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重点汇总-53页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重点汇总-53页精选文档.doc(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2013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重点汇总【精品文档】第 53 页2012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汇总第一章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第一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掌握公共产品的概念: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掌握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如国防。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共产品。(二)受益的非排他性某个人或者集
2、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者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航海中的灯塔。(三)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或经济组织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或组织同时享用。如国防,航海中的灯塔。(四)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受益的非排他性与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注意混合产品的概念,比如教育。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掌握)“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场失灵的表现:(一)公共产品(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者过少。(三
3、)不完全竞争(四)收入分配不公(五)经济波动与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的。第二节财政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掌握)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为政府资源配置。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配置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在
4、市场经济体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原因(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掌握)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财政分配决定的原则是效率,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三)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难点1. 公共产品偏好表达的困难。2. 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
5、困难。(四)解决公共产品效率问题的基本途径1. 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包括(1)决策者(领导层)的选拔制度(2)文官晋升制度(3)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4)公共产品的效率评估制度(5)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制度(6)审计监督制度2. 实现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五)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包括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间接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法律设施等。1. 公共产品:国防、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2. 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3. 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政府
6、提供的劳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公共劳务;另一类是为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间接服务的劳务。(六)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主要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2.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一是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直接投资;二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3.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一)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收入分配的目
7、标:实现公平分配(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二)社会公平的准则(掌握)第一,保证生存权准则;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共同富裕准则。(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分析(掌握)第一,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第二,制度不完善。如就业不平等、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等;第三,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综合来看,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为:历史的原因;制度建设的原因,个人自己的原因。(四)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1. 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
8、围。(1)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2)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社会保障。2. 财政的收入分配方式(1)在组织财政收入时要考虑社会公平;(2)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社会公平:在提供社会公共劳务时要考虑社会公平;构建效率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市场机制初始条件的不平等状况;(3)要实行社会保障,以利于社会公平的切实实现。(五)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的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1. 调节企业利润水平(1)税收:消费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2)财政补贴。2. 调节
9、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1)税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2)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三、经济稳定职能(一)经济稳定的含义(掌握)1. 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就业人口100%的就业。2. 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物价上涨幅度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如3%5%。3. 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注意经济稳定的含义:(1)经济稳定是动态稳定,而不是静态稳定;(2)增长发展:增长是数量的增长,通常用GNP或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还有质的提高。(二
10、)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掌握)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 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1)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需求(2)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3)社会总供求平衡时,国家预算应该实行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2. 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内在稳定器调节的最大特点在于无需借助于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调控的效果。表现:(1)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2)在支出方面,主要体现
11、在转移性支出的安排上,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3. 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的调节。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方法;熟悉各种分类的依据分类依据分类结果解释范围1.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重要)(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特点: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特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未获得任何商品和劳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2.按财政支出在社
12、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很重要)(1)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目前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2)消费性支出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3)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3.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熟悉)(1)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民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2)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
13、出。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4.按照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熟悉)(1)不可控制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2)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即弹性较大的支出。经济建设支出。5.按财政支出的收益范围分类(熟悉)(1)一般利益支出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2)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第二节财政支出的经济影
14、响考试内容: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流通、分配和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对流通领域的影响社会总需求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减变动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转移性支出的相应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因此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掌握:1.政
15、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直接或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增多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增加国民收入,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者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掌握:2.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减少国民收入,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对分配领域的影响1.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者劳务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
16、的状况。(1)购买性支出普遍增加时:促进社会生产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2)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社会生产萎缩国民收入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下降。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比较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三)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四)执行财政
17、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三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可以用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常用财政支出的相对量作为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用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分配的规模,反映了财政分配的真实规模,也反映了财政分配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程度,更能反映财政分配的真实状况。我国选用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国民收入。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选用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了解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用
18、国民生产总值作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好于用国民收入作分母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的原因在于:1.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忽略第三产业的产值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将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统计在内。3.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很难扣除折旧。二、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掌握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熟悉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财政支出规模趋势的分析: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等。(一)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主要观点是:现
19、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因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二)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观点: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并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 内在因素在税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支出随之上升。2. 外在因素财政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
20、资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2)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3)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四)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政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越来越高。三、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熟悉)从1978年至1996年,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原因:第一,政策性调整;第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该上缴的财政收入未能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第三,管理体制上
21、的原因预算外资金的问题;第四,统计原因。第四节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必须讲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掌握)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较宽。(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的效益标准。(三)择优的标准不同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考试内容:掌握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和适用的领域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一
22、)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等金融成本与效益是指由于该项目的建设,使得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致使价格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者个人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收入。(二)最低费用法适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起源于美国,是对成本
23、-效益分析法的补充。(三)“公共劳务”收费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教育、交通等支出),适宜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最低费用选择法的区别在于: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劳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公共劳务的定价:1. 免费和低价政策适用于必须从全局和社会的利益出发,在全国普遍使用,但居民对此尚未完全觉悟的情况,如强制进行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等。2. 平价政策适用于从全社会的利益来看,无需特别鼓励使用,又无必要特别加以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如公路、公园、铁
24、路、医疗。3. 高价政策适用于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在上述三种方法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更为广泛地被发达国家所采用。第二章中,我们一共介绍了四节的内容: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第一节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这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趋势,相对规模在一
25、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一、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一)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掌握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按费用要素分类,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从世界各国的一般情况看,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曾一度出现下降的趋势,但自改
26、革开放以来,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行政管理支出一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膨胀的原因:人员与机构双膨胀;政府预算约束软化。(二)国防费支出(熟悉)熟悉国防费支出的内容: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我国国防费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安排,实行财政拨款制度,按照预算法实施管理,国防费预、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由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实施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可以采用“计划-方案-预算”法编制军事预算,这种制度最早由美、英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二、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支出掌握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支出、科学研究费支出、卫生支出等。(一)教育支出从经济性质看,教
27、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产品。注意:(1)义务教育:纯公共产品;(2)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混合产品。从实践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三个特点(1)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来源于教育(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由政府主办教育服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发展中国家当前教育支出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二)科学研究费支出用
28、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投入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甚至比某些科技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今后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大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财政政策的力度,仍是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方向。正确答案A(三)卫生支出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因此应由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此外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世界银行
29、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1)减少贫困(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产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四)加强管理,提高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效益1. 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财政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在收支安排上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2. 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其中,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整个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最高层次的法规,是所有国有事业单
30、位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3.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我国原来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是依据经费自给率的大小,划分为全额管理、差额管理和自收自支三种管理形式。4. 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过去经费分配一向采取“基数加增长法”,新的分配办法是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零基预算法”。5. 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现行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建立全面反映单位全部财务收支及财务活动的新型的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标准(掌握)1.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
31、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投资两部分。一般而言,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特点非政府部门投资政府投资盈利性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可以不盈利或微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项目规模一般无力承担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只能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效益标准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在世界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
32、主要有两个(1)经济体制的差异(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政府应改变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对投资主要采用直接调控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需要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进行。了解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概念。第四章税收理论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概念和本质掌握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税收包含三点含义:第一,税收是一种工具,其使用的目的
33、是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从而实现国家的职能。第二,征税权力归国家所有。第三,征税必须依法进行。税收由国家征收,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掌握税收的本质(1)税收的主体是国家(2)税收的客体是社会产品(3)税收是国家、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4)税收的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5)税收分配关系是社会整个生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税收的职能(掌握)(一)财政职能(收入职能)税收是各国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税收的财政职能是税收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二)经济职能(调节职能)(三)监督职能第二节税收原则一、税收原则概述(一)税收原则的概念税收原则
34、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税收关系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二)制定税收原则的依据政府公共职能;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三)税收原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税收原则理论起源于17世纪。税收原则威廉配第:最早提出税收原则一词公平、简便、节省亚当斯密:第一个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人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瓦格纳财政政策原则具体包括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具体包括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又称为社会正义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便利和节约原则。二、现代税收原则税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财政原则、经济原则、公平原则等解释具体内容1.财政原则税收
35、必须为国家筹集充足的财政资金,包括财政收入和税务行政两方面。(1)充裕原则;(2)弹性原则;(3)便利原则;(4)节约原则节省税务行政费用2.经济原则税制的建立应有利于保护国民经济,避免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应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1)配置原则税收活动必须有利于资源配置(2)效率原则(重要)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标准: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表现在税收上,即国家税收不应对经济行为产生干扰。第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3.公平原则税收负担应公平合理地分配于全
36、体社会成员之间(重要)即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在当代西方税收学界看来,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则。(1)普遍原则除特殊情况外,税收应由本国全体公民共同负担。(2)平等原则现代社会的公平原则主要是指平等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又称为“水平公平”,对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纳税人同等课税,即对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同等课税。纵向公平,又称为“垂直公平”。对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纳税人区别课税,即对支付能力不同者不等量课税。测量纳税人支付能力强弱的标准有:收入、财产和支出。收入是测定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最好的尺度。第五章商品劳务税制度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征税范围之间的关系。(一
37、)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具有实物形态,能够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有形资产分为有形动产和不动产。注意:有形动产、不动产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的分类。有形动产流动资产;不动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是能够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我国现在的流转税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涉及到的资产是有形动产。(二)劳务分为两类: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除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之外的劳务。有形动产、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动产、无形资产以及除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外的劳务,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关系整个图形代表我国商品和劳务税的征税范围
38、,其中有形动产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剩余的部分即不动产、无形资产和除加工、修理修配之外的劳务要征收营业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于少数消费品,在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次消费税。第一节增值税制一、增值税的概念(了解)以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掌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一)销售货物的规定1. 基本规定。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其中货物指的是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2. 视同销售货物的规定(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
39、;(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货物类型用途税务处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投资;分配;无偿赠送视同销售,所涉及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符合规定可以抵扣购买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不视同销售,所涉
40、及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已抵扣的;作进项税转出处理。投资;分配;无偿赠送视同销售,所涉及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符合规定可以抵扣(二)提供的应税劳务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三)混合销售行为1. 含义: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到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又涉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举例:王府井百货大楼在销售电脑的时候,送货上门,电脑属于有形动产,应征收增值税;送货上门属于运输服务,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所以这一行为涉及到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范围。2. 税务处理依据纳税人的主业判断是征增值税,还是征营业税。以纳增值税为主的纳税人的混合销售行为纳增值税;以纳营业税为主的纳税人的混合销
41、售行为纳营业税。应用举例:(1)国美电器销售电器的同时送货上门,为增值税的混合销售行为。(2)邮电通讯企业提供通讯服务的同时销售手机,为营业税的混合销售行为。3. 特殊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1)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六章所得税制度第一节企业所得税一、企业所得税的概念(了解)企业所得税:国家对我国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现行
42、企业所得税法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掌握)1. 基本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企业所得税实行法人所得税制。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 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划分(1)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单一具备原则。(2)非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了解机构、场所的范围。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
43、、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三、征税对象企业的各项所得。企业纳税义务居民企业:全面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有限纳税义务(1)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预提所得税3.所得来源地的确定原则(熟悉)所得类型所得来源的确定销售货物所得按照 交易活动发生地 确定提供劳务所得按照 劳务发生地 确定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按照 不动产所在地 确定动产按照 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 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按照 被投资企业所在地 确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 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 确定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个人的住所地确定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