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资料.doc(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精品文档】第 41 页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小结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2、有以下几方面:1.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
3、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
4、。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
5、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三、注重题目的对比。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
6、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四、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
7、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
8、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五、 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
9、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
10、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11、,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
12、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七、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
13、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2. 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八、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
14、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一般是指人们将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题,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解答与之相类似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
15、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一、通过站队这一行为感知点与间隔。二、以一道站队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呢?
16、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种)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连接?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缺点所在。1、充分体验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和建构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设计中,学生做操也好,走楼梯也好,看似全部来自生活世界,但学生对这些信息没有感情色彩的,这
17、样的生活经验只是我自以为是的虚构。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让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2、小组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混为一谈了,误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但学生们还不能将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与自己的认知起点相互结合。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
18、示与合理的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因此要让学生切实地去理解并加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有用交换加数进行验算的经验和凑十结合的加法经验,因此,本节课完全可以大胆放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等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发现规律。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
19、提取有用的信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了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探讨,交流讨论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时,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式,都是把三天的骑行千米数相加,结果表示的都是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明白了三个数相加结果与加的顺序没有关系,可以把其中两个数先相加。在这里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实际同时把加数交换
20、了位置,为了更好的体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重点提取了三天按顺序来加的算式:8810496,一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88104,有的同学说还可以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10496,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这一结论不是我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学生又通过举例进一步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
21、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讲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导致练习不能及时跟上,这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新学期以来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是总感觉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流于表面的感性认
22、识,少了许多理性的升华,这正是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怎么给自己定位的问题,我讲的多了会剥夺学生自己学习的权利,讲的少了又深恐学生对知识不能更好地理解,影响后续的学习。现在的课堂正处于我和学生的摸索阶段,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地努力,如何更快地让学生能够适应自己站在讲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同学的小老师,让台上和台下的同学互动起来,在质疑和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学会学习,是我在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
23、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
24、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运算定理和简便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简便计算等。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是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应用计算中,这两条
25、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本人注重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讨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理想,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过少,原因可能是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同时练习留出的时间也不多。教学就是这样,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经常加以反思,保持优势的教学方式,放弃失败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写在前面的话:自从加入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组以来,每每研读相关课题理论
26、知识,总能让我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于是,决定小试牛刀一把,便有了简便计算这一堂虽非精彩却也可圈可点的课。 教材简析:简便计算之例4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三小节的内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简便算法的算理。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课后反思:“指导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因此,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汇报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难
27、题:“应该选择哪个数进行改写”,“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由此展开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想出许许多多让我意想不到的解法:解法一:1225 =(34)25=3(425)=3100=300解法二:1225=12(1004)=121004=12004=300解法三:1225=25(605)=25605=15005=300解法四:1225=12(55)=1255=605=300解法五:1225=12(502)=12502=6002=300解法六:1225=(26)25=2256=506=300解法七:1225=(6+
28、6)25=625+625=150+150=300解法八:1225=(4+8)25=425+825=100+200=300解法九:1225=12(20+5)=1220+125=240+60=300解法十:1225=(10+2)25=1025+225=250+50=300解法十一:1225=(4+4+4)25=425+425+425=100+100+100=300解法十二:1225=12(5+5+5+5+5)=125+125+125+125+125=60+60+60+60+60=300孩子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激情不断上涨!但因时间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暂时告一段落。看着满满的一黑板,我如获至宝,心中不
29、禁狂喜!同时暗自庆幸:如果这一课我还是用原来的教学模式,那么我将扼杀多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啊!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这一句话,在今天看来,感触更为深刻:因为我真正见识了孩子们内在的巨大的学习潜能。而在这之前却是常常被我所忽视的:一直扶着孩子“走”,总怕他们磕到了,碰伤了在这十几中解法中,我惊喜地发现:虽然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学会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但实际上学生们不但学会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大大超越了这一教学目标:因为他们同时还学会了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多个)合适的数的和的方法。这不得不让我为之折服!
30、好厉害的一群小家伙!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课堂教学将是无限精彩!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一、三点收获: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体现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
31、”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忙”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
32、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始,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老师”,自然是莫大的光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
33、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体现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老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二、两点反思;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对比,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 2、作为一节计算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大量练习之后,让热
34、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安排4、5道的独立计算练习,检查一下教学效果,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营养午餐教学反思 孙雅秋1、本节课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完成了对营养午餐的认识、理解与提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教学思想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营养午餐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
35、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促使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我在紧张又有点慌的状态下上完了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之处:1、教师有些紧张。虽然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以及学具的准备,每一步我都费了很大的心思,也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也许是我太想把这节课讲好了,才使得自己紧张,个别教学环节延误时间。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太好。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总在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从电碳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36、流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也不很明确。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生怕学生出错,作为新教师我又很缺乏这方面经验,才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收得过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3、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点啰嗦,不够精炼。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不断学习,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反思学生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小数
37、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
38、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
39、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 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存在问题: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师谈话后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口答题,1元=( )角=( )分;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小数:3角=( )元,30分=( )元。此两题很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搞掂,其实此处是教者安排的一个情境。学生回答后,师提出:0.3与0.30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很快猜测是相等的;师接着再让学生讨论:能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你
40、的猜测吗?生1:因为3角=30分,所以0.3=0.30;生2:因为0.3里有3个十分之一,0.30里有30个百分之一,十个百分之一就是1个十分之一,30个百分之一就是3个十分之一,所以0.3=0.30;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课前预习的学生)。学生有了这么多说法,无疑是告诉学生猜想是成立的,此时师再让生观察0.3=0.30这个等式中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让学生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按教材的编排,应结合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实际上
41、在教学中教者打破了教材的束缚,还是利用0.3=0.30这一等式情境,引导学生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省去了过多繁琐的教学环节,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既解决了问题,而且又可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去总结归纳小数的性质。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刘煜坤按照科组的教研计划,我们中年级研讨了一节四年级的生活中的小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名数的互化,原旧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较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
42、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一、课前收集 提高实践能力 课前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我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
43、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三、引导探究 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
44、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这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没能改正。如1米=0.01厘米,向右读成向左,乘读成了乘以等,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二、教师的语言有随意性,容易造成口误。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每一句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从而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提问过于集中。四、这节课在重难点方面的探究不够深入。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
45、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 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千克_克,3千克80克=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
46、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我的反思:1、困惑和不足 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
47、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已学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得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