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3873250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精品文档】第 10 页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

2、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

3、索和鉴别的方法。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催眠:似睡眠又实非

4、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感觉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知觉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

5、(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陈述性记忆:陈述性的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以用语言表达。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或多个序列联系动作,在同一瞬间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无法用语言表现。情境记忆:亲身经历

6、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去情境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知识的记忆。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直接印象。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情境依存记忆:环境上的相似有

7、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依存性记忆: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图式:心理网络结构,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点法(位置法):熟悉的地点与记忆材料建立关系,主要利用视觉表现。韵律法(口诀法):使用语音的韵律记忆材料。学习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变化而有所表现。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去独立发现。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

8、,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思维思维:以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直觉动作思维:依据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根据问题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活动。常规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9、维活动。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推理:一组具体事物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条件推理: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算法式:依据正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状态与目标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解决问题。目的分析法:目标与初始之间存在差异,认知差异,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小这个差异。爬山法:评价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增加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想象:头脑中已

10、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智力与能力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能力: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殊能力: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模仿能力:效仿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测量:智力测验: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心理测验:对心理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心理特质: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信度:

11、即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再测信度: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评分者信度: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信度: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效度:测量的有效性,即以各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应性程度。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预测效度: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动机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

12、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生理动机(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外在动机: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主导动机:行为多种动机驱使,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从属动机:行为中有些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社会性动机: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工作、交往。交往动机: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成就动机: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工作动机: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情绪

13、主观体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快乐: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愤怒:由于受到干扰而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恐惧: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悲哀: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道德感: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维,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在认知或活动中,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美感:根据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表情: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面部

14、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身体表情: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人格:人格:构成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气质:脾气禀性。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认知方式: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心理健康压力(应激):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情境。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15、。心理性压力源: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文化性压力源: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的变化,需要从新适应环境。挫折: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焦虑障碍:受不合现实、理想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广泛性焦虑: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强烈、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恐慌症:对一些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景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广场恐惧症:对露天空间的恐惧。社会恐惧症:通常在各种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焦虑。特殊恐惧症:对某种物体或

16、情景的恐惧。强迫症: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创伤后应激症: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其行为的意向性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在实践中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印象:对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印象整饰: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连续)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断续)混轮效应:根据好恶得出的,然后再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投射效应:假定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仁慈效应:在对他人的特

17、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与不好的评价。刻板效应:某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态度态度:对一定社会刺激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的心理反应倾向。社会行为社会促进: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其活动的完成,提高活动效率。社会堕化:群体一起完成工作时,群体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偏少的现象。结伴效应:一群人一起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社会干扰: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会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从众:在群

18、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服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侵犯行为:是在某些内部动机驱使下所发生的,造成他人心理和身体上伤害的。利他行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是抑制尽快情况下助人行为。去个体化: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被群体行动与目标所取代。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得到加强。非动机偏差: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即认知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动机性偏差(自利偏差):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自我自我图式:自己内在的关于世界或社

19、会某一方面的信念和情感集合。自我关联效应: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忆或回忆最多。自信: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我接受:对自己能否有基本承认、认可,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接受态度。自我价值:对自己的感觉、态度、认识和评价。自我效能:面对特定的任务或工作时,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自控行为:根据外在环境以及别人的反应(较高自控),或者根据自己内在感受(较低自控),来调节自己行为的程度。自我关注:对其内在自我关注的程度。自我概念与认知失调:行为与自我概念背离,产生不协调。角色: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概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社会化:儿童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

20、社会环境中的人具有的特征和价值。人际关系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人际沟通: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人际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以建立一定关系的倾向。团体的吸引力: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以及团体使其成员加入并保持成员身份的一种影响力。集体意识:特定团体范畴相联系的团体心理状态。定型思考:讨论决策时,团体成员的思路被纳入某种轨道或框架现象。角色规范:角色中所包含的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也包含着一定的权利。亲和动机:与他人结群

21、,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需要。人际反应:在交往中个体对活动状况的评价。人际关系: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心理关系。人口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所具有的各种特质的总和,其核心成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际距离:互相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个人空间:身体存在着的即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私密性: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方式、程度上也他人交换信息的心理需要。遗传: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成熟: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