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3852622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资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

2、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博大精深,是佛教论经中文字最为精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它和金刚经一样,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现在我们分段来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也是这部经典的总括,“般若”是梵语音译,就是无限、清净、圆满的,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使人彻底解脱的至高无上的智慧。“波罗蜜”就是度或到彼岸的意思。整个经题的大意是:引导我们到达幸福彼岸的至高无上的智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

3、度脱一切痛苦和灾难。这是本经的宗旨,指出了解脱痛苦的原理。 点击拖拽四角箭头放大图片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聚集总和之意。 色:佛家称物质为色; 受:处身于各种环境所产生的情绪; 想:摄取事物的影像而给它安立名称; 行: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中,色是物质的,其他则是精神的。它们都代表着“有”的一切,哲学中称为“存在”。从般若思想去看,人类的痛苦正是由于对“有”的迷惑和执着造成的,而正确认识存在便是解脱痛苦之源。如果说人类真有八万四千苦痛,那么佛便有八万四千法门。五蕴皆空有人要去参佛,但他的眼中没有安详! 经常有人在经受一些打击之后便万念俱灰

4、,自认为看破红尘、而后出家皈依三宝,仿佛出家入佛者皆是俗世的不如意者,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但以这种心态去理佛,便是刻意为之,是对世俗的另一种执着,是身皈心不皈,即使身在佛地,又怎么能够解脱呢? 佛法求缘,他只在你的心里。心有佛便“件件皆佛事,处处见佛陀”;心有佛,便会见佛法塞乎天地之间、充盈宇宙。 佛性靠悟,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一颗清净心、包容心,即使你敲穿一万个木鱼,仍将是在痛苦中挣扎。 归结起来,人生之苦无非有三:认识迷茫之苦,追求欲望之苦,心灵空悬之苦。 认识迷茫: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我们不能理解、不能认识,我们太过执着,最后竟失去了自己,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古希腊神庙的

5、门楣上就写着:认识你自己。 追求欲望:贪欲是人的恶源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占有、比较和竞争,使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越来越远地背离了幸福。 心灵空悬:人生仿佛永远都没有归属感,心灵仿佛永远没有最后地寄托,我们的心灵空悬者,灵魂无奈地飘荡者。 “五蕴皆空”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空无,而是说人们认识上的那种执着其实是一种空无。人们基于“色”之上的受想行识,往往执着于大小、美丑、好坏等等这些对立面的分辨,却忽视了这种二元对立的统一,忽视了事物总是向着自身的反面发展的,老子就说过:“反者道之动”。所以,人们执着“有”其实是“空”,因为世间万物本无所谓有或空,人们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上的分别,是一种“自性见

6、”的表现。比如要伐树造一所木房子,就房子而言是立、是有,就树而言却是破、是无,那么你说造一所房子是破还是立呢?是有还是无呢? 名家也有类似的思想,公孙龙的“坚白论”是典型的例子。一块石头,触着是坚的,看着是白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你不能说你看到了坚,触到了白。 所以,不执着于“有”,而认识到万物的缘起性,理解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以般若认识万事万物的相对性、必然性,以佛心理解万事万物的缘起性,才会超脱因执着于事物的对立而产生的痛苦、烦恼。 只有“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重

7、点讨论的内容之一。这句经文阐述了有与空的关系,说明了有空不二的道理。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法门代表着有的存在,在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中,有与空是对立的。但有和空又是相反相存的,是统一的,没有“空”,何言“有”?这种对立的存在在佛法中称“相待有”。 庄子逍遥游有着类似的精彩论述,没有斥鴳“翱翔蓬蒿之间”的渺小,怎见得鲲鹏“水击三千,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博大,在物的层面上它们有“小大之辨”,但在道的层面上却为“同一逍遥”。正如老子所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渺;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佛法还说“假名有”,是说事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假名安立,随着不

8、同的因缘安立不同的名称。如果说最初我们把“人”不叫人而叫“狗”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狗”了,可见我们被称作人或狗,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但即使“人”这个假名“空”了,但我们这个“色”(存在)还是“有”的,这正体现了有空不二的法门。金刚经中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可见,五蕴皆为空,也只有在空中才能理解五蕴之真谛,达到般若之境,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金刚经中说:“凡所有者,皆是虚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9、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段经文通过诸法为空,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流变不定。只有对此有深刻理解,才能达到无我的般若境界。 不生不灭:佛法将生灭分为三个层次。 1、一期生灭:是指有情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遇到的、是现实的。 2、刹那生灭:刹那是印度人衡量时间的极短单位。刹那生灭我们一般人是不能感知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我们必须要懂得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否则,刹那不灭,则事物永远不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说:“交臂非故”,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大期生灭:是说

10、生命延续不灭,而人的一生只是其中的一瞬。 理解了不生不灭,就会真正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理解痛苦、快乐乃至生活的全部。生命也仅仅是一瞬,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 不垢不净:万事本无所谓垢、净,仅是随人们的好恶而建立的一个概念,它和所有的二元对立因素一样都是相对的。万物情状因法缘而聚散,人们因个人的好恶而加之的这些相对因素都是虚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家的经典却精辟地诠释了“诸法皆空”的佛家真谛。不增不减:佛家讲轮回,所以增减并不局限于某个空间和时间,往事万物皆是缘聚缘散,缘增缘减,理解了这一点

11、,就会不因名利的增加和祸害的消减而心花怒放,也不因祸害的增加和名利的消减而痛苦不堪。有个例子说得好:划一个圈,圈内是你已知的,圈外是你无知的,但当这个圈越大时,你就会发现你所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越大。那么,是你的有知减少了呢,还是你的无知增加了呢? 所以,万事本无所谓生灭、垢净、增减。诸法皆空,认识到这一层,就会以超然的般若境界观照世界,才能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达到空无的清净状态,也才不致受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烦扰,进而超越自我乃至“坐忘”,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获得真正的幸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

12、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人生的问题很多,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佛家说的“生死大事”,哲学中称之为“终极关怀”。 这段经文开始从无明至老死,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十二个过程,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众生随着十二因缘的发展,由此故彼,致使有情生死轮回的延续往复。 佛家把影响命运的要素归结为三个:器、识、缘。 器即色,就人而言主要指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我们要善待它。要克制六根的过度享受,显然一个纵欲的人是很难提升自己的修养的,这叫“知止”。 识是见识、知识。人要修行,光有先天好的身器

13、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修悟,增加知识积累、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思想高度,从而有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刻意、不执着、不妄想,珍惜你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叫“知足”。 缘在佛家是因果,在俗世就是我们所处的各种环境,一个人的命运是时刻受到环境影响的,尤其是社会环境。今天的结果必定是由于昨天的原因,这就是缘。比如春种秋收,比如予人点滴、受之涌泉,所以佛家好施不是散而是聚,是缘聚。 怎么理解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缘呢?人在社会中境遇的好坏皆是有缘的。你生在了贫瘠的西北而不是富庶的江南,是由于你的父祖没有生活在那里,所谓“缘定三生”;你没有经过某个事件是由于你早生或晚生了若干年,所谓“生

14、不逢时”;别人对你不好时因为你没有对别人坦诚以待,这是“人缘”;别人升迁而你没有,时因为你当初就没有努力使自己具备这种条件(包括讨好领导),这叫“官运”;等等等等,这一切无不蕴含着缘。诸法有定,万事皆缘,要看到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是你自己修来的,那么该来的都要平静的接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甚至死亡也只是一期生灭的完结,而我们的生命却进入了大期生灭的不死轮回,这样以大智般若来观照世界、观照生命,就是“知皈”。 以上这些可以归结为:爱器消欲则知止而无忧,进识灭妄则知足而无怨,修缘泯心则知皈而无悔。 再说“苦集灭道”,这是佛教中的四谛法门。 苦谛:是有情生命的病状; 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

15、因; 灭谛:是由消除烦恼痛苦所证得的涅盘之道; 道谛:是说涅盘的证得需要修道。 我们遇事之所以烦恼、痛苦,就是因为太刻意、执着,如果能以般若去观照,便会发现这四谛法门也是无自性空,即“无苦集灭道”。 由于我们不能理解有空不二的道理,所以总是在一种有所求、有所得的状态中生活,当求无所得时便会烦恼、痛苦。但是要消除这种心态,却不能刻意而为,而是要在般若观照下自然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无欲则钢,既然“五蕴皆空”,自然“心无挂碍”,既然“心无挂碍”,自然“无有恐怖”。圣雄甘地有句名言:如果你还要收藏你的剑,那你就做不到真正的无畏!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时为了成

16、佛。如何成佛呢?经中说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在般若观照下,“从闻、思、修入解脱门”。六祖坛经里有句话:“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慧能参禅修佛的核心思想。 无念为宗:是说我们心在缘境时不起分别,不应执着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去认识事物,而应该超越事物的外在空相去认知其本真。正如金刚经里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 无相为体:“念”是能缘之心,“相”就是所缘之境。“无相为体”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要给事物强加一些外在的东西,要还事物以本来面目。一切诸法一切相,本来是清净空无的。 无住为本:诸法以无住为根本,一切事物都不

17、会凝住于自身的某个性质上固定不变。 理解了这些大乘思想,通过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修行,在般若观照下,才能使二入(理入,行入),知三味(定,正定,等持),无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空五蕴(色,受,想,行,识),净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从而到达禅心的境界、净土的归宿,进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就是达到至高无上的涅盘境界,顿悟成佛,得以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

18、。其实说佛、写佛本身已经背离了佛的本真,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心既是佛,在顿悟的那一刻,时空不住,前世、当下、来生融为一刹,彼岸就是此岸,就在脚下。佛就是你心灵那一刻美妙的感应!儒家说:人皆可以为舜尧,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道家说:道在屎溺中,佛家也说:件件皆佛事,处处见佛陀。 心经是至高无上的解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真谛,一声佛号一声心,去读经吧,它会让你烦扰的心平静下来,让你找到自己。 有个声音在你心中回荡: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人的内心变化无常。道家的鬼谷子有曰:“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皆可由口传达出

19、去,故,修道人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当说就闭上嘴巴,当你说你再说,说话,没有轮到你,你就不要轻易开口,轮到你了,你也要把握住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修道人的生活原则是活在当下,这是效法天地自然的修为,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同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著丝毫痕迹,自然的来,自然的去,自然的生,自然的死,这就是活在当下,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内心要保持清虚,修道人要管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要管好自己的心,心为内贼,耳目神经器官为外贼,不要被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欺骗了,心也不要胡思乱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不受师心的干扰吗?对于别人,我们可以应用纵横家的摆阖术,从对方的语言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分

20、析对方的内心。摆,就是进,阖就是退,前为开,后为合,在我们不清楚对方意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用摆刺探对方,让对方暴露自己,若对方欲说服我们的时候,我们又灵活的使用阖,让对方急冲冲、憨乎乎地把什么都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窥探他的内心,甚至一个人的坐姿、面部表情及眼神等等都可以反应他的内心世界,譬如一个人双手交叉抱住胸膛,面部流露出冷漠的神情,他一定对你产生了排挤或不信任的情绪!一般人,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表情,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文始真人关尹子告诉冲虚真人列子说:“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名声好似回响,行动好似影子,行

21、动可以很好的反应一个人的内心,观这个人的行动,就晓得这个人的智力,我们要多观察,多总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处站在人家的立场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可以获取他心通! 修道人,要管好自己,不要什么都暴露出来了,如何才能管好自己呢?两个字:平凡,做到极其平凡,处处都平凡,当为则为,不当为决不妄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水到渠成的。真正做到了平凡,在成功的过程中,别人不会去注意和怀疑你,成功了,别人也不会去夸奖你,这是与常人不同的行事原则,是真正的大智慧,是错锐解纷,还可获得巨大成功的大智慧!孙子老师在他的形篇点题了: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

22、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就是这样的平凡,就是这样的平常,最平凡的就是最高明的,最平凡的就是最真实的!老子老师也点题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真正的英雄即是如此,最真实的,最可靠的就隐藏在最平凡中,最高明的原来即是人们最瞧不起的,那可长可久的东西即是最平淡无奇的!山珍海味固然好吃,但最

23、离不开人的还是普普通通的一碗大白米饭,平凡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真正做到平凡,就成道了!老子老师又点题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去、去、去!就是一个去,赶快去掉!把一切妄想心和贪婪心都去掉,人生能够回归自然淳朴便是最大的幸福,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我看都懒得看,守住现实能够拥有的快快乐乐的活,即是人生最大福报!最现实的人生就在当下,最美好的人生就在最平凡中,抓住当下快乐的因素好好的活,就是禅!回归大自然,隐居山林,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脱离人世间的一切是非纷扰,无忧无虑的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读读书,打打坐,练练太极,在那一呼一吸之间感受大自然

24、的美妙,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道家隐士,或许是最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你的心里,它不需要你走向山野,只需你放下尘俗,活在当下就求到了! 孙子的兵法是道的兵法,禅的兵法,是道和禅的外用,最平凡的就是最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获得的总是比别人多,因为平凡,所以暴露的总是比别人少,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人要一天一天的长大,感情要时时刻刻的培养,钱也要一点一点的赚,什么都想赚,结果偏偏就是赚不到,什么都想要,结果偏偏就是什么都得不到,“为而败之,执而失之”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别人得到了,你也就得到了,你不要别人得到,别人也不会让你得到。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先让别人得到,然后再让自己也得到,总是

25、先让别人快乐,然后再让自己也快乐!你得到了,我也就得到了,你得不到,我也得不到,贱是贵的根基,后是先的根基,施舍是富有的根基,有高必有低,有上必有下,有大必有小,有难必有易,有多必有少是谓抱一! 守住现在所拥有的,顺其自然的发展,开开心心做个快乐禅!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治变,这个治变的核心就是在讲不易、变易的道理,变易是讲无常的道理,不易是讲万变不离其中,任凭如何变,但有一个是不变的,你只有把这个不变的找到,才能灵活应变,应用无穷,这样就得到道枢了,得道枢而得环中,我们就一直在那里转呼啦圈,生生不已,应变无方,好似那流水般,变动不居,因地成形,这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道体妙用了! 所以,你

26、读懂了孙子兵法,你也晓得说:进即是退,攻即是守,利即是害,得即是失,主动权即是被动权原来一切都是平等的,这就是找到了万象皆动,唯它不动的形而上之本体的原因啊! 要应用孙子兵法,首先把分别心去掉了,把师心自用建立的是非去掉,看一切都平等了,就不相对了,否则你们永远都还在相对中,还在相对中,就是瞎子聋子,就是见了金钱和女人就心痒的傻瓜,就治不来变,就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就是庸人自扰,这样就得不到孙子的真传! 孙子要我们做一个无事卑弱的人,要我们效法天地的德行,视战争为愚蠢之举,战为不得已,故以自然取胜,这就是东方道家的大智慧,不是野蛮血统的人可以学会的,他们没有这个神仙天赋! “当为则为,不当为决

27、不妄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水到渠成的。真正做到了平凡,在成功的过程中,别人不会去注意和怀疑你,成功了,别人也不会去夸奖你,这是与常人不同的行事原则,是真正的大智慧”。 一般人的境界是心随物转,因而起了分别心,形而下就是这样来的,分别出来的,人们又依此建立是非观念,各执一端,顽固不化,殊不知这个是非已经靠不住了,其实一切不平等本来都是平等的,从道体来看一切都是平等的,但常人不懂这个道理,非要人为分出是非好坏,并执著这个靠不住的是非来对待外界,所以人的行为就不合于自然,这样就露了痕迹,就不能制胜于无形,就不能达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境界,就是还没有掌握孙子兵法的髓,如此就不是我提倡的境界! 道可

28、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就是道体了,有就是用了,道体至虚,道用无穷,这就是天地能生能灭的道理了!所以,学兵之人不可执著名相,才能真空生妙有哉! “不妄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故孙子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个“立于不败之地”,就是看似“无为”之“为”;这个“不失敌之败”也有赖于在“有为”之前的“无所不为”。 孙子在虚实篇第六又曰:“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这个“制胜”就是在“有为”之前的“无所不为”! 在军事训练中常讲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也说的是战前早作努力,不要临时抱佛脚。 孙子十三篇就是以一个“势”贯通,此天地间变化之至理,道家讲势,佛家讲缘,来来去去一切都为空,进退得失皆为空! 无为是体之寂寥,无不为是用之无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虚心而为故能无不为,此以虚无为体,以因循为用之大成! 等悟了道家的道,一切就都清清楚楚了!孙子兵法就是在讲道用无穷!这无始无终的背后有一个化物主,找到并守住他,出世入世都可以应变无穷。所以佛教有念佛珠,我们道家也有一个类似的风藤,都是代表若循环之无端耳!一切本是无穷无尽的变化,相互为用,凡人不晓得心虚的道理,妄执假有为实,故就应变不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