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学》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资料大学教案.大学节选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疏通文意2、理解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加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目标。教学重点: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2、其明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小的方面的学习。)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指的是“句读”。)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二、知识积累1、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
3、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2、解题: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正音(先自由
4、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第(二至四)课时一、阅读第一段。思考:1、大学的主旨,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至善。解析:即: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
5、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所谓“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这是空想。区分“理想”与“空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叫“理想”,反之,不能实现的叫“空想”。“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为了实现这些宗旨,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目”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八目阅读,找出“八目”。板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内容研读“八目”间的关系以及谁最重要。 板
6、书:用文章中的原话证明。 社会属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 修身 自然属性格物致知意诚心正 “修身”正好处在人有自我提高向社会进入的关键过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可见“修身”在“八目”当中地位最重要,是枢纽,是承前启后。在没有弄清楚“八目”的关系之前,先明白下面几个问题:(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
7、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
8、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这二者是知识修养。“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这二者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
9、”: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所以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二、阅读第二段思考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思考: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学生自由谈)【小结】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
10、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三、阅读第三段思考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
11、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忧虑、嫉妒都会使心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先讨论大学里面的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
12、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小结: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
13、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四、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小结】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
14、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五、阅读第五段思考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
15、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小结】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
16、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
17、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六、阅读第六段思考1、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君子有絜矩之道。(2)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3)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4)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5)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不义
18、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七、总结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由学生自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