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动物病毒学重点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动物病毒学重点知识点 .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为什么病毒必须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答:因为 :1 病毒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核糖体,故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2 由于病毒缺乏完整而又必须的酶 ,故必须借助细胞的某些酶才能复制;3 只有敏感细胞上才有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内生长繁殖。简述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答: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为:1 吸附 ,即病毒颗粒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病毒颗粒特异性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2穿入 ,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此即穿入 ;3 脱壳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核壳,病毒核酸随后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4 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2、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后,一方面表达与合成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方面进行复制合成子代病毒核酸;5 装配与释放 ,病毒核酸与壳体蛋白合成完毕后,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装配成熟为病毒颗粒(核衣壳 ),此即子代病毒体,然后子代病毒体以不同方式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到细胞外环境。简述病毒鉴定的基本原则。答:鉴定病毒的基本原则包括: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病毒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宿主范围及受染宿主的症状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理化性质如核酸的类型及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血清学反应加以鉴定。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几种? 答: (1)免疫方法检测标本中
3、抗原如IFA、 EIA 及放射免疫技术均可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的抗原。(2) 分子杂交检测病毒RNA 。(3)RT-PCR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流感病毒RNA, 并能进行病毒分型及分亚型。(4)免疫电镜技术。目前最常用的培养病毒的方法是细胞培养。根据细胞来源和性状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原代细胞:新鲜组织经胰酶消化后形成单细胞,加入培养液后37培养,数日可贴壁长成单层细胞,即为原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经胰酶消化后再传一次即为次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可用于多种病毒分离和疫苗的制备。但其来源不易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2)二倍体细胞: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外连续4050 代仍保持23 对染
4、色体的特点,故广泛用于病毒的分离和疫苗的制备。(3)传代细胞:是体外可以无限传代的细胞,来源于肿瘤细胞或细胞株传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株。传代细胞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研究,但不能用于疫苗的生产。流感病毒的分离:可采用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培养,因其具有血凝素,可收集鸡胚羊水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判定病毒是否生长;若阳性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其型别。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经常发生的抗原结构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称为抗原转变。抗原转变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为什么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
5、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快,其变异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 和(或) na 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 na 的主要抗原变化。单一位点突变就能改变表面蛋白的结构,因此也改变了它的抗原或免疫学特性,导致产生抗原性的变异体。而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粒子时,病毒的8 个基因组片段可以随机互相交换,发生基因重排。通过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性毒株。基因重排只发生于同类病毒之间,它不同于基因重组。从病原学角度解释发生口蹄疫后难以控制的原因。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部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病原
6、体有以下特点:a.有七个主型A、O、C、南非 1、2、3 型,亚洲1 型, 60 多个亚型,并不断发现新性的亚型。b.各型间抗原性不同不能交互免疫,各型之间相互免疫力差,防制困难。c.各型之间引起的临床症状完全相同。d.各亚型容易变异,一旦发生一个亚型可能重点暴发又暴发一个新亚型。e.该病毒毒力大,1g 水疱液和皮肤可感染108 个病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生命形态,寄生于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细胞中,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的微生物。复制( replicatio
7、n) :病毒感染敏感的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自我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核酸和子代病毒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病毒体,并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为复制。蛋白亚单位(Protein subunit) :指一条特殊折叠的多肽链,例如分子量为35kDa 的脊髓灰质炎病毒VP1蛋白 , 口蹄疫病毒 VP3 蛋白。结构单位(structure unit) (蛋白质亚基或原体protomer )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组件。壳粒( capsomer ) (形态单位morphological unit) :一定数目的结构单位以
8、特殊方式聚集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壳粒通常由5 个或 6 个原体聚集形成,分别称作五聚体和六聚体。衣壳( capsid ) :在病毒的结构组成中,包围着病毒核酸及其结合蛋白的蛋白质鞘,由许多原体以次级键结合形成,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由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侵染性:指将从病毒颗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抽提分离的病毒核酸导入敏感宿主细胞后,能够产生完整病毒体的现象。粘性末端(sticky ends) :某些线性双链核酸分子延伸出的5,或 3,单链末端。末端冗余(terminal redundancy) (末端重复) :基因组核酸分子两端存在的相同核苷酸序列,在
9、单链和双链DNA或 RNA病毒中均可能存在。倒转末端重复序列(倒转重复序列)(inserted repeats) :病毒基因组中核酸分子的每条单链DNA的两端所具有的自身互补的序列。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s): 某些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序列能够以二个或三个不同的框架阅读,产生2 种或 3 种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 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成熟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存在于病毒体中的酶。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 :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但并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10、吸附: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发生碰撞,病毒附着于细胞受体而引起的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侵入:病毒不可逆地吸附于细胞受体后,病毒以核酸或核衣壳或病毒颗粒等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细胞内吞:许多有囊膜或无囊膜的动物病毒的侵入方式。细胞膜先将病毒粒子包裹,再经膜内陷形成吞噬泡,吞噬泡与细胞器(溶酶体等)发生膜融合而释放出病毒粒子。膜融合: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在除去囊膜的同时,将核衣壳导入到细胞内。是有囊膜病毒的主要侵入方式。直接侵入:许多无囊膜病毒通过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细胞膜的流动性引起病毒衣壳蛋白的重排和构型变化,加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水解酶的作用,从而导致病毒核酸进入细胞质中,侵
11、入与脱壳同时完成。半保留型复制:病毒基因组的DNA双链解链成两条单链,并以每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新链,结果产生由一条新生链和一条亲代链构成的子代dsDNA 。全保留型复制:指母代双链在复制子链过程中,一方面产生子链,一方面母链又重新结合,结果在产生的两个子代中,一个仍是母代原来的双链。吸附蛋白:病毒表面能识别特异细胞受体的结构蛋白。病毒(细胞)受体:位于细胞表面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多为糖蛋白。潜伏期( latent period) :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病毒体在培养基中消失)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体(培养基中重新出现病毒体)所需的最短时间。隐蔽期( eclipse per
12、iod ) :自感染性的病毒在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的病毒之间的时间。不同病毒的隐蔽期长短不一,如痘病毒10h,脊髓灰质炎病毒24h。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流产感染):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合成了某些甚至全部的病毒成分,但不能产生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的现象。允许细胞(permissive cells):病毒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的细胞。非允许细胞(non-permissive cells):病毒不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的细胞。缺损病毒:基因组中一个或多个复制必需基因缺失或失活的病毒。干扰缺损病毒:在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因失去了亲代病毒基因组中的复制必需片段,所以不能
13、单独进行复制,而必需在其同型的完全病毒(标准病毒)的辅助下,由完全病毒提供DI 颗粒已丧失的、但又为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功能才能复制。标准病毒(standard virus,SV) :与 DI 颗粒相关的完全病毒。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平均每个细胞感染病毒的数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卫星病毒: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的缺损病毒,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但其基因组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任何同源性。假病毒体(伪装性缺损病毒):指具有病毒衣壳及完整外表
14、,但衣壳内的病毒核酸被细胞源性的核酸完全所取代的缺损病毒。主要见于多瘤病毒和噬菌体。假型病毒 (pseudo-type virus):在病毒混合感染时,一种病毒的基因组被装配在另一种病毒编码的衣壳或囊膜里而形成的病毒粒子。条件性缺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能增殖,但在其它条件下不能增殖的缺损病毒。病毒的拯救:使处于流产感染中的病毒完成复制周期并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的过程或方法。协同培养: 将潜伏感染某种病毒的非允许细胞(病毒基因性细胞virogenic cell) 与该病毒的允许细胞 (指示细胞indictor cell)混合培养,使潜伏病毒被拯救。协同感染:将在细胞内不能正常复制的病毒与相应的辅助病
15、毒混合培养。原代细胞:应用胰酶等分散剂将动物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悬液,适当洗涤以后,加入营养液,使其贴附于玻璃瓶壁上,并生长增殖。传代细胞(异倍体细胞):由于遗传突变或者在理化学物质和致瘤病毒的作用下,组织培养细胞中出现的恶性变细胞(癌变细胞)。这种病变细胞具有很高的增殖势能,而且几乎可以无限地传代。继代细胞:将已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再进行培养获得的细胞。整合性感染(细胞转化):某些DNA 病毒以及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形成原病毒(Provirus),并随细胞分裂分配到子代细胞中,称为整合感染。包涵(含)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复制过程
16、中,剩余的复制中间体及核衣壳成分等积聚而成的斑块状结构,光学显微镜下为可见的异常染色区域。细胞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之间膜结合后出现多核细胞的现象。合胞体:细胞融合产生的同一细胞质内含有数个细胞核的融合细胞。合胞体病毒:能够引起细胞融合的病毒。副粘病毒、疱疹病毒、痘苗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逆转录病毒科的维斯纳病毒等外源性融合(fusion from without):即从外部融合,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融合活性的糖蛋白,引起未受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融合。内源性融合(fusion from within):即从内部融合,是感染性病毒在其复制循环晚期,病毒复制产生的有细胞
17、融合活性的糖蛋白插入受染细胞的细胞质膜,受染细胞从而获得了融合细胞的能力,结果导致受染细胞之间或受染细胞与未受感染细胞之间发生融合。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由来自单个细胞的杂交瘤细胞系分泌的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接触性抑制:正常细胞与相邻细胞接触时细胞运动停止,细胞分裂也被抑制的现象。细胞凋亡:是机体在生理条件下受刺激后,经过多种途径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产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消亡的过程。机体的病毒感染:感染性的病毒侵入敏感的宿主机体后,以繁殖形式或以非繁殖形式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病毒的致病性:是病毒“种
18、”的特征,是病毒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引起机体感染的潜在能力。毒力:是病毒“株”的特征,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其致病性有很大差异,致病性的强弱就是毒力。持续性感染:指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达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但不一定持续增殖或持续引起症状。慢性感染:病毒在机体内持续增殖,可不断排出体外,常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症状长期存在。潜伏感染:在急性或隐性感染之后,病毒潜伏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细胞中,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在宿主细胞体内重新增殖和扩散,再次出现与初次感染症状极为相似或截然不同的急性发作,而且以后还会反复发生。慢病毒感染(长程感染):指潜伏期长,发病呈慢性进行性
19、且最后转归于死亡的一种病毒感染。中和抗体: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所诱生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消除其感染能力。细胞因子 (Cytokine)是免疫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干扰素:由具有正常生物功能的细胞在适宜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维持细胞自身稳定)的糖蛋白。沉默突变:即同义突变,突变虽然替换了碱基,但氨基酸顺序未变,保持野生型的功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自发突变:病毒在无任何已知的诱变
20、剂存在的条件下所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病毒群体所引起的病毒突变。误意突变:改变的AA处于结构上的重要位置,从而使多肽的正常功能丧失。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mRNA 在翻译时提前终止,形成的肽链不完全,一般没有活性。移框突变:缺失和插入常导致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s),结果产生截短的或异常的多肽链。缺失突变:DNA或 RNA序列上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株:指同一病毒的不同野生型。型:利用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红细胞凝集抑制反应以及中和试验等血清学方法所确定的病毒
21、的血清型。突变体:指有明确的突变而不同于野生型,并且通常是在实验室产生的病毒。变异株(变种):指表型不同于野生型,但变异产生的基因型依据还不清楚的病毒。条件致死突变株:在实验者所规定的某些条件下不能繁殖,但在允许条件下能够繁殖,而相应的野生型在这两种条件下都能繁殖。病毒蚀斑(空斑):指病毒在已长成的单层细胞上形成的局限性病灶。同种病毒在相同条件下通常产生性状一致的蚀斑或空斑。基因重组: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毒颗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所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交换。交叉复活:一株活性病毒与另一株相关但具有不同遗传标记的灭活病毒复合感染细胞,由于重组产生具有灭活病毒某些遗传标记的活性病毒重组体,这类病毒复活
22、现象称为交叉复活,又称为标记拯救。多数感染复活现象( 复感染复活):是当基因型相同的多个灭活病毒颗粒感染同一细胞时,由于灭活病毒之间发生重组,产生有感染性的重组体子代病毒(流感病毒、呼肠孤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痘病毒等)。表型混合:因病毒混合感染而产生一种具有来自于两种亲代病毒的表型特征(壳体或囊膜),但只具有其中一种病毒基因组的子代病毒的现象。互补作用: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由于一种病毒为另一种提供了其必需的但又不能自己合成的基因产物,而促进了其增殖或者两种病毒互为提供对方所必需的基因产物,使双方的增殖有所促进。干扰作用: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一种病毒的繁殖被另一种病毒所抑制的现象。同
23、源干扰 : 在同源的病毒感染时,一种病毒在感染时间或感染复数上占优势从而对另一种病毒所造成的干扰,称为同源干扰。可发生于病毒的吸附、侵入和分子合成阶段,其中以后者最为普遍。异源干扰 : 当不同种属,甚至不同科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所引起的干扰。异源干扰可发生于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其干扰的机制在不同的系统中有所不同。核酸探针:经过放射性物质或非放射性物质(地高辛、生物素)标记的已知序列的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减毒活疫苗: 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使病毒的毒力,即致病性减弱或丧失,疫苗由完整的病毒组成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是由完整病毒组成,即用灭活剂处理活的病毒,使其致病性丧失或减弱,但是仍然保持病毒的全部
24、或部分免疫原性。亚单位疫苗:利用天然病毒的某些成分制成的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gene deleted live vaccine):就是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去除和毒力有关基因或基因片段获得的缺失突变毒株制成的疫苗。病毒样颗粒 (virus like particle, VLP):仅表达病毒的部分结构蛋白就可以在细胞内装配成病毒样颗粒, 但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疫苗:指直接将编码有外源蛋白质基因和表达调控序列的DNA或 RNA作为疫苗免疫动物,外源的DNA或 RNA进入机体的细胞以后,利用宿主的转录和翻译系统,合成外源蛋白质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4. 简述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病料的采集、 保存和运送(2)包涵体检查(3)病毒的分离培养(4)动物接种试验(5)病毒的血清学试验(6)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