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5页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5页word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精品文档】第 5 页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
2、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
3、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我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到野外春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宝宝”,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仔细观察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春宝宝”。孩子们边欣赏边交谈着:“老师看,小草变绿了,树上开了好多好多花儿,真漂亮。”“你们猜猜这都是些什么花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桃花,这个是梨子花.”“它们那儿不一样呢?”我紧追着问。有的孩子立刻说:“花的颜色不一样。”“还有那儿不一样呢?”“花瓣不一样、花蕊也不一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观察讨论中
4、孩子们掌握了桃花和梨花的各自特征,很轻松的把它们区分开来了。还有孩子难以区分的麦苗、韭菜,我们就带孩子们到种植园地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比较,孩子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不同之处,孩子们在玩中总结了经验,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
5、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和探索的习惯。2创设适宜幼儿探索的环境,鼓励幼儿探索。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
6、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
7、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活动起来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花卉、蔬菜。如吊兰、海棠、小麦、蚕豆、大蒜、青菜等,还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
8、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性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环境的同时,操作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要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 材料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直接指向活动的目标。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
9、略了其目的性。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如在“大影子、小影子”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形象逼真、外形小巧的立体玩具,以便于幼儿操作时能明显比出物体小而影子大。又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
10、奥的科学现象。2、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与浮”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常见易取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使幼儿了解“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这一现象,并且重新理解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
11、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3、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的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而放弃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提供较简单的材料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不会轻易放弃活动。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
12、。例如:在逻辑思维板块中,由儿同样进入钓鱼游戏,能力弱的幼儿钓起的是数字几的鱼,而能力稍强的幼儿则通过滚色子的方法,滚到数字几就钓到相同数字的鱼,在能力强的幼儿通过加减式题的计算得出答案后再钓起与该答案相同的鱼。这些材料的投放,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高层次发展。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三、多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是草草结束。那说明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不能使他们的探索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怎
13、样才能使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呢?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最基本的技能,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直观经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活动机会。如在“认识蜗牛”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里寻找蜗牛,看一看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说一说蜗牛的外形特征。当幼儿捉到一只只蜗牛时,个个都欢呼雀跃,就连平时最调皮的程旭小朋友也一动不动地盯着蜗牛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蜗牛为什么能爬?蜗牛的头为什么一碰就缩进去?蜗牛为什么有房子?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幼儿积极的探索精神。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在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说蜗牛缩进是因为怕人打它,有的说要是人也有像蜗牛一样房子那该多好!虽然
14、回答很幼稚,但却表现出了幼儿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又如户外散步时可带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平时带幼儿种白菜、大蒜,饲养小蝌蚪、金鱼等。除要求幼儿爱护和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应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动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做好记录,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小实验,如“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变色的葡萄”等,让幼儿获得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关知识及关系,训练幼儿敏锐的观察力。2、不过多干预,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为了给予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在让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使用的方法之后,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而不应过多干预。如在“磁铁”的活动中,准备了各种木
15、块、金属纽扣、易拉罐、纸张、铅笔等不同材料物品,在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的事项后,就只提出“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的要求,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操作。在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不要马上纠正。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一次“小船”的实验中,一幼儿把自己做好的小船放入水中,可是小船不会象其他幼儿的那样会自己走,于是他又把船尾的皮筋又转了几下,结果小船翻了。我很有耐心的启发他去观察一下别人的方法,当他把皮筋上面的铁片移到中间又转了几下,轻把小船放入水中,小船开动了,他成功了!因为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船尾皮筋上面的铁片要移到中间,才会使船向前开。成功的喜
16、悦将激发幼儿更为强烈的探索精神,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3、指导幼儿记录信息,探讨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一般都是零散、粗浅、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如用图画、数字等进行简单的记录。向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与他人的交流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和认识,学会合作学习。教师也能从幼儿总结经验的过程和发展水平来思考下一次的活动计划和提供什么新的操作材料,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话题。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