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西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各项工作,布局开展了城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确保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是做好循环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指导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省要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循环经济为引
2、领,加快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估,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好目标迈进。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新形势一、发展现状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7年我省被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全省循环经济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两个发展时期,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典型模式,建立起了发展路径和保障体系,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
3、要作用。(一)取得的成效1、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颁布实施了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山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实施方案等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二是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印发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山西省煤矸石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十二五”专项规划山西省粉煤灰综合利用规划(2014-2020)等专项规划,分行业、分领域、分步骤地推
4、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有力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发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以及煤炭、发电、煤化工、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为后续开展循环经济运行绩效评价和循环经济认证奠定了基础。2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展开。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太原、晋城、长治、运城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市,太原、大同、晋中相继被列为国家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太原、大同、晋城相继被列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晋城市、县级孝义市被列入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名单,朔州市和浮山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
5、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晋城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晋中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甲醇汽车试点启动城市,阳泉市被列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试点城市,大同、运城、长治三市被列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朔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太原钢铁集团被列入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积极布局和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先后确定3批共186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基本形成“一市一园”“一县一企”循环经济试点局面。通过试点,全省循环经济理念广泛传播、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引领各行业、各领域、各个层面循环经济纵
6、深发展。在试点基础上,评选出5个县(市)、10个企业作为省级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优选出5个园区作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正在积极地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开展。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以“优先保证规模消纳、稳步推进高端利用”为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利用领域逐渐拓宽,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15年,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2%。煤矸石综合利用以低热值煤发电为主,“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核准开工低热值煤发电项目24个,总装机2199万千瓦,投产后每年可消耗煤矸石84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以生产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干混砂浆等建筑材料为
7、主要途径,年消纳粉煤灰2000多万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在水泥缓凝剂、石膏建材制品、路基回填材料等方面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年利用量约24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40%。4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政府引导支持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规范建立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分拣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培育了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龙头企业,太原、大同、晋城等国家级试点城市再生资源重点品种的回收率超过60%。以“适度规模、相对集中”为原则,选择有条件的设区城市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鼓励使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油脂、沼气、有机肥、饲料等,大同市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置项目(日处理餐厨废弃物能
8、力为100吨)已正式投产运行。坚持综合施策、以用促禁的政策导向,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多元化利用格局。2015年,秸秆利用量约160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45。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推动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传统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鼓励园区开展资源集成、能源集成、水系统集成、信息集成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现有园区开展增环补链项目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已成为我省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路径。5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以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为主攻方向,研发推
9、广了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资源替代、共生链接、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矿山绿色开采技术、保水采煤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熔渣非熔渣”气化炉技术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煤矸石制取铝硅多元复合新型材料、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制取氧化铝技术、工业窑炉用赤泥及粉煤灰耐火保温材料技术、绿色高性能水泥外加剂关键技术、煤矸石砖厂余热循环利用技术、铅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等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获得成功;烧结烟气脱硫富集SO2烟气制酸技术、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及喷涂料技术、钢渣超细粉技术、热熔矿渣生产纤维保温棉技术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得到应用推广;煤矿废热循环利
10、用技术开发及示范、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技术开发、3MW风力发电机组成套化技术及装备研究、非晶、纳米晶带材及制品研发等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取得阶段性进展。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开展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把粉煤灰、煤矸石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园区示范列入项目计划予以支持。一批循环经济研发项目已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得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6形成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起到了引领全省循
11、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晋城市依托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统筹考虑煤层气产、储、运、用平衡,形成生产与生活循环链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煤塔山工业园区以塔山矿井、同忻矿井为龙头,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链条,形成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全面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炭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潞安集团建设了煤焦、煤电、煤油、电化四大循环经济园区,形成煤基多联产、产品多元化为特点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推进绿色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形成内陆大型钢铁企业与省会城市和谐发展模式。(二)存在的问题。1政策措施和发展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我省已经
12、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并颁布了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但要把循环经济作为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的基本路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发展机制。亟需在区域、企业之间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约束机制,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需要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标识制度和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认证。更要持续加强循环经济考核评价,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措施和推进发展机制,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循环经济关键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仍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循环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热工及热能
13、转化,粉体材料以及资源高效转化等相关技术和学科建设较为滞后。在循环经济技术装备上,一些大型煤气化炉、甲醇反应器及催化材料、关键泵阀等零部件省内尚缺乏研发和制造技术。低热值煤发电是我省重要的循环经济推进领域,但煤炭清洁燃烧发电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省内百万千瓦级高参数、大容量超临界机组尚属空白。在煤炭延伸产业链方面,煤合成油技术尚需进一步突破、煤焦油深加工程度不足,成为延伸发展的屏障。城市和社会领域的循环经济技术仍需深度开发,城市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尚处于工程示范阶段,尚未得到推广应用。突破这些技术路径对循环经济的制约,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循环经济活力。3“循
14、环不经济”的困境。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趋同化、产品链条短、循环化改造成本高、部分技术应用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致使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时而存在“循环不经济”的现象。单纯追求“循环”而忽略了市场的承受能力,也导致了下游循环经济项目和产品同质化,如新型墙体材料、水泥等产业虽然较大地消纳了大宗废弃物,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了市场竞争,加之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落实“禁粘”不到位,致使建材领域一批循环经济企业效益下降;还有多数煤焦化工业园区整体化工产品回收设施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重叠、单一,缺乏多元化和深加工,优势资源的整体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再有一些循环经济项目存在初期投资大、短期见效慢、成本高、风
15、险大等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内部成本居高难下的经营发展困境,阻碍了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一些大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如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受国内、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影响较大,使部分项目经济可行性存在较大变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和规模化建设。二、面临的新形势(一)“绿色化”“低碳化”引领新型的能源革命。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国家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发展思路。能源革命强调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我省要紧抓“能源革命”这一战略机遇期,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
16、电能替代的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以构建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为引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型”转变,真正走出一条“黑色能源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二)经济新常态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多的领域和资源条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我省作为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
17、的国家级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深化改革,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主题,以循环经济为路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把循环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在经济新常态过程中创造新的增长极。(三)新空间战略加快循环经济拓展和合作。国家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等重大战略,我省要积极对接,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自身优势,创新合作机制体制,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为重点,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资源型省
18、份可持续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引进新型煤化工、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先进技术和产业,输出轨道交通、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优质产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使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促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互联网+”激发循环经济创新活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我省要积极发挥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互联
19、网+回收”的模式及路径,推动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间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搭建“互联网+”开放平台,加强与周边省市及其他国家在能源、装备制造、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交通建设和运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五)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引领循环经济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20、就是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优化自然生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追求的共同目标。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引领循环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我省要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路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以及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行动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省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全面贯
21、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为主线,坚持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切实加强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不断深化社会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循环经济示范模式,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转型之路。二、基本原则(一)减量优先、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相结合。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积极推进各类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化改造,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
22、产业耦合共生,提高资源产出率,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强化监管体系建设,防止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安全循环”。(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责权统一的协同管理机制,统一部署,有效推进各部门协同联动、政企协同合作、投资项目协同监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开放格局。(三)示范带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
23、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示范典型,推动循环经济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力争取得突破;坚持典型示范和点面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全省循环经济的布局,确保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改造存量、优化
24、增量,优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实现资源利用可循环、环境容量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五)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规划引领,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调动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三、发展目标(一)发展目标。按照“三年示范引领、五年全面覆盖”的工作部署,构建循
25、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循环经济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取得较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二)指标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的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以2015年为基期、预期到2020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值(见表2-1):表2-1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实际值2020年目标值5年累计备注1资源产出率元/吨1420*1800*-2能源产出率元/
26、吨6430*7500*-3水资源产出率元/吨17927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44-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内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195.25.16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2704.87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率%567519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30.55-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4580351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01005011 1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202551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47.16012.913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9263000-14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27.125022.8815公共交通工具中新能源
27、汽车比例%40905016SO2排放量万吨112.08-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内17NOX排放量万吨93.09-18氨氮排放量万吨5.04-19COD排放量万吨40.51-20烟尘排放量万吨65.43-21粉尘排放量万吨32.8-注:1、综合利用发电指煤矸石、煤泥、低浓度瓦斯、页岩气等低热值燃料发电。 2、*指标值为按照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评价内容解释中的口径计算的指标。16第三章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以循环发展为引领,加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促进资
28、源型产业一体化、循环化发展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绿色化、规模化发展,构筑循环经济新优势。一、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通过路径引领和开展产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企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一)构建煤电一体化循环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按照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国能煤炭2014571号)的要求,统筹煤炭资源条件、矿山地质环境、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科学规划煤炭开发利用规模,从生产源头实施减量化,并通过提高煤炭采出率,对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发挥煤炭资源的更大效用,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安全绿色开发和集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
29、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推进煤电一体化融合、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煤炭共伴生物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氮技术,开展颗粒物(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和规范全过程用煤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煤炭加工转化产品质量和能效标准,从根本上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煤电一体化循环及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模式见图3-1。煤炭开采矿井瓦斯煤矸石生活污水矿井水土地塌陷占压土地空气污染原煤煤层气原矿及煤气深加工矿产品型煤精煤废水深度处理综合利用利用提供社会煤炭行业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燃煤电厂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高载
30、能产业电力输出及煤炭行业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变废为宝电厂低热值煤气利用瓦斯煤层高载能产业电力输出及煤化工产品发电冶金化工新材料综合开发地下气化中煤煤泥煤矸石治理粉煤灰、脱硫石膏图3-1 煤电一体化循环及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模式煤炭产业相关产业下游产品建材综合利用煤基固废到202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矿山”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矿区取得重要进展。燃煤发电和低热值煤发电并举,大幅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能源消耗的比重。低阶煤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新型煤化工实现高效、环保、低耗发展。煤层气(瓦斯)综合利用率达到75%
31、以上,乏风瓦斯销毁和利用全面开展;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到320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0%,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60%。1循环路径。煤炭绿色生产。按照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和煤炭基地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按照绿色矿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煤矿,优化生产系统,实现装备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因地制宜开展充填式开采、保水式开采、采煤采气一体化、矿井水分类排放以及减轻地表沉陷的分类间歇开采、充填采矿法顶板管理等循环经济技术,不断
32、提升煤炭“绿色”开采水平。遵循矿区生态内在规律,科学编制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严格执行相关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指南,建立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煤炭洗选、配煤、型煤煤泥脱水干燥等技术,积极开展井下选煤厂建设和运营示范,加强现代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煤炭精细化加工配送。落实国家有关商品煤质量规定,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煤炭产、储、运清洁化。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加快提高煤炭分质利用和提质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合”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促进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加强各系统耦合集成。加快高硫
33、煤、低变质烟煤等劣质煤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增加掺烧比例或者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如水煤浆气化技术、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促进劣质煤可替代优质煤资源。优化褐煤资源开发,鼓励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利用效率。煤电一体深度融合。以建设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为导向,合理配置动力煤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资源承载力和产业布局合理、均衡发展,优先推进大容量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大力推广风冷、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实施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要达到或基本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排放标
34、准。鼓励以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或者以长期合同为纽带的煤电一体化。围绕大型煤电开发形成的“三废一沉”(废水、废气、废渣和采煤沉陷)进行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同时要统筹解决好资源枯竭矿区的环境修复、水系治理和采煤沉陷区搬迁等环境问题。优化提升现代高载能产业。延伸和完善传统产业链条,促进电力、煤炭与高载能的铝产业互动发展,加快电解铝产业短板的建设。发挥汽车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立足煤电能源优势,促进节能环保、清洁安全的电动汽车应用和产业发展。深入发展矿区循环经济。科学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等共伴生资源和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二次资源,不断提高产品附加
35、值和资源利用率。鼓励利用矸石、灰渣等对沉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治理和土地复垦,发展林业碳汇、生态农业等适宜产业。积极探索大型矿区园区化集中高效管理模式,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矿区循环经济园区,优化矿区内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构建煤炭耦合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低热值煤发电,构建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建材产业链;推进煤层气全浓度综合利用,构建煤层气燃料或发电,煤层气化学品等产业链;发挥煤电优势,加快发展电动汽车,构建新型的煤电车产业链。促进矿区资源闭合型循环经济建设,构建矿井水、煤层气、煤矸石、坑口电厂、生态修复的循环圈。2
36、重点领域。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坚持安全生产与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相统筹、煤矿瓦斯灾害治理与高效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全资源化利用。开展井上、井下联合抽采,通过煤炭规划区、准备区和生产区“三区联动立体式”的抽采方法实现煤层气(煤矿瓦斯)应抽尽抽,构建“采煤采气一体化、煤与瓦斯共采”的全方位立体化瓦斯抽采模式,提升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抽采规模。推进煤层气全浓度综合利用,煤层气采取集输、压缩(CNG)、液化(LNG)等方式,用于发电、民用、汽车、工业(燃料)等,积极推广使用瓦斯提纯、压缩及液化技术,煤矿抽采低浓度瓦斯以就地发电和民用为主,提高综合利用率;鼓励支持煤矿企业风排瓦斯的利用,
37、降低低浓度瓦斯直接排放。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及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继续并加大给予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查、抽采利用的企业在用地、价格调整、入(管)网、低浓度瓦斯发电和瓦斯发电上网、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煤矸石综合利用。以低热值煤发电为主,促进煤矸石大量化、高值化利用。大力提升煤矸石用于建材的技术水平,将符合建材原料要求的煤矸石用于烧结砖等建筑材料,促进煤矸石大掺量、规模化利用;将高岭土质煤矸石通过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生产造纸涂料级高岭土、煅烧超细高岭土及纳米级高纯细粉等产品,促进煤矸石差异化、精细化利用;将铝含量较高的煤矸石用于煅烧高岭土、高铝质耐火材料、陶瓷材料、建
38、筑材料、超细纤维保温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等方面,促进煤矸石高端化利用,打造煤矸石利用的升级版。相对于综合利用价值不高的煤矸石,用于填充采空区、充填塌陷区、筑基修路、煤矸石土地复垦等生态化处理,通过煤矸石生态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粉煤灰综合利用。提高粉煤灰应用于新型建材、超细粉煤灰、保温材料以及工程填筑等成熟路径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粉煤灰超细加工高品质建材产品,粉煤灰保温材料,高铝粉煤灰白炭黑/硅灰/稀土元素/亚微米、纳米硅钙填料等多种产品链条,科学合理地促进粉煤灰利用产业化。加快发展粉煤灰多用途、高附加值利用,在粉煤灰烧制陶粒、制微晶玻璃、制陶瓷纤维、提取硅、铝和稀有金属、合成沸石分子
39、筛、制备复合材料、生产陶瓷工业品等方面,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拓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应用领域。加大力度突破粉煤灰提取碳粉、玻璃微珠等高值产品技术、粉煤灰制备环保材料技术,开发高铝粉煤灰规模化生产氧化铝联产化工及建材产品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高铝粉煤灰低能耗冶炼硅铝合金技术,扩展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新型产业化途径。进一步优化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的技术路径,推广粉煤灰分选和粉磨等精细加工技术,粉煤灰筑高速公路路堤技术、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和少熟料粉煤灰胶凝材料技术、粉煤灰超细化及改性升级技术,促进粉煤灰大量化利用。适应全省低热值煤发电的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循环流化床低温燃烧特质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采用脱
40、碳技术进行粉煤灰分级,研究开发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超细处理技术,发展用于填礁筑坝的耐蚀性“海洋水泥”;推广适宜发展的硅钙板、保温材料、复合材料、粉煤灰纤维等中、高端化建材产品;探索深度开发地质聚合物以及其它胶凝材料等。电厂要在排灰端设置分类排灰系统,以促进粉煤灰分类排放和分级利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石膏晶须、高档模具、石膏粉、隔墙板等产品,加大脱硫石膏生产石膏砌块、干混砂浆等规模化利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喷涂料等新型建材产品,积极开展脱硫石膏用于改良盐碱地和生产肥料。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
41、材料,建设中试平台,加快成果转化。矿井水综合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和管控措施加强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把矿井水利用与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绿化、农田灌溉和生态用水有机结合,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问题。老矿井矿井水主要通过简单沉淀,全部用于井下消尘洒水和洗煤厂补充用水;新矿井要通过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井水处理站与矿井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对所排放的全部矿井水进行处理,优先选择矿井水作为水源用于煤炭洗选、井下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和绿化用水。新建坑口燃煤电厂、低热值煤电厂以及煤炭企业建设工业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矿井水作为供水水源方案。推广矿井水和工业外排污水(包括中水)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42、,处理后的水作为工矿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等。(二)打造流程循环和协同循环的冶金产业体系。冶金是重要的流程制造产业。按照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战略任务,要加快冶金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强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进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冶金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具备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物消纳和再资源化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新一代冶金流程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冶金生产流程CO、H2、CH4等煤气余热余能共同发电化工原料化工供热城市、社区中水机械装备汽车、家电冶炼尘泥有色冶炼渣化工 建材 化工 硫等副产物直接还原铁水泥/微细粉氧化锌硫酸镁加强型
43、材料石膏等硫酸、化肥磷肥、钾肥土壤调理剂脱硫剂提取有价金属有色建材农业废塑料废轮胎冶金产品废旧金属产业层面社会层面图3-2 流程循环和协同循环的冶金产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污水处理厂用户氢能源液氢流程循环和协同循环的冶金产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见图3-2。到2020年,实现产能总体规模适度、存量优化发展、品种差异化得到体现的冶金产业绿色发展升级版。联合焦化企业基本普及干熄焦。冶金产品的工序能耗、吨产品新水消耗达到国家准入生产条件的限额以下。钢铁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幅度提高赤泥、镁渣等资源综合利用率。1循环路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建设,严禁大矿小开、采富弃贫、
44、重采轻掘等破坏性开采。推广金属矿产充填开采、非金属溶浸采矿、矿石超细碎、大型浮选等高效采选及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中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的开发和合理利用,针对我省铝土矿品位较低的实际,重点改造应用地下铝土矿综采工艺设备、选矿设备,高效经济利用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继续开展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技术研究,形成经济合理的工艺技术,推进铝土矿资源替代。按循环经济要求推进冶金矿山整体开发,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冶金流程循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和指导冶金产业短流程和长流程的发展比例,积极扩展以日渐积累的社会金属、加工制造废金属等可循
45、环的金属存量,组合我省充裕的电力资源,加快建立废金属电炉连铸(热轧)的短流程冶金循环产业链,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和大幅度节能减排,加快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发展,为短流程冶炼提供更广的原料支持,大力开发废铝的高效分拣、高回收率熔炼、杂质元素分离及熔体净化等技术,获得高端再生铝产品,促进原生铝和循环铝共同发展,打造我省优势铝工业板块,促进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冶金长流程工艺优化,采用热轧、连铸、直接热熔加工以及高温熔渣直接产品化,降低工序能耗;加强烧结余热、转炉余热、加热炉余热蒸汽、炉渣余热等的回收利用,完善高炉炉顶余热发电、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发电,实现冶金能源转化过程中煤气、蒸汽等高效利用;推
46、广应用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新型竖窑煅烧、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优化富氧底吹炉炼铜等技术,实施冶金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改造,降低原材料物耗,减少排放。推进冶金生产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深度开发冶金渣、赤泥、污水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分解和提纯,提高金属元素的资源循环利用率;重点攻克赤泥、镁渣等资源化利用以及电解铝废槽内衬处理等技术,提高冶金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鼓励冶金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开发利用城市污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比例。构建跨界耦合的冶金协同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冶金产业与机械、焦化、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共生关系的协作产业链并协同推进副产物的高效利用。以冶金产业延伸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制造业,对冶金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灵巧设计,提升冶金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周期,构建起“冶金机械制造边角废料和废旧机械回收再生冶金产品”的循环链。以冶金废气、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