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总结 .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吉大大三免疫学总结第一章免疫系统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胸腺:是一个扁平的双叶器官,出现于胚胎发育的第9 周,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胸腺的主要功能 :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基质细胞主要包括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提供了T细胞发育和成熟所必需的微环境骨髓:是免疫器官, 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 (包括免疫细胞) 的共同祖先;是 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骨髓基质细胞为干细胞和 B细胞的发育提供微环境; 是再次体验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场所。造血
2、干细胞 :所有的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免疫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前往全身各处器官和组织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机体淋巴组织的 50% 存在于粘膜免疫系统;是分泌型IgA(SIgA) 的主要产生区域, 对于粘膜防卫至关重要; 是型 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 IgA;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 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脾脏中的免疫细胞主要有 T细胞(35% ),B细胞(55% )和巨噬细胞( 10% );是血液的主要滤器,脾中的巨噬细胞能有效的直接清除病原体及衰老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淋巴结:遍布全身
3、,通过淋巴管串联,通过淋巴循环与血液相连, 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其间往复流动;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 捕捉外源性物质并且为 T和 B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应答提供微环境(一)免疫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和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 :根据细胞的功能以及膜表面的标志将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 3个群;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之间不断循环,在抗原刺激下被活化后具有进入外周组织的能力;少数被活化的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性细胞T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应答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类群。主要的表面标志性分子是 CD2 、CD3 、CD4或 CD8 ,根据表面标志的不同又可
4、分为TH 、TC和 TD三个亚群;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片段的受体 TCRB淋巴细胞: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抗体的生成细胞;主要的标志性分子是CD19 、CD21 、CD40 ,根据表面标志的不同又可分为 B1和 B2两个亚群;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的受体BCRNK细胞:NK细胞是天然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细胞表面的标志性分子为CD56 和 CD16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NK细胞表面无 TCR 、BCR 结构,因此,NK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受抗原刺激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
5、节作用( 三)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有粘附玻璃及塑料表面的特性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吞噬消化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加工递呈抗原; 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损伤(四)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PC ),DC细胞表达高水平的 MHC 类分子,具有直接激活初始 T细胞能力,参与免疫应答调控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细胞因子四、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一)天然免疫 :任何生命有机体都具有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与生俱来的本领,称之为天然免疫哺乳动物的天然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1、屏障结构(皮肤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6、;2、效应分子(防卫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T细胞、B1细胞、NK T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识别特点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识别抗原种类和靶分子结构通常仅识别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特定组分( PAMP )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识别的特异性泛特异性,仅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高度特异性,同一微生物的不同抗原组分参与抗原识别的受体基因在胚系中编码TCR 和 BCR 基因存在重排(体细胞水平)抗原识别受体的分布广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
7、载高度特异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 :PAMP 指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 ,包括脂多糖(LPS )、磷壁酸( LTA)、肽聚糖( PGN )、甘露糖、葡聚糖、细菌 DNA 、双链 RNA 等, 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为病原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所必需 .模式识别受体 PRR : PRR 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 可识别一种或多种 PAMP 的识别分子。特点(与 TCR或 BCR 比较):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作用快速性几类重要的 PRR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BL )为分泌型 PRR
8、,在肝脏中合成, 作为急性期反应成分进入血液,可结合甘露糖,通过激活补体发挥作用;清道夫受体为膜结合型PRR ,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结合,调理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Toll 样受体 TLR :因该受体的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 同源而得名,已发现 11种 TLR 。是一类跨膜受体,通过识别并结合相应的 PAMP ,介导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捕获并参与病原微生物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及蛋白质的加工处理。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免疫;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
9、受(二)获得性免疫“获得性( adaptive) ”是指免疫系统在接触了抗原产生的只针对于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CR 和 BCR );获得性免疫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记忆性( Tm和 Bm)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 :1、免疫细胞( T淋巴细、B淋巴细胞) 2、免疫分子(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A)四、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异性免疫的三大特点:高度特异性;记忆性;识别“自己”和“非己”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的生理及病理表现:功能生理性反应(有利)病理性反应(有害)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超敏反应(过度)免疫性缺陷(不足)免疫自稳清除
10、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肿瘤发生,持续病毒感染Chapter 2: 抗原抗原 Ag是一类能被 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一)抗原的两种性质免疫原性 : 抗原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具体表现为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 (T、B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并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反应原性
11、: 抗原能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致敏淋巴细胞)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二) 抗原的免疫原性决定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是抗原自身的分子构成和理化性质,但也与宿主的遗传背景以及宿主本身的反应状态有关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物质自身因素 ,分子量大小:大于 4Kd; 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无免疫原性;空间结构:越稳定免疫原性越强;可降解性:越易降解免疫原性越强;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 2、异物性 :异物性是决定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的最关键因素,物体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差异程度越大,免疫原性越强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成分, 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结构,都是
12、免疫原性较强的自身抗原; 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 许多自身正常成分都可成为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通常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3 机体因素:遗传背景 (MHC 分子组成与结构);年龄和机体健康状态; 抗原进入机体途径和剂量;严禁静脉注射(三)抗原特异性抗原分子中存在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 这些化学基团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线性结构, 这些代表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被称为抗原决定基或表位,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性表位T细胞表位和 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被 T细胞抗原受体( TCR )识别的结构称为 T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被 B细胞抗原受体( BCR )和抗体分子识别的结构称为B细胞表位(四)交叉反应精选学习资
13、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不同抗原分子间有可能存在相同或极为相似的表位。由于抗原的异质性, 故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表位,而含有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则称为交叉抗原(五)抗原的分类根据产生方式分为 :天然抗原、 人工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合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根据抗原与宿主关系分为 :自身抗原、非己抗原根据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根据抗原性质分为 :完全抗原、 半抗原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和同种异型抗
14、原,自身抗原、异噬性抗原(六)半抗原 :能被 TCR 或 BCR (或抗体分子) 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多为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如二硝基苯甲酸(DNP )(七)超抗原 :超抗原是指那些同时能与 MHC 分子及 TCR 多肽链结合、 从而激活多克隆 T细胞的蛋白质大分子,超抗原只需极低的浓度 (110ug/ml) 即可激活 2% 20% 的 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八)免疫佐剂与抗原混合使用能够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反应强度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佐剂的种类:化合物:氢氧化铝、明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 、弗氏佐剂生物制剂:处理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细胞
15、因子、热休克蛋白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 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增强其抗原递呈的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称为抗原决定基。抗原结合价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更具表位的 结构特点 可分为:线性表位( T细胞或 B细胞)和构象性表位( B细胞)Chapter 3: 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免疫球蛋白 :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抗体:是能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16、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粘膜、唾液及乳汁中也有分布二、抗体分子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共价连接组成,根据氨基酸变换频率,分为可变区 V区(重链和轻链近 N端约 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 和 1/2)和恒定区 C区(轻链和重链除 V区以外的部分, 位于肽段羧基端, 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 分别占重链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轻链的 3/4 和 1/2),绞链区、结构域 ,其内有较多的脯氨酸 V 区变化主要集中在 6个(H和 L 链各 3
17、 个)由 61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区域内,称其为 超变区,该区域是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 而二者的结合又属于空间构象的互补结合, 因此又将该区域称为互补决定区CDR ,CDR 以外的 V区,其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 FR 。在木瓜蛋白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Fab和 Fc片段。四、抗体分子类别及亚类的特性抗体分子 IgH 链 C区之间的差异使它们的理化特性有所不同, 可以用血清学和电泳等方法加以鉴别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可分为五种类型 链IgA;链IgG;链IgD;链IgE;链IgM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可分为两种类型: 型和型抗体分子有两种存在方式 :可溶性抗体分子
18、、膜结合型抗体分子(可溶性抗体分子即体液中存在的抗体分子,膜结合型抗体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表面,作为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BCR ),执行抗原识别与信号转导的功能)IgG:含量最高,约占免疫球蛋白总数的75% 以上;半衰期最长;唯一能够穿过胎盘;多个(至少2个)IgG 分子能激活补体; 是发挥中和毒素作用的主要抗体类型;有四个亚型:IgG1-IgG4;人 IgG的重链( Ig)共有四种亚型IgM:体积最大,五聚体,由 J 链连接;激活补体能力最强;中和毒素,抗感染能力最强;只存在于血液中,防治败血症;有可溶性和膜型两种, 其中,可溶性 IgM以五聚体存在, 膜型 IgM以单体形式存在IgA
19、:有血清型和分泌型及膜型三种类型,血清型为单体结构,分泌型为二聚体结构;分泌型主要存在于粘膜、 眼泪及乳汁中, 是机体粘膜抗感染的重要成分; 膜型 IgA 参与 BCR 的组成;有两种亚型,IgA1 和 IgA2 IgD:了解最少; B细胞膜表面出现 IgD,标志着 B细胞发育成熟IgE:含量最少;借助其 CH2和 CH3结构域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表达高亲和力的IgE受体(FcR)结合,使上述的两类细胞处于致敏状态;抗寄生虫感染;参与过敏反应五、抗体分子的 Fc受体Fc 受体是指位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能与抗体分子Fc段结合的跨膜蛋白单位。 Fc受体是抗体分子发挥部分免疫学作用不可缺少的重
20、要结构分子I gG的 Fc 受体: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及 NK细胞表面,介导 NK细胞的 ADCC 效应及调理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IgE 的 Fc受体:是机体致敏并最终产生过敏反应的主要结构六、免疫球蛋白分子超家族 SFIg由同一个原祖基因衍生而来的并具有序列或者结构同源性的蛋白质分子的集合称为蛋白质分子超家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在机体内,存在许多与 Ig 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分子,将它们并入SFIg,该家族成员多为细胞膜表面活性分子,介导细胞间的接触及信号传导抗体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
21、结合抗原,中和毒素( V区);调理吞噬和 ADCC ;激活补体八、免疫球蛋白基因及其重排B细胞具有“一个细胞(克隆),一种受体(抗体)”的特点Ig 基因在基因组中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在B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 Ig 基因首先在 DNA 水平上重排Ig 基因簇中有 :V、D 、J 和 C4个基因片段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是指在免疫球蛋白分子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指编码重链和轻链的基因在 DNA 水平上发生重新组合, 这种发生在 DNA 水平而非一般在 RNA 水平上的重排是 B淋巴细胞所特有的。抗体类别转换的分子机制:抗体的类别转换 :在保证 V区(VDJ)不变的前提下
22、,通过与不同的C基因连接而改变抗体类型的现象, 抗体的类别转换并非随机发生的, 而是受 B细胞内外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肽的参与九、B细胞抗原受体 BCRBCR 主要由膜型 IgM和 IgD 分子,Ig /Ig 链构成,其中, IgM和 IgD 识别抗原分子, Ig/Ig 向 B细胞内传递信号。 BCR 还有一些辅助分子, 如 CD19 、CD21 、CD25 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起粘附和信号转导的作用十、单克隆抗体 (McAb):单克隆抗体由一个 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及其子代细胞所形成的克隆分泌产生的只针对某种抗原分子表面某一特定表位的纯抗体。单克隆抗体制备 :单一的
23、 B细胞克隆具有相同的性状; B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长期培养;骨髓瘤细胞不能分泌抗体,能长期培养;二者的融合细胞形成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又能连续传代培养杂交瘤细胞培养的关键 :HAT 选择培养基: H:次黄嘌呤A :氨基蝶呤T:胸腺嘧啶核苷; 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不能利用次黄嘌呤,因此在含HAT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B细胞虽能利用 H,但不能传代生长,因此,在HAT 培养基中能长期生长的只有杂交瘤细胞;在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腹水中含有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特点 :高特异性、高亲和性、便于连续大量生产、经济、高效价、类和亚类,型和
24、亚型均相同,高度均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抗原的精制;细胞发生、分化;细胞功能检测;抗原定位;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细胞分型鉴定基因工程抗体 :小分子抗体:主要含有 V区;双功能抗体:含有两种不同的V区;单链抗体;抗体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hapter 4: 补体系统一、生物级联反应体系血浆中的蛋白质分子至少组成四种重要的生物级联反应系统:1、凝血系统 :形成血栓 2、纤维蛋白酶溶解系统 :溶解血栓 3、缓激肽系统 :增加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4、补体系统:参与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杀伤生物级
25、联反应体系 是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又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 其本质是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蛋白质之间的连续酶促反应, 级联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含量极低且半衰期非常短,一般很容易被抑制或者灭活,所以此类反应能十分有效地被控制二、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 :C1-C9 ;B、D、P因子; MBL 、MASP补体调节蛋白可溶性调节成分: H 、I 因子;C1-INH;C4bp ;S蛋白;SP40/40(clusterin,簇集素)细胞膜表面: DAF ;MCP ;CD59 补体受体 : CR1-CR4 ;C5aR ;C3aR只有在某些激活物质的刺激下补体各成分才能依次被激活并最终发挥生物学效应激活物质
26、主要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补体激活共有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替代途径、 MBL 途径补体系统发生反应的过程可分为 两个阶段 :级联放大阶段 (激活阶段 )、裂解效应阶段三、 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激活物质:抗原 -抗体复合物; C反应蛋白; LPS ;某些病毒蛋白参与成分: C1-C9起始分子: C1q( 二) 、 补体活化的替代途径激活物质: 肽聚糖;LPS ;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细菌DNA参与成分: C3-C9;B 、D、P因子;起始分子: C3C3的降解: C3 存在自发水解的过程, 裂解产生的 C3b在液相中快速失活, 结合于自身细胞膜表面的
27、 C3b分子可被 DAF 、MCP 、CR1等调节蛋白灭活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的主要异同相同点:均需抗原存在;均有 C3的参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不同点:发生时间早晚不同;激活物质不同;参与成分不同;产生的C3和 C5转化酶不同;( 三) 补体活化的 MBL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是能与甘露糖苷特异性结合的钙离子依赖凝集素分子,其立体构象类似于 C1q分子甘露糖主要存在于真菌、病毒和不同种属的细菌以及寄生虫的表面,是PAMP 的一种MBL 与 MASP 形成复合体, MASP-2 与 C1复合
28、分子中的 C1s的氨基酸序列具有 40% 的同源性和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MASP-1 能直接裂解 C3形成 C3b ,MBL 途径对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有交叉促进作用( 四) 、补体激活的终末途径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均导致 C5转化酶(C4b2b3b和 C3bnBb ) 的产生,C5被裂解后产生的 C5b与 C6 ,C7 ,C8 C9依次结合,形成 C5b678(9)n 复合物,即攻膜复合体 MAC 三者特点与比较 :经典: 从激活物、 转化酶还有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旁路: 激活物质、转化酶、存在正反馈放大环、无需抗体激活。MBL :激活物质、除识别机制有别经典途径其余相同。与其他2 途径有交叉
29、作用,无需抗体。补体激活的终末途径: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均导致C5转化酶( C4b2b3b和 C3bnBb)的产生C5被裂解后产生的C5b与 C6 ,C7,C8 C9依次结合,形成C5b678(9)n 复合物,即攻膜复合体。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裂解)细胞、细菌(MAC )调理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过敏和炎症介质四、 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补体系统活化后的产物如 MAC ,2a,C3a ,C4a ,C5a如果不被及时灭活,会对机体造成“灾难性”损伤;作为一种级联反应体系,补体系统具有严格而准确的自我调节与平衡机制。( 一) 自身衰变的调节 :补体活化的产物如 C3b 、C4b等如果不及时与膜
30、表面结合, 就会迅速衰变,失去相应的活性( 二) 调节蛋白的调节1、经典途径和 MBP 途径的调节C1-INH的调节作用 :血清中的 C1-INH能够与处于活化状态的 C1r、C1s以及 MASP 结合,阻止它们发挥生物学效应; C1-INH缺陷患者常出现补体活性失控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粘膜水肿, 与之相关的疾病为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人类补体调节成分的编码基因主要位于人1号染色体上且它们之间相互连锁, 将它们称为补体基因簇 CGC ,由 CGC 编码的可溶性 C4结合蛋白、膜分子 CD46 、CD55 (补体衰变加速因子 DAF)和补体受体 CR1 等都对 C3转化酶的生成有抑制作用2、替代途
31、径的调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I 因子(Factor I) 能够将游离的或者复合物中的C3b和 C4b裂解为多个小片段; H因子与 C3b的亲和力是 B因子的 100倍以上,可同 B因子竞争结合 C3b ,阻止 C3bBb的生成,H因子是哺乳动物细胞避免补体损伤的“护身符”; H因子可辅助 I 因子的功能,协助其降解 C3bH因子必须与膜表面的唾液酸或者带阴电荷的多糖类结合才能发挥其灭活C3b的作用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膜表面都带有唾液酸糖蛋白,而大多数微生物没有丰富的唾液酸少数带有丰富唾液
32、酸的大肠杆菌K1菌株,则能够通过吸附 H因子逃避补体的攻击3、终末途径的调节CD59( 又称 S蛋白),可抑制补体活化的终末途径。 CD59首先与细胞膜表面的 C5b67复合物结合,再与 C8结合,从而干扰 C5b678的生成,还可通过与 C9分子直接结合而阻断 MAC 的组装补体调节的同源限制 :当靶细胞与补体来源于同一种属时, 补体的溶细胞效应通常会受到抑制, 这种现象称为补体效应的同源限制; CD46 、CD55 (DAF )、CD59和 CR1等对来自同一种属的补体分子具有抑制作用,被称为同源限制因子HRF ;HRF在保护自身组织细胞的完整性和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状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Ch
33、apter 5 :细胞因子 CK一、细胞因子概述细胞因子 , 是指由多种细胞 (特别是由免疫细胞 )在刺激因素存在下合成、 分泌的一类具有“激素样”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 免疫调节、 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二、细胞因子来源和分布 :免疫细胞是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 多数细胞因子是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分布于组织间质和体液;某些细胞因子可以跨膜分子形式表达于产生细胞的表面三、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 IL 、干扰素 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SF 、生长因子 GF 、趋化因子1、IL-1 :低浓度
34、起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时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全身,引起发热;IL-2 :泛生长因子;IL-3 :集落刺激因子活性; IL-4 :B细胞生长因子, 由 CD4T 细胞产生;IL-7 :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 IL-8 :具有趋化活性; IL-12 :NK细胞刺激因子2、IFN 根据与 IFN 受体作用的不同分为 I 型和 II 型I 型 IFN 主要包括 IFN-( 白细胞)、IFN-、和(成纤维细胞 ) ,主要生物学作用:( 1)抗病毒感染(2)增强 NK细胞的杀伤活性( 3)上调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 MHC I 类分子的表达II 型 IFN主要为 IFN,由 T细胞和 NK细胞产生,
35、抗病毒活性较弱,发挥免疫调节作用3、TNF :有 TNF- 和 TNF- 两型, TNF-主要由 LP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 主要由活化的 T细胞产生,二者在氨基酸序列上仅有28% 的同源性,但它们结合相同的受体,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在体外培养过程中,CSF能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在体外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具体根据 CSF 产生细胞的不同分成 G CSF 、M CSF 和 GM CSF 。此外,如 E
36、PO 和 SCF等也被归纳为此类别的细胞因子5、趋化因子均为小分子量的多肽( 810KD );均含有 4个 Cys的保守区域,可组成特征性的两个二硫键根据二硫键的位置将趋化因子分成两个家族,C XC和 CC四、细胞因子受体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某些细胞因子可以游离形式存在于体液中。细胞因子受体主要表达于膜表面;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具有负向调节作用CDR 分成五大类 :( 1)造血生和因子受体家族( 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3)TNF受体超家族( 4)PTK受体超家族( 5)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五、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共同特点 :由活化的细胞产生;低分子量的糖蛋白( 660KD );微量高效;分泌的
37、短时自限性;自分泌和旁分泌;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同效性、多效性、网络性;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且无MHC 限制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Chapter 6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和粘附分子(Ah分子)表面标志: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及传递信息的物质基础是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功能分子,即细胞表面标志。CD分子:即分化抗原,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在膜表面或者已经消失了的跨膜蛋白。它们能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鉴定。 CD分子在细胞的生长发育、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效应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CD1 :参与脂类分子的递呈。主
38、要分布于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面CD2 :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 E受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分布于 T淋巴细胞表面 CD2 功能: 1、作为绵羊红细胞受体,并与之相关的E花环实验,是鉴定 T淋巴细胞数目和比例的依据 2、作为 T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黏附分子( LFA-2),与 LFA-3相互作用,介导 T淋巴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的黏附。这种黏附是T淋巴细胞发挥功能的一个条件CD3 :是所有成熟 T淋巴细胞的一个鉴定分子;与TCR 组成复合物( TCR- CD3 复合物), CD3 主要作用是向 T淋巴细胞内传递活化信号,并且这种信号是T淋巴细胞活化所必需的第一
39、信号CD4&CD8:成熟的 T淋巴细胞由于表达 CD分子的不同分为 CD4阳性的 T淋巴细胞和 CD8阳性的 T淋巴细胞,即: CD3+CD4+CD8( 如:Th细胞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CD3+CD4CD8+ ( 如:Tc细胞)CD4 和 CD8 都具有 ITAMCD4 :位于 Th细胞表面,识别 MHC- 分子CD4 与 MHC- 分子结合后构象发生改变,向Th细胞内传递共受体信号,这种信号也是T淋巴细胞活化所必需的一个信号( HIV病毒专一性感染 CD
40、4 阳性的 T淋巴细胞( Th细胞)CD8 :表达于 Tc 细胞表面,识别 MHC- 分子, CD8与 MHC- 分子结合后向 Tc细胞内传递信号CD5 :根据 B淋巴细胞表面是否有 CD5分子的表达将 B淋巴细胞分为两类: CD5+ 即 B1 类细胞 CD5 即 B2 类细胞, B2类细胞具有记忆能力, B1类细胞不具有CD19 / CD21 :B淋巴细胞所特有,是所有成熟B淋巴细胞的一个鉴定分子CD28 :位于 Th细胞表面,与处于抗原递呈状态的细胞表面的B7结合,CD28 与 B7结合后向 Th细胞内传递 T淋巴细胞活化所必需的第二信号 (共刺激信号) ,B7位于 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
41、胞、 树突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为B7-1 ( CD80 ) 和 B7-2( CD86 )两类Chapter 7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基因复合体移植排斥反应发 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受者的免疫系统将供者提供的器官识别为外来的抗原,从而产生了免疫应答近交系小鼠 :又称纯系小鼠,是通过连续 20代以上同胞兄弟姊妹交配而育成,同一系内各个体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同源染色体都是纯体型同类系小鼠 : 应用两种纯系小鼠不断杂交和回交筛选而育成, 同一系内种个体的 MHC 结构有所不同,其他遗传背景完全一致,这种动物对研究MHC 非常重要移植排斥反应越强相容性越差;相容性越强移植排斥反应越弱引起移植排斥
42、反应的抗原称为 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又由于不同个体间的该抗原差异呈多样性,故又将其称为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编码这一抗原系统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HLA ,SLA等其实质为不同种属动物的 MHC 分子,都是由各自的 MHC 编码MHC 的遗传特点: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MHC 分子分为 I 和 II 两类, 二者均由一条 链和链非共价结合而成,在细胞表面两条链组装成共聚体MHC 分子包括三个功能单位 :抗原肽结合单位、 Ig 样单位、跨膜单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43、- - - - -第 1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MHC 分子的组织分布 :MHC I 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其表达量受一定因素影响而上调或下调; MHC II 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APC主要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上皮细胞、活化的T、B细胞等MHC 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单位抗体、TCR 、MHC 分子是特异性识别的三种主要分子MHC I 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是由 1和2组成的结构域MHC II 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是由 1 和 1组成的结构域抗原肽:不同的 MHC 分子所能结合的抗原肽具有不同的特点, 各种 MHC 分
44、子所结合的抗原肽在氨基酸序列上的特点称为抗原肽的基序, 每种 MHC 分子所结合的抗原肽均有其独特的基序; 决定基序特征的氨基酸残基称为 锚钉残基,该部位是抗原肽与 MHC 分子直接接触并结合的主要部位MHC 分子为抗原肽受体 :MHC 分子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依赖于它们所结合的抗原肽,一般受体不与其配体相结合,但 MHC 分子能与抗原肽结合后,十分稳定,不易脱离;MHC 分子能够与具有相同基序的多种抗原肽结合没有 MHC 分子,绝大部分免疫应答不能发生,这是免疫系统本身的作用方式决定的,TCR 只能识别由 MHC 递呈的抗原肽片段,这种作用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免疫应答的精确性蛋白质抗原的处
45、理与递呈MHC-I和 MHC II 类分子所结合的抗原肽来源有两个: 胞内合成(内源性)内源性( I 类)抗原递呈途径,内源性蛋白质分子在胞浆内被处理成抗原肽片段并通过MHC I 类分子递呈于细胞表面;胞外合成(外源性)外源性( II 类)抗原递呈途径,外源性蛋白质分子在APC 内被处理成抗原肽片段并通过 MHC II 类分子递呈于细胞表面内源性抗原递呈 :内源性抗原主要指细胞自身的功能和结构蛋白,也包括胞内合成的微生物 (如病毒)蛋白,转肽蛋白 TAP发挥重要作用外源性抗原递呈途径 :外源性抗原主要指细胞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抗原, 恒定链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原递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由A
46、PC 参与, MHC 及其编码的产生在抗原递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复杂的抗原递呈免疫细胞才能活化、增殖和分化,进而产生免疫应答超抗原的递呈能直接激活某些 T细胞或 B细胞克隆的物质, 主要由外源性 (细菌,如葡萄球菌分泌的肠毒素) 和内源性(病毒,主要为逆转录病毒) 的一些物质组成;普通的多肽抗原只能激活万分之一的T细胞,超抗原能使 520 个 T细胞中的一个被激活。 超抗原与 MHC 和 TCR 的外侧结合,超抗原与 T细胞的相互作用是非特异的,且为非 MHC 限制性,超抗原只能与 TCR的 V结合,只能激活带 V 的 T细胞递呈脂类和糖类抗原肽的 CD1分子:CD1分子主要表达于
47、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PC )表面,能结合并递呈糖脂成分,内源性和外源性脂类均能被CD1分子递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hapter 8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机体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表面标志 :即其膜表面分子,是 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 是鉴别和分离 T细胞的重要依据; 某些受体分子的表达障碍或缺失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缺失T细胞抗原受体(TCR) :TCR为 T细胞特异性的识别抗
48、原受体, 是所有 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TCR 与 CD3分子结合成 TCR CD3 复合物; CD3分子的 5 种肽链胞浆区均含有 ITAM基序,执行信号转导功能。根据 TCR的组成将 T细胞分为两类: 型 T细胞(TCR由和链组成)和 型 T细胞(TCR由和链组成); 链均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成熟T细胞 95% 以上表达TCR ,其余表达 TCRTCR 的多样性 :TCR的多样性类似于抗体分子; 链(相当于抗体的轻链)和 链(相当于抗体的重链)分别由 V-J-C 及 V-D-J-C 基因重排后所编码; 在 TCR 的 V区内同样存在超变区, 又称为互补决定区,该结构是与 MHC/ 抗
49、原肽直接接触的部位 与链编码基因座的 V基因片段较少,但有较丰富的连接多样性保守估计不同 T细胞的 TCR 差别达到 1017以上 TCR 庞大的多样性使得 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最大限度的与 MHC/ 抗原肽相匹配T细胞表面分子: T细胞抗原受体、 MHC 受体细胞因子受体: 参与调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IL-1R;IL-2R ;IL-4R ;IL-6R ;IL-7R 等)病毒受体 :CD4 是 HIV包膜蛋白 gp120的受体丝裂原受体 :ConA 、PHA 、PWM 可刺激 T细胞增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ymphocyte transforming test ):在体外检测
50、细胞免疫功能,可应用PHA 等刺激人外周血 T细胞,以观察 T细胞怎知程度。绵羊红细胞受体: CD2 ;E花环试验T细胞表面抗原MHC 抗原:MHC-II 类抗原可视为活化 T细胞的标志。分化抗原(CD抗原):活化的 T细胞可表达 MHC-II 类分子、CD25 (IL-2R) 、转铁蛋白受体(CD71 ) 、CD154 (CD40L )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根据 TCR构成不同:分为 型 T细胞和 型 T细胞根据 CD4 和 CD8 的有无:分成 CD4 T细胞和 CD8 T细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