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教师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教师版 .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2020 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西城一模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 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 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 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
2、用相当长的时间, 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当然, 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
3、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 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 以及 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4、-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 - - - - - - - - - 2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
5、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 “疫” 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 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 伤寒杂病论 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 汉书 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
6、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 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 ,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接种“人痘” 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
7、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 - - - - - - - - - 3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材料三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 20世纪初, 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
8、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 “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 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
9、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 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在一定意义上, 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
10、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5 页 - - - - - - - - - 4 客观地说, 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 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 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烟
11、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6分)答:一、 (18 分)1 ( 3 分) A 2 (3 分) C 3 (3 分) B 4 (3 分) B 5 ( 6 分)答案要点: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
12、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评分标准:每点2 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 分。意思对即可。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5 页 - - - - - - - - - 5 延庆一模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材料一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
13、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 “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1 斗口。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柱子直径为6 斗口,柱高为58 斗口,那么只要确定1 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材份” 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
14、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9”和“ 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 。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 “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布局
15、都是长度方向为9间、宽度方向为5 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相距234 米,东西相距130 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这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B. 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C.数字“ 9” “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D.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材料二名师
16、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5 页 - - - - - - - - - 6 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 (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
17、。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
18、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 “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
19、毫无杂乱之感。(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2. 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3. 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B. 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C.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D.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材料三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
20、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南立面共有 11 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5 页 - - - - - - - - - 7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
21、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
22、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
23、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 )4. 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3 分)A. 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
24、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6 分)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5 页 - - - - - - - - - 8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 分。1. (3 分) D 3. ( 3 分) A 4. ( 3 分) D 2. (3 分)参考答案:背山面水(前水背山)、取正向心评分标准:第一个空格2 分,第一个空格如果答成:有山有水、山水和谐、依山傍水,等等,得1 分。第二个空格1 分。概括意思对即可。5. ( 6 分)紫禁城喜欢使用“九”
25、“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之尊,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 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应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答案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等。评分标准:一点2 分,答对三点满分。(只答背山面水、取正向心等现象,答对两个给1 分。 )平谷一模一、本大题共 6 小题, 共 21 分。阅读下面材料 , 完成 16 题。材料一据英国自然网站近日报道, 涵盖数千本期刊摘要与参考文献的大型科学数据库 Scopus,提供的热度最高的关键词“癌症” “区块链”和“大数据”都进入了 2
26、018 年科学家检索频率最高的词汇榜单。而谷歌新闻实验室也为自然统计了全球搜索热度最高的科学词汇,2018年搜索频率最高的5 大科学词汇都是简单的常数和公式, 譬如光速、圆的面积等。科学数据库 Scopus 同时提供了2017 年和 2018 年的词汇检索数据。按照Scopus词汇检索排名 , 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的都是同一个词“癌症” 。 而 2017年还没有入榜 ,2018 年新出现的词 , 则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科研界人员日益上升的关注点 , 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这两个词 2018 年进入了前 20 名。此外, “人工智能” (AI) 的排名也从 2017 年的第 13 位, 上
27、升至 2018 年第 4 位。另一个排名上升的是“大数据”一词, 从之前的第 6 位跃居第三。对此迪霍尔表示 ,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数据”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区块链是用来记录数字交易的数字化分布式账本, 随着这一技术风靡全球,“区块链”一词的热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 2017 年榜单第 19 位跃升至 2018年第 2 位。对此,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员吉荣弗拉纳甘认为 , 这一现象或许意味着 , 科研人员开始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而迪霍尔认为还有一种可能 , 即研究人员只是单纯地想要知道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区块链 ) 这个词非常火 , 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什么是区块链。
28、”这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些词汇或许还透露出一些周期性信息。弗拉纳甘表示, 新技术最开始发展迅速, 人们也激情澎湃 , 但总会慢慢趋向平静。 (取材于张梦然的相关文章 ) 1. 下列对“科学数据库Scopus”相关信息的理解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能够准确提供全球年度热搜关键词 B.常数和公式为 2018年 5大科学高频词C.“癌症”连续两年占据检索排名榜首 D. “区块链”首次进入词汇检索排名榜单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8
29、页,共 15 页 - - - - - - - - - 9 2. 下列对“科学家关注区块链技术”相关信息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区块链”的热度呈爆发式增长 B.希望能够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C.单纯地想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D.弗拉纳甘认为区块链会趋向平静材料二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 人类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 实现了“地球村”的理想, 并正在向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快速前进。现实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 正在被虚拟空间所替代。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生活轨迹与行为习惯, 成为存活在全新时空环境中的“新人类”。科学与技术不断突破 , 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
30、力。区块链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项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运用载体, 是最先由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提出的, 随后便发展成为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 , 即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的面目出现在网络上。近10 年来, 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 , 在媒体传播与商业行为的运作下, 大有“”的气势 , 在生产、管理、文娱、金融、能源、教育、医疗健康、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不断衍化翻新, 似乎“不谈区块链就有落伍掉队”之感。目前, 区块链已由“数字货币应用1.0 ”, 进化为“可编程智能合约2.0 ”, 并向 3.0 版迅速发展 , 出现了区块链自洽组织、区块链自洽公司等, 进入了“区块链大社会”阶段。毫
31、无疑问 , 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 具有安全、透明、抗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 , 得到网络时代人们的认可 , 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据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 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的跨国公司埃森哲(Accenture) 调查显示 ,2016 年区块链在经济领域获得了13.5%的使用率。运用方面也有一些新突破 , 如一些具有监管权的音乐机构, 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测试模型 , 用来征收版税和世界范围内的版权管理; 酒店经营者开发住宿区块链, 建立共享酒店平台 , 把酒店与客户利益绑定 , 解决了空置率难题 , 让客户分享酒店发展红利。专家认为 , 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
32、业的一个升级, 有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 : 如去中心化的特征 , 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 明显降低交易成本 , 提高了工作效率 ;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 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 可以获得服务者认同。 当然,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也不是很统一, 甚至还存在着误区 : 如绝对地认同区块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过度强调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保密性, 忽视金融领域的风险性等。这都影响了人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正确判断, 产生了一些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 取材于季良刚的相关文章 )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古诗 , 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B.春江水暖鸭先知 C.山雨欲来风满楼
33、D.铁马冰河入梦来4. 下列对“区块链”的解说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互联网技术下诞生的运用载体 B.是比特币电子货币的组成部分C.服务业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升级 D.可以完全防范金融领域的风险材料三全民阅读的推广使民众重拾读书的意义, 阅读热情一时高涨 , 但能否长期坚持, 阅读效果无法追溯。相比传统出版没有用户数据, 一本书卖出去后 , 无法追溯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的粗放型状态 , 应用区块链技术 , 搭建去中心化平台, 将民众的数字阅读频率、 阅读内容 , 按照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的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34、-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9 页,共 15 页 - - - - - - - - - 1 0数据结构 , 通过应用加密算法、 时间戳、树形结构、 共识机制和奖励机制 , 可根据阅读量的多少换算成相应积分, 根据积分多少给予奖励 , 激发读者阅读积极性 , 实现持续阅读、终生阅读。2007 年全民阅读报告显示 , 青年受访者比较偏好电子书阅读, 青年读者成为电子书阅读主力军 , 同样的 , 青年也愿意为电子阅读付费, 目前大众出版和数字出版结合的最好的是网络文学。 “连载阅读平台”作为全球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革新网络文学的全
35、新原创文学平台, 其首个目标是从网络文学领域切入, 用区块链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 以此为基础 , 逐步拓展到漫画、网剧等网络原创内容领域。对于全民参与度低的问题 , “连载阅读平台”以READ 为 Token,利用智能挖掘算法 , 根据创作者创作状况 (如更新稳定性、等级等)以及读者的评价 ( 打赏, 投票, 点赞, 点踩, 签到, 评分等 ) 来智能分配READ, 激励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参与社区的建设 , 整个过程有创作者的创作行为、 粉丝的投票等非平台因素决定, 规定公开、透明。区块链上时间戳能够证明版权归属, 一旦上线 , 无法篡改 , 由此解决以往原创内容领域版权不在作者手里、作者的
36、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 平台的抽成比例大、读者阅读成本高、 以及推荐制度、 结算制度、销售明细等不够透明等问题,同时亦可直接在线上完成相关版权交易。目前, 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正在质疑和争议中逐步更新, 全球各大企业纷纷进军区块链项目 , 关心数字阅读的先行者也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 为数字阅读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虽然区块链技术尚处初级阶段, 许多项目多处于概念阶段 , 应用场景有待挖掘 , 但也许与其技术相比 , 其思想带给人们的颠覆性, 对于打破传统中心化思想的束缚, 解决数字阅读面临的一些问题更有意义。( 取材于李倩的相关文章 ) 5. 下列对“区块链在电子阅读中的应用”的理
37、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能给予积分奖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一个目标是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C.时间戳能够证明版权归属且不得篡改 D.有助于降低阅读成本且使制度更透明6.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 , 简要说明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和遇到的问题。(6 分) 1. (3 分)C【解析】 【原文中“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的都是同一个词癌症”可知正确。 A.原文为“科学家检索频率最高的词汇榜单”;B.原文“谷歌新闻实验室也为自然统计” ,而非“数据库 Scopus” ;D.区块链 2017年排 19 位】2. (3 分)D 【解析】 【 “慢慢趋向平静”的不是区块链,而是人们的激情】3.
38、 (3 分)C 【解析】 【说明了区块链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势不可挡。尤其是前文提示: “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在媒体传播与商业行为的运作下”的气势,很明显,这里强调的是区块链概念的不断发酵给区块链在各行业中应用带来影响。A.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强调的急和快; B.反映天气变化; D.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4. (3 分)D【解析】 【文中说“甚至还存在着误区:忽视金融领域的风险性等” 】5. (3 分)B【解析】 【是“连载阅读平台”的首个目标,而不是“区块链在电子阅读中的应用”,一定要关注题干所问】6. (6 分) 【答案示例】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39、-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5 页 - - - - - - - - - 1 1原因: (答出任意三点得 3 分)(1)科研人员对“区块链”有较多的思考与研究(或“科研人员希望了解区块链,并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 ) (材料一第 5 段)(2)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区块链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激发人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区块链应运而生” ) (材料二第 1 段和第 2 段)(3)社会中大部分领域都涉及“区块链技术” ,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材
40、料二第2段末)(4)区块链技术给网络时代服务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具有许多优点(在材料二第 3 段“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具有安全、 透明、抗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及第4 段“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业的一个升级,有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如去中心化的特征,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明显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 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可以获得服务者认同”的基础上概括)(5)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实现全民阅读(或“打破传统中心化的思想,搭建去中心化平台,为数字阅读带来改变” ) (材料三末段)问题: (答出以下任意三点得3 分)(1)对于“区块
41、链”的含义可能存在模糊和未知(材料一第5 段)(2)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甚至存在着误区(材料二末段)(3)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可能会有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材料二末段)(4)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受到了质疑和争议(材料三末段首句)门头沟一模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 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
42、,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5 页 - - - - - - - - - 1 2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
43、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 ,但仍保留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 阿拉伯地区
44、。 茶叶传入后, 阿拉伯人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战” 。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
45、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英国有一句谚语说: “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日本人也常说: “早饮茶, 添福运。” 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 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 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 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
46、,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2 页,共 15 页 - - - - - - - - - 1 3 A. 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B. 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 “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 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
47、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 ”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早在汉代时期, 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 西欧甚至非洲。 唐代中后期, 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自宋代开始, 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 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北有丝绸
48、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 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十九世纪, 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 日本的茶道、
49、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 “以和为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50、- - - 第 13 页,共 15 页 - - - - - - - - - 1 4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 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 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 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