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复习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毒理学-复习汇总.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_ 毒理学复习提纲整理1.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2、。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排泄:指外源化学物被排出机体外的过程。分布: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毒物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
3、适合于相反应的底物。相反应: 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首过效应:外源化学物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毒效应谱:化学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血管活性胺:对动物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影响的外源多胺。(机体)防御功能: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自身免疫:对自身构成成分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碱基类似物:其分子结构和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的一种化学物质。诱变剂: 凡是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或根本的改变,使其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达到自然水平以上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
4、直接诱变剂: 化学物原型或其化学水解产物就可以引起生物体的突变。染色体畸变:由于染色体或染色体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化学致癌: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共致癌作用:同时接触或先后接触两种或多种致癌物,致癌作用有时可增强,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被称为共致癌作用或协同致癌作用。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是鉴定化学致癌物的标准体内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确证动物致癌物的经典方法,较为可靠。遗传毒理学: 研究环境因素对机体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作用,阐明遗传毒性对机体健康的后果及其作用机制,为防止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增加生物的
5、遗传负荷,保护生态平衡和人体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毒理学分支学科。生殖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试验。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来化合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当接触某种化学毒物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接近或略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水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
6、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安全性:指在一定接触水平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水平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相对安全概念。急性毒性试验: 指一次给予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短时间内动物所产生的急性反应,包括致死或非致死的指标参数。慢性毒性试验:在实验动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时期,用适当的方法和剂量给动物饲喂被检物质,观察其蓄积的毒性效果,有时可包括几代的试验。毒效应谱:化学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即引起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的生物学效应。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
7、环境介质(空气、土壤、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毒效学:研究化学物对机体的作用。毒动学:研究机体对化学物的作用。2、剂量-反应(效应)曲线答: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都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出一曲线。基本类型:(1)直线型: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强,并成正比关系。在生物体内这种类型较少出现, (2)抛物线形:剂量与反映称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反应的强度也增高,且最初增高急速,随后变得缓慢,以致曲线先陡峭后平缓,而呈抛物线形。 (3)
8、S形曲线对称S形曲线:当群体中的全部个体对某一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差异呈正态分布时,剂量与反映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称S形曲线。 非对称S形曲线:与对称S形曲线比较,该区现在靠近横坐标左侧的一端曲线由平缓转为陡峭的距离较短,而靠近右侧的一段曲线则伸展较长。他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在毒理学试验中,这种类型最常见。 (4)全或无反映 :这种现象仅在一个狭窄的剂量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为坡度较陡的线性-反应关系。3、LOAEL、NOAEL、NOEL答:LOAEL: 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
9、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NOAEL: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NOEL:未观察到的作用剂量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LD50和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关系答: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
10、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5、接触剂量、到达剂量、吸收剂量答:接触剂量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到达剂量又称靶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吸收剂量又称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6、毒效应谱的表现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
11、属于损害作用(毒效应),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7、生物膜及其功能答:(1)生物膜是指包围着每个细胞的细胞膜(cell membrane,也称质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2)生物膜功能:n一是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n二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n三是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n当然,生物膜也可能是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靶,如二氧化硅颗粒可以改变细胞膜蛋白的空间构象和脂质的流动性等。n膜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的毒作用及其机制。8、衍生毒物的类别答:衍生毒物可分为热解有机毒物、非热解毒物、油脂氧化物以及污染物反应产生的毒物等。 1、热解衍生毒物 (1)多环芳烃;
12、(2)诱变性杂环胺类;(3)油脂氧化产生的毒物 2、氨基酸的非热解衍生毒物 3、碱处理产生的毒物 加压胺类:其中以组胺和酪胺最重要。 4、自然衍生物 5、与污染物反应产生的毒物亚硝酸盐9、毒物的联合作用的类型及基本概念答: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前后相继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分类:1、相加作用:靶器官相同,1+1=2,指多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化学结构比较接近、或同系物、或毒作用靶器官相同、作用机理类似的化学物同时存在时,易发生相加作用。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多为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靶器官不同, 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
13、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3、协同作用:1+12, 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种化学物的单独作用之和。例如四氯化碳与乙醇对肝脏皆具有毒性,如同时进入机体,所引起的肝脏损害作用远比它们单独进入机体时为严重4、拮抗作用:1+12, 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例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性作用,但可明显增强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作用。 5、增强作用, 如果一种物质本身无毒性,但与另一有毒物质同时存在时可使该毒物的毒性增加,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potentiation)。例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性作用,但可明显增强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作用。 10.急性毒性上限参数
14、答:上限参数是以死亡为终点的毒性,包括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等。11.急性毒性下限参数答:下限参数是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的毒性,包括急性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等。12.简述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答:1、毒物动力学:外源化学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开始,经过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排泄过程,即是机体对化学物进行一系列处置的过程。2、毒动学和毒效学:毒动学和毒效学是在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两个侧面。13.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答:进入消化道内的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有机化学物分子以单纯扩散方式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层到达粘膜的血液中。14、 毒
15、物排泄的主要途径答:外源化学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从肾脏排到尿和肝脏经胆汁排到粪便中的途径,其他还有肺脏(呼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一、肾脏排泄 肾脏排泄机制主要有三种,即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再吸收。尿排泄是以上三种过程的总和,尿排泄=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再吸收二、肝胆排泄 进入肝脏实质细胞的外源化学物以及代谢后的结合产物,会被主动地转运到胆汁中,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肝胆排泄是具有一定分子量、水溶性强和一定程度的脂溶性外源化学物的主要途径。一般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和甘氨酸结合的分子量较大的外源化学物容易经肝胆排泄。肠肝循环的存在会使外源化学物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
16、延长,同时也经历更多的代谢变化。三、肺排泄 经呼吸道吸入的,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的气态外源化学物和经其他途径吸收的挥发性外源化学物(如四氯化碳)都会经肺排到肺泡腔内随呼气排泄。肺排泄的机制主要是单纯扩散方式。四、乳汁排泄 外源化学物主要以单纯扩散的方式“排泄”到乳汁中。由于乳汁富含脂肪并通常偏酸性(pH 6.57.0),所以脂溶性物质及弱碱性化学物容易在乳汁中浓集。已知有数十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可随乳汁排泄。五、其他排泄途径 外源化学物向汗液和唾液的排泄量较少。随汗液分泌排泄时可能引起皮肤的炎症。随唾液排泄时,会被吞咽到消化道重吸收。虽然汗液、唾液和毛发不是主要的排泄途径,但是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对外源
17、化学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检测,而且是无创性采样。15、 终毒物的概念及其种类答:终毒物是指外源化学物可直接与内源性靶分子反应并造成机体损害时的化学形态。终毒物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源化学物本身就是终毒物,如强酸,强碱,尼古丁,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和蛇毒等;二是外源化学物本身相对无毒性,经体内的代谢活化后,毒性增强,转为终毒物;三是外源化学物经某种代谢过程激发了内源性毒物的产生,如氧自由基爆发,脂质过氧化物大量蓄积等。16、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特点答:1.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 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3. 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4. 机
18、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17、影响外源化合物毒效应的因素答:一、外来因素:剂量、化学物性质、化合物化学结构与毒性、接触频数、接触途径、膳食因素、其他外来因素 二、内在因素:肠道吸收与屏障、毒物与血浆蛋白和组织结合、排除过程、肠道微生态、年龄与代谢能力、性别 三、毒物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增强作用18.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的原因答: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19、抗营
19、养物的概念及其种类答:能产生营养缺乏或干扰身体对营养素吸收利用的物质称为抗营养物。抗营养物可分为三类:(1)干扰蛋白质消化或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的物质(2)干扰矿物元素的吸收或代谢利用的一切物质(3)抗维生素:抗维生素是在一定条件下无论是非经口、经口或随食品中维生素一起摄入后能够引起或有可能引起相应维生素缺乏而表现出中毒症状的任何物质。20、食用动物肝脏的注意事项答:第一,要选择健康肝脏第二,对可食肝脏,食前必须彻底清除肝内毒物第三,要慎重食用,不可一次过量食用,或小量连续食用,防止过量维生素A中毒21、衍生毒物的概念及其种类答: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
20、形成的有毒物质。衍生毒物可分为热解有机毒物、非热解毒物、油脂氧化物以及污染物反应产生的毒物等。1、热解衍生毒物 (1)多环芳烃; (2)诱变性杂环胺类;(3)油脂氧化产生的毒物 2、氨基酸的非热解衍生毒物 3、碱处理产生的毒物 加压胺类:其中以组胺和酪胺最重要。4、自然衍生物 5、与污染物反应产生的毒物亚硝酸盐22、二噁英PCDD/Fs在环境中具有的共同特征答: PCDD/Fs在环境中具有以下4个共同特征:(1) 热稳定性:PCDD/Fs极其稳定,加热到800才降解,然而要大量破坏时温度需要超过1000。(2) 低挥发性:这些化合物的蒸汽压极低,因而除了气溶胶颗粒吸附外在大气中分布较少,而在地
21、面可以持续存在。(3) 脂溶性:极具亲脂性,辛烷/水的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极高(log Kow在6左右)。因而在食物链中, PCDD/Fs可以通过脂质发生转移和生物富积。(4) 环境中稳定性高:尽管紫外线可以很快破坏PCDD/Fs,但在大气中由于主要吸附于气溶胶颗粒而可以抵抗紫外线。一旦进入土壤,对理化因素和生物降解都具有抵抗作用,平均半衰期约为9年,因而可在环境中持续存在。23、兽药进入食品的途径答:进入食品的途径:1、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 通过口服、注射、局部用药等方法给药,药物由于残留动物体内而污染食品。2、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促进畜禽的生长、提高产肉量、产奶量或者
22、瘦肉率等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也是通过口服、注射、局部药等方法给药,药物由于残留动物体内而污染食品。3、在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 4、其他途径进入食品中的激素样物质 如洗涤剂、塑料和包装材料中的某些物质以及环境中有机氯杀虫剂、除草剂等通过食物链进入食品造成污染。24、食品毒理学实验的三个原则答:第一个原则,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第二个原则是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第三个原则,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25、对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应包括的三个步骤答:明确化学物质的毒效应。通过全面观察、准确检测
23、和综合分析,对接触化学毒物的个体和群体出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的有害效应以及剂量反应关系或剂量效应关系作出判断,确定机体出现的各种有害效应;根据在试验早期和最低剂量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确定毒效应的敏感指标,并依据指标出现变化的情况来确定阈剂量和或最大无作用剂量。根据阈剂量和或最大无作用剂量,对化学毒物的亚慢性毒性作出评价。26、外源化学物对细胞功能的干扰表现答:1、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2、代谢酶受抑制;3、干扰神经传导;4、干扰DNA和RNA的合成与功能;5、细胞膜损伤和细胞内Ca2稳态失调;6、细胞膜脂质过氧化;7、与大分子共价结合;8、光毒反应 27、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
24、的答: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对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4.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5.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6.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的差异,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28、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答:(一)器官发生期的胚
25、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发育中的胚胎对致畸作用的敏感期虽然主要在器官发生期,但在此期间,各种不同器官还各有特别敏感的时间。(二)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 1、剂量效应关系复杂的表现及原因(1)机体在器官形成期间,与具有发育毒性的化合物接触,可以出现畸形,但也可引起胚胎致死。(2)某种致畸物可以引起一定的畸形,但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并不出现同一类型畸形。(3)许多致畸物除具有致畸作用外,还有可能同时出现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而且不同表现还可以相互影响,又无一定规律。 2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最大无作用剂量与100%致畸剂量之间距离较小,一般相差1倍,曲线斜率也较大。往往100%致畸剂量
26、即可出现胚胎死亡,剂量再增加,即引起母体死亡。 (三)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 任何外来化合物的损害作用都存在物种以及个体差异,但在致畸作用中更较突出。同一致畸物在不同动物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畸作用,引起畸形的类型也不一致。29、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答:暴露于有关的致癌物;致癌物的代谢;致癌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启动阶段; DNA损伤修复、细胞死亡或存留以及异常的细胞克隆在组织中复制;异常克隆生长成可测量的癌前细胞灶促进阶段; 肿瘤生长并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发展阶段。30、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答:、致癌性的增强:同时接触或先后接触两种或多种致癌物,致癌作用有时可增强,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
27、用,被称为共致癌作用或协同致癌作用。二、致癌性的抑制:在许多动物试验中发现非致癌物与致癌物同时存在,可出现拮抗现象。多发生于非致癌物的化学结构与致癌物相似的情况下,特别是前者的剂量远较后者为高时尤易发生。拮抗作用的机理可能是:在靶器官中发生竞争性的取代; 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 三、营养因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维生素 四、宿主因素:物种、品系和器官特异性、年龄、性别和内分泌平衡31、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答:主要分析指标有:肿瘤发生率 ;多发性:是指一个动物出现多个肿瘤或一个器官出现多个肿瘤;潜伏期 32、二噁英的暴露分类答:人所受到的二噁英的暴露可分为普通暴露
28、、职业暴露与事故暴露。33、暴露量评估答:暴露量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或其他有关途径的暴露而可能进入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34、 遗传损伤的分类答:在遗传毒理学中可将遗传损伤分为三大类,即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组突变。35、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答:人类致癌物的确定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重复; 有剂量反应关系; 有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结果支持。36、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构成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1)免疫器官和组织(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结等)(2)免疫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3)免疫分子
29、:1)免疫球蛋白2)补体3)细胞因子:包括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4)HLA分子37、免疫器官的分类答:根据免疫器官的发生和作用不同,免疫器官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鸟类)或法氏囊类似器官;另一类是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与阑尾等。38、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现的三个方面答: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免疫抑制, 超敏反应及自身免疫(1)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包括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等(2)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与
30、免疫反应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表现为生理性防御效应。(3)自身免疫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抗原性失去免疫耐受性,导致自身免疫效应细胞和自身抗体产生,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39、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主要表现的三个方面答: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和监视功能。(1)防御功能是指病原体倾入机体后,通过各种屏障,包括呼吸道、消化道、血脑屏障及各种抗体补体所起的防御作用。(2)稳定功能是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清除衰
31、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从而保持机体的动态稳定。(3)监视功能是指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40.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答:1.反应的灵敏性:很多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剂量往往低于它们的一般毒性作用剂量。2.反应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免疫反应的双重性和作用的选择性。一种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可产生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两种效应,它取决于化学物质剂量大小、进入机体途径以及检测时间。很多外来化合物可能选择性地损伤免疫反应的一个方面或某个免疫细胞的亚类。41、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答: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它是一次性投较大剂量后观察动物的变化,观察期大约为周,从而判定动物的致死
32、量(LD)和半致死量( LD 50)。半致死量是指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投药量。如果投药量大于5000mg/kg,无死亡,可认为该品毒性较低,无需做致死量精确测定。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 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应该考虑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从Ames 试验或V79/HGPRT 基因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TK 基因突变试验或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中分别各选一项。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实验期在个月左右,检验该品的毒性对机体的重要器官或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繁殖和致畸实验。第四阶段:慢
33、性毒性实验:考查少量该品长期对机体的影响,确定最大无作用量(),一般以寿命较短敏感的动物的一生为一个试验阶段,如用大白鼠试验年、小白鼠试验1.5年。42、风险分析的构成部分答:风险分析分为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信息交流三个必要部分43、体外实验的优点和缺点答1、 体外试验的优点可做成复杂的互相作用的试验系统,如复合细胞培养等;较为快速和经济;需要较小量的受试化合物;产生较小量的有毒废物;可以利用人体细胞;减少整体动物的使用。2、体外试验的缺点体外到体内外推的问题。体外毒性试验难以预测慢性毒性。44、 体外试验系统答:(一) 脏器灌流:1. 肝脏灌流 ,2. 肠灌流 3. 膈肌-膈神经标本 (
34、二) 脏器切片(三) 原代细胞培养:1. 肝细胞原代培养 2. 巨噬细胞 3. 淋巴细胞 4. 脑细胞 5. 心肌细胞 (四) 细胞培养:1. 肾细胞 2. 胚胎细胞 (五) 组织匀浆(六) 亚细胞组分:1. 细胞膜 2. 微粒体 3. 线粒体(七) 酶45、转基因动物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特点(1) 可根据需要导入目的基因:毒理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揭示毒物危害的本质,我们可以筛选对毒物敏感的目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毒物的危害。 (2) 敏感性高:因为导入的外源基因对遗传损伤敏感性高,导入动物体内后其敏感性仍高,可在低剂量下检测,特别适宜于观察慢性低水平接触时的DNA损伤。(3) 结果真实可靠:因为转基因动物是一完整生命体系,繁殖多代后仍能带有目的基因,某些特性与人类接近,这就从根本上优于以前的体外检测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4) 可回收导入的基因:可从动物基因组中回收导入的基因以进行突变的精细研究,如测序、测定突变谱等。 (5) 节省实验开支:传统致癌试验一般需一年以上,以带有某种致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致癌试验3个月左右就能完成,而且比较敏感,因此可节省人力物力。随着科研用途转基因动物的商品化,这一检测体系必将日益推广。11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