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品文档】第 7 页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1 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 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不仅由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更受人为的矿山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张卫东等1认为,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 较大的地质环境容量和良好的地质环境质量有利于矿业的正常生产, 脆弱的或恶化的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矿山正常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区大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 或崩塌、滑坡、泥石流原生灾害高发的山地地区,其开发活动触发和产生了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一方面是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另
2、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人为地质作用使其形成复杂化。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已成为影响和改变矿区地质环境的最活跃、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力, 成为加剧矿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催化剂”。徐友宁2提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亦称矿山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弃土堆渣的堆积作用等塑造了人工地貌景观, 改变了地应力的平衡和地表地球化学场等) ,它叠加在矿山原生地质环境上并且与原生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生矿山地质环境随矿业活动时间、强度而呈现复杂的、动态的变化。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类作为当代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
3、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并调查其空间分布,有利于因地制宜,有效地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评价、预测预报和保护治理等工作。武强3依据矿山存在问题的性质(不考虑工业灾害问题),将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为了“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五类。其中,“三废”问题分为固相废弃物,液相废弃物,气相废弃物污染3类;地面变形问题分为开采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地裂缝、崩塌、泥石流7类;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分为岩溶矿床和西北采煤保水问题2类;沙漠化则分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山
4、沙漠化和油田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2类。2.2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何芳等4在研究全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等因素的基础上,首次将影响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的区域划分为戈壁沙漠沙地区、平原盆地区、黄土高原区、中低山丘陵区、中高山地区、多年冻土区等6 大地质环境区,研究了各地质环境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特征:戈壁沙漠沙地区属生态环境脆弱区, 自然环境条件差, 矿业开发应防治的是土地沙化的加剧和水资源、植被资源的破坏;平原盆地区煤矿山的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泥石流、崩塌,金属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占用与破坏,非金属矿山的地面塌陷、景观资
5、源的破坏是区内的主要问题;黄土高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 水资源相对缺乏、植被稀疏、再生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开矿造成的水土流失、水环境破坏和污染、植被破坏及黄土边坡的崩塌、滑坡是开矿需要防治的主要问题;中低山丘陵区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 矿业开发活动强烈,煤矿山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均衡系统的破坏,金属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山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高山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切割强烈,是矿山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多发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区,也是土地占用与破坏、“三废”污染的严重区,因此中高山区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灾害和“三废”对水土环境的污染是要防治的主要问题;多年冻
6、土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属于较轻区, 这一带开矿主要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3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董永观等5研究发现,华东地区主要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有土地资源毁损和占用、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三种类型。华东地区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冶炼废渣等数量巨大, 长期堆放压占大量土地。该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具有时间的不均匀性(如6 7月梅雨季节, 滑坡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灾害的地域性(如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南丘陵山地, 采空塌陷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江西萍乡煤矿区),具有矿山地质灾害的共生性和矿产专属性(如煤矿区瓦斯爆炸、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华
7、东地区已经累计堆积50亿吨矿山固体废弃物。由于大气氧化和雨水浸泡, 对周围的水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华东地区矿山废水废液年排放量十分巨大, 各种类型矿山年排放废水废液总量达62 753.77万吨。重金属污染、矿业酸水危害已成为金属矿床开发产生的两大环境公害。 陈家彪等6对西南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有矿山企业21073个,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矿山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资源破坏问题也比较严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已影响和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南地区由于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煤炭以及硫、磷化工原料为特色, 加之矿产开发过程中很多矿山没有建尾矿库和沉淀池, 洗选厂建造亦很不规
8、范,因此污染问题相当突出。而在矿山地质灾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居多, 滑坡、崩塌次之。徐友宁等7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矿山不合理开发毁损土地巨大。矿山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废渣不合理堆放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加剧土地沙化程度。煤矿瓦斯爆炸频发, 社会影响极坏。部分地区“三废” 无组织排放严重污染矿区环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重视不够, 进展缓慢, 土地复垦率低, 初步估算不足5% 。贾伟光等8研究了东北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发现该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3个类型。东北地区的矿山每年剥离岩土约2.2-2.6亿吨,露天
9、矿坑及堆土(岩)场侵占了大片的山村(林)和农田。矿山井下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采空,地面发生大面积塌陷(沉陷)积水,致使大量良田废弃,村庄搬迁。据调查,东北平原地区,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0.2hm2。东北岩溶地区的煤、铁矿山,每年要排矿坑水近亿吨,绝大部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近30%经处理使用,其他都是自然排放。如某地多金属矿床排放酸性矿坑水,造成河水污染,鱼虾绝迹,水草不生,同时土壤物理性质变坏,造成农田污染,农作物生长受到损害。矿山排出大量矿渣及尾矿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及大气外,还经常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尾矿和矸石堆经常发生自燃放出有害的气体,污染大气。另外
10、,在尾矿和矸石堆中含有许多有害的干燥废渣物,随风吹到城市和居民区,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3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目前,矿山地区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我国近代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是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开始的。在20 世纪5080 年代,许多矿山开始逐渐开展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20 世纪70 年代,我国东部平原煤矿矿区零散的开展了一些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后的土地和水面用于建筑房屋、种植小麦和水稻、养鱼或栽藕等。1989 年国务院第19 号令土地复垦规定和1989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建国以来矿山废弃
11、地生态修复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的标志。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率不到1%,80 年代末期,生态修复率约为2%,到目前为止,生态修复率仍不到12%,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修复率9。3.1 生物修复 矿山土壤修复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3.1.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分解或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来吸收、超量积累、降解、固定、挥发及富集环境中污染物,实现部分或完全修复污染的一门环境污染原位治理技术。 Salt等10研究了利用金属累积植物清除土壤、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核素的环境治理技术,他们将金属污染的
12、植物修复作用方式归结为植物吸收、植物稳定作用和根滤作用。 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的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机质, 降低了根际土壤的pH 值。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氧含量、土壤通气性的调适, 将刺激根系附近微生物群体的发育, 使根际环境成为微生物作用的活跃区域。 Fernandez等11发现,在根际环境中金属元素可以得到富集 , 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增加, 从而提高植物对元素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 不管是植物吸收、挥发还是植物稳定、根滤作用, 植物本身的特性是决定污染治理效率的关键。因此, 寻找与筛选适宜的植物始终是植物修复研究的一项重要任
13、务。杨肖娥12通过营养液培养实验证明,东南景天是一种Zn超积累植物,其对生长介质中的Zn有很强的的忍耐能力,当生长介质中的Zn浓度高于240mg/L时,植株仍正常生长,其生物量与对照相没有显著差异,其地上部Zn含量及其积累量均随生长介质中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刘威等13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试验,发现并证实宝山堇菜是一种Cd超富集植物,但其生物量较小,需要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其生物量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刘秀梅等14在温室砂培盆栽条件下对铅锌尾矿区附近生长的6 种植物山野豌豆、草木樨、披碱草、酸模、紫苜蓿和羽叶鬼针草体内Pb 的含量与分布、重金属Pb 的迁移总量、根系的耐性指数做了研究,发现
14、羽叶鬼针草和酸模能够富集重金属Pb,可以作为先锋植物修复被Pb污染的土壤。魏树和等15通过盆栽模拟实验和小区实验,从20科54种杂草植物中筛选出Cd超累积植物龙葵。近年来,科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耐重金属污染植物物种的基因资源,超富集基因转入基因工程植物将会得到关注。3.1.2 动物修复 Curry在系统研究后,发现蚯蚓不仅改善了土壤的机构、透水性和通气性,其排出的粪便还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Butt等16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展了蚯蚓繁殖盒技术,将蚯蚓更好的应用到了废弃土壤的生态修复中。戈峰17在将蚯蚓用于德兴铜矿废弃地的修复研究中发现,蚯蚓不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还可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实现了
15、持续利用的目的。但动物修复需在植物修复获得一定成效后实施才可获得其效果。3.1.3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包括: 通过微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微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 微生物能通过氧化还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作用转化重金属,将有毒物质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物质。能够改变金属存在的氧化还原形态,随着金属价态的改变,金属的稳定性也随之变化。Charm等18在污水处理厂发现一种嗜硫酸盐细菌可以还原Cr6+为低毒的溶解度较小的Cr3+,从而降低水体中的重金属毒性。Barton 等19选用从浓度为
16、10 mmol/L Cr6+ ,Zn2+,Pb2+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菌种,发现该菌种能够将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还原为胶态Se,能将Pb2+转化为Pb,使胶态Se 与胶态Pb 不具毒性,且结构稳定。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固定主要有3种方式,即:胞外络合作用、胞外沉淀作用以及胞内积累。Beveridge 等20研究发现从芽孢杆菌上分离下来的细胞壁可以从溶液中螯合大量的金属元素,当将细胞壁放入含氯化金的水溶液中时,可在细胞壁上通过聚核作用形成微小晶体。生物矿化作用是指在生物的特定部位,在有机物质的控制或影响下,将离子态重金属离子转变为固相矿物。Fendler等21提出生物矿化作用是自然界广泛发生的一种作
17、用,它与地质上的矿化作用明显不同的是无机相的结晶严格受生物分泌的有机质的控制。Macaskie 等22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细菌Citrobacer 通过磷酸酶分泌大量磷酸氢根离子在细菌表面与重金属形成矿物。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植物根系对中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 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指在利用特殊植物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同时,往土壤中投加一定量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助于协同增强植物修复效果的现象。23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技术, 在国外矿山废弃地修复中有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具有协同作用的微生物肥料, 已在土壤
18、修复中得到工业化应用。除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肥料及复合菌肥技术以外, 内生菌根技术的应用, 也已取得较快的进展。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取得较多的实践性应用成果。3.2 物理修复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条件,物理修复措施可选用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等。为了使矿山塌陷区覆土具有适种性,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覆土的营养状况重金属污染及酸性污染是影响复垦区植被适种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重构是矿山复垦的核心内容,重构所用的物料既包括土壤和土壤母质,也包括各类岩石、矸石、粉煤灰、矿渣、低品位矿石等矿山废弃物,或者是其中两项或多项的混合物。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垦初期的“土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壤,真正具有
19、较高生产力的土壤。土壤剖面重构是土壤重构最基础的一部分。土壤剖面重构是指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和剥离、堆垫、贮存、回填等重构工艺,构造一个适宜土壤剖面发育和植被生长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介质和土壤物理环境。胡振琪等24提出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剖面重构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土壤剖面重构的原理与方法,为实现采矿与复垦一体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于君宝等25在抚顺矿区矸石回填复垦还田生态重建试验区,利用网格布点取样法采集不同覆土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不同覆土时间的土壤样品,对矿山复垦土壤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回填覆土后,营养元素含量在覆土初期恢复较快,覆土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呈
20、逐年递减趋势,施(培)肥植物吸收表层微生物活动强烈是覆土中营养元素含量上高下低的决定因素。矸石母质中的重金属元素不会影响覆土耕作层的适种性,外界输入是覆土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淋溶作用是重金属元素向下迁移的主导因素。从各种元素含量综合对比来看,选择混合土作为矿山复垦覆土较为理想。3.3 化学修复矿山废弃物堆场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灰烬、砂质、岩土等,这些物质都具有易腐蚀和分散的特点,使用化学改良剂可改善其理化性质。 Tordoff等26研究发现,对于碱性废弃地,宜采用FeSO4及硫酸氢盐等物质来改善。CaSO4H2O 可以将土壤中的钠离子替化成钙离子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从而增强土壤中水的渗透能力改善土
21、壤基质。对于酸性废弃地,可向土壤中投放生石灰或碳酸盐中和。重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仅次于硫化物,土壤中加入石灰可使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同时pH 值的升高,引发钙离子与重金属离子共沉淀现象,有效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性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富集。有机物例如木屑、堆肥、绿色垃圾、粪肥和有机污泥都能提高土壤的pH 值,并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Ye等27经过研究观测到在1 万m2 的土壤中施用80 t 以上的石灰,并配合使用100 t 的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的导电率、酸度和Pb、Zn 的有效性,能促进植物萌发,并使产量达到最大值。同时,含丰富N、P、K 和有机质,较强黏性
22、、持水性和保水性等物理性质的城市污泥,也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良好的填充物。4 3S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领域的应用3S技术是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可以实现对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3S技术可以真实地再现矿山的地形地貌特征,在矿区的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有这光明的前景。地理信息系统(GIS)向矿业领域的渗透以及GMS(Geo-science Modeling System)和GSIS(Geo-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的出现始于80年代后期
23、,以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为代表,陆续开发了如LYNX、MineMAP、MineSOFT、DATAMINE等一些代表性的矿山模拟和矿业应用软件系统。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吴立新等28开发了我国矿业领域第一个国产MGIS基础平台TT-MGIS2000,并在开滦集团唐山矿等矿山中投入使用。4.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3S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矿区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中。根据现有资料,最早将GIS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的是美国加利福利亚Menlo Park地质调查局的Earl E.Brabb,他于1986年应用GIS技术对美国加利福利亚San Mateo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研究。之后,新西兰学
24、者R .Soeters等将GIS 技术与遥感技术(RS)结合并应用于山地灾害分析与环境评价。法国的E .Leroi 等将遥感技术与GIS 技术应用于滑坡灾害制图工作。美国Mario Mejia -Navarro等人将GIS 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 利用GIS(主要是地理资源分析支持系统GRASS 软件)及工程数学模型建立了自然灾害及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 并应用在科罗拉多州的Glenwood Springs 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缓慢蠕动的地质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体的蠕动速率是小而稳定的,当突然增大时,则预示着灾害的即将到来。由于GPS技术的差分精度已经达到毫米级,
25、因而能够满足对蠕动灾害体监测的精度要求,目前已在滑坡、地面沉降、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GPS技术还可以对矿区历次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现场定位和测量,对遥感地质填图等进行实地验证,保证所获数据空间位置信息的准确性。RS可以获得矿区的光谱特征和遥感图像,通过处理与解译工作,可以更为准确地表现地质灾害的宏观及细部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其他地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光谱特征。GIS技术作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据集成的平台,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图形数据库,将各种地理要素叠置于电子地图上,并且与关系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相联系,将数据、文本、多媒体信息、图像图形集成于统一平台上,
26、进行空间定位与属性一体化管理,使信息可视化。在集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分析和模型,能够直观的显示地质灾害的范围、影响、具体细节等,为防灾救灾服务,使防灾减灾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决策科学化。294.2 矿区生态恢复3S技术有利于各类环境因子特别是植被因子的提取,它所包含的三维建模手段可以实现对矿山废弃地地形三维建模,从而获得人工调查手段所无法建立的研究签连续的地形状况,使得地质环境现状因子的提取更为简单准确,因此,它在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领域具有实践意义。3S技术可以在矿山生态监测好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获取要作用。RS可以从绿色植物具有显著的、独特的光谱特征中获取植被信息,GPS可以实时、快速、准确
27、地提供植被的空间位置,结合少量的实地调查,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增加必要的地理要素信息,通过GIS的综合分析,可以对矿区的植被类型、植物季相节律、植被演化等进行监测、分析,了解矿区植被演化的动态。在短时间内,掌握矿区内植被结构、环境特征、区系组成及其演变规律,从而降低矿山开发对植被的破坏。侯湖平等30以徐州城北矿区1987、1998和2008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发现该地区在1987-2008年间,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采矿造成农地塌陷, 地表积水, 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湿地等。廖程浩等31对利用RS和GIS对山西阳泉煤矿开采活动对矿区植被的影响
28、范围进行了研究,发现煤矿区周边的植被指数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增大的幅度与距离呈现对数曲线关系。从植被条件来看, 阳泉地区煤炭开采活动的影响范围是在煤矿生产区边缘往外500m的空间区域。丁克松32等利用RS和GIS对山东某煤矿区进行地表沉陷预计,用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得到了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位置、面积和损毁类型等信息。5 结论1. 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不仅由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更受人为的矿山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2.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为了“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五大类。
29、其中,华东地区主要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有土地资源毁损和占用、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三种类型;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矿山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资源破坏问题也比较严重;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矿山不合理开发毁损土地巨大;东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3个类型。3. 矿山生态环境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集中于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经济环保,但是生物量低,需要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辅助。微生物作用可以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4. 物理修复中,土壤剖面重构是土壤重构最基础的一部分,覆土的选择是矿山复垦成功的关键。5. 3S技术有利于各类环境因子的提取,可以真实地再现矿山的地形地貌特征,在矿区的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有这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