单直管到双沟型的辐射管,再发展到复沟型的鞭毛室,领细胞数目逐渐增多,相应地增加了水流通过海绵体的速度和流量;同时扩大了摄食面积,在海绵体内每天能流过大于它身体上万倍体积的水,这能使海绵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氧气,同时不断地排出废物,对海绵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都是很有利的。(2) 领细胞:结构-每个领细胞都有一透明领围绕一条鞭毛;在电镜下观察,领是由一圈细胞质突起和突起间的很多微丝相连构成。功能-鞭毛摆动水流,带进食物颗粒和氧,被领细胞过滤吞噬,形成食物泡进行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变形细胞将消化残渣排到水中随
34、水流出。(3) 胚胎逆转:海绵动物在发育成两囊幼虫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层,而植物极细胞留在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正常形成原肠的过程相反,这种现象成为“逆转”现象。(4)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进化上的侧支?海绵动物体壁上有许多小孔或管道,也被称为多孔动物。 体质不对称或辐射对称,营固着生活 身体有2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胚胎发育为逆转发育 具特殊的水沟系统。通过水流完成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理机能。其生理代谢机能都是处于细胞水平的; 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针; 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 没有神经系统; 具特殊的领鞭毛,类似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在其他多细胞动
35、物中不曾发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也被称为侧生动物。3. 腔肠动物(1)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主要区别和特征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生活环境淡水、海水海水海水外形多为大型水母具骨骼世代交替有有或无无水母体具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发达,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水螅体主要阶段退化为幼虫构造复杂,口道发达,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内胚层及中胶层向外凸出形成隔膜,具隔膜丝刺细胞外胚层内外胚层均有刺内外胚层均有生殖腺来源外胚层内胚层内胚层代表动物三身翼水母、桃花水母、钩手水母、水螅、筒螅、薮枝螅、多孔螅、僧帽水母高杯水母、霞水母、灯水母、海蜇、喇叭
36、水母、手曳水母、缘叶水母、海月水母海鸡冠、海仙人掌、海鳃、珊瑚、海葵、石芝、(2) 刺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刺细胞内有一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管状细丝,胞外有一刺针,当受到刺激时,刺丝向外翻出,可把毒素射入捕获物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3) 原始消化循环腔的生物学意义可以说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有口、没有肛门,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即口兼具摄食和排泄的功能。腔肠动物的口就是胚胎发育时的原口,与高等动物比较,可以说腔肠动物处在原肠胚阶段。4. 扁形动物(1) 吸虫纲相关
37、的寄生虫病,区分中间寄主致病动物第一中间寄主第二中间寄主终寄主俗称华枝睾吸虫沼螺鲤科鱼人、猫、狗(肝胆管)肝片吸虫椎实螺人、牛、羊(肝胆管)(羊肝蛭)布氏姜片虫扁卷螺荸荠、菱角、人、猪(小肠)莲藕、茭白日本血吸虫钉螺人、畜血吸虫病(危害大,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猪带绦虫猪(肌肉)人(小肠)牛带绦虫牛(肌肉)人(小肠)细粒棘球绦虫人、牛、马、羊(肝肺肾脑)狗、狼(小肠)包虫病九江头槽绦虫剑水蚤淡水鱼(肠)干口病5. 假体腔动物(1) 管中套管的结构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口和肛门执行不同功能,进化为完全的消化系统。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的结构。假体腔
38、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无与外界相通的孔。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输送营养)。假体腔的出现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2) 完全消化系统和不完全消化系统完全消化系统腹毛动物门(鼬虫)、轮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不完全消化系统6. 环节动物(1)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节现象:是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可分为假分节和真分节,真分节又分为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同律分节:
39、环节动物等除身体前后端少数几个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成为同律分节,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异律分节:节肢动物等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体区,出现机能和结构分化,是一种高等的分节现象。分节现象的意义: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之间以内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许多内部器官出现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重大意义。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体节分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出现分化,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头、胸、腹各部分的分化成为可能。(2) 原始的附肢类型疣足:是体壁的向外
40、突起,中空而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原始的附肢类型。7. 软体动物(1) 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与头、足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块状足头发达基质上匍匐爬行鲍、石鳖柱状足、斧状足头部退化或消失底质上潜掘栖居掘足纲、瓣鳃纲足与头部愈合,环绕头部分裂成若干条长腕头发达游泳生活头足类足不发达,具足丝腺分泌足丝头部消失附着生活贻贝足完全退化头部消失固着生活牡蛎成体(2) 适应于快速运动的结构 头部发达并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 足与头部愈合并环绕头部分裂成若干条长腕 外套膜成囊状,富含肌肉,收缩时能挤压外套腔中的水从漏斗射出,靠水流反作用力前进 贝壳退化为内壳或成体完全消失
41、 肛门位于外套膜形成的内漏斗 闭管式循环系统,体腔发达 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多集中在食道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中胚层分化的软骨匣包围(3) 外套腔的生理机能、外套膜的概念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延伸形成的薄膜,一般包被内脏团、鳃甚至足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鳃、足之间的空隙很多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软体动物的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4) 循环系统分类比较单板纲心室一对,心耳一对,分别包围在一对围心腔中,开放式循环腹足纲-后鳃亚纲一心耳腹足纲-肺螺正纲一心耳头足纲闭管式循环系统8. 节肢动物(1) 外骨骼的结构、功能、成分节肢动物的外骨
42、骼起到了保护内脏器官、支持机体运动的作用,但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2) 各纲的代表动物甲壳纲:虾、蟹、水蚤、茗荷、藤壶、鼠妇、龙虾、寄居蟹肢口纲:鲎(马蹄蟹)蛛形纲:蝎、蛛、蜱、螨【红蜘蛛是螨】、避日、海蜘蛛多足纲:蜈蚣、马陆昆虫纲分类依据:触角、眼、口器、翅、足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口器:为了适应不同取食方式,口器出现不同类型。翅:足:昆虫有三对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足分为6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末端具爪。无翅亚纲:衣鱼(书虫)有翅亚纲:蜉蝣目、蜻蜓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虱目、蚤目直翅目:纺织娘(螽斯)、蟋蟀、蝗虫(蚱蜢)蜚蠊目:地鳖(土鳖、地乌龟、节节虫
43、、臭虫母、土元)、美洲大蠊等翅目:白蚁半翅目:椿象(放屁虫)异翅亚目:臭虫、水蝇、桂花蝉同翅亚目:蝉、蚜虫脉翅目:草蛉鞘翅目:独角仙、米象、瓢甲、红胸埋葬虫、埋葬虫、天牛、瓢虫双翅目:蚊、苍蝇鳞翅目:蝶、蛾膜翅目:蚂蚁、蜜蜂、马蜂、胡蜂(3) 虾青素虾蟹的外骨骼含有还原虾红素,也叫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这种色素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因蛋白质的不同而转为橙黄绿蓝紫等颜色,当蛋白质破坏或变性、或者蛋白质与色素分离后,颜色会发生改变。在一般情况下,活体虾蟹的外壳都是青绿色的,但煮过后大部分色素被分解,只有虾红素遇到高温不会分解,反而显现鲜艳的红色。除加热外,强酸、浓酒精、浓盐水及重金属离子皆可以使蛋
44、白质变性。虾青素的作用: 抗氧化,延长寿命 消除皮肤炎症,预防并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减少紫外线引发的皱纹,增加皮肤弹性和湿润度,减轻红斑虚肿,降低皮肤癌风险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预防糖尿病(4) 变态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半变态)变态:昆虫从孵化到发育为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变态。完全变态: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五龄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卵-幼体-成虫(在从卵到成虫发育过程中不出现蛹的阶段。)渐变态: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处于翅芽阶段,幼体称为若虫半变态: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幼体
45、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5) 对环境的适应:拟态、保护色、警戒色、蜕皮现象蜕皮: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体内激素的控制下,蜕去旧皮,形成新皮以适应身体间歇性生长的现象。旧的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逐渐变薄,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蜕皮次数由激素控制。上皮细胞分泌新的表皮,同时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保护色:动物的色泽与周围环境色泽一致的现象警戒色:动物具有的鲜艳的颜色,可对其他动物起着警戒信号的作用,因而成为警戒色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和颜色与周围物体或动物相像的现象9. 脊索动物概览10. 圆口纲动物11. 鱼类12. 两栖类(1) 登陆的环境变化和产生的适应特征(2) 常见动物分类(目)13. 爬行类(1) 羊膜卵的结构和优点(2) 皮肤角质化(3) 颞窝的功能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