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精品文档】第 13 页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 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 (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 (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 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
2、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2、工业社会的教育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 (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二)教育学的创立 (3)研究方法:科学的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家及著作 :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
3、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 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
4、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功能 2、类型: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概述 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二、个体发展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1、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人口) 1.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2、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文化) 三、社会发展功能 3、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经济) 4、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政治) 2.社会发展的负向
5、功能:发展不协调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一致 (2)冲突,对立。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2.功能行动的发生 3.直接结果的产生:(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2)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 四、功能的实现 产品的输入 :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 2、教育功能的释放 两个环节 产品的利用第三章教育目的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 2、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2
6、)社会性和时代性类型及其功能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型教育目的3、基本类型 (2)终极性和发展性 (3)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的和外在的(范围划分) 4、功能:定向、调控、评价 1、基本依据:社会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二、教育目的的 选择与确立 2、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萨特,马斯洛等 (观点代表人物) 2)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涂尔干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社会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与超越;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3、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化与个性化;理性
7、与非理性;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 1、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76、P77 三、我国的 2、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4、教育目的实现理性把握 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处理各育的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含义及其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2、学制类型:双轨(纵向划分西欧)、单轨
8、(横向划分美国)、 二、现代学校教育 分支型(我国) 制度 3、现代学校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 制度的变革 双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各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三、我国现行学校 1、演变: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1902年 教育制度 第一个以法令形式推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1904年 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1922年 2、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形态:(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3、学校制度改革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学制多样化,满足青年选择和社会需要) 发展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向在职人员开放)第五章教
9、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 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社会作用(人类文化传递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才生产的承担者)一、教师 2)地位与作用:个体作用(职业内在价值的体现)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 3)基本特征:专业性职业、以教书育人为职责,要持续专业化 2、教师个体的 1)内涵:1.群体的专业发展专业性发展 2.个体的专业发展(理想的建立,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2)过程: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 3)途径: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10、自我教育,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专业 1)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素质职业与 2)角色:学习者,传授者,培育者,设计者,组织者、朋友,榜样。 角色形象 3)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1、学生本质特征: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主体性、有明显发展特征 二、学生 2、学生地位:社会地位 :权利(教育法)和义务(教育基本法) 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3、学生的发展 1)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重要条
11、件、学校生活质量重要指标、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2、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 三、师生关系 1)影响师生关系因素:老师、学生、环境 3、理想师生关系 2)理想师生关系特征 的建立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 广义: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 一、课程与 狭义:指一门学科。课程理论 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为代表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2、课程理论流派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
12、 2、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 的组织 3、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隐性教材和显性教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4、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5、课程评价:(1)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2)课程评价 ,学业评价与测量 (3)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科学实证主义教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 1、影响其变革的因素: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学生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 发展趋势 2、世界课程变革趋势 3、我国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定义: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
13、中,发展个体的智力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 一、教学与 3、当代教学 1)重视教师重视学生 2)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教学理论 变革趋势 3)重视认知重发展 4)重结果重过程 5)重视教法重学法 6)重继承重创新 4、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行为主义、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建构主义 1、特征:指导性,综合性,操作性,预演性,创造性2、教学设计程序:(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始到终应达到的目标 (4)方法方式呈现教材,提供指导(5)方法引起反应和反馈(6)科学
14、的测量和评价程序与模式 3、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二、 课堂教 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学设计 4、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基本内容 3、教学时间设计: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和方法 4、教学措施设计 5、教学评价设计 1、定义:P197/ 特征/依据 (1)复述策略; 陈述性知识 (2)精加工策略学策略:将新学习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
15、息三、课堂教学策略 2、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策略 (3)组织策略:整合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3、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讲授、对话、 指导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概述 概念:生活是指个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人活着就必然先生存着,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分类:(1)时间维度:“当下生活”,“过去生活”,“将来的生活” (2)空间维度:“公共空间生活”和“私人空间生活”一、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2.生活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含义:学
16、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不仅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包括了学生身在其中的交往与理解。 3.学生生活 分类:环境划分:(1)家庭生活;(2)学校生活;(3)同辈群体生活;(4)社会文化生活 生活场景:(1)现实生活;(2)虚拟生活 规范性:(1)日常生活;(2)制度化生活1.生活环境差异 (1)原因:a.三重社会生活环境各有一套价值,规范,存在如何协调,适应的问题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b.社会生活经历常与学校生活经历发生矛盾,学生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2)类型:(状态)a.良好适应 b.不良适应:心理上表现为烦躁,焦虑,压抑,挫败感等多种心理问题 行为上表现为学生的失范行为。2.学生心理障碍的各
17、种表现 :(心理疾病和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退缩,焦虑,恐怖四种 类型: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 3.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表现:(1)校园暴力,欺辱现象(2)青少年色情犯罪(3)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比例高(4)新倾向吸食毒品,网络欺凌,不良手机短信的侵害(1)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原因:a.社会规范失控b.文化商品化c.城市化的影响d.价值观多元化e.人口流动影响二、学生的生活环境与 4.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2)学校教育的失误:a.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b.指导思想的偏差心理、行为规范 c.个别教师素质差 d.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薄弱(3)家
18、庭生活环境的问题 a.四过现象 b.教育真空现象(1)心理学解释:a.心理缺陷说b.挫折侵犯说5.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2)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a.差异交往说b.控制缺乏说c.失范说d.手段目标说 e.亚文化群理论 过程模式:a.标签轮b.韦伯的关于社会行为的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型,价值取向型,情感型,传统型)年龄和年级水平性别差异1.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态度(1)学生自身的特征对学校生活的态度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2)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三、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2.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1)学生的互动重要他人(2)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1)现状:考试,作业
19、量3.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2)影响: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影响国民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3)原因:环境因素(分流制教育制度和家庭)和个体身心因素。1.关于知识含义的探讨2.知识价值的探讨 四个阶段: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发展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3.生活经验4.终生教育与学会学习西方哲学的专向; (1)必然性 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提高师生生活的需要1.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理论上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 (2)可能性 教育本身即生活 实践上讲:学校生活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要遵循一些
20、规则,但也会把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体现于日常交往中。 重建教育观五、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重心的转移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概念:有一定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依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2、班级组织形成的三个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 3、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一、班级组织 (2)班级组织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和生生
21、之间联系的纽带,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开展班级活动 4、班级组织的功能 (1)社会化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1.班级组织建设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2.班级制度管理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班级教学管理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班级活动管理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1.作用 2.责任 (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三、 班主
22、任工作 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 (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3) 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构建“开放、多纬、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 (2)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4.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3)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4)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5)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第十章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的的概念 1)教学活动作用划分为:诊断性、形成性、综合性评价 2、学生评价 相对评价法一、 学生评价概述 的类型 2)评价标准划分为:绝对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3、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导向、发展、
23、管理 4、学生评价理论与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实践的当代走向 (2)以质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1、认知学习的评价 二、学生学业评价 (1)口头语言表达技能 2、技能学习的评价 (2)实验操作技能 (3)动作技能 形成的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3、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1)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 应注意的问题 2)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 3)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三、学生品德评价 1、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 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2、常用的方
24、法: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操行计量评定 意义 (1)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2)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基本原则: 导向性,发展性,公平性,多样性,可行性 内容和方法 内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方法: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结果由等级性与写实性文字描述表达,辅之以实证材料。已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教育研究意识 1、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具备的素养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掌握教育学教学的基本方法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1)有
25、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教师即研究者 2、教育研究的意义(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改进教育的研究与解释教育的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与理论工作者研究间的区别) 1. 特点 置身教育之中与置身教育之外的教育研究 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2.意义: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行动研究 以推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进为目的,让教师理解在自己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多种要素的含义,是自身的实践更具理性特征。 3. 过程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26、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实践尝试行动策略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归纳总结 1、调查法:问卷和访谈三、教师教育研究 2、观察法: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观察 的基本方法 3、个案研究: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剖析的研究方法 4、收集研究资料: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实际资料的收集 5、研究结果的表达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1、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工业化时代 ) 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各国教育改革一、世纪回顾 2、二战后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加大教育投资,教育规模扩大,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三、当今世界教育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转变 思潮的宏观演变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1.全民教育四、21世纪教育 2.教育民主化 发展的趋势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全球化5.教育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