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word精品文档1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3854107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word精品文档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word精品文档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word精品文档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word精品文档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精品文档】第 11 页从反离骚看扬雄对离骚的接受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王强镪 指导教师:多洛肯摘 要 扬雄的反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部敢于打破权威,提出自己的立场的作品。毋庸置疑,扬雄对离骚的接受是全面而深刻的,作为凭吊屈原而作的反离骚,后世对它褒贬不一,本文以反离骚为中介,探究扬雄对于屈原和离骚的态度,分析反离骚对离骚内容和手法的接受,梳理以及其接受后的反思,从而更好地了解离骚与反离骚之间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关键字 反离骚,离骚,扬雄,接受ABSTRACTCounter-Li Sao of Yang Xiong i

2、s China ancient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unusual several dares to break the authority, proposed own standpoint work.Without a doubt, raises male to Li Sao acceptance i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the achievement is grieved Counter-Li Sao, the later generation which Qu Yuan does has differ

3、ent opinions to it, this article take Counter-Li Sao as intermediary, inquired into raises male regarding Qu Yuan and Li Sao the manner, analyzes Counter-Li Sao to Li Sao the content and technique acceptance, combs as well as it accepts after the reconsidering, thus understood well Li Sao and Counte

4、r-Li Sao between inherits with the relations which creates again.Key words:Counter-Li Sao Li Sao Yang Xiong Accept引言(一)选题目的和意义“在古代文学史上,与尊崇经典的现象相对,也存在着反经典现象。可以说反经典与经典差不多具有同样丰富的表现形态,也有着几乎同样漫长的历史。”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文史哲,2010年第2期。扬雄写反离骚是需要些胆气的,可以说勇敢向权威发起挑战。如今,学术界对离骚的研究著述汗牛充栋,我们完全可以从反经典文本入手,探究经典著作,这不失为一种

5、新的研究思路。但如今将离骚与反离骚结合起来研究还比较稀少,本文主要通过借鉴历代先贤们的研究成果,从中选取一鳞一爪进行粗浅的分析论述。扬雄反离骚的写作目的是反对屈子某些行为的,为什么偏偏在汉代出现反离骚这样一个具有争议的存在?那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心理?故在这里,就反离骚折射出的思想文化价值问题进行探讨,特别就离骚与反离骚的对比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影响下,汉代人们独特的文化心态。(二)相关研究动态1.湖南大学郭建勋先生在扬雄及其之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学界对扬雄及其反离骚全盘否定有失偏颇,“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郭建勋,扬雄及其之在认识,求索,1989年第四期。,并指出三点

6、任务。认为扬雄的思想是对当时宗教化的僵死正统儒学的消极反抗,充满着反传统的叛逆精神。直至他晚年的作品如法言等,也“自有其异端的倾向”,贯穿着这种精神。因此,与朱熹等正统派相反,桓谭、王充、李赞等后代的异端思想家,对扬雄及其作品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中寻取他们反传统的武器,从而亦折射出扬雄异端思想的价值光辉。2.黄中模先生在扬雄的及其引起的论争一文中指出了古代一些文艺理论家对扬雄的反离骚的论争。指出历代文艺理论家,在围绕着评价屈原问题进行论争的同时,也对扬雄评骚发表了不同意见。其中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观点,既攻击屈原作品的基本内容,也反对和责骂扬雄,以李赞为代表的文艺理论家,敢于突破儒家的思想偏见

7、,既正确评价了屈原,又大胆肯定了扬雄评骚的基本精神。这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长时期地进行论争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质是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的分歧,在评价屈原的论争中的反映。” 黄中模,扬雄的及其引起的论争,江汉论坛,1982年第6期.这说明扬雄与班固之评论屈原与离骚,无论在基本内容、道德原则和思想基础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对扬雄的评骚应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全盘否定。3.何根德在一个“反离骚”的文化现象 何根德,一个“反离骚”的文化现象,云梦学刊,1993年第1期。一文中,将反离骚的内涵扩大,把责难屈原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反离骚,的文化现象。认为“反离骚”的文化现象,与文人所处环境和个性精神有

8、直接关系,并分析评价其深厚复杂的文化涵蕴。上述诸位学者对反离骚的研究可谓清晰透辟,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汉代的时代精神,论及到离骚与反离骚的对比。本文主要结合前人观点,以扬雄对离骚的接受为基点,从反离骚这一主要作品入手,论述扬雄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一、扬雄对屈原的接受态度屈原的传播和接受在古典文学史上是个比较突出的话题。汉代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形成了以司马迁为首的尊屈派与班固为首的抑屈派。扬雄作为汉代重要的辞赋大家,弄清楚他对屈原与离骚的态度是我们认识和评价扬雄及其反离骚的关键,解决了此问题对于我们考察与了解汉代政治文化、文人心态及其骚体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指出的是,骚体赋之所以在

9、汉代如此风靡,与身为楚人的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莫大关系。他们身为南方人,耳濡目染楚地的文化传统、习俗方言,对楚辞拥有强大的心理认同感,这从上层建筑方面扩大了楚辞的影响力。扬雄对待屈原的态度是矛盾的,从文本表面上看,他对屈原的态度更多的是批判与诘问:尤其无法接受屈原投江自尽的行为,认为这是心胸狭窄之举;并且认为屈原入仕楚国如同披着美人的头发去向九戎兜售,想要获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对于楚王听信子椒、子兰的谗言,他责备屈原忽视问题的症候而没有及早发现?既然知道很多小人妒忌屈原的才干,屈原就不应该在他们面前展露“蛾眉”!他讽刺投江自刎的屈原不会得到圣明的舜帝的赏识,揭露屈原既辛勤寻找占卜的工具,却又不听从

10、灵氛吉占的矛盾,挖苦屈原口口声声说仰慕傅说,却又不像傅说那样行动。他想象屈原乘着缤纷的五彩祥云在昆仑山上空盘旋,天下风光尽收眼底的壮阔场面,质问他为什么非要在楚国这一颗树上吊死,奉劝他应该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扬雄看来,投入湍急的江水中是十分愚蠢的行为,文人要学会明哲保身,趋福避祸。当然,抛除掉批判和责备,反离骚中还隐隐渗透着作者对于宿命论的感叹,他写美丽的神龙平素藏在深渊,等到有五色云时才一飞冲天,可是若没有春风吹散云彩,谁能知道神龙的所在?在这里,他把屈原比作美丽的神龙,但时运不济,天道不开,遭受夏末初秋的寒霜摧残,过早地失去了他的荣光。他慨叹屈原遭受的一切是“固时命之所有” 蒋立甫,古文

11、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6页。,意思是命中注定的,带有一定悲天悯人的色彩。同时,扬雄对屈原也有肯定的评价,他用凤凰、骅骝、芙蓉等象征其高洁品质;所以,扬雄内心是偏爱屈原的,他不愿意接受屈原投江的事实,转而欲以一己之力改变现实,扬雄的“反”类似于女媭之“詈”,他敬佩屈子的不俗品格而又不理解投江的无辜行为,故而爱之深,恨之切。二、反离骚与离骚之比较(一)承接骚体赋反离骚外在承袭骚体,模仿离骚诗句,内蕴却重在“反”。以文本为基点出发,我们在反离骚中时时会发现离骚的影子。第一,反离骚在文体选择上承袭骚体。离骚开创性地运用了骚体,屈原放弃使用当时广泛流行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反

12、而大量使用带有楚地方言特色的“兮”字句;再加上长短相间的句式,使诗人郁邑侘傺的心态,天马行空的想象跃然纸上,诗歌的情感爆发与诗人的个性精神得以确立。同时屈原在继承楚国民间诗歌、祭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打破传统诗歌的路数,自成一家,加之文人“不遇”心态的强烈共鸣,备受后人推崇。因而模拟之作层出不穷,例如扬雄的反离骚、广骚、畔牢愁。遗憾的是,广骚、畔牢愁如今均已失传,但反离骚留存至今,我们可以通过此篇来对比研究扬雄的拟骚作品。反离骚对离骚的模拟痕迹显而易见,反离骚全文50句,共用了49个“兮”字,唯有“资娵娃之珍髢,鬻九戎而索赖” 蒋立甫,古文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5页

13、。一句没有使用“兮”字,这极有可能是扬子有意而为之,周易系辞上云: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杨天才 张善文,周易,中华书局,2011年,第583页。,扬子可能以此来配合大衍之数。(二)借用词汇、语句扬雄在反离骚中大量借用离骚中的词汇、诗句,如“衿芰茄之绿衣兮,被芙蓉之朱裳”蒋立甫,古文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5页。来自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林家骊,楚辞,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2页。“知众嫭知嫉妒兮,何必飏累之蛾眉?”源自“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弃由、聃之所珍兮,蹠彭咸之所遗。”来自“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在句式上

14、除掉“兮”字,离骚多以六言为主,且多用对偶。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在变化中蕴含节奏,使得全诗错落有致,灵动生姿。反离骚同样以六言诗为主,间以七言,对偶手法运用也相当娴熟,如“衿芰茄之绿衣兮,被芙蓉之朱裳”、“卷薜芷与若蕙兮,临湘渊而投之;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三)开篇记家世第三,反离骚开篇方式也受到离骚极大影响。离骚开篇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不仅身为颛顼后裔,出身高贵,而且出生时辰也相当吉利,这些是先天的因素;加上父亲赐给他的“嘉名”和他对自己仪表的重视,后天条件更是不同凡俗。这不失为对自己的一种标榜,为屈

15、原的形象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大概是诗人想表现自己的不同凡响和一种使命感。既然诗人家世显赫、境遇非凡,因此就含有一种强烈的振兴家国的主观愿望。这种传统极大影响了后世文人,在他们的诗集、著作的序跋中往往标榜身世、展现奇遇,以抬高身价、自命不凡。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褚玉兰,史记新解,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5页。结合他在报任安书中“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其标榜自身之意,自不必多言。再如南朝的刘勰深爱离骚,在文心雕

16、龙中专设辨骚篇,来论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篇末不胜景仰地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他竟也在第五十篇序志中标榜自己七岁时“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三十岁后,夜梦“随仲尼而南行。”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第573页。 同样,扬雄也在反离骚中自叙家世,开篇即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蒋立甫,古文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5页。意思是扬雄的祖先和有周氏相亲连,始祖最初居住在汾水边上;宗谱记载的最早的祖宗是威灵的伯侨,流传下来便到了扬侯。扬雄家族虽然世世以农桑为业,但他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显赫身世,虽然到扬雄一脉家

17、族已流于末端,但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家族意识是值得我们品味的。(四)继承隐喻、象征手法反离骚继承了离骚的隐喻、象征手法,王逸在离骚经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曹顺庆,两汉文论译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400页。在反离骚中扬雄首先以“累”字隐喻屈原,如“纷累以其淟涊兮,暗累以其缤纷。”“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蒋立甫,古文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5页。全文共出现了11次“累”字,“累”字作为屈原的代称,隐含了作者对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8、、冤死湘渊的同情,道尽了楚国对屈原的负累。隐喻和象征是骚体赋的精华,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屈原在离骚中没有直接陈述事件发生的过程,而是采用“香草美人”的喻托,以江离、辟芷、秋兰、杜衡、蕙茝等香草来象征自己高洁傲岸的品质;以菉、葹等恶草象征子兰那些奸佞党人;用三次求女象征其对贤君美政的渴望,当然,三次求女的失败也意味着这一理想的破灭。后来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洛神赋,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等等无不受其熏染,失意文人用此手法表达自己高洁心志。在反离骚中,扬雄以神龙、圣哲、仲尼形象等类比屈子,用娵娃、芙蓉、凤凰、骅骝、若蕙等象征屈原的纯洁品质。相反地,以九戎、驾鹅、驴骡、众嫭等

19、丑陋形象与屈原作对比。如“凤凰翔于蓬陼兮,岂驾鹅之能捷!骋骅骝以曲囏兮,驴骡连蹇而齐足。”蒋立甫,古文辞类篆注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85页。三、扬雄对离骚接受的反思关于反离骚的创作动因,汉书扬雄传云:“(扬雄)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张烈主编,汉书注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34653472页。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洪兴祖、朱熹之所以对反离骚大加挞伐,其关注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作者扬雄身为王莽属臣,并献上剧秦美新为王莽歌功颂德,属于以人品来判断文品。扬雄并不

20、是一味地模拟,反离骚虽然在在形式、手法上模拟离骚,即采用骚体赋的形式,大量借用离骚中的词汇、诗句,且开篇自叙其家世渊源, 继承离骚的隐喻、象征手法。然而两篇的写作目的和思想主旨却迥然相异。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主要表达了屈原明君美政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彷徨,他高洁傲岸,不同奸佞党人同流合污,忠于自己祖国与人民,宁愿以死明志也决不苟且偷生。他亲眼目睹了楚国国势由盛转衰,虽多次进谏但都不为楚王所用,他空有一身本领而无处施展,其内心的绝望与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屈原是一位用生命歌唱的诗人,他把全部的情感倾注给祖国,直至生命燃烧殆尽。反离骚则显得更为理性,他缺少了离骚的激情与冲动。他对屈原的许多做法都表

21、示反对,针对屈原投江自沉他诘问屈原为何文章放逸潇洒而内心却如此狭隘? 之所以在汉代会产生扬雄这样的作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汉初由于秦末陈胜起义与楚汉之争,生产物资匮乏,百废待兴。面对这种国情,西汉文帝、景帝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贯彻其中的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著名的“萧规曹随”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行政特点,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身患重病,临终前向皇帝推荐曹参继任相国。萧何死后,曹参立刻上任,萧何在世时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做任何变动,而是全盘执行。他出任相国的3年里,没有提出任何建议和措施。在统治者如此的引导下,前汉文人一定会受到黄老思想影响,因此,我们研究西汉前期士人对离骚的接受

22、,哲学基础自然少不了 “道家”这个理论体系。经过几代的恢复,到汉武帝时,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发展,武帝采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决议,确定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儒学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用儒家的纲常伦理等标准评价屈子,是十分醒目的文化现象。扬雄对屈子的评价中体现了他的儒家文艺观。扬雄作为蜀中大儒,认为屈原自沉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应学会明哲保身,待时而动。贾谊在吊屈原赋中也不赞同他屈原投江,他认为如果皇帝自身昏聩,首先应学会保全自身,可以隐居不仕,远遁山林,贾太傅接受更多的是道家的思想。而扬雄用的是儒家的价值观,在他看来,知遇抑或贬谪都是自己的命运,其他人改变不了现实的残酷。即使楚王有错,也不能用

23、以死进谏的方式胁迫君王。也就是说,扬雄以儒家的价值观为基准,对离骚华丽的形式也有所批评。结语反离骚的艺术价值虽然远不如离骚,但可贵的是扬雄在模拟的基础上另创新意,从文本表面上看,他对屈原的态度更多的是批判与诘问:尤其无法接受屈原跳江自尽的行为;但其实在深层次的精神方面,扬雄对屈子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慨叹屈原时运不济。他对屈原的批判源于他对屈原的热爱,不忍心看到高行自洁的偶像因为一时之悟而陨落,因而像女媭一样想以批斗的方式点醒屈原。 扬雄在反离骚中对离骚的接受是相当明显的,他在形式、手法上模拟离骚,即采用骚体赋的形式,大量借用离骚中的词汇、诗句,且开篇自叙其家世渊源, 继承离骚的隐喻、象征手法。

24、在内容上,他为屈原的投江行为扼腕痛惜,但表现的形式不是温柔的凭吊、哀悼,转以强烈的反对。这其中蕴含着价值观的转变,根由在于黄老思想、儒家明哲保身思想在文人士子间的渗透。 然而屈原精神在汉代、甚至在当代文人心中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扬雄对屈原行为的批判也有其失察之处,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有时需要有人流血牺牲,点化人心,这就是屈原身上那种春秋战国时期独有的士大夫精神。他们身处战国时代,国家意识极其强烈,个人荣辱在国家兴亡面前微不足道,生活在天下一统的汉代的扬雄又怎能理解屈子的苦心和抑郁呢?参考文献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2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3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 聂石樵撰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6 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7 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8 郜积意经典的批判一西汉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9 张峰屹西汉文学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

2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3 龚鹏程汉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4 许结著汉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答 谢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我的论文终于定稿了,这也意味着我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霜寒染雪青松踞,幽风宿雨枯木疏。”这段充满回忆的历程,给我的大学生涯带来无限的激情和收获。虽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在这里,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多洛肯教授,为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和改进,没有他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多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然而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